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供奉的对象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佛教供奉的对象
https://
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佛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二)菩萨
菩萨地位仅次于佛,是能 够悟佛道、发愿普渡众生 的候补佛。
四大菩萨 大悲观世音 大智文殊 大德普贤 大愿地藏
文殊,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极具智慧,以大智闻名。其塑像多手持利剑, 骑在狮子身上。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一)佛
佛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 三身佛:
● 卢舍那佛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
○ 三方佛:
● 药师佛
释迦牟尼
阿弥陀佛
○ 三世佛:
● 燃灯佛 (迦叶)
释迦牟尼
弥勒佛
三身佛
法身毗卢遮那佛 报身卢舍那佛 应身释迦牟尼佛
横三世佛
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竖三世佛
罗汉——自觉者
1.十六罗汉 2.十八罗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 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 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 等。
https://
1.四 大 天 王
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 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胄的 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 器金刚杵,或双手合十 将杵搁于肘间(表该寺 为十万丛林,接待寺), 或以杵拄地 (表该寺为 非接待寺)。通常置于 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 脸朝大雄宝殿。
3.二王尊
指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和那 罗延天。以金刚力士像置于 山门殿空门内两侧,左尊开 口、执杵,右尊合口,提棒。 民间俗称哼哈二将。
菩
菩萨
坐骑
武器
道场
萨
中国四大宗教之佛教
导游基础第五单元中国四大宗教考纲解读1.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2.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3.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的主要派系。
4.佛教教义,经典,供奉对象。
5.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6.佛教名山。
知识点一: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致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裕固族,藏族。
信仰大乘佛教的数民族有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等。
信阳东正教的少数民族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对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具有民族性和实物性的特点。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一经转入,便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
它们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宗教”一、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是: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无神论和有神论的自由。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国家保护一切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5、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知识点二: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知识点分析:一、佛教的产生。
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孔子时期)创立地点:古印度创立历史:佛教形成的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蓝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伽。
二、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分裂,分为改革派大众部佛教、传统派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纪大众部中产生大乘佛教,把上座部佛教称其为小乘佛教。
佛教寺院导游:佛寺中的供奉对象介绍
• 佛像:在游览寺院中常见的佛像有:( 1 )释迦牟尼佛。
亦称“世尊”、“如来”等,是佛教寺院的⼤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
( 2 )过去七佛。
即毗婆⼫佛(胜观佛)、⼫弃佛(最上佛)、毗舍婆佛(⼀切有佛)、拘楼孙佛(成就美妙佛)、拘那舍佛(⾦寂佛)、迦叶佛(饮光佛)和释迦牟尼佛。
( 3 )三⽅佛(⼜名横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说前世、现世、来世或前⽣、今⽣和来⽣等。
横三世佛是指东⽅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极乐世界的阿弥托佛。
三尊塑像的排列⼀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其左侧,阿弥托佛居其右侧。
( 4 )三世佛(亦称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现在(现世、现⽣)、未来(来世、来⽣)三种时间世界的佛。
即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般居右侧。
( 5 )东⽅三圣。
药师佛、⽇光佛和⽉光佛合称“东⽅三圣”或“药师三尊”。
( 6 )西⽅三圣。
西⽅三圣指西⽅极乐世界德三位⼤圣⼈: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菩萨,右胁侍⼤势⾄菩萨。
西⽅三圣⼜称阿弥陀三尊。
阿弥陀是“⽆量”德意思,所以阿弥陀佛⼜叫“⽆量佛”。
( 7 )三⾝佛。
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即三种不同的像。
三⾝指的法⾝、报⾝和应⾝,⼜叫⾃性⾝、受⽤⾝、变化⾝。
“⾝”除了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合聚积功德⽽成就佛体。
法⾝佛是毗卢遮那佛,报⾝佛是卢舍那佛,应⾝佛是释迦牟尼佛,⼜称化⾝佛。
在佛殿⾥⼀般是法⾝佛居中,报⾝佛居左侧,应⾝佛居右侧。
( 7 )五⽅佛。
五⽅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积世界得阿佛,代表⼤圆镜智(⾦刚智);南⽅欢喜世界得宝⽣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花智);被⽅莲花世界得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密宗寺庙的⼤雄宝殿往往供奉这五位主尊佛。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佛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三)罗汉
❖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 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 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 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 罗汉。在唐代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 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 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 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 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 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天王殿
