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
电商091 毛佳斌200903160425 简介
姓名苏格拉底孔子
外文名Socrates Confucius
国籍希腊中国
出生日
期公元前469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日
期公元前399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科学哲学、伦理学教师
主要成就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
法开创儒家学派,编著《春秋》,修订“五经”
信仰宇宙理性神儒家
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
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古代,世界上有两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是孔子,在希腊是苏格拉底(Socrates),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一个历史上的巧合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多少类似之处。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四六九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恰当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苏氏于公元前三九九年(我国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我国的孔子名丘,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这一个不大相称的面庞,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可能比孔子更丑。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有的书上更说他有一个便便的大腹,
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自然是够难看的了。第三、他们生的时代也很相似。孔子适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仍,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思所以行其道。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继续不断。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诚,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
幽默风趣的性格
苏格拉底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的职业是雕刻,母亲是一个产婆。少年时期他曾抱着继承父业的理想,一度学习雕刻,终因没有兴趣而中止。但喜欢研究哲学、天文和几何。苏氏的妻子名叫灿蒂柏,颇有悍名。夫妻的感情并不和睦,因为这位大师终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庙前,和一般青年讲学论道,既不要束修,也没有其它谋生的职业,从不关心自己的妻小。所以在妻子的眼光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是一个只带回麻烦而不带回面包的懒虫。苏氏常自称为「牛虻」,他的妻子也这样叫他。牛虻是吸牛血的蝇子,她竟将丈夫比做家中的吸血鬼,平时夫妻间勃溪常起;可是每当灿蒂柏大发雷霆的时候,这位大哲学家总是默默的抗议,使强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据说有一次,在苏氏仍作无言的抗议时,他的妻子气闷不过,在盛怒之下,将一桶水泼浇在丈夫的头上,这位大师只微笑着说:“我知道在阵雷之后,一定会有疾雨的”。
其实,他们夫妻的感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坏,平时虽不免常有勃溪,但一到紧要关头,夫妻的真情便会自然的流露出来。当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传到他妻子的耳朵里,灿蒂柏便痛哭不已,泪流满面。到这个时候,这位哲人仍然很轻松的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劝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见女人流眼泪了。”她的妻子哭着说:“苏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无罪而死啊!”却想不到他回答说:“我无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难道要我有罪而死吗?”
苏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师,无论在甚么时候,他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当他面临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们都痛哭失声,他仍然是妙语如珠,冲淡了不少的悲哀气氛。有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持不肯,同时说:“我生前即穿着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着它,死后不能见上帝吗?”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克雷多说的:“克雷多,我还欠阿克勤比斯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
对孔子的印象,人家感觉待人温和而处事严正无私,外表威严而心性平和,形貌恭谨而内心坦荡舒泰。(子温而厉,感而不猛,恭而安)。这已然是做人的崇高境界了。大官多喜以威猛之相来恫吓小民,而孔子威而猛,这才是尊严。有人因为性情随和便不执著原则,以至流于俗众。有人坚守操节而得罪众生。这都是一种偏执,惟孔子将这两端极好地结合为一体。孔子除了圣人的形象外,又有极幽默的一面。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令人开颜。
孔子有一次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爱好女色那样狂热地热爱道德的人(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不光孔子没见过这样的人,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没见过。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是突如其来的,其前因后果在《论语》中都没有说。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将男女之间的性爱与追求道德的信念,摆在一起等量分析,并将两种行为的热情作等量比较。这就令人忍俊不禁了。
然而孔子说这话时是严肃的,并无幽默的意思。萧伯纳说,露骨地说出真话,就是一种幽默。这话的确不假。我们还可将孔子的话延伸为:吾未见有好德如好大吃大喝、好游山玩水者。
孔子的话在幽默之余又有一些无奈。其实孔子的一生都是很无奈的,虽然他的信念未曾动摇过。
下面是几则孔子有意调侃别人的笑话,也见于《论语》。
人们传说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这自然是一种谦虚谨慎的好做法,但孔子挑剔说:想两遍就可以了,不必三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再思与三思只差一思,孔夫子何必计较这一思呢?抑或说季文子智力不够高?其实这是孔夫子信口说的幽默,在不动声色之间饱含着机智。
许多激烈攻击孔子的人,都抓住这样一句话不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认为这是孔子维护没落阶级利益走投无路而发出的哀鸣,在批林批孔时期,更是将此作为证明孔子沦为丧家之犬的根据。
其实,这不过是孔子的幽默。读着原文,孔子说:如果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就坐上竹木筏漂流于海吧。能够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里的关键是谁能跟随孔子出海,而出海不过是孔子的一种假设。
子路先生闻言不禁大喜,以为这不啻是一种大奖。孔子话锋一转,说:子路呀,你倒是比我还有勇气,不过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造筏的竹木材料呢?(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施行计划,在缺乏竹木的叹息中结束了。孔子使子路的豪气顿减,这种效果与相声中的包袱并无两样。
孔子刻画别人,也是三言两语尽见精髓,且带喜剧色彩。有一回,孔子说孟子反(即孟之反)这个人从来不矜夸自己的功劳。孔子举例说,孟子反打仗时兵败而逃,在队伍的最后面压阵。走到城门前,孟子反抽了坐骑一鞭,说并不是我胆大作殿军,实在是这匹马跑得太慢。(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放后也,马之不进也。)
关于道德的认知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一生都在追求人心中的道德原则。他们分别用“德性”和“仁”来表示这一道德原则,但他们都没有给这些概念以明确的定义。因为具体规范是可以被定义的,而那些存在于内心之中的道德原则只能被表达为普遍的道德命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德性就是知识”就是这样的道德命令。他们关于道德原则的陈述虽然不同,但两者的功能是相同的,这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德目统一起来,并以德目的统一性来解释日常道德行为的共同本质。
古代希腊的哲学研究,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分水岭。在他以前,从泰利士开始,到赫拉克利特、巴门尼第斯和恩庇道格拉斯等人,都偏重宇宙和自然的研究,探讨宇宙的根源,寻求万物的本体,对于人生问题多未注意。到了苏格拉底,才扩大了哲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注意到人类本身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他曾说,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些什么问题?是心灵问题,是人生问题,是道德问题,是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片刻也不能分离的。苏格拉底就这样开创了人生哲学的新领域。
我们现在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哲学是人所发明创造的,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研究和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几千年来的知识发展,我们“知物”而“不知人”。目前,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住有摩天大厦,穿有呢绒绸缎,行有飞机汽车,并可到其它星球探险,到海底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