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合集下载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肢体残疾人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但由于本身形体的损伤,某些能力的丧失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角色、经济收入等的改变,以及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公正的态度,使得肢体残疾人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健全人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通过一对对矛盾的过程呈现出来。

并且这些特点由于残疾的程度不同、残疾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及残疾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肢体残疾人也希望取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

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

他们渴望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同龄人聚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更新认识,探索人生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

但是由于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有的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但却又不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依赖性。

这就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肢体残疾人可以从事许多想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从中得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

在雅典残奥会上为该国夺得4块金牌的传奇式射击选手乔纳斯?雅各布森是瑞典射击协会会员,平时和健全选手一起训练,而且还总是打得比别人都好。

他说:“如果将残疾人打入另类,才真会有问题。

我们和健全人真的没有很大不同。

我们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管得太多,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二)孤独与交往肢体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渴望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的。

假如肢体残疾人因自身行动不便或社会环境的制约,活动机会太少,可能会产生孤独的感觉。

事实上,肢体残疾人渴望与人交往,需要友谊并被别人理解,他们希望参与各种活动,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残疾人的定义及分类残疾人是指因为某种生理、智力、精神上的缺陷而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障碍的人群。

根据残疾原因的不同,可以将残疾人分为以下几类:身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等。

二、身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1.自我认同和自尊:身体残疾人常常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对自己产生自卑感,需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来建立自信心。

2.自我效能感:由于身体上的限制,身体残疾人可能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无法胜任,因此需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3.社会适应能力:身体残疾人需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困难和歧视,因此需要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处理冲突等。

4.情绪管理:由于身体残疾可能带来的不便和挫折,身体残疾人常常面临情绪上的困扰,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1.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智力残疾人可能对自己的智力差异有所认识,需要通过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来建立自信心。

2.学习能力和技能发展:智力残疾人的学习能力可能受到限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并注重技能的发展。

3.社交和人际关系:智力残疾人可能在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4.情绪管理:智力残疾人可能面临情绪上的困扰,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

四、精神残疾人的心理特点1.自我认知和现实感知:精神残疾人可能存在对自己病情的认知困难,需要逐步建立对现实的认知和接纳。

2.病症管理和治疗依从性:精神残疾人需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同时学习管理自己的病症,保障自身的生活和健康。

3.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精神残疾人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体系。

4.康复和自我照顾能力:精神残疾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自我照顾能力,从而逐步独立生活和融入社会。

1.语言交流和沟通困难:听力残疾人可能面临语言交流和沟通方面的困难,需要通过学习手语或辅助器具等方式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爱看病人 残疾人 从心理学上分析

爱看病人 残疾人 从心理学上分析

爱看病人残疾人从心理学上分析一、残疾人心理特点1、自卑心理。

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使之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学习、工作、恋爱,导致心中的悲伤和失落使他们产牛自卑的心理,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总感觉自己的缺陷带来诸多不便,导致情绪低落。

当个人不能解决困难的问题,而又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遇嘲笑和鄙视时,就会产牛自卑心理。

2、孤独心理。

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如行为障碍、语言障碍等,加之社会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牛间、红绿灯声音信号等,限制了残疾人外出,导致他们活动范围狭小:此外缺乏活动场所,缺少人际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孤独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

3、敏感心理。

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与外界交流较少,遇到事情藏在心里,造成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

对其他人的评论也特别敏感,尤其是涉及个人的缺陷时,不正确的眼神、不恰当的称呼、不合适的动作都可能被他们视为针对自己,往往引起他们特别强烈的反感。

4、消极心理。

部分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自我效能感弱,抱怨老天的不公正,对个人的未来失去希望,易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兴趣、缺乏生活动力等。

更有甚者表现出敌对情绪,当个人利益受影响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一部分会辱骂甚至攻击他人。

二、残疾人心理特点成因分析1、家庭原因。

部分残疾人家人不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认为残疾人是家庭的负担,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希望他们自生自灭。

