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

合集下载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尽管他们分处地理的两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

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

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

人世间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

政治美德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艺术。

正是借助这种管理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首长、家长,而对自己和国家的其他公民都有益处。

同时,这种至高至大的美德在人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根据这种艺术和知识来管理相应的事务。

一个好主人或好管家的本领类似一个好统治者的本领,而且前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事后者的工作。

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名叫尼各马希代斯的人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

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

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Ⅲ,Ⅳ,12)苏格拉底还指出,雅典有一万多个家庭;如果连一个家庭都料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一万个家庭呢?具备有关事务的相应知识和处世本领的人,必将是一个优秀的首长,而不管他是管理家庭还是管理军队或国家。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

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引言在美学的长期发展中,由于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思想开放程度不同等原因,美学家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别。

但在希腊民主制热情高涨以及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大量的美学家相继出现。

他们通过对时代的观察,结合自身的学识,逐渐沉淀酝酿,生发出大量的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美学理论。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著名的思想巨匠,他们虽相隔万里,但其思想上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差别。

一、人物介绍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受到世界的推崇,其思想更是远播大江南北。

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作为这个时代思想领域的佼佼者,座下弟子众多,再加上四处游学访问,其主张便广为人知。

后世流传的《论语》将其“仁学”的观点发扬光大。

而与孔子差不多时期的苏格拉底,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理论成果也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在希腊民主思想的熏陶下,苏格拉低凭借自我的钻研考据,逐渐产生了他对美的追求,并产生了新的审美观点。

而“美善同一说”则是其美学思想中的一个观点。

二、观点内容1.“仁学”“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而在后代,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的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其他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美善同一说”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

他的学生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

孔子与苏格拉底

孔子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较对二者进行比较,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因而意义十分重要。

苏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的地位与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二者是相似的,他们堪称是同时代又同样强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典范人物。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活境况有几点惊人的相似:1、他们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只比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早出生80年;2、二人均出身低微,非名门望族。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孔子的父亲虽然是贵族,但却很贫穷,因此没有社会地位;3、二人虽然都结婚建立家庭,但是可能都没有通过婚姻而建立起牢固的家庭关系。

家庭对他们均不重要,相反却与弟子们紧密联系在一起;4、二人均不重视物质上的享受和成功,因此能够承受罢官、嘲讽和批评。

然而苏格拉底的承受力可能要强于孔子,他不得不忍受同时代人拒绝其讲学和人生目标失败(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邦主的幕僚)的痛苦;5、二人均生活在他们的国家(周朝和雅典王国)走向政治衰亡的时代;6、二人均是被谋害的目标,理由是“腐化青年人”。

孔子在公元前493年(宋国桓魋对他进行)的那次谋杀中大难不死,而苏格拉底却成了谋杀的牺牲品:他没有对指控他腐化青年和亵渎神明进行辩护就被处以死刑,并且通过自愿服毒而很快自我执行。

然而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上重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家乡开办私学无非是迫切希望作为影响力很大的诸侯的幕僚来实现其学说,从而改变世界,然而苏格拉底却没有自己的学校,他在大街或广场上同人们攀谈,与他们对话,从而使他们明白,他们所认为的那些固有的知识是多么不可靠。

接着,他们将思想与实践、知与行联系在一起,在求善、问善、迁善的道德实践中,至少共同涉及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以“人事”为哲学对象,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

