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试题4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论》试题4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化学课程标准采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模式。()
错误。化学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制定颁布的,是全国各地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 化学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质性评价,逐渐淡化量化评价。
错误。化学新课程中提出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3.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错误。新课程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指导者、咨询者。
4. 化学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就是教学中学生要按教师的安排和意图进行学习。
错误。化学教学中倡导教为主导,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引导和疏导。
5.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
错误。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
6.化学教学论是随着化学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的。
错误。化学教学论是化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后与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
二、应用题
1.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pH值是否会变化为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
PH=6.0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倍),PH不会变为8.0 (4分)。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电离程度加剧,H2O H+ + OH- 由于产生的H+将抑制溶液中[H+]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0,而不会降到8.0。(6分)
2. 这是现行的A、B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参考答案】教材A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 科学性,但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可读性较差。
教材B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从抽象和复杂中摆脱出来,用图式的方法,使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3.某学生在区九年级的三次化学测验的得分均为85分,其全区化学测验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85、5;83、5;80、5。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所进步,为什么? 0585851=-=z 4.05
83852=-=z 15
80853=-=z T1 =10Z1 +50 =50 T2= 10Z2 +50 =54 (1分)
T3 =10Z3 + 50 =60 T3>T2>T1 ,说明学生成绩进步提高
三、设计题
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水与酒精混合后的现象。
体积变化 温度变化
②实证操作方案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⑴ 50ml 水与50ml 水混合
⑵ 50ml 水与50ml 酒精混合
⑶ 50ml 酒精与50ml 水混合
③选题 反思 总结
2、按给出的教材内容(《溶液的酸碱性》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求:(1) 编写一节课的教学方案;(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参考答案】
1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2分),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2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2分)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2分)
[教学目标] (2分)
1、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
溶液的酸碱度;
2、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3、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 (2分)
重点:1.理解溶液的酸碱性;
2.掌握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情况及操作方法;
3.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初步学会pH试纸的使用方法。
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单元学情分析](2分)
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策略](2分)
(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
(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2情景导入:导入的过程和方法(5分),趣味性与科学性,真实性(3分),学生的可接受性(2分)。
[情境导入]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
(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
(2)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
三、实践应用题
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20分)
①(4分)②实证方案(12分)。方案Ⅰ:洗净鸡蛋、碾碎,分别加入试管A、B中,A+水
并气球套住管口,B+稀HCl 也用气球套住管口;现象,解释,结论(4分)
方案Ⅱ:烧杯A和烧杯B同时放一支蜡烛,点燃。B中放入少量洗净并研碎的鸡蛋壳,加少量食醋或稀盐酸。
2、按给出的教材内容(《奇妙的二氧化碳》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求:(1) 编写两节课的教学方案;(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参考答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
2.1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2分),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2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2分)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探究了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对于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