• 供奉的主尊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周围常有四大天王 像,后面有护法将军韦驮像。
大雄宝殿
• “大雄”是对佛道德法力的尊称。 •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 • 供奉的佛像多少各寺庙有所不同。 • 一些南传佛教寺院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像,而我国内地寺院有
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的区别,较常见的是一尊或三尊。
三、小结及预习
❖ 小结: ❖ 一、佛教的产生 ❖ 二、佛教的传播 ❖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 四、佛教的供奉对象 ❖ 五、中国佛教常用称谓、礼节、宗教节日和仪式 ❖ 六、汉地佛教寺院 ❖ 七、中国的佛教名胜
❖ 预习:道教(书上第70页)
东方三圣:月光 药师佛 日光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释迦三尊:普贤 释迦牟尼 文殊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西方三圣:大势 至 阿弥陀佛 观音
• 佛像一般供奉在寺庙正殿即大雄宝殿。寺庙中最常见的是释迦 牟尼佛,有的寺庙供奉三尊佛,或多尊佛。
宗教知识: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1.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
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
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
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
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
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
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
“大肚弥勒”名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
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中国的佛教
韦驮一般有两种姿势;一是双手合十, 横杵于腕上,直挺站立,意寓为十 方丛林,是接待寺,欢迎来客。 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该 寺为非接待寺。 关羽为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
五、佛教常用的称谓、礼仪、佛事活 动和节日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主要有和尚、 僧人、法师、住持、居士等。 居士,指受过“三皈依”和“五戒”, 是在家佛教徒 (二)佛教常用礼仪 合十,又称合掌,即左右合掌, 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教徒最为 普通常用的礼节。 顶礼,即五体投地,为佛教徒 拜佛最尊敬的礼节。
3、三世佛又称竖三佛,是指依三者 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 为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 或“阿弥陀三尊”。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一)道教常用的称谓
1、道教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 “住持”,俗称“当家的”。
2、教外人士对道士、道姑一般可统称 为“道长”。 (二)道教常用的仪式
1、道教的主要仪式有符箓和斋醮。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要清洁 身心以示虔诚,称之为“斋”;古代 的一种祷神的祭礼, 称之为“醮”。
A、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 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 教为主,又称汉语系佛教。 B、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 国家以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又称巴利语系佛教。 C、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本 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 又称藏语系佛教。
特点之二,寺院林立,寺院经济逐步 形成。 唐代诗人杜牧有绝句云:“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不 过几十分之一。 寺院拥有大量财富,有的僧人成为百 万富翁。
佛教供奉对象-罗汉部
佛教供奉对象-菩萨部
2、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的,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人张玄所画, 是在十六罗汉之后加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尊者宾头卢。 后来,也有加上迦叶尊者、军屠钵叹尊者(或弥勒尊者)的。 在元朝以后,十八罗汉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佛寺中罗汉塑像的通常形式。
佛教供奉对象-菩萨部
3、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 为首。至于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著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的记载。 然而,在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却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是找不到根据的,是宋人的附 会之说。 关于罗汉的来历,还有说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见《法华经·五百弟 子授品记》)。在《贤愚经》、《报恩经》等经中,另有其他种种说法。
佛教供奉对象-罗汉部
课件提纲
一、何谓罗汉 二、罗汉数量
何为罗汉
何谓罗汉,全称“阿罗汉”,是梵文的音译,为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按照小 城佛教的说法,阿罗汉为小乘声闻四果的第四果,也称“无极果”。达到罗汉果位即能 断尽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并受到天人供养,这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中国各地的佛教寺庙均建有罗汉堂,最著名的由北京香山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 州西园寺、上海龙华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广州南华寺的罗汉堂。
何为罗汉
释迦牟尼及二弟子(迦叶 阿难)
何为罗汉
十八罗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罗汉数量
在佛教中,关于有多少罗汉,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说有16罗汉、18罗汉、500罗 汉。这些罗汉一般是指释迦牟尼的弟子。
据佛经记载,罗汉受佛祖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以守护佛法。最初是四大罗 汉,后来有十六罗汉之说。
佛教的教义教案
教案第周课型分类讲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节)教学课题佛教的教义,经典和标记,佛教的供奉对象教学目标了解经典和标记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熟悉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教学重点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教学难点佛教的基本教义教学后记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佛教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佛教的传播分为几条线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新课: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一)三法印佛教把“诸行无常,诸发无我,涅槃寂静”作为印证佛法、衡量判断佛教真伪的三个准绳,称之为三法印。
