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99fe8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e.png)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信息可视化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加全面、直观的方法。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指利用图表、图形、动画、交互式界面等形式让信息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设计过程。
这种设计方式既可以用于大数据分析,也可以用于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技艺和历史文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对于传统曲艺文化,设计师可以将其音乐特征、歌词手势等元素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从而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
除此之外,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例如,在博物馆展览中,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展品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
总之,信息可视化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9dcb7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5.png)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传统的文字表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传播、知识获取的需求,因此,可视化的知识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意义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记录人类的思想和思考,但是对于大众来讲,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图像、视频等可视化的形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知识,让人们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如果能够以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展示,会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促进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现状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诸如中国文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的数字化展示,以及中华书局、中国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出版的图解中国传统文化等图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实践。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和机构在进行相关研究,如浙江大学建立了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心,国内多所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各有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展示。
1. 插图或图片:可以在相关著作中加入插图或图片,用图像的形式来展示相关的知识。
2. 3D 技术:通过 3D 技术对历史人物、传统建筑等进行三维呈现,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相关文化的魅力。
3. 动画或视频: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相关的知识,可以更加生动地向人们传递相关的文化信息。
4. 游戏化学习:将学习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让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知识。
第四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未来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d10f3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0.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道德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将其进行“可视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可视化”传播是一种通过图像和视觉元素传达信息、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方法。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观、易懂和易传播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对于图像和视觉的需求,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通过将其转化为图像和视觉元素,可以使其更加直观和有趣,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接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繁多,而且有些内容相对抽象,不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将这些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视觉元素,使其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这样一来,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个人传播,都能够更加高效地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
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多样,包括文字、音乐、舞蹈等。
而“可视化”传播可以将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整合在一起,通过图像和视觉元素的结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画面。
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将其传递给后代。
而“可视化”传播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以更直观和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人,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传播效率,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并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59a75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b.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字、语言等形式,而更多地借助于视觉、图像等可视化方式来展现和传承。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视觉化传播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有“汉字之美、诗词之雅、绘画之神、舞蹈之韵”的美誉,通过可视化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人心、更广泛传播。
目前在可视化传播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现状,分析影响其可视化传播的因素,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传播平台上的呈现形式。
2. 探讨“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如何通过视觉化的传播形式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内涵。
3. 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可视化传播中的现状,分析不同形式的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4. 研究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因素,包括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5. 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分析可视化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研究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e01f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5.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如何通过“可视化”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和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形式多样且富有感染力的可视化作品,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传播现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民间工艺等诸多方面。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的精神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受众群体相对狭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渠道受限等。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相对较弱,急需寻找新的传播方式与手段。
二、“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及特点“可视化”传播,是指利用视觉、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传播方式。
