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面瘫是指由于面神经病变导致面部肌肉麻痹或功能受限的疾病。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对于面瘫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为了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临床收集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观察。
以下是对这个研究的详细介绍。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5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
观察组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期期治疗,持续2周。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主要针对面部肌肉进行刺激。
选择的针灸穴位包括阳白、足三里、迎香、足三阳、合谷等。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天进行2次。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肌肉注射、电刺激等,每天进行1次。
治疗过程中观察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以面部功能恢复情况为评价指标。
首先是面部肌肉的张力和运动能力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面部肌肉的张力明显改善,运动能力得到较好恢复;对照组患者则效果较差。
其次是面部表情表现情况。
观察组患者恢复期治疗后,面部表情表现得到较好改善,对照组患者则仍存在较严重的面部表情异常。
最后是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对照组患者则仍存在较大困难。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观察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针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张力、运动能力和表情表现等,促进日常生活的恢复。
针对面瘫患者的分期治疗也能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采用分期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调整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一结果,并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外敷;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肌肉的运动和表情障碍。
传统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导致的[1]。
因此,针灸和中药外敷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受到广泛关注。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的恢复和再生。
中药外敷是一种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敷于患处的治疗方法,中药外敷能够通过局部渗透和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的面部肌肉和神经组织。
然而,目前有关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机制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 19-75岁,年龄平均值是(53.12±4.15)岁。
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0-74岁,年龄平均值是(53.14±5.10)岁。
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针灸,取穴阳白、风池、鱼腰、攒竹、合谷、颧髎,瞳子髎、迎香、上睛明、头维、承浆、颊车、地仓、承泣,留针20 min。
周围性面瘫
1.额纹变浅或消失 2.眼睛闭合不全,眼裂变 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 歪向健侧 5.皱眉、吹口哨、鼓颊困 难
4
精选2021最新课件
鉴别
周围性
中枢性
相同点
均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 发病部位 核下(局部)
同
额纹 患侧变浅或消失
点
全身症状 仅局部变化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地仓、承浆、水沟、迎香
12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注意事项
1.本病初起针刺量不宜过强;
2.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 敷;
3.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
4.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 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5.功能性锻炼如:抬眉、双眼紧闭、鼓气、张 大嘴、努嘴、示齿耸鼻等。
5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期(四期)
发病1 周内则为急性期; 发病时间1 周 ~ 1 个月则为稳定期; 发病时间为 1 ~ 3 个月则为恢复期; 发病时间大于3 个月则为后遗症期
6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型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 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7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治疗
急性期 治则: 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处方:一般以浅刺手法为主,穴位宜少,不
宜用电针,留针约20~25min;同时还需结 合辨证分型取穴和局部TDP神灯照射;若耳 后疼痛明显,可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面瘫针灸治疗
01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
依据。
针灸治疗面瘫的标准化研究
02
制定针灸治疗面瘫的标准化操作规范,提高针灸治疗面瘫的疗
效和安全性。
针灸治疗面瘫与其他疗法的结合研究
03
探索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的结合
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垂,无其他不适症状。
针灸治疗
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 的方法,选取阳白、太阳、颧髎、 地仓等穴位进行针刺,每周治疗
2次,共治疗4周。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左侧面部肌肉 僵硬、嘴角下垂等症状明显改善,
面部表情恢复正常。
案例二况
患者年龄32岁,女性,因病毒感染出现右侧面部肌肉瘫痪、嘴角下垂、
疗效影响因素
病程长短
病程越短的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越 好。
年龄
年龄越小的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越 好。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越轻的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越 好。
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05
面瘫针灸治疗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轻度面瘫的针灸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45岁,男性,因受凉后 出现左侧面部肌肉僵硬、嘴角下
味觉减退等症状。
02
针灸治疗
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阳白、太阳、颧髎、地仓、
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
03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右侧面部肌肉瘫痪、嘴角下垂等症状明显改善,味觉
逐渐恢复。
案例三:重度面瘫的针灸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68岁,男性,因脑梗死后出现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嘴角下垂、闭目不全等症状 。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