在苏格拉底看来,思考世界本原、万物本性等间题的人是“愚蠢”的,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事”,即人们的伦理道德问题,诸如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一个善于治人者的品质等等。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他强调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真理, 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 的智慧和美德,教育者的任务 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 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采用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和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真
理。
他通常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通过类比和比喻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是平等和自 由,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疑问,与他在课堂上进行平等
的交流和讨论。
03
孔子教学思想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其 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 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异同,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意义
通过比较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促进东西方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简介
02
01
0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 方哲学之父。
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卓越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诲对西方哲学、文化和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美德和智慧,使人成为有德 行和智慧的人。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谢谢观看
2、权威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差异
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也影响了两位大师的教学理念。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权威 主义政治制度,强调对权力的尊重和服从。这种制度下,教育往往成为了一种 灌输和传承的工具,教师成为了权威的代表。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在一定程 度上打破了这种模
式,他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下,人们更加注重自由和平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法正是体现了这种民主 精神,他通过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 精神。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概览
03 三、创新性
04 四、影响
05 五、比较分析
06 参考内容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师道观在 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概 览、创新性、影响以及比较分析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师道观。
一、背景介绍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他出生在一个礼乐世 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
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 一。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后来转变为一名哲 学家。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获得 真理和智慧。
1、教育目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为社会做出贡 献。他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差异。 孔子更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而苏格拉底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哲学素养。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相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对生死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探讨生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我们来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其一生中游历列国,以求得心中理想中“大同”社会之路。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死于公元前399年。

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开创了理性主义哲学。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雅典从事教学和思想探索,他以辩证的方法引导人们思考,对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在生死观方面,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应该注重当前的生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和社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强调“时不利兮骓不逝”、“道不行兮魄不飞”,意思是时机未到,骏马也不会自行飞升离去;道路未畅,魂魄也不会飞扬离去。

这表明孔子对于生死问题持有一种比较宏大的人生观,在强调个人修养的也深信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层面的精神境界。

他在《普拉托的对话录》中提到,死亡可能是一个美好的事,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事,但绝对不是人所能知晓的。

他认为人应该不断地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直面死亡。

苏格拉底曾说:“发现一切的美和善,无非是通过哲学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为了真理而死的决心。

”可见,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是与生命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相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来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生死观强调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教学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与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

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还是有些不同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包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强调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强调实践等方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似乎都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研究者总是会去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追溯源泉,而教育理论研究者除此之外还会去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去找寻真理。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方式都强调启发式教学,且都喜欢用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然二者的具体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二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比较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古代著名的教学方法,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产婆术”相似之处1.两种教学都反对直接填鸭式灌输地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式教学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思维。

他们都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自主的、发现性的,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应该通过自发性的探究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

他们通过点拨或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发性的去思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和记忆。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一、苏格拉底问答法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来,而是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得到的。

他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和探求真理,从而达到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1.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和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是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对话性,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促使他们在互动中逐步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深刻思考,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2.1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建构知识、培养品质和形成道德。

2.2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重视启发性、人文性和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注重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发现真理;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通过启发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3.2 联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都强调启发性教学,都强调对学生思维和品德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们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但在生死观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孔子强调人生短暂,提倡珍惜时间,充实自己的人生。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有所成就,人们应该努力追求道德和智慧。

苏格拉底也强调人的生命有限,他认为人的时间应该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的。

孔子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

他认为人的灵魂应该长存,用于指导和教育后代。

苏格拉底也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他认为人的灵魂有种种形式存在。

他强调灵魂的重要性,认为人的灵魂应该追求智慧和真理,以使灵魂得到完善。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关注人的品德和道德。

孔子提倡仁爱和正直,他认为人的品德决定了其灵魂的归宿。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也强调道德和正直,他认为人的品德决定了其灵魂的状态。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智慧和真理,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都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

孔子曾经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他认为死亡是天意,人无法改变。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刑时,也表现出了坚定而勇敢的态度。

他拒绝逃离或者改变自己的思想,选择面对死亡,因为他认为遵循真理和正义是人应该做的。

他坚信自己的灵魂会在死后得到解放和完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都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的状态和品德决定了其灵魂的归宿。

他们在面对死亡时都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

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他们的生死观都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人们追求智慧和道德,实现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升华。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伦理道德和生死观对于古代和现代人类的思考和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对他们的生死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孔子的生死观孔子的生死观是基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他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在为社会提供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对于死亡,孔子认为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寿命也就是他的生命价值的限度。

因此,他强调要珍惜生命,做好本分,尽自己所能为人民服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同时,孔子认为,人的生命从物质层面上结束了,但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世间,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因此,人不是完全的消失了,而是通过他的精神和道德遗产继续生存并且演变。

苏格拉底的生死观是基于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存在本身的思考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存在的意义在于寻求真理和智慧,而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自然命运而已,不应该害怕或者逃避。

