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改革开放时期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a759f7770bf78a6529548a.png)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6158320722192e4536f689.png)
把 《 史 记 》推 向西 方 世 界 的第 一 人 :他 翻 译 的 《 鲁 迅 选 集》 ,是 外 国 的高 校教 学 研 究通 常 采用 的 蓝本 ;与 夫 人合 作翻 译 的 三卷 本 《 红楼 梦 》 ,与英 国两位 汉 学 家合 译 的 五 卷本 ( 译名 《 石头记 》) 一并 ,成为西 方世 界最认 可的 《 红 楼 梦 》译 本 。 他 还 翻 译 了 《 离骚》 、《 资治通鉴》 、《 长 生
译 成汉 文 .而 且把 老子 著作 的一 部分 译成 梵文 ,成 为第 一 民 国时 期 , 我 国 的翻 译事 业 蓬 勃 发 展 , 鲁迅 、郭 沫 个把 汉文 著作 向 国外介绍 的 中国人 。 若 、 茅盾 、 瞿秋 白、刘 半 农 、郑 振铎 、 曹靖 华 、董 秋 斯 、 明末清 初 ,欧洲 的一批 耶酥 会士 相 继来华 进行 翻译 活 朱 生 豪、梁 实秋 、傅 东华 以及 梅益 等翻 译大 家 的活动 ,把 动 ,主 要 以传教 为宗 旨,同时 也介绍 了西方 学术 。这次 翻 翻 译事 业推 向了辉煌 的 巅峰 。此 际西学 东渐 风气 日炽 ,许 译 高潮 最 重要 的成就 就是翻 译 了一 些天 文、数 学 、机械 等 多学子 负 笈欧美 ,译著 颇丰 ,门类 包括 诗歌 、小 说 、剧本 自然 科学 著作 。这一 阶段 的代 表人 物主 要为 中 国科学 家徐 等 ,译 著按 国别 划分 为 苏俄 、 美 国、 英 国、法 国、德 国、 光启 和意 大利 人利玛 窦 。他们 二人 合作 翻译 了著 名 的 《 几 日本 等等 。 何原 本》 前六 卷 。徐 光启 是我 国 明末 的杰 出科学 家 、翻 译 新 中国成 立初 期 由于环 境特 殊 ,出现 了 “ 一边倒 ”的 家 、进步 思想家 和 爱 国政 治 家。他 最早 将翻 译 的范 围从宗 苏联 著 作 ,“ 文 革 ”时 期 由于 特殊 的历 史 原 因翻译 、出版 教 、文学 扩大 到 自然科 学 。此后 当属 李善 兰 、徐 寿 、华 蘅 领 域 . 基 本 上 成 为 一 片 荒 漠 。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翻 译 出 版 芳及 外 国人傅 兰雅 、伟 烈亚 力等 。这 一阶段 翻译 多为 外 国 事 业蓬 勃 发展 , 形成 中国翻 译 史上 又一 次翻 译 高潮 。这 一 意境 说 ” ,傅 雷 “ 重 神似 不 重 形 人 口译 、 中国人 笔述 ,国人 选择 译 品的余 地不 大 。面 口译 时 期 的翻 译 家 有 茅盾 的 “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2e6f07f12d2af90242e6df.png)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中国历史朝代的英语翻译说法(3页)
![中国历史朝代的英语翻译说法(3页)](https://img.taocdn.com/s3/m/3f203d1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01.png)
中国历史朝代的英语翻译说法一、夏朝(Xia Dynasty)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在英语中,夏朝通常被翻译为“Xia Dynasty”。
二、商朝(Shang Dynasty)商朝继夏朝之后,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英语翻译为“Shang Dynasty”。
三、西周(Western Zhou Dynasty)西周时期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在英语中,西周被称为“Western Zhou Dynasty”。
四、东周(Eastern Zhou Dynasty)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其英语翻译为“Eastern Zhou Dynasty”。
五、秦朝(Qin Dynasty)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在英语中,秦朝被称为“Qin Dynasty”。
六、汉朝(Han Dynasty)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其英语翻译为“Han Dynasty”。
七、三国时期(Three Kingdoms)三国时期是指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
在英语中,这一时期被称为“Three Kingdoms”。
八、晋朝(Jin Dynasty)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存在于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
其英语翻译为“Jin Dynasty”。
九、南北朝(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存在于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在英语中,这一时期被称为“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十、隋朝(Sui Dynasty)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4ff62458fb770bf78a5504.png)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98788f2ccaaedd3382c4d349.png)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严复(最著名)信、达、雅•梁启超“通学、通文”•马建忠“善译”•林则徐•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
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胡适、•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朱光潜•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改革开放40年翻译
![改革开放40年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066c98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8.png)
改革开放40年翻译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伟大事业,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第二次革命。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经过4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摒弃了“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发展起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的重点也从“包产到户”开始,逐步扩展到农村、城市、国有企业和各行各业。
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通过改革措施,中国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城市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
改革开放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解放了生产力,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与开放,创造力得到释放和激发。