方法: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病程分为3个分期进行针灸治疗。
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期治疗组治愈率为86.2%,显著高于非分期治疗组的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期治疗组治疗后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善明显,分别达到6.74±1.49和5.92±1.35,显著高于非分期治疗组的4.62±1.24和4.01±1.18(P<0.05)。
结论:分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临床效果。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分期治疗;力量;电图引言面瘫是面部运动神经或其核心或周围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面瘫的发病原因复杂,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性因素。
面瘫患者症状不同,根据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面瘫。
目前,针灸治疗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康复治疗中。
针灸治疗的分期策略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效果。
方法1. 实验对象:共有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并具有一定的面肌力量和面肌电图改变。
2. 分期治疗方案: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个分期。
第一期为轻度面瘫,面肌力量较强,但表情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受限;第二期为中度面瘫,面肌力量减弱,表情活动明显受限;第三期为重度面瘫,面肌几乎完全瘫痪。
3. 针灸治疗方法:分期治疗组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非分期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包括选择适当的穴位,应用针刺和电刺等治疗方法,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
4.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分析: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面肌力量及面肌电图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疾病就是周围性面瘫,主要的症状就是患者面部一侧的表情或者动作出现丧失的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着嘴角下垂,并且嘴部歪,患者在闭眼的过程中国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症状。
另外,出现周围性面瘫的人群,一般不分任何年龄,为此患者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防止有后期会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中医针灸方式临床的效果,本文将针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研究,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各100例,实验组的年龄在21到62岁之间,比例是61:39,平均年龄是(43.5±1.6)岁,其中左侧的患者出现病症是36,右侧出现病症的是64.对照组的年龄在19到60岁,比例是53:47,平均年龄是(44.8±1.1)岁,其中左侧出现病症的是4l,右侧出现病症的是59。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病的部位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按照面部神经麻痹的评分标准将分为10个指标采取评分,①眼裂的大小;②眼睑有无外翻;③口角下垂;④有无鼻唇沟;⑤皱眉是否正常;⑥吹口哨动作;⑦用力挤眼时眼睑完全闭合;⑧能看见上下犬牙;⑨用力闭眼时眼睑闭合;⑩能见上排第二门齿。
按照这些标准进行面瘫的判定。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是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要口服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30mg),与此同时还要注射联合肌肉每天一次。
实验组是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针对急性患者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其穴位使用针刺的形式,在患者的风池穴、地仓穴、穴足三里(双)穴等穴位采取针灸治疗,患者经过急性期,要在原有的穴位上,进行翳风穴、攒竹穴等穴位的针灸。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我们对面瘫都十分熟悉,甚至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周围的人出现面瘫的情况。
往往面瘫的发生十分突然,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和闭目不全的现象。
在对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对面瘫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越早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好,且后遗症出现的几率也比较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
“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頷,上结于鼽”。
“手少阳之筋,其直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2.详问病史,注重寸口脉诊;须了解病人此次发病前有无诱因,外因如有无外感受凉,有无情志抑郁,有无熬夜劳作,气血耗伤等等;内因如肝肾不足,风阳上扰,酒浆无度,痰热生风所谓类中风症,也往往有面瘫的症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灸已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随着对中医药和针灸疗法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中医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观点,总结其疗效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2. 探讨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理解针灸对面瘫病理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患者的影响和疗效,为日常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展望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意义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思考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针灸分期治疗的实际疗效。
方法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n=44例,常规疗法+针灸分期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
结果对于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满意度而言,实验组分别是:95.45%、(87.45±1.26)分;对照组分别是79.55%、(62.13±1.45)分,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另外,对于病患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来说,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其评分均降低,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更大一些,且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选择针灸分期疗法能够显著性地增强病患的临床疗效,且大幅提升病患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所以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明显且突出。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应用效果引言: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又名为“面神经炎”,它是“非特异性面神经炎”诱导面肌瘫痪而发病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嘴眼歪斜,面部动作无法正常进行。