不与他们交流沟通,不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其至用粗暴的言语和行为对待他们,加重了残疾人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对残疾人关注不够,部分人还对残疾人抱有蔑视、歧视的现象,使得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感到无助,很难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愿望。

缺乏对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保障,导致其被排斥到社会主流之外,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3、个人原因。

由于生理障碍,使残疾人的生活范围和生存范围受到限制,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推荐)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推荐)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推荐)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自尊心与自卑感1. 自尊心:残疾人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很多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现出了自尊自爱的精神风貌。

2. 自卑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残疾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感到自卑。

这种自卑感可能源于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照顾,也可能源于他们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然而,很多残疾人通过积极的心态调整,逐渐摆脱了自卑情绪的困扰。

二、依赖性与独立性1. 依赖性:残疾人可能在生活某些方面依赖他人的帮助。

这种依赖性不仅源于他们的身体条件,还可能源于社会环境对他们的限制。

2. 独立性:许多残疾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性。

他们渴望自主地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独立性是残疾人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固执与坚韧1. 固执:残疾人可能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固执的一面。

他们可能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

这种固执有时会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坚韧:残疾人往往具有惊人的坚韧精神。

在面对困境时,他们往往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应对挑战。

这种坚韧精神成为他们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

四、敏感与多疑1. 敏感:残疾人可能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他人言行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他们可能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对他人的善意或恶意过分解读。

2. 多疑: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残疾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多疑的心态。

他们可能怀疑自己能否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甚至怀疑社会的公平性。

五、积极向上与消极悲观1. 积极向上:许多残疾人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们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目标。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消极悲观:部分残疾人可能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和生活中的困境而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

然而,他们仍然需要关爱、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六、创造力与适应性1. 创造力:许多残疾人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残疾人心理与沟通

残疾人心理与沟通

体势语言的应用
体势语言是指表情和姿势等信息交流的手段 , 聋哑病人只有通过表情、目光、手势等载体 才能完成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因此 必须要学会应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只有这样 才可以走进他们无声的世界 ,为他们驱除 孤独与烦恼 ,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满足其 需要 ,使他们感受到温暖。
人际交往小常识
专心听他说话。)
5.不停地看表或开始收拾桌面上的东西 (这是最明显的逐客令——你是不是该走了?)
6. 打呵欠、皱眉、叹气、伸懒腰 (我对你所说得东西没有兴趣)
学会倾听
要精力集中、耐心倾听 ,保持眼神接触 , 并距离适当 ,姿势自然 ,使用能表达反馈 信息的举动 ,如点头、微笑 ,以表示自己 对于交流的兴趣、理解和赞许 ,鼓励他们 继续交流的信心。
一个合格的听众要掌握下面六条基本要素:
1 专心耐心 2 感受性地听不带批判性 3 适当提问 4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 5 善于抓住言外之意 6 理解对方,换位思考
运用沉默
在沟通过程中不可认为所有时间应该讲话 , 当受到情绪打击或在哭泣时 ,有时以沉默 的态度表示关心也会有作用 ,它可表达对 其同情和支持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 用。沉默片刻可给双方有思考和调试的机会。
正确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情感和信息都是 通过非语言信号交流的。
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沟通
1 面部表情 2 空间距离 3 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非语言性信息 ,约占 总信息效果的 55%,微笑是世界上最受欢 迎的语言 ,残疾人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更需 要微笑的抚慰 ,面无表情的谈话经常会破 坏交流 ,引起对方的误会。
聋哑人
聋哑人与盲人不同 ,他们性格外向、情感 反应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性格豪爽 耿直,他们通过兴趣具体行动和情感表达来 分析生活,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不太 注意内在联系,多倾向于眼前世界,较少考 虑长远利益。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是指身体或智力功能有缺陷的人群。

他们面临着与身体或心智不健全相关的各种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希望能够更加了解他们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心。

