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与爱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诗文与爱国主义
【摘要】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历史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十分丰富。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之成为鲜活的教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实现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情感的“育人”目标。本文主要对古诗文中包含的爱国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材;古诗文;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精神没有那么多血与火式的壮烈牺牲作载体,这种精神似乎在慢慢被大家遗忘。当今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中充满浮躁的心态,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导致部分国人道德出现急剧滑坡的现象。
我国文学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爱国文人像灿烂群星,众多的体裁、风格和流派又如群芳斗艳,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反映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资源。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热爱祖国的秀美山河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辽
阔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这首语言朴素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述无比壮阔雄浑的自然风光,反映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面貌,同时表现了对游牧生活的赞美之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描绘碣石山下深秋时节雄伟的海景,这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下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边塞地区的雄奇景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读此句诗,使人仿佛虽置身于冰天雪地,但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抒发忧国忧民爱国情怀,表达报国之志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掷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
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在的这块土地上一直战火不断,也留下了无数或慷慨激昂或忧国忧民的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离骚》可谓脍炙人口。战国时代,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甘茂、公孙衍等,或合纵,或连横,往来奔走于七雄之间,以谋取卿相之位,更是朝秦暮楚,成为时尚。但屈原却至死也不肯离开其故国。当楚国灭亡之际,屈原自沉汨罗江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歌。屈原希望怀王能够以史为鉴,任人唯贤,以政为德,并表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他的感情是真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就在被放逐之际,依然苦心规劝怀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寥寥数语道出了诗人的用心良苦。时光易逝,草木零落,迟暮将至。屈原担心君王如不及时修德任贤,治理美政,则年华老大,无所成就。屈原在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而自己处境又极为险恶的情况下,依然惦念着祖国和人民,他“怨灵休之好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与怀才不遇,遭人嫉妒的屈原相比,《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可谓幸运。先主刘备能三顾茅庐,后主刘禅在世时,又“皆取决于丞相”。不过面对强敌,其“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让人唏嘘不已。《出师表》前部是出师北伐之际,给后主的奏章,处处表明了对国家的报效之心。表首先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
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后又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可惜生前其最后马革裹尸,也没能看到结束战争、兴复汉室的那一天。
三、描写优秀的文化、科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这在语文教材里都有体现。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论语六则》“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简明体现了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窥一斑而见全豹,可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认识。《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在告诫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不可骄奢淫逸。孔孟思想不仅对我国,对整个东方文明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活板》,以其文字简洁精练而著称。仅仅三百余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北宋的平民毕昇发明的这套“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活字印刷要早400年。
魏学伊的《核舟记》介绍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使我们由此认识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
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的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种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
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心浮气躁是社会普遍现象。在此时大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开展了如“唱红歌”等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过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且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爱国志士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也是摆在我们教育人员面前的重要命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参考文献
[1] 唐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德育渗透[j]. 成功(教育版),2009(10): 142-143
[2]安俊巧. 让爱国情感扎根学生心田——谈初中课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j]. 考试周刊,2011(17): 58
[3]张德民.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韵(一)爱国之情[j]. 大连干部学刊,2006(3):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