人类的智慧和生命意义是存在于思想和思考的过程中的,而不是身体和生命本身的存在。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只是一个旅程的终点,而非生命的终结,人类的灵魂会在死后得到救赎和解放,进入到一个更为完美和超越现实的层面。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生命和死亡的真相和意义只能通过思考和对于人类本质的探究才能得到。

三、比较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人类伦理道德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但两者的侧重点和意义有所不同。

孔子的生死观注重的是人类的实践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他倡导珍惜生命并通过努力为他人服务和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生命的价值。

对于死亡,孔子认为是一种自然的终结,不能逃避和害怕。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一、轴心时代的两位巨人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时期,两位分别决定了中国和西方思想传统的学者之间,存在着若干可比性。

这就是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

两位思想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属于“述而不作”的开山宗师,尽管他们各自的思想对后来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主要归功于由他们的学生将他们生前言论的记录和转述,并非来自他们本人的著作。

当然,同样的现象背后有着不同的原因,在孔子是无心,在苏格拉底则是有意。

他明确表示,“我之所以不愿写书,是因为当你向它提问时,它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答案。

”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有生命活力的思想只能产生于不断的对话讨论中。

不同于孔子思想主要来自《论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有四个来源: 与他同时代的两位学生———崇拜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和思想平庸的色诺芬。

加上以丑化和取笑苏格拉底为乐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以及在苏格拉底逝世十五年后才出生的亚里士多德。

因此不少西方学者提出,所有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都不可靠。

比如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明显抱有偏见,在他的戏剧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被虫子的屁究竟是从头部还中尾部放出来的”之类问题所困惑的小丑。

与此相反,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柏拉图所展开的描述,“是对苏格拉底实际形象的美化”。

的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理想中的苏格拉底主要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

但问题在于“柏拉图写的是对话,而对话乃是虚构”,因而无法当真。

更有学者表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其实是柏拉图自己的学说的代言。

有学者认为与色诺芬等人相比,“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这个形象鼓舞着希腊和罗马的每一位高尚人士。

”但持相反见解的也大有人在,认为事实恰恰相反,“色诺芬的描写应该比柏拉图的更符合实情一些。

”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格局,让许多人对究竟什么是苏格拉底思想持怀疑态度。

有人甚至强调,以上四位学者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都歪曲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他们往往创造出一个多变的苏格拉底形象。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邓晓芒苏格拉底的言说,他的标准是确立于言说本身的,就是说,话语本身有自身的标准。

所以我们在言说伦理道德问题时,以及言说其他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应该遵循话语本身的标准。

这个标准,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就形成了西方的逻辑。

西方重逻辑、重语法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西方言说的一个特点。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言说方式方面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重要。

首先,这两个人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今天我要谈的,不是他们具体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历程,而是他们在谈话的时候,他们的说话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中西方的差异,想从这个问题来切入到我们在讨论伦理道德、政治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所不知不觉在遵循、在运用的某种思维方式。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产生一种清晰、宏观的认识。

在说话的方式上,孔子的《论语》是众所周知的。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他自己专门撰写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著作。

《论语》,就是他跟他的一些弟子们的谈话,由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对话录,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不写书,他只整理古籍,然后以口头的方式把他的意思和道理讲出来。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著作。

苏格拉底也没有一部自己写的书,也只有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对话录。

特别是他的大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书里,往往就是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转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柏拉图自己的理解。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用他们口头的对话形式来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以这种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而阐述的话题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电商091 毛佳斌200903160425 简介姓名苏格拉底孔子外文名Socrates Confucius国籍希腊中国出生日期公元前469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日期公元前399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科学哲学、伦理学教师主要成就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开创儒家学派,编著《春秋》,修订“五经”信仰宇宙理性神儒家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

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

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

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古代,世界上有两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是孔子,在希腊是苏格拉底(Socrates),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一个历史上的巧合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

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多少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四六九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恰当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苏氏于公元前三九九年(我国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

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我国的孔子名丘,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这一个不大相称的面庞,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可能比孔子更丑。