创新创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改革开放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在公平竞争和法治保障下更加幸福美满。
改革开放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的奋发努力。
4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智慧和勇气,在各个领域作出了伟大贡献,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辉煌篇章。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共享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83f7231b765ce05081430.png)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c421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2.png)
04
翻译理论
1
西方翻译理论
2
3
重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形式对应,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特征和形式。
形式对应
关注读者反应,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传承和传播。
文化转向
文言文翻译
重视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强调译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大航海时代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壁垒,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01
02
03
02
近代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要点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这个时期的西方翻译家们致力于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语和本国语言。
要点一
要点二
宗教翻译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宗教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传播新教思想。
隋唐宋元明清翻译
隋唐以后,翻译活动更加广泛和丰富,涉及文献、科技、外交等方面。
要点三
古代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与西方进行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
02
语言转换
西方翻译技巧强调在翻译中实现语言的转换,即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
中国翻译技巧
意译为主
中国翻译技巧注重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四次翻译高潮
![四次翻译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38217972561252d380eb6ee4.png)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葛薇(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1)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Translation ClimaxesGe Wei(Air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cience,Xi’an, Shaanxi 710051)摘要: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
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
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翻译史Abstract: There are four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are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developed from word-to-word translation to free translation, and then to creative translation by which the translator would combine with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Keywords: translation climax,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history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葛薇(1982-),女,陕西户县人,英语语言文学教研室,助教,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fa1b208058fafab069dc02f6.png)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姓名: 学号:班级: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著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
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
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
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
中国翻译史第三,四个时期
![中国翻译史第三,四个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3bf40e07b52acfc789ebc93e.png)
第三个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国近代翻泽史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所翻译的内容们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刀:始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原苏联等同的文学作抓也逐渐有了汉译本.一些世界名著也有了较多的汉译本:就泽作的语言而言.白话义在译作中己出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翻译,对当时中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以及唤起民众,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丁深远的影响。
这一—i付期的主要译作有:1.社会政治著作。
除“万四”前夕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又有多次再版外,还翻译了《资本论入门》、《丁钱劳动与资本》、《俄国共产党党纲》、《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论》、《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沦巾国》等马列主义著作。
2文学作品方面。