1. 忍耐与坚韧残疾人由于体能或智力方面的缺陷,生活中常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们通常表现出非常强大的忍耐力和坚韧性格。

他们不断应对挑战,尽力克服身体或心智上的限制。

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他们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 自尊与尊严尽管残疾人面临各种身心上的限制,但他们的自尊心通常很强。

他们渴望被平等对待,注重保护自己的尊严。

对待残疾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帮助他们保持尊严感。

尊重是建立与残疾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 自卑感与焦虑一些残疾人可能面临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残障状况而对自己感到不满或自卑,害怕被他人排斥或嘲笑。

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自信心。

4. 社交需求与孤独感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也有着正常的社交需求。

然而,由于身体或智力方面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无助,缺少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主动关心和互动,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系统,并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

5. 忧虑与抑郁由于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困难,一些残疾人可能会感到忧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面临就业、教育、经济等各种压力。

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恶化。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负面情绪,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总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多样的,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忍耐、坚韧的品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面临自卑、焦虑、孤独、忧虑等负面情绪。

了解并关心残疾人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爱是至关重要的。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 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 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 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 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 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 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出 现情绪反应。 他们做事认真、刻苦,能自我克制。
如何与肢残者进行高效沟通
与肢体残疾者的沟通技巧 和注意事项 1.目光与神情: 与肢体残疾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 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 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 子来; 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 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 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 的心灵。 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 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 也会通过眼神悟出他人的怜悯心理来。
谢谢各位!
பைடு நூலகம்
2.称呼 即使是相处得非常熟悉的人,关系非常好, 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 类的词,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
3.对话 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 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 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 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与肢体残疾人交往的一般技巧: 1 .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2. 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他们 3. 注意交谈的语气、方式 4. 谨慎谈及与伤残、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 和内容。 5. 注意帮助他们的方式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 与沟通技巧
一、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
(一)肢残人士的一般心理特点 1.容易产生自卑感 2.常有孤独感 3.比较敏感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 5.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6.富有同情心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总述残疾人是指身体或精神方面因先天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等原因而导致生理或心理功能不全的人群。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受到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残疾发生时间、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残疾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二、生理心理特点⒈自尊心低下:由于残疾人与一般人有不同的身体或心理特点,他们易产生自卑、自怜、自傲等反差心理,导致自尊心低下。

⒉孤独感强烈:残疾人常因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而与社会人群隔离,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

⒊对社会态度矛盾:残疾人的心理态度对社会的接受和融入程度有影响。

有些残疾人客观上渴望被社会接受,但又害怕遭到歧视和排斥,产生矛盾的内心感受。

⒋求生欲望强烈:残疾人经历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求生欲望,努力克服困难,顽强生存。

⒌自我肯定障碍:残疾人常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由于残疾的存在,他们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三、心理需求特点⒈知情权和选择权:残疾人需要获取有关自身残疾的详细信息,并有权利选择适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⒉尊重和尊严:残疾人需要被尊重和对待,不能因残疾而受到歧视或忽视。

⒊独立性和自主权:残疾人需要自主决策和独立生活的权利,尽可能地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⒋爱和归属感:残疾人需要被家庭、社会和朋友接纳和关爱,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⒌希望和信心:残疾人需要被鼓励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希望。

四、心理干预策略⒈心理咨询和治疗: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残疾人面对内心困扰,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素质。

⒉康复训练和辅助工具: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适当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改善身体功能,增强自信心。

⒊社会支持和互助:提供残疾人社会支持和互助机制,组织残疾人交流、分享心得,促进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和无助。

⒋环境适应和改善:通过改善环境设施和提供无障碍服务,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心理障碍和困扰。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残疾人是指身体或智力缺陷造成重要活动的障碍或最低限度的能力损失的人群,他们的身体或心理特点不同于其他正常人。

对于残疾人的心理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身体障碍方面1、心理上的恐惧和敏感体弱多病、运动不便和行走困难的残疾人,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许多事都不能做到。