(二)四圣谛四圣谛是释迦牟尼得到和传道的最根本思想,即苦、集、灭、道四条神圣真理。
其中,苦谛是核心。
(三)十二因缘因即原因,缘即条件。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原因,需要条件。
生命三世流迁,体现在12个传递的因果关系中,他们是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因果报应。
(四)八正道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 8、正定(四)三学1、戒学2、定学3、慧学二、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佛教不信奉神灵,佛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修行取得成果的人。
教祖释迦牟尼和信众们之间是师生关系。
释迦牟尼被称为本师。
根据修行所达到的觉悟程度,崇拜的对象分为三等,即佛、菩萨、罗汉。
(一)常见的佛1、三世佛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来世三世。
在佛教寺庙大殿里大多供奉三尊佛像,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
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三身佛三身佛是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也即3中不同的像。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应身。
(二)常见的菩萨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文殊以为妙吉祥。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两侧,合称释迦三尊。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意译为普贤或者吉祥。
在《华严三圣》中,普贤居左称“诸佛长子”,因代表了身法佛的本体。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意译为“普观世界而拨苦与乐”。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它的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
在中国,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信徒群体,其中关于天王的信仰也是佛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佛教中,有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下面将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位天王的故事和形象。
持国天王:佛教中的第一护法神持国天王,又称提多罗吉。
他是佛教中的第一护法神,是西方增长天王的侍者。
持国天王的形象通常是头戴宝冠,左手持风鼉,右手拿着宝剑,身着华丽的戎装。
他坐在狮子上,凶猛威严。
持国天王的形象富有威严和力量感,也是佛教中护法神的代表之一。
传说中,持国天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在成道之前的时代。
据说,当佛陀在修行的时候,受到婆罗门所带来的诱惑,此时持国天王便出现在天界,用他的神力保护了佛陀,使得佛陀没有受到婆罗门的干扰。
这个故事让持国天王成为了佛陀成道之前的护法神,也成为了佛教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传说中,增长天王是佛陀成道之后,被佛陀任命为西方四大天王之一。
他的任务是保护佛法,除去障碍,增长信仰。
增长天王也成为了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常常被信徒们祈祷,希望能够得到财富和幸福。
广目天王:佛教中的警世神明四大天王在中国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佛教信徒们供奉和崇拜的对象,也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形象。
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他们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护法神、财富神、警世神、学识神,他们的形象严肃神秘,庄严威武,是佛教信徒们心中的护佑和信仰。
在中国的寺庙中,常常可以看到四大天王的雕像或壁画,供信徒们祈祷供奉。
四大天王的形象和神力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国佛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海黄南州藏传佛教寺院僧尼供养方式探析
青海黄南州藏传佛教寺院僧尼供养方式探析藏传佛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青海黄南州是中国著名的藏传佛教聚集地之一。
在这个地区,寺院僧尼是藏传佛教信仰和文化的象征,他们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在青海黄南州的寺院僧尼中,供养方式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供养方式、供养目的、供养对象等方面进行探析。
1.供养方式在寺院僧尼中,供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现金、物品、劳动等形式。
其中,供养物品最常见,这些物品主要包括食品、饮料、布匹、生活用品等等。
供养物品的种类繁多,供养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心愿来选择相应的物品,以表达自己的虔诚与敬意。
此外,供养者也可以直接在寺庙内捐赠现金,寺庙将收到的现金用于支付日常开支、维修建筑等费用。
2.供养目的青海黄南州的藏传佛教寺院中,供养的目的不仅是表达自己的虔诚与敬意,更重要的是帮助寺庙维持生活与宗教活动的运转。
这些包括:给僧侣提供食物、住所和日常生活用品,维护和修建寺庙建筑、道观周边环境,购买佛经,赞助各种宗教仪式等等。
除此之外,供养也可以通过累计功德来提高自己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和信仰,得到神灵保佑和福祉。
3.供养对象寺院僧尼的供养对象主要包括寺庙和寺庙的僧侣。
寺庙作为寺院僧尼的集体,是所有善心供养者关注的重点,他们的涉及寺庙的日常开销与建筑维护等方面。
而僧侣则是传承佛教教义的使者,他们信仰虔诚,生活清苦,需要吃喝住行等生活用品的帮助。
寺庙僧侣作为佛教相关人士,他们以高尚的信仰和高度的慈悲之心支持寺庙的维持与运作,不仅是寺庙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发展文明、文化传承的一份子。
综上,青海黄南州的藏传佛教寺院僧尼供养方式是多样化的,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物质上的供养,其作用都是对于寺庙和僧侣的生活和信仰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时,寺庙僧尼的存在也为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未来,我们需要保持对于寺院僧尼的敬畏之心,积极参与供养与支持,继续支持和传承藏传佛教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上海市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之--中国四大宗教
3、韦陀菩萨 位置:天王殿弥勒菩萨背后,脸朝大雄宝殿的释 迦牟尼佛。 手持法器金刚杵 以杵驻地 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
4、大势至菩萨 道场: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三)罗汉 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和八百罗汉 济公
(四)护法神
佛教的护法神 二十诸天 迦蓝神
四大天王:
(二)汉地寺院主要殿堂
汉化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
山门 钟鼓楼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法堂 方丈院 佛塔
山 门
关于山门的基础知识
(1)山门为什么称为“山门”? (2)山门为什么有时候又称为“三门”? (3)山门的作用是什么? (4)山门具有什么表法意义? (5)山门内的两尊塑像分别是谁?
