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如何上好拓展性阅读教学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分钟,如何上好拓展性阅读教学课

徐州市云兴小学张旋

内容摘要:拓展性阅读教学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如何在40分钟内既立足文本又高效拓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教材文本要懂得取舍,要将每篇课文中最“精华”的内容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进行重点研读;围绕“内核”适度、智慧选编课外资源,以拓展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减法思维适度智慧拓展

因全区基础教育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安排我在会上执教一节语文课。既是面向全区教师,又是要体现教学改革,这节课的定位自然就要高一些,要能展现学校教学的最高水平。经学校研究,本节课要突破常规课堂,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学校几位资深教师研究将这节课定位在拓展性阅读教学上,“最好是由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引发出课外几篇文章的教学,展现出学生老师的高素质。”

说实话,对于小语课堂教学,我并不胆怯,提到拓展,也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注意课外知识的引入。但那样的拓展只是一点两点,况且教学内容不受时间的限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与随机性。作为公开课,在一节课40分钟内既学习教材文本,又大幅度拓展课外阅读内容,着实让我心里没底。

任务摆在面前,不得不做。有同事给我提建议,既然是拓展阅读就应该放得开,重点放在引发出的几篇课外阅读文章,可以参照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曾经拜读过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也浏览过她的课堂教学实录,她的课确实放得开,是一种“大语文”教学思想的体现。这种课型的成功,源于授课教师的博学多识,源于学生日久的积累,源于没有时间约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它是自由的、是开放的,师生可以自由的生发。而我们平时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显然不可能照搬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模式。在这40分钟内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一个令人困顿,需要反复斟酌的问题。是全面讲透教材,还是以拓展内容为主?无论怎样取舍,都感觉是一种矛盾。如果全面讲透教材,尤其是高年级课文内容较长,内容很多,势必没有时间去拓展,即使有拓展也只是星星点点,不能深入;如果以拓展内容作为教学重

点,又会让人感觉这样的教学没有紧扣教材学习,没有根基,有不“实”,甚至“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

带着种种困惑,我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把握40分钟内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定位。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处理好教材文本与拓展内容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以教材文本为根本,运用“减法”思维精选教材

教材是蓝本,是教学的根基。选文规范、文质兼美的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师生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苏教版小语主编张庆老师就十分注重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张庆多次指出“要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精神”。固本强基,然后才是发展。基础打好了,才能超越教材,超越课堂。那些忽视教材地位或者淡化教材作用的想法做法都是荒谬和错误的。

教材文本为根本的地位不能动摇,但并不是教材“一统天下”,不是要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处处“精雕细琢”。对于教材文本内容我们教师应该学会用“减法”。再好的教材内容我们也不可能把其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给学生,要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去教,又值得来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核”,围绕这一“内核”辐射到课外文本、非文本,再把辐射的内容“凝聚”回到这一“内核”。

二、适度、智慧拓展,促进学生、教师、文本深入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许多教师开展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尝试,如“主题教学”、“单元教学”、“归类教学”等研究不断涌现。如今文本拓展已经成为一股流行风,似乎不拓展,课就不厚重,就没有底蕴,就没有内涵,没有水平。于是在一节课内视听、曲艺、文本等资源层出不穷,像“抖包袱”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这种不加选择的拓展,不但没有“锦上添花”反而会造成“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语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可失度。开放不是漫无边际地放任,有机整合不是毫无规则地拼凑。“此次课程强调学科融合和目标多元,对此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没了语文味,语文被过度拓展。”教师要精心选择适

度的拓展内容,将生活学习中与之相关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拓展学习领域,开拓学生视野。

对于选编进来的内容也不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教师要加强引导,对于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或者自己提供的课外内容教师应相机作出激励性点拨和真实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水平。拓展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绝不是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简单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自觉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因此,拓展阅读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应从教材文本出发,讲求适时、适度、有序、高效,找准信息融入的链接点,切实地发挥引入信息的效用,整合资源,优化课程,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塑造品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散文名篇,文章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它经历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一方壮丽的风景。从而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敬畏和赞颂之情。在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上我大胆运用了“减法”,把高原柳的“神奇”提领出来,品读其独特外形;由“撑立”展开,体味感受其顽强的精神。从这一“内核”进行拓展,由陈忠实与灞河柳入文,从江南柔柳形象对比出高原柳的坚硬高大,借吟诵古典边塞诗词体会这株柳生存环境的悲壮与苍凉,以此进一步感受其生活道路之艰辛,再由这株柳树联想到在逆境中坚持“撑立”、最终取得成就的人物,最后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水到渠成得出富有人生哲理的启示。

在全区基础教育改革现场会上,我执教的这节课取得了成功,自己感觉学生、教师、文本融为一体,得到听课老师的认可,回顾这段时间的思索与实践,使我对拓展性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立足文本,参透文本是根基,同时对待教材文本要善于运用“减法”思维;课外延伸应源于文本,适时适度智慧拓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