他们常常处于自我的世界里,难以吸收外界的信息,他们的心理也容易敏感和焦虑。

2、对自我及自身认同感矛盾残疾人具有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结,难以与身体障碍和心理障碍和解。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自认为是不完美的人,很难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

对自己的外貌、语言、性别以及性格等方面,可能产生矛盾的感觉。

3、沉迷于过去很多残疾人会沉迷于过去,告诉自己,“如果当时我怎么做了,我就不会变成残疾人了。

和这些想法和沉迷于过去的回忆,使他们无法放下过去,全神贯注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4、缺乏自信身体残疾无助于建立一种积极自信心态,自信是一种精神底蕴,是一种建立在认知、能力、行为和态度之上的心理结构。

缺乏自信,就无法在社交、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展现出自己的无限可能。

智力障碍方面1、优秀至上的心态在学习方面,残疾人往往觉得自己需要更努力地学习,追求完美,看到别人比自己笨或成绩不如自己时,他们可能会更加自大和骄傲。

2、易感妄想智力障碍者往往容易感到孤立无援,这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妄想、虚无且无法控制。

因为缺乏对外部客观环境的正确理解和心理建设,所以具有无法克制的情感和行为易出现;3、缺乏计划和自我反省智力残障者在生活上的自我掌控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往往缺乏对于自己情感行为的分辨和识别,也缺乏向朋友询问意见,探讨自己的心理变化的意愿。

在面对世界上各种因素影响的同时,残疾人是否能够理性思考并制定合适的计划,保持自我和外部环境间的和平和离心力的平衡,是智力障碍者进步中的关键。

4、缺乏自信和自尊心智力障碍者的社交能力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由于缺乏对情感、道理、交往感受的较深认识,他们很容易被人所误解,因此即使忧愁、伤心、痛苦在他们的心中充斥,他们也很难与他人沟通,甚至很难向倾听者透露心底的想法或感受。

残疾人常见心理问题

残疾人常见心理问题

残疾人常见心理问题残疾人在面临身体上的挑战时,常常还经历着心理上的困扰。

以下是一些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 自我价值感:残疾人可能会面临自我价值感降低的问题。

他们可能因为身体上的残障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 社交障碍:残疾人常常面临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感到与其他人无法真正连接,担心被拒绝或被排斥。

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沮丧。

3. 情绪问题:残疾人经常经历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

对身体功能的限制和生活上的挑战可能会带来压力和挫折感,进而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不适。

4. 自我接受:残疾人常常面临自我接受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努力接受自己的残障身体,并寻找平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需要时间和支持。

5. 心理创伤:一些残疾人可能经历过心理创伤,如事故或疾病导致的残疾。

他们可能需要专业心理支持来处理并恢复心理创伤。

为了帮助残疾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提供支持:残疾人需要得到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

支持团体和康复专家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议。

- 寻求专业帮助: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他们可以帮助残疾人应对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

- 意识提升:提高社会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减少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

培养一个友善和包容的社会环境,鼓励残疾人相互支持和交流。

- 自我疗愈:鼓励残疾人研究一些自我疗愈的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

总结: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价值感、社交障碍、情绪问题、自我接受和心理创伤。

通过提供支持、寻求专业帮助、意识提升和自我疗愈,我们可以帮助残疾人应对这些心理挑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

如聋哑人语言受到障碍,肢体残疾人和盲人行动都有很大障碍。

智力残疾人的智慧能力有明显的障碍;行为或人格偏离者由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行为很容易受到挫折。

在社会上残疾人常常受到歧视,残疾人能够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

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2.自卑感:这是残疾人相当普遍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在生活和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

而且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受到厌弃与歧视,这些都会促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情绪。

特别是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潜在力量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发挥其潜能,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从而滋生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由于他们身上具有残疾,往往容易使他们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称其为“瞎子”;聋哑人反对称其为“哑巴”;瘫痪患者忌讳称其“瘫子”,等等。