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

有的书上更说他有一个便便的大腹,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自然是够难看的了。

第三、他们生的时代也很相似。

孔子适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仍,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思所以行其道。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继续不断。

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

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诚,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幽默风趣的性格苏格拉底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的职业是雕刻,母亲是一个产婆。

少年时期他曾抱着继承父业的理想,一度学习雕刻,终因没有兴趣而中止。

但喜欢研究哲学、天文和几何。

苏氏的妻子名叫灿蒂柏,颇有悍名。

夫妻的感情并不和睦,因为这位大师终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庙前,和一般青年讲学论道,既不要束修,也没有其它谋生的职业,从不关心自己的妻小。

所以在妻子的眼光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是一个只带回麻烦而不带回面包的懒虫。

苏氏常自称为「牛虻」,他的妻子也这样叫他。

牛虻是吸牛血的蝇子,她竟将丈夫比做家中的吸血鬼,平时夫妻间勃溪常起;可是每当灿蒂柏大发雷霆的时候,这位大哲学家总是默默的抗议,使强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说有一次,在苏氏仍作无言的抗议时,他的妻子气闷不过,在盛怒之下,将一桶水泼浇在丈夫的头上,这位大师只微笑着说:“我知道在阵雷之后,一定会有疾雨的”。

其实,他们夫妻的感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坏,平时虽不免常有勃溪,但一到紧要关头,夫妻的真情便会自然的流露出来。

当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传到他妻子的耳朵里,灿蒂柏便痛哭不已,泪流满面。

到这个时候,这位哲人仍然很轻松的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劝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见女人流眼泪了。

”她的妻子哭着说:“苏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无罪而死啊!”却想不到他回答说:“我无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难道要我有罪而死吗?”苏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师,无论在甚么时候,他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他面临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们都痛哭失声,他仍然是妙语如珠,冲淡了不少的悲哀气氛。

有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持不肯,同时说:“我生前即穿着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着它,死后不能见上帝吗?”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克雷多说的:“克雷多,我还欠阿克勤比斯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

”对孔子的印象,人家感觉待人温和而处事严正无私,外表威严而心性平和,形貌恭谨而内心坦荡舒泰。

(子温而厉,感而不猛,恭而安)。

这已然是做人的崇高境界了。

大官多喜以威猛之相来恫吓小民,而孔子威而猛,这才是尊严。

有人因为性情随和便不执著原则,以至流于俗众。

有人坚守操节而得罪众生。

这都是一种偏执,惟孔子将这两端极好地结合为一体。

孔子除了圣人的形象外,又有极幽默的一面。

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令人开颜。

孔子有一次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爱好女色那样狂热地热爱道德的人(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

不光孔子没见过这样的人,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没见过。

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是突如其来的,其前因后果在《论语》中都没有说。

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将男女之间的性爱与追求道德的信念,摆在一起等量分析,并将两种行为的热情作等量比较。

这就令人忍俊不禁了。

然而孔子说这话时是严肃的,并无幽默的意思。

萧伯纳说,露骨地说出真话,就是一种幽默。

这话的确不假。

我们还可将孔子的话延伸为:吾未见有好德如好大吃大喝、好游山玩水者。

孔子的话在幽默之余又有一些无奈。

其实孔子的一生都是很无奈的,虽然他的信念未曾动摇过。

下面是几则孔子有意调侃别人的笑话,也见于《论语》。

人们传说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这自然是一种谦虚谨慎的好做法,但孔子挑剔说:想两遍就可以了,不必三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思与三思只差一思,孔夫子何必计较这一思呢?抑或说季文子智力不够高?其实这是孔夫子信口说的幽默,在不动声色之间饱含着机智。

许多激烈攻击孔子的人,都抓住这样一句话不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认为这是孔子维护没落阶级利益走投无路而发出的哀鸣,在批林批孔时期,更是将此作为证明孔子沦为丧家之犬的根据。

其实,这不过是孔子的幽默。

读着原文,孔子说:如果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就坐上竹木筏漂流于海吧。

能够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这里的关键是谁能跟随孔子出海,而出海不过是孔子的一种假设。