它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传播形式,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象,使受众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当今信息时代,“可视化”传播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科普、艺术、商业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可视化”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让受众通过视觉感知和认知信息;它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色彩、图像、动画等形式引起受众的共鸣与情感共鸣;它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和交流,增强传播效果和互动体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晦涩,难以直接被大众所理解。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276cdd7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4.png)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可视化设计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可视化设计通过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表达,使得人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利用信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信息可视化设计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信息可视化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信息可视化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和地区的独特传统和文化。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的流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直观和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轻松地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和体验。
这样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以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手段,可以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和内涵以更生动和丰富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魄力。
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新和再生。
数据可视化与传统数据处理方式的数据展示效果比较探究
![数据可视化与传统数据处理方式的数据展示效果比较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3cc48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d.png)
数据可视化与传统数据处理方式的数据展示效果比较探究数据可视化是指通过图表、图像、地图等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并通过视觉效果来帮助人们更快地理解数据的含义。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则多采用表格或文字的方式呈现数据。
本文将探究数据可视化和传统数据处理方式的数据展示效果比较,并分析它们的优劣之处。
一、数据可视化的优势1.视觉效果较好数据可视化使用图表、图像等视觉形式呈现数据,使数据更具有形象感、可读性和舒适度,更易于理解数据所传达的信息。
2.能够凸显重点数据有些数据非常重要,但混杂在大量数据中不易被注意到,使用数据可视化能够将这些数据通过强化突出的方式凸显出来。
3.更便于对比分析图表可以将同一领域、不同数据具有相同量纲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支持将多个系列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展示,进一步便于对比分析。
二、传统数据处理方式的优势1.表格的简洁性传统数据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
表格的排版简单,数据内容明确,关键数据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2.数据的具体化传统数据处理方式可以更好的表达数据的具体含义。
数据单独呈现到人们面前,更加具体,不容易出现误解。
3.上手方便传统数据处理方式数据的呈现只需要在电脑的Excel或者Word中插入图表和表格,根据一定的规范进行排版美化,能够快速地进行数据处理呈现。
三、两者的比较1.数据可视化更加直观数据可视化使用图表等视觉形式呈现数据的效果比传统数据处理方式更加直观。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大小等各种元素强化数据突出,进而使数据更加直观。
2.传统数据处理方式表达更加清晰传统数据处理方式使用表格和文字呈现数据更具有清晰明了的优势。
表格的简洁性、数据的具体化等特点能够使数据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
3.使用需求方面对于一些有严格时间限制的媒体新闻和现场报道,数据可视化可以迅速的呈现出数据,进而更具体地展示信息。
但是对于一些行政部门,传统数据处理方式的表格呈现更具严谨性。
四、总结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数据可视化和传统数据处理方式各有其独特的优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39b4f70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5.png)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社会传承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性财富,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多样性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方式。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数据和可视化技术来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通过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和传承情况,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传承人数和传承方式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让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这些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和传承状况。
这不仅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有助于人们对不同地区文化的认知和交流。
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地理分布、历史演变和内涵内容的可视化展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信息可视化设计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工具,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6def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c.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 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形式多样,包括影视作品、动画片、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上涵盖了多个媒介和载体。
在内容上,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样性使得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的需求。
2. 受众广泛随着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受众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而是覆盖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各个角落。
通过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实现了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3. 时尚性为了迎合当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和受众的需求,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呈现出一种时尚化的倾向。
在内容上,改编、创新、时尚化成为主流,使传统文化走入时尚圈,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4. 互动性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着强大的互动性,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现在的传统文化作品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
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观众可以与创作者进行实时互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这种互动不仅拉近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更加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1. 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一直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大明宫词》、《琅琊榜》、《如懿传》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表演和精美的制作,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2. 纪录片纪录片是对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形式之一,它以客观的视角和深入的内容展示,向观众呈现了更为真实、全面的传统文化形象。
