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作家的小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艺术上流行一种公式概念、形式单调 的创作模式。
。
• 总的说这一类作品的艺术水平都不高。因为要衡 量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一是要 看它写了什么,是否表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流变; 二是要看它怎样写的,是否留下了众多呼之欲出 的人物形象,是否创造了足以概括某种社会特征 的典型性格,是否用这些人物形象、典型性格丰 富了我们文学历史的人物画廊。 • 用这一点来衡量“革命的浪漫谛克”的小说,那 些作家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他们在 作品中往往议论多余叙述,用主观介绍代替情节 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成长,这样就使人物血肉不 太丰满。还有,这些作品总的来说结构松散,不 大讲究谋篇布局,看不出艺术的匠心。“革命+ 恋爱”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共同倾向是用形象图 解政治,创造的是观念化的人物。
• 萧军与萧红△
。
。
• 钱杏邨《中国新兴文学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普罗列塔利亚作家所要描写的‘现实’,是这 样的‘现实’,‘是握着进行中的这社会,把它 必然的向普罗列塔利亚的胜利方向前进的这事, 用艺术的,就是形象的话描写出来’。” • “革命现实主义”的探索,一是理论上的倡导, 如两社成员与鲁迅等人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 的论争。二是表现在小说创作的探索上,年轻的 作家们都在逐渐克服“革命浪漫谛克”的偏向。 如胡也频1929年6月出版的《到莫斯科去》,蒋 光慈1929年8月写的《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 年3月10日连载的《咆哮了的土地》,冯铿1930 年写的《红的日记》《小阿强》以及柔石的后期 创作中都体现了克服前期革命文学创作不良倾向 的可喜转变。
作家与作品:
• 陈毅《归来的儿子》、张闻天《旅途》、蒋光慈 《少年漂泊者》; •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 茅盾《蚀》三部曲、巴金《灭亡》、《新生》; • 庐隐《风欺雪虐》、《曼丽》; • 洪灵菲《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转 变》); • 华汉(阳翰笙)《地泉》(《深入》《转换》 《复兴》,又称“华汉三部曲”)。
。
二、沙汀的小说(P98)
• 作家简介
• 创作概况
△
三、张天翼和沙汀讽刺小说的异同
• 两位都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作家,都 擅长以讽刺手法来揭露时弊、暴露阴暗、鞭挞落 后,促进世人警醒。但两人的讽刺风格各有不同。
。
Baidu Nhomakorabea
•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风格是明快、泼辣、犀利。主 要体现在:选材广泛,作品的人物和场景遍及社 会各个角落;长于把真实寓于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讽刺对象和讽刺情节之中;运用漫画式的简笔勾 勒刻画人物形象;语言明快、洗练、泼辣。 • 沙汀讽刺小说风格是深沉、冷静、含蓄。主要体 现在:取材于四川农村小城镇生活,显示出浓郁 的“川味”特点;长于不露声色的客观描绘,在 真实的现实画面里隐含讽刺喜剧因素 ;按照生活 本来的生动和复杂的内容,采用白描的手法,精 炼含蓄地勾画人物的性格;语言是从四川方言中 提炼的充满四川人机趣幽默的乡土话语。
。
二、“革命现实主义”的探索阶段
• 事实上,革命文学作家在一开始提倡的就是“革命 的现实主义”,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去 使用了“拉普”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理 论,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未彻底改造过来的小资产阶 级世界观,从而形成“革命的浪漫谛克”的偏向。 • 革命现实主义的最初形态也是20年代末从苏联和日 本搬来的“新写实主义”(又译“新现实主义”,P27)。 “新写实主义”以一个“新”的前置限定词拉开了 它与旧写实主义的区别,它将一种特殊的政治革命 立场引入了现实主义,并规范着其后的革命文学发 展思路。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左翼作家的小说
普罗小说 革命的浪漫谛克 蒋光慈与柔石 丁玲与艾芜 张天翼与沙汀 东北作家群
教学要点:
• 名词:普罗小说、“革命的浪漫谛克”、愤激小 说、“暴露与讽刺”文学、东北作家群; • “革命的浪漫谛克”思潮出现的原因; • 了解蒋光慈、柔石、丁玲、艾芜、张天翼、沙汀、 萧军、萧红小说创作成就与风格; • 比较张天翼和沙汀讽刺小说风格的异同。
• 出现这些是跟这些作家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理 解有关。他们有生活体验,但不深厚、不扎实。 写小说的时候,不是生活中的人物来逼着作家写, 而是作家搜索枯肠去构想人物,这就难免生编硬 造,显露刀斧痕迹了。 • “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普罗文学初期的一种文学 现象,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不能全盘否定。 • 现代文学史研究学者张大明:“如同任何伟人都 有用袖口揩鼻涕的时候一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也有它的幼稚阶段。牙牙学舌,的确听不清楚, 满脸鼻涕,的确不美观,但那认真的劲头,那可 掬的稚态,又逗人喜爱。它是新生命的表现,它 预示着成长。”
(P23)
• 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中,一些倡导者已经按照 他们当时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解,进行了创作的实 践。他们主张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去表现生 活,在题材上强调表现革命斗争和工农群众的生活。 这是无产阶级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的标志。 • 无产阶级文学经历了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一、“革命的浪漫谛克”时期
• “革命的浪漫谛克”指1928~1930年间普罗作家创 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不从社会生活的真实面 貌出发,而是按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生活的幻想, 任意编造情节,表现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在 题材上多写“革命加恋爱”,突变式英雄等等; 在艺术上用形象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标 语口号化的倾向盛行。总之,“革命的浪漫谛克” 是指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命文学创作中表现出 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和狂热,导致任意违反现 实主义原则的虚假编造和作品的浮嚣气氛。