关于山门的导游讲解
一、佛教的产生
1、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 它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佛、法、僧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2、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的产生:佛祖四大圣迹
出生地:尼泊尔蓝毗尼花园
云南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 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傣、布朗、德昂、阿 昌等族和部分佤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约70余万人。
上座部佛教对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文化、
政治生活和习俗都有深刻影响。傣族每个男子都要遵俗在 少年时期当一次和尚,3~7年后还俗。有些人成为终身僧 侣。没当过和尚的男子被人瞧不起。
佛教传入中国
中 国 第 一 寺 : 洛 阳 白 马 寺
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宗佛教。 因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传播路线:古印度→中亚细亚陆路→中国→朝鲜 →日本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佛经翻译家,建立 了中国使戒制度,有了正式僧人,标志着中国佛 教的正式诞生。 形成了八大宗派 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的过程已经完成
佛教供奉对象(1)
东方净琉璃世界
东方三圣 (药师三尊)
月光菩萨
药师佛
日光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三尊)
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课堂小结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
三身佛
卢舍至 菩 萨 观 世 音 菩 萨
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卢舍那佛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
卢舍那佛
三身佛
( 峨 眉 山 三 身 佛 铜 像 )
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
卢舍那佛
应身佛
法身佛
报身佛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 居佛国)之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 极乐世界、 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 “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 “秽土”,“婆娑”为“堪忍”之 义)教主释迎 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 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 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 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三方佛——在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三尊佛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婆娑世界教主
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三方佛(横三世佛)
河北承德外八庙普乐寺宗印殿内供奉的三方佛
婆娑世界
• • • • (一)佛 (二)菩萨 (三)罗汉 (四)护法天神
名称 佛 自觉 修行结果 觉他 觉行圆满
菩萨
罗汉
佛 教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 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 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 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 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 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 展阶段。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 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 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 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 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 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 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 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凿的 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 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 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 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 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 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 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 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供奉对象不同、用途不同、文化不同、发源不同。
1、供奉对象不同寺主要受佛家影响,所以供奉的大多是佛像和菩萨,但是庙则大多是传说中的鬼神,比如土地庙、城隍庙等。
2、用途不同寺现在大多是佛教弟子居住在其中,进行修炼和学习,而庙中的僧侣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神像,经常会有人来进行祭拜,求神保佑。
3、文化不同寺是佛教文化的基地,因为在古文中,“寺”有着持续的含义,而古代的大部分皇帝都将佛教的传播,视为一个永久性的事业,而庙则是迷信的成分偏多,都是传说中塑造的神明形象。
4、发源不同寺最早是朝廷官吏任职的场所,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而庙则最初是百姓进行祭祖的地方,比如家族的祠堂,就被称为家庙,还有皇帝的家庙,又被称为太庙。
最新导游资格考试要点总结:佛教供奉的对象
导游资格考试要点总结:佛教供奉的对象佛教供奉的对象(一)佛“佛”是个音译外来词;是“佛陀”的简称,也译作“浮陀”、“浮屠”、“浮图”等。
其意为“觉者”、“智者”。
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层含义:正觉(自觉)、等觉(觉他)、圆觉(觉行圆满)。
“正觉”就是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如实了解了、觉察了;“等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地使别人也觉悟;“圆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行动和功德都达到了和最圆满的境地。
寺院中经常供奉的佛有:1.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称横三世佛)三方佛体现佛教的净土信仰。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都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
十方世界都有净土,但最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三方佛”正中为娑婆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教主释迦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佛经上说他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其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右胁侍为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称“药师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有“无量光佛”、“清净光佛”、“接引佛”等名号,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