国内近年来不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宝档案》等,这些作品通过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3. 微电影与短视频微电影与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为了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87d8b103d8ce2f006623c4.png)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传统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相关概念2.1 关于传统文化2.1.1 传统文化概念2.1.2 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2.1.3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溯源2.2 关于信息可视化设计2.2.1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概念2.2.2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作用2.3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2.3.1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特点2.3.2 传统文化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分析第三章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信息整理与与可视化设计分析3.1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信息分类整理3.1.1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3.1.2 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3.2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图示发展及视觉设计现状3.2.1 二十四节气传统信息图示发展3.2.2 二十四节气视觉设计现状3.3 信息可视化设计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信息的视觉表现3.3.1 信息可视化设计视觉表现类型3.3.2 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视觉表现要素3.4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3.4.1 文化信息感知原则3.4.2 文化信息思维引导3.4.3 文化信息设计再现第四章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4.1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模型构建4.1.1 确定信息内容4.1.2 构建信息层次4.1.3 确定信息结构模型4.2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设计表达4.2.1 信息表现风格4.2.2 信息版式设计4.2.3 信息到图形的转换4.3 案例展示结语参考文献研究成果致谢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承诺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伴随着生存、生活而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地域文化、情感寄托、哲学理念等等的物质与精神呢的总和,文化内涵丰富,信息繁多,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3427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7.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直面临着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局限、距离感加大等问题。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研究,探索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方法,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的意义和目标。
对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不仅能够突破文字表达的局限,使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还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可视化”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提升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在当代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可以运用摄影、绘画、影像、电影、动漫等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出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提高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通过图文并茂、视频直播、互动分享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研究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通过对已有传播实践案例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艺术特点、创新点和实际效果。
也需要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目标受众的认知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传播工作。
研究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保护与创新。
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但也存在部分内容容易失传、边缘化的问题。
在进行“可视化”传播的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创新。
保护传统文化要注重对文化载体的保存和修复,创新传统文化要注重对传统元素的传承和创新融合,形成具有当代艺术特点的“可视化”传播作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提升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这需要从探索意义和目标、创新传播途径和手段、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以及保护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0899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a.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传承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有限,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助“可视化”传播的研究方法,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将传统文化更直观地展现给观众。
“可视化”传播是一种利用图像、视频等可视化手段来传达信息和观点的方法。
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我们可以利用“可视化”手段来呈现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来传播传统文化。
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图像,通过精心的构图和配色,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可以用图像展示传统文化中的狮子舞、京剧脸谱、书法艺术等,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表达,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这些图像可以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如网络、电视、报纸等,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利用视频来传播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通过视频的方式,观众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的细节和过程。
可以拍摄一部关于传统节日的纪录片,展示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习惯、传统食物等,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情感。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来呈现传统故事、神话传说等,通过动画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出来。
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
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的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将图像、视频等可视化内容发布在这些平台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互联网的特点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简便和快捷,观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欣赏。
三维数据可视化与传统可视化的差别
![三维数据可视化与传统可视化的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c75c1ba04431b90d6c85c7fd.png)
什么叫三维数字化?以现阶段大数据中心来说,关键存有投资管理、动环控制管理方法及其环境安全管理管理方法这三大层面的难题。
投资管理层面,具体表现在无机房群控系统对策,无法使全部系统软件高效率运作,欠缺空间布局及其财产自动化技术可视化工具,在平时维护保养层面,欠缺财产的查寻、精准定位、导航栏数据可视化运营专用工具。
在这类情况下,制造行业便从一开始的3D背景,转变成有着一定互动交流工作能力的伪3D实体模型,最终转变成可开展互动式、含有多种多样視覺感受、仿真模拟的3D页面。
而且在3D渲染页面下,也添加主机房投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等多种多样机房管理作用。
逐渐的扩张3D大数据中心数据可视化服务平台的应用性、真实有效与可参与性的性能指标,产生了详细的三维数据化管理服务平台。
为何传统式监控器会淘汰?伴随着大数据中心的工程规模越来越大,主机房计算机软件的总数日益增加,机器设备相对密度愈来愈高,机房管理工作人员对大数据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定也愈来愈高,传统式的机房监控系统软件不能满足机房管理工作人员对大数据中心“集中化监控器、统一管理方法”要求。
主要表现在:1.人机交互技术能力差,且页面单一,简易。
情景单一,没法总体查询,比如环境监控系统,只有监控器自然环境,需转换页面才能够见到别的內容。
页面数据信息无法定位至机器设备,造成技术人员需根据实际名字,纪录相对部位。
且在产生常见故障时,没法第一时间明确常见故障真实的地理位置。
2.选用了多种多样机器设备提交数据信息方法。
这类方法造成了常见故障点增加,且增加数据信息对服务器的借助性,一旦服务器互联网通讯中断,数据信息便遗失。
3.实际操作智能化系统相比于三维服务平台低,很多数据信息必须技术人员根据了解后,才可一切正常收看。
监控器內容简单,及时性差。
且技术人员还需定时执行根据数据信息页面纪录,过后剖析欠缺数据信息适用。
为何选用三维数字化服务平台?1.选用虚拟化技术情景,提升視覺的易用性,提升技术人员对机房管理三维空间认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9847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8.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口头传播逐渐向可视化传播转变。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探讨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推动传统文化在可视化传播中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现状、策略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新的挑战。