第二节 蒋光慈与柔石的小说
一、蒋光慈的小说(P93)
• 作家简介 • 创作概况 △
二、柔石的小说(P94)
• 作家简介 • 创作概况 △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与艾芜的小说
一、丁玲的小说(P95)
• 作家简介 • 创作概况 △
二、艾芜的小说(P96)
• 作家简介 • 创作概况 △
第四节 张天翼与沙汀的小说
。
三、“革命现实主义”的确立
• 1928-1930年普罗文学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在“左 联”成立后,逐渐得到了克服。左翼作家的创作 都开始向革命现实主义方向转变。 • 令人痛惜的是,三十年代正在走向成熟的左翼作 家队伍,遭到国民党的严重摧残。1931年,成长 期的重要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被杀害; 同年,蒋光慈病逝;1933年,洪灵菲、应修人被 害;同年,丁玲被捕关押达三年。 • 由此,左翼创作中“革命现实主义”转变的成功 便来不及由上述成长期的作家来实现,而是在 “左联”成立之后,晚起的一些青年作家如张天 翼、沙汀、艾芜等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同时也表 现在茅盾、巴金、老舍、李劼人、沈从文等巨匠、 大师、名家的作品中。可见,“革命现实主义” 的确立,使三十年代小说出现了繁荣局面。
。 文学批评与评价:
• 瞿秋白在《革命的浪漫谛克》(为《地泉》作序) 里,总结上列小说有两个主要倾向: (一)对革命抱有一种脱离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 想。这种倾向,有时还表现在对于“革命”的一 种极“左”的看法。 • 如蒋光慈的《短裤党》描写要革命者华月娟到西 门一带穷人住处去放火以制造暴动声势的荒诞行 径。 • 华汉三部曲中的《深入》把革命描写得十分美妙, 相当顺利,艰苦流血的革命斗争,在作者笔下变 成了轻松愉快的圆舞曲了。
“革命的浪漫谛克”思潮出现的原因
• 外因:受“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伏阿 普”(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盟)和“福本和夫”(日共理 论家)左倾思想影响。△ • 内因:当时的革命作家,大多出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在世界观和创作风格上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生 活中,他们不少人都身负革命和恋爱的矛盾与纠葛,有时, 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对个人的压迫,就是这些人参加革命的 动机。参加革命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者对男女的性爱 显得轻狂,或者对残酷的斗争抱有一种狂热,他们生活本 身就呈现出一种可笑的左倾幼稚病和异常的浪漫色彩。当 他们走进文坛时,面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营提出的“实 行方向转换”、“到民间去”、写作“宣传的、煽动的、 革命的”作品,又信仰了“努力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努 力把握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因此,一些作家一拿起 笔创作,就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倾向,这就是“革命的浪 漫谛克”。由于一些年轻的革命作家自身就有着这样浪漫 谛克的革命经历,竞相为之,积极创作,一时形成一股颇 为得势的风潮。
第五节 “东北作家群”与萧军萧红的小说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流亡到 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 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 骆宾基、罗烽、李辉英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 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跃动着时代脉搏,大 多取材于家乡人民的抗战事迹和这块古老土地的痛 苦蜕变。此外,还有杜宇、高兰、塞克、林郎、金 人、达秋、金剑啸、李克异等人,也以自己的笔, 记录着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痛苦、挣扎与反抗。
一、张天翼的小说(P97)
• 作家简介 • 创作概况 △ • 【暴露与讽刺文学】1938年4月,因张天翼暴露与 讽刺国民党假抗日的小说《华威先生》的发表,在 文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两年之久的关于暴露黑暗问 题的论争。进步文艺工作者通过论争日益明确了国 统区文学创作的方向和任务,使用“暴露与讽刺” 手法揭露国统区黑暗现实和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作品 逐渐增多,形成热潮。如《雾重庆》《腐蚀》《淘 金记》等都是当时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此类作品,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第一节 成长期的普罗文学
• “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普罗”是法语普 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意思是无产阶级。“普罗文学” 虽然源自法国,却在苏联繁荣起来并增添丰富了 “大众”的含义。普罗文学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造 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经济的产 物,受到普列汉若夫、老舍等作家推崇,左联也宣 传它的政治功能,并使之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
。
• 丁玲写于1931年的《水》被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 文学实现转换的标志。这篇小说以1931年中国十 六省的水灾作为背景的,遭了水灾的农民群众是 故事的主人公。 • 茅盾写于1933年的《女作家丁玲》中称赞《水》 是“1931年大水灾后农村加速革命化的文艺上的 表现。”他确定“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 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 • 冯雪峰认为《水》的最高价值在于:一是“着眼 到大众自己的力量”;二是“相信大众是会转变 的”。他把《水》看作是一种“新的小说的诞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