随着“五四”以后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世界进步文学和俄罗斯苏维埃文学逐渐被介绍到我国束、其中尤以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介绍得最多,影响也最大。
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及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战争与和平》、果戈里及其作品《钦差大厦》、居格涅夫及其作品《父勺子》,以及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翻译介绍过来,法国著名作家英里哀及其作品《伪君子》、巴尔扎克及其作员《高老头》、大仲马及其作品《基度山伯爵》、雨果及其作品《悲惨世界》。
东方各国的优秀作品,如《天方夜谭》、印度泰戈尔的《新月集》等泽本也在这—‘时期与广大小国读者见面了。
深圳翻译公司在介绍翻译上述作品中,我同很多作家、翻译家为此做出丁卓越的页献。
这—时期的主要翻译家有:鲁迅先半不仅是‘依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鲁迅一牛翻译丁十四个国家的近一百名作家的二百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故事、诗歌、戏剧、童话、科幻、文学理论等。
鲁迅先午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十分谨慎和严肃的。
他把翻译外国作佩比作普岁米修斯,咨来大火,传播人间。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fbb45cc15fbfc77da269b164.png)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b1564a00029bd64783e2ccc.png)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e6e8faf90f76c661371a39.png)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
二、隋-唐-宋时代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
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史-改革开放时期
![翻译史-改革开放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8bf2b356a26925c52cc5bf7c.png)
理论特点—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
• 刘宓庆非常珍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将其视为瑰宝。 • 他在《当代翻译理论· 前言》中指出:“中国传统 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如果从最初的佛经译论(公 元148年始)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译论家,他们的主张 和论述,大抵出于自己的力行心得,因而言微旨 奥,论断精深,予后世极深的影响,其中如玄奘 (600—664)与严复(1853—1921)的翻译思 想和对策性主张,至今仍有认识论、价值论和方 法论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中国和世 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视若珍宝,矢志于 阐发和开拓性继承。”
对传统派和西学派的认识
•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译学界争论两派的命名不够确切,尤其 是把谭载喜、张南峰和谢天振称为“西学派”,容易引起 误解,以为他们是与“传统派”相对立的主张照搬西方翻 译理论的代表。其实“传统派”这一命名不确切,因为以 罗新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张的是建立“自成体系” 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而他们强调中外翻译理 论是相通的,是有共性的。 • 在此之前,国内译学界已经有两个现成的名称分别指称这 争论的两派,即“特色派”和“共性派”。但在王秉钦的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中舍弃这两个现成的名称不用, 却采用“传统派”和“西学派”这样两个不确切的名称, 其背后折射出来的也许恰恰是国内某些学者对强调中西译 学理论共性的一批学者的看法。
• 三、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翻译学具有广 泛的综合性、多维性,因此翻译学的理论 体系构建要求一个学科矩阵为之提供理论 思想和方法上的支持。对中国翻译学而言, 语言学(语言哲学)、美学、认识科学、 传播学、文化学都是这个学科矩阵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毫无疑问,我们需要 有“一盘棋”式的整体性整合研究才能使 中国翻译学具有充分的科学性。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c1ed2fdd36a32d73758189.png)
新 中 国 成 立 至 今
西方翻译简史(2000年的翻译史)
古代西方翻译史 中世纪西方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近代法国翻译 近代德国翻译 近代英国翻译 近代俄国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现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广义上说西方最早 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Old testament),即《七十子希腊文本》(The Septuagint),它开创了翻译集体合作的先河。严格意义上说有文字 记载的西方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并称罗马文学三大鼻祖。普劳图 斯(Plautus)、泰伦斯(Terence)、西方最早的理论翻译家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昆体良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哲罗姆(St. Jerome)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奥古斯丁(St. Augustone)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 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 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 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取代了日渐衰落的文学翻译,并形成了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当属哲 罗姆和奥古斯丁。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的翻译也逐渐转入低潮,而过渡到中 世纪。
五 四 时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概况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 了社会历史的新时期。与经济上的改革开 放相对应的是文化交流上更为开放和包容 的文化氛围。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外国 文字翻译的数量、题材以及择取标准等都 有了巨大的突破。新中国建立后,曾经备 受批判和排斥的西方现代派文学、通俗文 学在新时期都得到了译介,世界经典名著 的翻译呈丛书化、系列化出版。新时期迎 来了我国历史上继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运动时期的文 学翻译之后的又一次翻译高潮。
