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测试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0分)

春冰刘心武

春水中,浮动着春冰。

当整个水面结成冰板的时候,在我看来,犹如本是清亮的眸子,却盖上了浊翳,但那是严冬的癖好。惟有大雪降临的时候,冰面覆雪,那硬冷的面目,改变为柔和的韵律,才稍慰心臆。不过,融雪的日子里,冰面往往又变得坑洼不平,雪消冰在,颜粗色灰,望去更令人心里发堵。

冰在化为水。初春的漾漾绿水中,往往浮着些残冰,犹如少女脸上的雀斑,我却认为这实在是焕发着比春水还要浓郁的春氲。

春水中的春冰,边缘是薄而透明的,给人一种婴儿小舌的稚嫩感,仿佛在舔着春水,享受着母怀般的温暖呵护。

水气是水的缕缕精魂么? 那么,冰又是什么? 是水的冬眠,水的沉思,水的诡谲,还是水的愚钝? 但春水中的春冰,却超乎溶溶水流和板结冷冰。它是水的诗吗? 那么地玲珑剔透;是水的仙子吗? 那么地晶莹秀美;是水的梦境吗? 那样地难以持久,在渐渐消失之时,竟能留下那么多朦胧的倩影,令人回味,惆怅而欣悦,百感交集而心皈淳朴。

常常的,徘徊在初春的水边,伫立在春池侧畔,凝视那浮动的残冰。那些小块的春冰,甚至于当着你的面,在缓缓地,其实又是刻不容缓地,从边缘到中心,融化到那春水里去。如此景象,昭示着什么? 象征着什么?预告着什么?警策着什么?全凭你当时的心境,你的想象力,你的理想,你的意识潜流,和难以解释清楚的种种微妙因素了。

我爱春冰。

这是短暂的爱情。

有时,忽然一夜春风来,第二天,所有冰面都已彻底化开,弯动的倒影中,寻觅不到春冰。春天一步到位,春水一汪爽亮。我的春姑娘啊,你在哪里?你不曾诞生么? 你只是在我心中勾出的一个春的幻影?只是明春预支给我的一个企盼? 我失恋了,踽踽独行在没有春冰的春水边,不会非常痛苦,却也一定非常忧郁。

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四季变幻,时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非理性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在每一次“冬”“春”的转换中,我渐渐变得敏感,却又愈加平静,细琐精腻,却又全凭直觉,我盼冰面融化,欲春水溶漾,却又不愿没有一种必要的过渡,过渡之美,往往大于此岸和彼岸的风光。“冬”、“春”的过渡,其美便在于春水中一度浮着的春冰,仿佛那一杯散发着丝丝芳馥的威士忌中,有些晶洁的冰块,这便更令人陶醉,销魂。

春冰如蝉。

我居然试图用文字来传达心灵深处对春冰的一份情愫,一种憧憬,这是我的情不自禁,更是我的不自量力。

1 “缓缓”和“刻不容缓”,意思是否矛盾? 为什么?(3分)

2 在文中“春姑娘”是指什么? 见不到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和“忧郁”? (3分)

3 “春冰如蝉”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说明正在融化中的春冰的状态(3分)

5文章第五段的文字表达有哪些特点?(2分)

6.作者通过春冰融化阐发了对人生经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感悟,请用80字左右对本文主旨的意义说说你的理解和评价。(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非宋人唐庚独创。类似这样的意思在《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等作品中都表达过。此外,贾岛、周邦彦、白朴等人也一再写在自己的作品中,当然各有所侧重,所造意境也不尽相同。一叶之小,足以揭示秋之即至,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捕捉形象的本领。“一叶”是不能与“天下秋”相比的,其间巨细之差难以数计。然而天下之秋色,却无不呈现在千千万万种具体而细小的形象之上,因而在笔情墨趣之外,“一叶落知天下秋”颇含深邃的哲理。它的前联是“山僧不解数甲子”,颇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所写的:“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这.正是以个别来展示一般,用形象来表现思想。这也正好说明了典型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宋人诗有“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用来比喻艺术构思,其道理与前例相同。它极为经济,却又极其丰富,它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苏东坡在《题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拍翅嬉戏的鸭子给我们透露了春的消息。这便是诗中的意境。历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春天,都各具自己的匠心,但这句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抓住动人的春色,准确而生动地凸现在纸上,使读者通过活泼、嬉戏的鸭子的形象,感受到了春天的暖意。东坡很满意自己所创造的这一新的意境。在另一首诗中他还写了“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

艺术形象之动人,不在于多,而贵于精,一点传神。文学作品的一个细节,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有时是关系极大的,这便需要我们到生活中去捕捉。苏东坡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人家都感觉得到而说不出来时,他说出来了,这就是创造。艺术之为艺术,不必把逻辑推理上所包蕴的一切全都写在作品中,如果那样,最后就导致只用概念来代替形象了。陶渊明可以写“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贾岛可以写“秋风知渭水,落叶满长安”。但这毕竟是另外的气势,另外的境界。我们须要肯定“万紫千红总是春”,肯定“花传春色枝枝到,雨递秋风点点分”。那五光十色的景象是动人的,但“浓绿万枝红一点”,不也是落意奇惊,造境幽邃吗?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过一段话,来说明语言的形象表现力,其中举了《诗经》中的

许多例子,如:“‘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初日之容……”是否“灼灼”“依依”“杲杲”已把物象之情态完全写尽了呢?未必尽然。若是这样,后人还有什么创造可言呢?但他的最后结论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那就是“以少总多”,而使“情貌无遗”。

7 文中画线的“这样的意思”可概括为□□□□。(1分)

8 加点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9 引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是为了解说文中这一句(1分),

陶诗的大意是。(2分)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句是。属《登高》的联。(2分)

10 作者认为“一叶落知天下秋”颇含哲理,涵盖了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文中看,这些“原则”大致有以下画线的两方面,请作简明的阐述:(每一点不能超过15字)(6分)

在艺术构思和提炼素材方面:

概念和形象的关系:

11 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的艺术“创造”,就是在别人都感觉得到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他能首先说出来。

B“一叶落知天下秋”,“浓绿万枝红一点”,都体现了诗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和立意的新巧。

C陶渊明的“门庭多落叶”、贾岛的“落叶满长安”的写法,是与本文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基本一致的。

D物象之情态是不可能完全写尽的,后人可以不断地去创造。

12 苏东坡的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后面还有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请结合文本内容之所及,说说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3分)(注:蒌蒿,水草,是河豚的食物,又是鱼羹的佐料,且能解毒。)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四句)(4分)

13(1)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

(3)江南可采莲,。(《乐府歌辞》)

(4),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陶潜)

(5)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白居易)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及附录材料,完成第14-17题(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