如果做出有损于残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产生愤怒情绪,以至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特别是对社会上个别人采取了对残疾人的污辱和捉弄的恶劣行为,很快就会引起残疾人的反击。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如聋哑人、人格障碍、行为偏离者等)都相当突出。

例如,聋哑人情绪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容易“上火”和发怒、。

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争吵,搞得面红耳赤。

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

虽然情感体验可以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的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这主要是表现在残疾人对待一样残疾的同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

如盲人对盲人,聋哑人对聋哑人,肢残者对肢残者,都富有同情心,相互之间情感十分融洽。

这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缺陷,大家在一起更愿意倾吐自己的心里话,交流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感受,并从中得到益处。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学领域中,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关注度逐渐增加的话题。

残疾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不仅需要应对身体方面的障碍,还需要处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群体所具备的心理特点,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

一、心理特点之一:自尊与自我认同感残疾人在面对身体残缺时,常常会面临自尊心受挫的问题。

身体的不完整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与不安。

因此,与残疾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发展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二、心理特点之二:挫折与逆境应对能力残疾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逆境,比如移动的困难、社交的困难等。

然而,研究表明,残疾人群体通常表现出比健全人更强的逆境应对能力。

这可能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困难有关,他们逐渐培养出一种坚韧的品质。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心理特点之三:社会融入与孤独感残疾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遭受歧视和排斥,从而产生孤独感。

社会融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残疾人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让残疾人能够充分融入社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四、心理特点之四:焦虑和抑郁情绪残疾人由于生活的不便利和社会压力,面临着更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五、心理特点之五:积极的心理成长尽管残疾带来了很多不便和挑战,但许多残疾人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成长。

他们通过积极应对困境,逐渐发展出更强大的心理韧性和成长力量。

这种心理成长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鼓励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残疾人群体,认识到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综上所述,残疾人群体具有自尊与自我认同感受挫折与逆境应对能力、社会融入与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积极的心理成长等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残疾朋友一直是我们社会倍加关注的对象之一,目前我国有大约6千万的残疾朋友,占人口比例的5%左右。

由于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残疾朋友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认知方面:不同的缺陷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如盲人由于视力障碍,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听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好,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所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语言生动、说理充分。

(一般人认为盲人朋友算命是比较准的,就是因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不信也得信。

)聋哑人因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

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失聪者。

聋哑人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容易离开现实去考虑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二)、情感方面在情感方面残疾朋友的共同心理有下面几点:1、孤独感:孤独感是残疾朋友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朋友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

在许多场合又经常受歧视,久而久之回避社会行为越来越多,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少,孤独感也就越来越强烈。

2、自卑情绪:在这社会上本身残疾朋友心理上就已被贴了标签,普通人认为残疾朋友不如正常人,所以看不起他们。

残疾朋友因此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3、敏感和自尊心强:在我们中国,从小接受教育时,家长及老师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缺点上,表扬不多,批评倒不少,所以敏感、自尊心强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特点。

残疾朋友因自身的残疾,加上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总是担心别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点,他们能不敏感吗?人一敏感自尊心自然就强,我们心理学把这叫自我防御。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1、引言残疾人在心理上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需求。

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认同、自尊和情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学会适当的沟通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技巧。

2、残疾人的心理特点2.1 自我认同:残疾人往往会面临自我认同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2.2 自尊心:残疾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侮辱的言辞,并鼓励他们坚持自信和自尊。

2.3 心理健康:残疾人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

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沟通技巧3.1 温和友善的语气: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使用温和友善的语气,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避免用带有责备和嘲笑的语言对待他们。

3.2 清晰简洁的表达:与残疾人交流时,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语句和术语。

同时,注意语速适中、语音清晰,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3.3 非言语沟通:对于某些残疾人来说,非言语沟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我们应积极学习并运用这些非言语沟通技巧,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残疾人。