该病在发病年龄上没有限制,且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差异,大部分都属于单侧发病[1]。
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又名为“嘴眼歪斜”,它的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身体受寒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为风邪、寒邪等侵入体内,则会造成经气阻滞失养,由此导致面肌纵缓失当。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不错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对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法,利用针灸分期疗法进行探讨,相关内容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一)常规资料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和实验组(n=44例)。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鼓腮等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尽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增加,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等。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随访6个月至1年,复发率较低。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安慰剂无差异,甚至可能引起不良事件。
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针灸组接受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针灸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口眼歪斜、不能皱眉等症状均有显著好转。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
随访6个月至1年,针灸组复发率较低,仅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7%。
在安全性方面,针灸组有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报告。
本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点包括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患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针灸治疗的疗效可能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技术参数,以增加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普及性。
本研究未对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如面部肌肉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
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
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症状]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西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治疗]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初起宜浅刺。
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鼻中沟歪斜:水沟;頦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面颊板滞:四白巨。
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附注]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
针灸推拿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44例临床观察
中 图分 类 号
R7 51 0 4 .2 . 5
近年 来 . 者采 用针 灸推 拿方 个 疗 程 。 笔
法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4 4例 .并设 针 3 疗 效观 察
1 J 临 灸组 4 2例作对 照 . 得较 好疗 效 , 31 疗效 标 准l 治 愈 : 床症 状 和体 征全 部 消失 , 取 . 面 肌功 能恢 复 正 常 . 口眼歪 斜 消失 , 眼睑 闭合 良好 ; 现报告 如下
4 体 会
面基 本穴位 行艾 炷灸 , 每穴灸 3壮 。每 日治 疗 1 , 次
l 为 1个 疗 程 0次
医 ,0 8,6( ) 1 8 20 2 3 :1
【】 邱 茂 良. 灸学 . 海 : 海 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9 3 2 7 3 针 上 上 19 :1
第 一作 者 : 固林 ( 9 5 ) 本 科 学历 , 主 任 医师 . 灸 阎 16 一 , 副 针
2 推拿 以“ . 2 以痛为腧 ” 为查灶 原则 重 点查 找额 和肌 肉的交叉 点 , 可触及 条索状 或磨 砂样 的病 灶点 、 压痛点 , 以点 、 、 、 施 弹 拨 揉手法 , 度 由轻 至重 . 激 力 刺 强度 以患者 耐受 为宜 , 力求病灶 点 软化 、 松解 及局 部 压痛减轻 , 施术 约 2 mi ̄ 0 ni Z 。每 日治 疗 1 .0次 为 1 次 1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 .5 P O0 。
收而 发病『 故 而针灸 常规 治疗 以手 足 阳明为 主 . 3 1 手 足少 阳为辅 .采 取近取 与远 取相 结合 的方 法为 主治 组 仅 作 针 灸 疗。 笔者 在针灸 常规治疗 的基础 上 , 采用 “ 以痛 为腧 ” 21 针 灸 ( ) 穴 : 侧 阳 白 、 . 1选 患 的选穴 特点 , 结合 经筋 疗法 , 病 灶点 ” 以点 、 、 对“ 施 拨 太阳 、 听会 、 正 、 车 、 仓 、 牵 颊 地 水 弹 、 的推拿 手 法 . 揉 以松解 相 关 肌 肉 , 发 经 脉气 血 激 沟 、 风及 健 侧 合谷 、 冲 为 基本 翳 太 运 行 .取得 了消灶 解结 及唤 醒废用 之筋 肉的理想 作 穴 位 。鼻唇沟 平坦 配迎 香 . 唇 沟 颏 用嘲 。观察结 果表 明 , 灸推 拿并用 疗效 明显 优于 单 针 歪斜 配 承浆 .脸颊板 滞 配 四 白等 纯 针灸 治疗 .故推 拿应 列为治 疗本 病 的重要 方法 之 () 2 针灸 方法 : 白平刺 透鱼 腰 . 阳 太 阳平 刺 透 角 孙 . 听会 直 刺 05 1 .~ 5 参 考 文 献 寸, 牵正 平刺透 颊车 , 颊车 、 水沟 均平刺 透地 仓 . 翳风 【】 陶天 遵 . l 临床 常见 疾 病诊 疗标 准 . 京 : 京 医科 大 学 中 国 北 北 直 刺 08 1 .~ . 2寸 , 谷 直 刺 05 1 . 冲直 刺 05 合 .~ 寸 太 .~ 协 和 医科 大 学联 合 出版 社 .9 5:8 19 9 08寸 。 . 留针 3 m n 每 lmi 0 i , O n行针 1 次 出针后 选颜 [1 粱树 勇. 筋疗 法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5 临床 观 察 . 川 中 2 经 0例 四 治 疗组针 灸 与推拿 并用 . 照 对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对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疗程为4周。
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组恢复效果最好。
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治疗能有效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早期治疗效果最佳。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分期治疗;面部肌肉功能导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居于较高水平。
面瘫患者因为面部肌肉功能受损,会导致表情不自然,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其中中医治疗中的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最佳治疗时间点仍然存在争议。
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旨在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对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对象选择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58例。