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世佛,即燃灯佛(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前,释迦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或迦叶佛(释迦牟尼前一任佛)。
佛教
三世佛
左
横三世佛(空间) 右 中
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无量
右胁侍 (大势 至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 东方净琉璃世界 (药师佛)
佛
左胁侍
(观音 菩萨)
右胁侍 左胁侍 右胁侍 (普贤 (文殊 (月光 菩萨) 菩萨) 菩萨)
左胁侍
(日光菩 萨)
释迦三尊
西方三圣
东方三圣 (药师三尊)
佛教真理 凝聚所成 的佛身 佛为超度众 生,随缘应 机而呈现的 各种化身
佛经过长期 修行获得 “佛果”之 身
• 三身佛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 同的身。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此云遍一切处,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法身 佛结法界定印,两手仰掌相叠,右手在上,左手 在下,两手大拇指向上相触;左旁一尊是报身佛 ,名“卢舍那佛”,此云光明遍照,表示证得绝 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报身佛结与愿 印,左手安于双膝上,右手仰掌垂下;右旁一尊 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此云能仁寂默, 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众生的佛身,应身佛就是 释迦牟尼成道的姿势。
(阿弥陀三尊)
西方三圣(三圣殿)
竖三世佛(时间)
过去佛 弥 勒 佛 现在佛 未来佛
燃 灯 佛
释 迦 牟 尼
大同云冈35窟东壁
古佛弥勒 乐山大佛
交脚弥勒佛龛
契此
布袋弥勒 北京碧云寺弥勒造像
欢 喜 佛
六、佛教经典
三藏经、大藏经——经(释迦牟尼阐发的教 义)、律(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论(释 迦牟尼弟子对经律的阐释) 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大藏经有汉文、藏文、巴利 文三大体系
第六章
第二节
四大宗教
佛教
佛教主要供奉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佛山:又称“四大道场”,系 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 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它们分别是 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 现身讲经说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2、文殊表“大智”。文殊菩萨最为显 著的特征是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 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智 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像传 其道场在今山西五台山。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 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在今四 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锡 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比丘 形象。
佛教供奉的对象
佛教具有庞大的神鬼体系,供奉 的对象较多,基本类型可分为佛、菩 萨、罗汉和护法天神四种。
(一)佛
佛寺中常见的主要有三身佛、三 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五方佛等。 1、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 佛,源于天台宗。中宗为“法身佛”, 名毗卢遮那。左尊为“报身佛”,名 卢舍那。右尊为“应身佛”,名释迦 牟尼。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逐渐和中国 传统建筑相结合,发展成为中国式 的寺庙建筑。就建筑单体而言,中 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伽蓝七堂”即七种不同用途的佛 教建筑,包括山门、佛殿、法堂、 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中国主要佛寺
中国佛塔
佛塔是保存或埋葬释迦牟尼的“舍 利”所用的建筑。
中国现存佛塔的主要类型有楼阁式、 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四种。
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该 寺为非接待寺。
关羽为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
五、佛教常用的称谓、礼仪、佛事活 动和节日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主要有和尚、 僧人、法师、住持、居士等。
居士,指受过“三皈依”和“五戒”, 是在家佛教徒
(二)佛教常用礼仪
合十,又称合掌,即左右合掌, 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教徒最为 普通常用的礼节。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4、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的合称。
五方佛属于密宗系统
(二)菩萨
菩萨是候补佛
1、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合称为“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它是汉化佛教中信仰最为广 泛、化身最多、最为著名的菩萨。观音常见的形象 是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人称“大悲菩萨” 今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
2、三方佛又称横三佛,是指按地域 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即中 尊娑婆界的释迦牟尼、左尊东方净琉 璃界的药师佛、右尊西方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为文殊 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三者合称 “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左胁侍为日 光菩萨,右胁为月光菩萨,
3、三世佛又称竖三佛,是指依三者 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 为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 或“阿弥陀三尊”。
顶礼,即五体投地,为佛教徒拜 佛最尊敬的礼节。
(三)佛教常见的佛事活动。水陆法 会、众姓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 施食、忏法等。
水陆法会,亦称水路道场,是中国佛 教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四)佛教的节日:四月处八,佛诞 生日;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
六、佛教寺院与佛塔
佛寺最早的形态是石窟寺,简称石 窟,源于印度。
(三)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 教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 教中低于佛和菩萨,居第三等。
(四)护法天神
著名的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 将、伽蓝神关羽和天龙八部。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 王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
韦驮一般有两种姿势;一是双手合十, 横杵于腕上,直挺站立,意寓为十方 丛林,是接待寺,欢迎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