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上海外滩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人的上海外滩情结,爱上海如同爱香港
送交者: 苦心孤诣2002年9月30日08:46:16 于[天下论坛]
当香港的古典建筑越来越少见,当香港的维多利亚港被越填越窄,难见全貌一览美景时,上海外滩那沿江24幢连绵排列、错落有序、风格各异的百年建筑,令对中国近代史所知甚少的香港人,触摸到浓厚的历史。
上海外滩——新人类的伊甸园
近年去上海度周末,已成香港人最旺热、最时髦的旅游节目,成全了一段由王家卫挑起的潘迪华在《花样年华》中那一幕原汁原味老派上海闲话描绘的,邓永锵在《上海滩》中刻意用木樨香和玉桂香营造出的老上海气息的海上寻旧梦。
外滩,这片钳控黄浦江的弧形长滩,无疑是香港人最热门的寻梦地。
这里,叙述了上海一段已逝去的最繁荣、最奢华的岁月,连带她的腐败和堕落,到了文人笔下,都涂上一抹艳俗凄美的色彩。
香港人只知道,当时这里是整个远东区最辉煌,最迷人的城市,上海十里洋场的起点。
1882年7月,夜幕下的外滩,15盏电灯一齐亮起,这是中华大地第一次亮起的电灯。
从此,上海拉开了不夜城的帷幕,一曲“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唱到今日,从上海唱到香港,唱到东南亚、东京。
每当黄昏6点30分,外滩整排路灯亮起,各栋建筑的探照灯打在墙面上,顿时,映照出一个穿越时空的美好时代,那些新古典、希腊式、古罗马式的百年建筑,鬼魅般令时光倒流70年。
年代残存的芳华,经历半世纪的沉寂,仍显精致诱惑,令现代香港人羡慕不已,只恨生不逢时。
曾经在这些百年建筑内出入过的大亨财主、江湖浪人、名牌舞女、犹如投入一场场轮回的生命,花开花落,日出日暮,都陨落在岁月滚滚的红尘中。
这道有1600米长的弧形长滩,恬淡如菊,默默送走几代载满繁华盛况的故人风景。
经过半世纪的沧海桑田和沉寂,黄浦江畔又响起爵士乐的旋律……
黄浦江水滔滔不尽,伏在岸边,港人应很容易哼起罗大佑的“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但这里是上海外滩,中国百年都会文化的起点。
因此,容不得你有太多的感慨和怀旧,急不可待要想一头投入那灯红酒绿的海上夜生活中。
外滩的啤酒总汇、Mron the Bund、和平饭店的爵士吧和扒房,塞纳河咖啡馆……中英双语的餐牌、门口飘扬着的各色国旗、衣着性感俏丽摄人的上海宝贝,令外滩的夜上海风情华丽、放荡和颓糜。
这些承载着古典上海和时尚上海的风景,是70年前的外滩从容的延续!
相比周末去深圳珠海消费,去上海过周末令你自感高尚脱俗,特别置身外滩,俯览黄浦江,犹如沿着塞纳河或哈德森河一样的感觉。
香港著名专栏作家陶杰曾如此描绘过在外滩度周末的情趣:住在沿江的老酒店里,那猩红的地毯和深棕色的柚木百叶窗,渗透落着张爱玲的颓废……窗外是外滩巍峨的楼影和黄浦江空阔的暮云……如果可以负担得起,在上海过周末,首选是外滩……这是一个叫人心醉的新人类的伊甸园……
香港人不断呼朋唤友地去逛外滩,尤爱在冬春之交的黄昏或仲夏的子夜……不过,连旅游书都向他们发出警告:不要独自一个人逛外滩,危险!因为,外滩太浪漫太闲适了。
始终,香港人的外滩情怀还是度假消闲,再加怀旧,至于来外滩阅读上海近代史或万国建筑史,始终不是香港人的那杯茶!