3.4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例如,有些残疾人更习惯于书面沟通,而有些可能更喜欢面对面交流。

4、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具体附件内容)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指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的平等权利、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

视力残疾人士通常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依靠视觉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间知觉。

视力残疾人士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有些视力残疾人士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

因此,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4、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

如视力残疾人士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

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

肢体上的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有些残疾人对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经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会严重地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对此,应当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克服。

对于多数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而是给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残疾进行不屈斗争的条件,因而肢体残疾人常常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往往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

由于许多肢残人有着坚强的意志,所以,在他们的前进道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们不仅能跟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还可能为社会做出比正常人更大的贡献。

2.肢体残疾人怎样克服自卑感?
肢残人部分或全部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自我意识,它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贬抑性的情绪色彩,因而又被称为消极的情绪性意识。

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

自卑感强烈的人,遇事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华,或者缺乏信心,稍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对那些本来稍事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

有自卑感的人精神活动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被压抑。

肢体残疾人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会使肢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

因此,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感,对残疾的补偿训练具有现实意义。

要克服自卑感,必须认识自卑感的起
因。

自卑感,作为人的一种情绪意识,并非无缘无故凭空出现的。

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反映,是建立在这种反映基础上的一种消极的主观体验。

自卑感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虽较为
复杂,但通常认为,它是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评价,以及个人的生理、心
理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

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一种不正
确的社会评价若被个人所了解,就会像导火线和催化剂一样迅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
成为个人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错误依据,造成不正确的自我估价,贬损、低估自己的能力、素质、经验和知识,破坏自信心。

这种错误的自我评价一旦形成,就会加重个人心理
上的负担,又会进一步强化自卑的心理,毁掉自信心,泯灭主动性、进取心以及创造精神,给人带来巨大的危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卑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人际关系不
正确反映的结果,是在把个人与他人进行不正确比较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避免对残疾
人进行不正确的评价、不正确的比较,是消除自卑感的重要前提。

提高对人体器官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对于克服自卑感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浙江省瑞安县有位青年林成海,
他虽然从小失去了双臂,但意志顽强,通过多年刻苦磨练,终于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在全
国首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夺得四枚奖牌。

他用10个脚趾,每天能糊出60多个大纸盒、500多个小纸盒,他制造的挂屏和团扇,远销10多个国家,为祖国争了光。

3.怎样做好肢体残疾的康复?
对于同样残疾的人,开展康复的早晚,康复措施是否得当,以及康复工作是否持之以恒,对减轻残情差别很大,对残疾者的心理影响更大。

这项工作做好了,肢体残疾人可以终身受益,心理康复才能得到切实保证。

⑴截肢和后天性缺肢者:①及早进行残肢训练,以增强其四肢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力;对于因截肢手术不当而造成残肢痛或幼肢痛的人,要及时进行残肢修整和治疗,而后进行残肢训练。

②及时制作石膏接受腔的临时假肢,使其及早结束卧床生活而开始运动器官的活动,不仅可以使残疾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且也可以促进残肢的合理定型。

③按照残肢的条件,因人制宜地设计制作假肢,假肢的接受腔要与残肢完全适配。

④安装假肢后,要严格和持久地进行功能训练,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代偿作用。

⑵上肢或下肢功能障碍者:①及早进行残肢训练,以增进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

②按照其病变、畸形的具体情况,设计、制作合适的矫形、辅助器械,并且全天戴用和长期戴用。

③配戴矫形器、辅助器后,要及时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要定期复查,根据继续矫正的需要,调整改进矫形器,不断促进矫形作用。

⑶躯干残疾导致截瘫、偏瘫或四肢瘫者:首先进行加强肌力与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

同时根据需要制作矫形、辅助器械,使其能够起坐、翻身,进而借助于学步器、电刺激器练习走路,乘轮椅到户外活动,争取结束长期臣床或静坐的生活,早日进入更广泛的交往中,为回归健康群体作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