基于这一背景,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对于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电视、电影与网络视频平台。
随着电视、电影和网络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得以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播,进一步提高了传播的精确性和吸引力。
3. 手游与游戏化传播。
手游和游戏化传播成为年轻一代更受欢迎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中,吸引了更多的年轻用户。
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和挑战:1. 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可视化传播,传统文化的内涵得以更加丰富和立体地展现,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拓宽传播渠道。
可视化传播可以借助各种平台和媒体,将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提高传播效果。
3. 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在可视化传播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尊重其传统性和底蕴,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环境和受众需求。
1. 加强内容创作。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深入挖掘和研究,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创作,提升可视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2. 创新传播方式。
在可视化传播中,创新的传播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并提高传播的可持续性。
3. 引入新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引入新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可视化传播中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四、结论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可视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8072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f.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沉淀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展开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和措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歌赋、书画、戏曲、民俗、礼仪、思想、哲学等方面,丰富多样,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精致、深邃、辽阔、奥妙的内涵,深受世人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日益活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传统文化类节目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上大量涌现,如《国风美少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这些节目通过精彩纷呈的表演形式和生动形象的叙述,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关传统文化主题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如《大江大河》、《长安十二时辰》等,通过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在这些平台上被创意加工,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被广泛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发展态势。
三、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传统文化类节目和影视作品的内容不够精深,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得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法完全展现,影响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新媒体平台上的传统文化内容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和弘扬起到了反作用。
传统新闻和数字化新闻的差异和联系
![传统新闻和数字化新闻的差异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becc70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2.png)
传统新闻和数字化新闻的差异和联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新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相比之下,传统新闻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差异和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传统新闻和数字化新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差异1. 新闻内容不同:传统新闻通常以纸质媒体为主要渠道,由编辑和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筛选和报道。
而数字化新闻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速度和实时性不同:传统新闻通常需要通过印刷、分发等流程才能传达给读者,存在时间延迟。
而数字化新闻则可以实现实时更新,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资讯。
3. 互动性差异:传统新闻只能提供单向传播,读者无法与媒体进行互动和参与讨论。
而数字化新闻则提供了评论、分享和点赞等功能,加强了读者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性。
4. 运营模式不同:传统新闻依靠卖报纸、广告投放等方式获取收入,而数字化新闻更多地依赖于广告和订阅付费模式。
二、联系1. 利用数字化手段报道传统新闻:数字化新闻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新闻会消失,相反,传统新闻机构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报道新闻,扩大受众和传播范围。
2. 数字化新闻平台合作传统新闻机构: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一些传统媒体也与数字化新闻平台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3. 共同面对真假新闻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论是传统新闻还是数字化新闻都面临真假新闻的问题。
传统新闻机构和数字化新闻平台可以共同合作,加强信息审核和辟谣的力度,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
4. 数据化新闻报道助力创新:数字化新闻在数据化和可视化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更好地呈现新闻背后的数据和趋势。
这一点对于传统新闻报道中的调查和深度报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新闻和数字化新闻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和联系。
传统新闻更加注重内容的筛选和编辑,而数字化新闻则强调速度和实时性。
然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借鉴和合作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42370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6.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必须将其进行可视化传播。
可视化传播是一种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呈现图像、声音等信息的传播方式,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可视化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而“可视化”传播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呈现图像、声音等信息的传播方式。
可视化传播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它能够:1.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年轻人们总是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可视化传播则能够将传统文化用更加生动、丰富的方式呈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可视化传播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作用。
3.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可视化传播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展示和传承。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传承给后人,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1.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传播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多种传播手段,如影像传播、音乐传播、动画传播等将传统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能够大大地提高传播效果,使得民众更容易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2.强化形象宣传,提高文化品位形象宣传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迎接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等方式,向广大民众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