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包括29例患者。
入选标准:1.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2. 年龄在18~60岁之间;3. 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来院就诊为早期组,发病24小时后至7天为中期组,发病7天后为晚期组。
排除标准:1. 合并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2. 患有严重的心脏、肺功能不全;3.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激素和物理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方案:选取阳明、足太阴、阳明阳分、太阳四通、足少阴、阳陵泉、阳关、承泣、曲池、合谷、地仓、环跳、迎香等经络穴位,采用毫针进行针刺,每次15~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周围性面瘫针灸时效规律研究
周围性面瘫针灸时效规律研究摘要: 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机制较为复杂。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且影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间因素有很多。
本文拟从针刺的介入时间、间隔时间和留针时间这三个方面,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 面瘫; 针灸; 时间; 效应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是以嘴角歪斜、鼻中沟和人中沟变浅、眼睛难以闭合、额纹消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患者患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遗留口角歪斜,影响美观,给患者带來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该病是针灸科常见治疗疾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有较大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应,目前尚未具体分析。
故本文以时间因素为切入点,分析总结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应影响。
1、针刺介入时间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针刺介入时间的选择与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密切相关,早期有学者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采用针刺治疗可促进面神经的炎症水肿与变性,此时介入针灸治疗不仅无效,反而加重病情,故主张急性期禁止针刺,静止期或恢复期介入针刺治疗。
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周围性面瘫发病 5~7d达到病情的高峰期,是疾病的自然发展规律,此期治疗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病情继续发展,而非缓解症状,因而主张在发病初期就介入针灸治疗。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治疗最佳时机在急性期,如冯蕾[1]认为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治疗,不会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发病4~7天即面瘫临床症状最重的时机进行针灸治疗见效更快,预后更佳。
李宁[2]认为,面瘫的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间应是发病的急性期,在这一期间通过针刺对内压升高的面神经进行消炎、减少病理物质堆积,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郑洁容[3]认为,病变早中期(4 d内)疾病仍在发展,用艾条温和灸翳风穴,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局部疼痛。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针灸的方法疗效显著地治疗周围性面瘫。
方法选择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针灸治疗的不同阶段分期治疗。
结果58例患者的治疗显著有效,治愈率达到86.2%。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地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同时对于病人的精神状
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病人面部肌肉群的瘫痪。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这种疾病就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目前,中医针灸已经成为
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前期:选择病人的“口、鼻、耳三经”进行治疗。
五官所在的部位的经脉与
肌肉直接相连,通过针灸“口、鼻、耳三经”,可以有效地刺激面部肌肉的神经,有利于
病人的面部肌肉恢复。
二、治疗中期:选择患者的局部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中期主要是采用“灸法”进
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刺激周围性面瘫病人面部的神经末梢,使其迅速恢复活力。
三、治疗后期:选择全身穴位进行治疗。
全身的各个穴位相互联系,通过针灸促进身
体整体的气血循环,使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目的。
结果:58例患者的治疗显著有效,治愈率达到86.2%。
治疗前期病人主要出现面部肿胀、面部疼痛,治疗中期病人面部肌肉开始逐渐恢复,而治疗后期病人的面部肌肉已经恢
复到了正常水平。
同时,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交活动的范围也更广了。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近年来,有研究对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进行了分期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将58例患者分为早期(3天内)、中期(3天至3周)和晚期(3周以上)三个阶段进行针灸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选择适应症的穴位、使用适当的针刺技法和掌握逃离灸痕
的时间。
治疗时间为20天,每天2次,每次20分钟。
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面瘫患者中,针灸治疗的有效率为96.6%,包括46例痊愈、10例明显好转和1例无效。
在中期面瘫患者中,有效率为89.7%,包括23例痊愈、11例明显好转和2例无效。
在晚期面瘫患者中,有效率为66.6%,包括4例痊愈、2例明显好转和3例无效。
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9%。
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早期面瘫的治愈率最高,可能是因为脸部神经损伤较轻,
容易恢复。
而晚期面瘫的治愈率较低,可能是因为脸部神经损伤较重,恢复较为困难。
针
灸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疼痛、出血等,但都属于轻微的临时反应,不
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针灸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和中期病例中效果更佳。
针灸
治疗仍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
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
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
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症状]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西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治疗]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初起宜浅刺。
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鼻中沟歪斜:水沟;頦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面颊板滞:四白巨。
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附注]
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