在外滩解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上海创办高格广告的港人钱以聪先生,喜欢在微风徐徐的傍晚,或烟雨蒙蒙的早上,从南京路外滩起,沿着外滩沿江建筑向北走,至延安东路穿越广东路地下人行道,然后登上沿江观光台,至外滩公园,再从北京东路地下通道返回外滩大楼一侧。
他是做广告的。
要在上海打响自己的牌子,他认为外滩是汲取灵感的最好地方。
“外滩令我更懂得上海,更了解上海人。
”
从金陵东路外滩到外滩公园,全长约1700公尺,被上海人称为情人街,中段有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塑像。
钱以聪常以此段风景来告诫香港友人和自己:“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外滩有棉棉、卫慧一族艳色的媚眼和外国男人的古龙水香味,对岸金茂混杂着烟味和雪茄充斥着重金属音乐的吧房早已远远甩过兰桂坊……但是,犹如情人街中立着威严的陈毅市长塑像,香港人一点不能弄混,上海虽然像纽约、东京、巴黎、香港……但上海是上海,是一个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会,这一点十分重要。
认识了这点,香港人在上海行事,就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失,就会越来越在上海如鱼得水。
一般香港人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头雾水,难以理解。
然而,来外滩这条情人街走一走,向陈毅将军塑像行个注目礼,港人就懂了。
同样的道理,外滩公园边上,有座水泥雕塑,由3把枪组成,代表中国近代史3场关键性的人民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有着与周边环境很不协调的严肃感,但活络调皮的上海人,似对
这样的布局环境已十分习惯,他们戏称它为“三枪牌”商标——三枪牌是上海一只内衣名牌。
这就是上海人最典型的海派个性:表面上百无禁忌,我行我素,内里却十分明白地有一条底线——恪守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逾越这个界限。
外滩,不能单一地认为她是旧上海的标本,外滩是动感的有生命力的,她与上海人一起进入新世纪。
否则,还抱着老本本看外滩,你会看不懂今日的上海。
钱以聪有个香港朋友在上海四方新城会所任经理,那日偶然走过前台,见接待处等着一位西装革履、外加风衣、皮鞋锃亮的先生,看见老总走过还主动起身与他礼貌地握手。
初时还以为是哪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或哪位客户,却原来是个来应聘的会所保安。
友人觉得很好笑,只不过应聘个低层职位,那人衣着实在不必那么隆重,钱以聪却十分理解——这就是上海人,所谓大都会的子民风范。
港人眼中上海的注册商标
香港专栏作家陶杰曾撰文惊叹,上海有两份畅销报刊:《环球时报》和《世界新闻报》,全部是国际新闻。
单单看名字,一份叫“环球”,一份叫“世界”,就明白上海人的眼光今日关注在什么地方。
这两份报纸,内容全部是国际新闻。
由中国记者亲临马其顿前线报道南欧的军事冲突,到非洲肯尼亚发现原始人的头骨化石而挑战进化论……
香港人不解,为何这样两份内容全部是国际新闻的报纸,在看似十分物质、充满红尘浊浪的上海可以拥有如此庞大的市场。
在香港,根本不可能办出这样一份纯国际新闻的报纸,连几份香港大报的国际
版,也都是聊备一格,做下点缀,从来不敢用作主攻销量的主力。
为什么?上海人虽物质,虽被认为现实,但只需看看上海外滩欧洲文艺复兴式、日本近代西洋式、英国哥特式、东洋伦敦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明白,上海人血液中早已输入这样一种大气的遗传基因,天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心态……
上海人面对黄浦江,骄傲地说:“……以前,上海的日子好时,香港是只有混不下去的瘪三才去呢!现在?上海日子好过了,香港人都涌到上海来了……”
上海外滩产生了中国第一批白领,是上海白领文化的摇篮,上海的白领文化,渊源远较香港深远。
香港上海地产代理经纬行董事长易盘铭对此深有体会,故而他强调,到上海做生意,最重要是不要眷顾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一心想将香港的经验搬到上海来,这是大错特错了!香港人惟有适应上海,才能在上海生存。
说真的,香港人本身都十分明白,真正能在上海赚钱的港商不多,但北上上海着实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某种程度上,外滩的灯光,自有一股诱人的魅力。
曾有人如此形容,如果上海是一个装满财富的魔袋,外滩就是打开这只魔袋的金拉链!谁都想得到这条金拉链。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会,本身已是一个名牌。
外滩,更是这张名牌的注册商标!港人最大的梦想,是可以在自己产品上,印上一只刻有外滩造型的注册商标,惟有邓永锵做到了。
他明明是如假包换的广东香港人,却也要抓住这张外滩牌,这就是那条金拉链的魔力。
港商眼中上海高消费族集中地
在外地人眼中,斤斤计较,爱贪小全家是上海人的写照,但上海美格菲健身中心的香港副总经理张旭辉却不同意这种成见:上海人未必是只是全家的东西才买,他们非常讲究生活质素。
上海恒隆广场开业当天,LV的营业额已达到30万,美格菲4500元一年的会费,并没阻止上海人健身的步伐。
在美格菲健身中心的会员,上海会员超过80%,上海人这么愿意花费令人匪夷所思!
上海人练就一副智能型修长的身子,穿着名牌,成群成族在大街上漫步。
上海外滩,是他们最喜欢“秀抖抖”(卖弄实力)的舞台。
有多事的人在外滩做过一个统计:晚上8点后的外滩,10个上海姑娘有4个是背着世界顶级名牌手袋,停泊的汽车中,10部中有2部是别克,1部帕萨特。
皇冠和奔驰及宝马车,也以外滩的出现率最高。
难怪众多香港人,将外滩看作上海高消费一族的集中地。
外滩的消费场所,不仅简单是一个吃喝玩乐之处,更是一个社交的场所。
来外滩消费的客户,层次都很高,反映了上海高消费一族已成熟。
今日在外滩这些百年大楼内办公的新一代白领,无疑是上海最上层最精英的白领一族,月入六、七千元以上的比比皆是,万元上下的也不足为奇。
他们大多是年轻的俊男美女,加之上海人从来有讲究生活质素的传统,这些人只要拿出一半的工资用来买衣服,再加现今上海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毋需拿钱补贴家用,他们完全可以十分潇洒地进行高消费……
外滩令一众港商看到,上海高消费族已在逐渐形成和庞大,并有庞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