《巴黎公社公告集》
• 1973年,罗新璋先生被借调出国,赴法从事文物展的翻译工 作。 • 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罗新璋先生看到善本室珍藏的巴黎公社 公告原件,便决心将其译成中文。由于当时复印术尚不普及, 而拍成照片则成本太高,花费需近两万法郎,以他当时的拮 据窘况,自然无法缴纳这笔“巨款”,于是决心手抄。接连 四十余天,每天四五小时,终于将桌面般大小的公告原件一 份份抄录下来。 • 而后凭借其在法文版《中国文学》多年职业训练练就的过硬 本领,一遍遍地逐字校对,确保内容无误。 • 回国后,罗新璋先生将总共389份文告译成中文,交上海人 民出版社出版。史学界认为这是“重现公社光辉业绩的历史 文献”,其中有“309件是第一次译成中文”。
• 有关这一点,在傅雷先生60年代初致罗新 璋先生的信函中亦有专门提及:“先生以 九阅月之精力抄录拙译,毅力固可佩,鄙 人闻之,徒增愧恧。惟抄录校对之余,恐 谬误之处必有发现,倘蒙见示,以便反省, 无任感激。”读《傅雷家书》、《翻译论 集》、《江声浩荡话傅雷》等书可知,罗 新璋先生与傅雷先生之间常有书信来往, 故而早已突破私淑之情,与直接受业无异, 而傅雷先生在信中对罗新璋先生亦多有褒 扬,“傅译传人”可谓实至名归。
罗新璋先生二三事
• “傅译传人” • 罗新璋先生负笈北大期间,曾师从李健吾 先生,但在译界,他却被誉为“傅译传 人”。 • 罗新璋先生对傅雷先生的译笔推崇备至, 并且身体力行。为学习和研究傅译,他曾 将好几部傅雷先生的译文,逐字逐句抄在 法语原作的字里行间,单是《约翰· 克利斯 朵夫》就抄了120万字,此外,还抄了巴尔 扎克的六部作品以及梅里美的《嘉尔曼》 与《高龙巴》。著名翻译家、福克纳研究 专家李文俊先生曾感慨地说:“他真是我 所认识的翻译界人士中最肯下死功夫的一
《红与黑》
• 罗新璋先生于1991年1月开始翻译法国作家斯汤达的名作《红 与黑》,当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上班。“罗 新璋先生每日黎明即起,从四点到七点十足工作三小时,译得 千把字,然后去上班。白天若得空闲,他便查词典、翻参考书、 润饰译文,到晚上临睡前再重新复核一遍。全书四十万字,花 一年多译成初稿。第二年,再改再抄,刻意求工,最后到 1993年2月竣工,历时两年。” • “名著从来须名译”,罗新璋先生的一段自述或许能帮我们悟 出个中的道理:“中文的句子一定要精炼,要sobre(法文, 即“朴实无华”之意)。如果说我译的《红与黑》还算成功的 话,也就在这一点上。1993年2月交稿之后,我花了将近三个 月的功夫,把全文从头到尾通篇再看一遍,把原译稿中那些可 有可无的字全删去了,译本的质量可以说靠这一遍,当然从稿 费上来说是有损失的,但是原来那些臃肿、累赘、笨拙的地方 没有了。”
生平简介
• 罗新璋(1936—),浙 江上虞人。法国文学 翻译家。北京大学西 方语言文学系法语专 业毕业。曾在国家外 文局《中国文学》杂 志社长期从事中译法 文学翻译工作,1980 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 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主要译著
• 译有《巴黎公社公告集》、《特里斯当与 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红与黑》 及《栗树下的晚餐》等 • 编有《翻译论集》 • 校读《傅雷译文集》全十五卷 • 并有《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 外翻译观之“似”与“等”》、《钱钟书 的译艺谈》、《释“译作”》等多篇论文 行世。
对传统派和西学派的认识
•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译学界争论两派的命名不够确切,尤其 是把谭载喜、张南峰和谢天振称为“西学派”,容易引起 误解,以为他们是与“传统派”相对立的主张照搬西方翻 译理论的代表。其实“传统派”这一命名不确切,因为以 罗新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张的是建立“自成体系” 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而他们强调中外翻译理 论是相通的,是有共性的。 • 在此之前,国内译学界已经有两个现成的名称分别指称这 争论的两派,即“特色派”和“共性派”。但在王秉钦的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中舍弃这两个现成的名称不用, 却采用“传统派”和“西学派”这样两个不确切的名称, 其背后折射出来的也许恰恰是国内某些学者对强调中西译 学理论共性的一批学者的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翻译理论“自成体系”说
• “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 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渐游离独立,正在形 成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翻译学。而事实 上,一千多年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 学家、理论学家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独具特色 的翻译理论体系。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 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次发展, 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当为我国翻译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识见超卓的前辈翻译家, 已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奠定最初的基石。我们应 当开创局面,在虚心学习外国先进译论,善于总 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发 展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建立卓然独立于世 界译坛的翻译理论体系。” •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
对传统派和西学派的认识
• 事实上,国内译学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学者,他们认为 新时期以来一批学者的著述里提到的一些国外前沿翻译理 论,包括借鉴自各种文化理论的翻译理论,如解构主义理 论、性别理论、后殖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等等,都是 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它们属于西方,它们只能解决西方翻 译中的问题,它们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们不能解决中国翻 译中的问题。更有甚者,有的人不去对西方的翻译理论做 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仅凭着自己的主观印象,就轻率断 言,“西方译论只能解决低层次的科技问题”,只有“中 国译论才能解决高层次的文学翻译问题”。谢天振认为这 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
翻译研究的重心和特色
• 对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等基本的理论问题作 了进一步的讨论。 • 新时期翻译研究注意从新角度出发,与新学科相 结合,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成果。 • 新时期的翻译研究对各种具体的、专门的、有些 以前被忽略的翻译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 这一时期更加注意介绍和引进国外翻译研究的成 果,也更加重视对我国历代翻译经验的总结。 • 这一时期我国译学界正式提出了建立一门“翻译 学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