中国文化通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
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又称《诗三百》。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
《风》:民歌,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反压迫的怨叹和愤怒。常用手法:复沓。共160篇
《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宫廷宴会,朝会等。105篇
《大雅》: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部分民歌
《颂》:宗庙祭祀的诗歌。40篇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政治美刺诗:作者多为贵族,对国家的兴亡之所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刺:古代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燕飨诗:直接反映周礼中宴请宾客时进行礼仪活动的诗。
根据不同的礼仪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反映了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奠定了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情感。
3、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语言结构采用四言,二言至八言,常用叠章的形式。
4、复沓的手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春秋笔法:
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吕氏春秋》:
吕不韦及其门客所编订。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共160篇,文风平实畅达。
十二纪:按月令编写,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
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以人的价值观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事理为主题,主要是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地利。《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
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体式新颖,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独立成篇,发展到《吕氏春秋》的系统化专著,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丘明编订,中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
共35卷,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主要记录国家王室衰微、评论。《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主要采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
《左传》的文学特色:
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并对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左传》的思想特点:
有鲜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的思想。
楚辞:
指楚地的歌词,指是一种诗歌的体裁,指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发源于楚地歌词。
浪漫主义: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中融入了艺术想象、神话、历史传说。采用比兴手法表达情意。
楚辞的艺术成就:
1诗歌形式上吸收了楚民歌而成,也吸收了新体散文的笔法,并改变了四言格式,语言上采用了大量口语方言。
2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表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3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反映了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4表现手法发展了诗经中的赋比兴,并融入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战国策》:
为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由刘向编订,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现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2善于讽刺,通过讽喻的小说故事说明一种道理。
3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语言,简明练达,明畅通俗。
《论语》: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逻辑思想,道德观念等。
《论语》的思想特点:
1“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包括孝、忠、信、直、恕。
2仁是人们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则是外在的表现,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说理散文在中国文学史及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确定了中国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文化,影响了后世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的语录体。
2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的对话体,形象生动,说理畅达。
3战国后期,有《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说理散文。
散体赋:
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摛(chi)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散体赋的特征:
描绘性文体,图案化的描述特征,独特的语言风格,类型化的句式。形式上铺陈夸张,思想上既美且刺,结构上主客问答式,语言上韵散结合。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学游天下回朝为官父授遗命私淑古今贤讨论改历遭受腐刑史记得传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汉武帝太史元年(3000多年),由司马迁编订。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史记》精神:记录精神,批判精神
《史记》艺术特色:
精妙的叙事艺术,精彩的人物刻画,悲壮的记事风格,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风姿。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注重语言,细节描写。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历史地位:1首创通史体裁纪传体。2开创了史学上独立地位。3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
影响:《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史学独立地位和史传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