子路先生闻言不禁大喜,以为这不啻是一种大奖。

孔子话锋一转,说:子路呀,你倒是比我还有勇气,不过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造筏的竹木材料呢?(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施行计划,在缺乏竹木的叹息中结束了。

孔子使子路的豪气顿减,这种效果与相声中的包袱并无两样。

孔子刻画别人,也是三言两语尽见精髓,且带喜剧色彩。

有一回,孔子说孟子反(即孟之反)这个人从来不矜夸自己的功劳。

孔子举例说,孟子反打仗时兵败而逃,在队伍的最后面压阵。

走到城门前,孟子反抽了坐骑一鞭,说并不是我胆大作殿军,实在是这匹马跑得太慢。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放后也,马之不进也。

)关于道德的认知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一生都在追求人心中的道德原则。

他们分别用“德性”和“仁”来表示这一道德原则,但他们都没有给这些概念以明确的定义。

因为具体规范是可以被定义的,而那些存在于内心之中的道德原则只能被表达为普遍的道德命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德性就是知识”就是这样的道德命令。

他们关于道德原则的陈述虽然不同,但两者的功能是相同的,这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德目统一起来,并以德目的统一性来解释日常道德行为的共同本质。

古代希腊的哲学研究,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分水岭。

在他以前,从泰利士开始,到赫拉克利特、巴门尼第斯和恩庇道格拉斯等人,都偏重宇宙和自然的研究,探讨宇宙的根源,寻求万物的本体,对于人生问题多未注意。

到了苏格拉底,才扩大了哲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注意到人类本身的一些重要的问题。

他曾说,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些什么问题?是心灵问题,是人生问题,是道德问题,是知识问题。

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片刻也不能分离的。

苏格拉底就这样开创了人生哲学的新领域。

我们现在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哲学是人所发明创造的,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研究和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几千年来的知识发展,我们“知物”而“不知人”。

目前,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住有摩天大厦,穿有呢绒绸缎,行有飞机汽车,并可到其它星球探险,到海底游历,新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光怪陆离,目不暇给。

但相反地,人类的道德堕落,世风日下,物欲横流,战乱频仍。

科学支配了人性,邪恶湮没了良心,所以罗素说,人类仍受陈腐观念的作祟,因而有种族的歧视和竞争。

我们眼看着人类对本身问题的愚昧无知,彷徨失措,面对着三千多年前这位大哲学家的过人智慧,能不羞愧吗?苏格拉底常引用德尔斐庙所镌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来告诫世人,实可为现代人类愚昧行为的箴规,陈腐观念的药石。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齐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

其中与教育最有关系的,是他的伦理思想。

在道德理论方面,他属于幸福主义者,也是哲学思想中最崇高的一部分。

在伦理学中,他将“幸福”的概念分析得很详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苏格拉底谓幸福即至善。

但他所指的幸福,不专指快乐。

他认为人类要获得幸福,生活必须有节制,因为中庸之道为一切道德的基础。

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证明,苏格拉底的中庸理论并不是禁欲主义。

他所谓的幸福,并不是指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特别强调袪除心灵中的忧虑,和致力于知识的获得。

苏格拉底以智慧统摄诸德,以“知即德说”为其伦理学理论的主旨。

他认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别善恶,在平时的行为实践中,就知道为善去恶。

没有人会故意作恶的,因为故意作恶,可使他本身感觉不快。

凡人的作恶,皆由于愚昧无知,所以智慧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恶。

这就是苏格拉底“知德合一”的理论张本,他把知识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了。

在他的“知即德”的理论下,他常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彻底了解自己真正利益之所在,洞察自己行为的未来后果,批评并调和自己的欲望,针对更远大的目标,将之从浑沌中导入更富于创造的和谐境界,那么对受过教育而富有社会经验的人,这种反省也许可给予他们以理想的道德标准;但对于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无法建立起他们的道德反省的意识,唯有用教育的力量,使他们不断的追求知识,增加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才能实践善的行为。

他一生引导青年走上较大范围的人生真理之路,以此真理来衡量一个真正人的生活。

所以他说,良好生活的艺术,乃是艺术中的最高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