3.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提高吸引力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是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将传统艺术形式呈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融合现代化元素等方式,提高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同时,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3ff4d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6.png)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面临了新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而传统文化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流中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成为了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方式,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易于接受,从而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在实践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演变过程;通过动画片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故事改编成有趣的动画片,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通过VR/AR技术,创造虚拟的传统文化体验,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等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当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往往会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从而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这种新的创新和发展,又将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
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从而增进国际间的文化友谊和交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传统文化以视觉方式进行呈现,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视化”传播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37eaf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e.png)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传统实践和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有关仪式、节日、庆典、习俗、手工艺、舞蹈、音乐、戏剧、节庆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历史、传承、表达形式等信息用图表、图像、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示,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通过可视化设计,我们可以将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动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这种表演形式的魅力和特点。
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参与和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享,而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以互动、分享的形式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们可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通过可视化设计,我们可以将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信息检索与可视化信息检索之比较
摘要:阐述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不足及可视化信息检索的优势,探讨了信息检索过程
中的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问题。
关键词:信息检索;传统信息检索;可视化信息检索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快速图形处理软件的日渐普及和高清晰度彩色显示器的
出现,使信息可视化已经成为现实。
1 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不足
传统信息检索的不足在于其结果是线性的、一维的,用户必须对返回的大量依次排列的文献进行浏览并全部列表后才能决定取舍和进行深入浏览,这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首先,它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有时用户找到一篇“好”文献,但同时也想查看与之相关的文献,这在传统检索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传统的检索系统设计往往仅考虑功能,没有从用户和寻找行为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软件功能。
在用户查到很多文献时,不能对全部检索到的文献结果进行浏览,也不能提供全部检索内容的概况。
此外,传统检索模型还忽视了人在浏览选取检索出的文献时的交互作用。
实际上,人们在查找信息时,只想用一个查询系统来帮助他达到检索目的。
用户在检索过程中,通过浏览检索结果的标题或全文以及回顾提问、点击、链接等,吸取新的信息,在最初的基本目的完成之后,有可能继续检索,但其检索兴趣已发生变化。
此时削弱初始提问的优先权是必要的,但在传统模式下这一功能是无法实现的。
2 可视化信息检索的优势
信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研究是把文献信息、用户提问、各类信息检索模型以及用检索模型进行信息检索的过程,展示在一个低维的可视化空间中,并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可视化就是将抽象概念转化成一种符号,最终使用户看到过去不能看到的东西。
可视化信息检索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可见的语义关系,使提问与检索结果以及检索到的各文献之间的关系可视化,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可视化理论最早是2400年前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是通过感觉,特别是通过视觉,运用思维来认识事物的,人类也是从表象到本质来认知真实世界的。
信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这个时期开始在数据库方面进行可视化研究。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们对信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从而出现了基于布尔逻辑的检索系统:温式图、过滤文献流和基于布尔逻辑系统的文献检索系统,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趋于实用性和智能化。
众所周知,人获取的信息中,7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0%来自触觉。
因此,人类是非常适应图像和可视信息的,可视的图像较易记忆,而且在传达某种信息时比任何方式都更加快捷和有效,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来研究可视化信息检索系统的。
可视化信息检索结果清晰可见,可以让用户对所检索的文献分布一目了然,在可视的环境下浏览检索文献,有助于用户分析文献,判断一个词对文献检索的价值,了解隐藏在提问与文献以及各文献间的语义关系,从而更好地判断文献是否相关。
可视化信息检索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直觉信息。
直觉信息能使用户更快地达到兴奋点,有利于用户发现新的信息检索模型,提供进一步开发新系统的能力。
同时,内部操作过程可由人来控制,更加有效、便捷。
可视化信息检索不仅可以用二维或三维图像显示结果,还可以把人的视觉及认知过程融入检索过程、算法分析和设计系统当中,因而减少了用于了解检索结果的聚类或语义分析的时间。
通过改善人机交互功能,实行个性化处理,调整文献的显示方式等,可以帮助用户理解文献之间的语义关系。
可视化的文献分布图表有利于不同语言背景的理解。
整个信息查询过程需要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图形可以更简洁地显示一些语义关系。
可视化检索结果是连续多维的,这与离散的文献有本质的区别。
可视化检索可以使人的信息传输能力和检索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同
时考虑了人的认知过程在检索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人和计算机的区别主要在于:计算机可以拷贝,但是计算机不具备学习能力与综合判断能力,对事物的形态判断力也较差,而人具有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两者的结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检索效果。
可视化信息的研究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
如匹兹堡大学1991年研制成功了最早的一种可视化检索系统,其检索原理是根据提问,返回并显示出检索到的文献的全文或摘要。
即在查询时,用户将提问也就是兴趣点放入一个图形空间,检索后生成的图标就是和提问相关的文献,这些文献会根据与各兴趣点的相关度投影到所确定的位置。
用户则通过兴趣点位置的改变来查看文件的分布,从而可以了解文件与兴趣点的相关度,找出用户最关注的文件。
这个系统的优点是操作性强、灵活方便,还可以建立用户文档,诸如爱好、兴趣、专业以及近期的课题研究等,不仅参考点多,而且可以移动。
3 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发展
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择情报检索系统,如布尔检索系统、向量检索系统、模糊查询系统、概率系统等,其次要确定以何种特性关系来显示出可视对象,即哪些特点适合抽取做投射,哪些特点容易可视化且效果明显等,这些都是要慎重考虑的。
第三是定义或创造可视化空间,确定如何把所有的可视化对象影射到选定的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组织有效的信息并使检索过程可视化。
由于网络提供了一个不依赖于平台的界面,系统的设计已经从面向系统功能的设计为中心转换到面向用户的设计为中心,检索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这个系统的喜好与利用。
所以,在系统设计时,应根据人们的不同喜好、能力、年龄和文化背景等情况,设计出灵活的交互式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利用。
可视化研究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评价和衡量可视化检索工具。
传统的标准是以查全率和查准率来衡量一个系统的优劣的,但这种标准对一个交互式可视化检索系统而言并不合适。
尽管可视化信息技术是属于高层次的,人们也不一定非要选择这种检索方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各种信息量的迅猛增加,以及元数据的成熟,可视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将会更快地实现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