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合集下载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
-10-
◆ 背 景:
◆ 内 容:
◆ 失败原因:
忽视客观规律;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 个人作风急躁;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11-
赫鲁晓夫既是 斯大林模式的掘墓 人,但最终还是扮 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12-
◆ 背 景:
◆ 内 容:
◆ 失败原因:
◆ 背 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 内 容:
农业
工业
-6-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
-7-
◆ 背 景:
◆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主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 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
不同
重心 对待斯大林 体制的态度
小范围的修补
-26-
以史为鉴
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的改革 开放带来了什么启示?
-27-
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
-28-
知识结构
二 战 后 苏 联 进 行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弊 端 日 益 暴 露
赫鲁晓 夫改革 改革
重点在 工业方 面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
-3-
赫鲁晓夫,1953至 1964年担任苏联领导人。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抨击对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平 时喜欢酗酒、讲话无所打 桌子以示抗议。
-4-
第一篇
激情与混乱
——赫鲁晓夫改革
-5-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了广泛的需求和挑战。

这场战争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伤亡,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国家的扩张带来的领土争端。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苏联启动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经济到政治,对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为了恢复战争中受损的经济,苏联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这一努力使苏联在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当时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工人待遇低下等。

在农业方面,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和改进农民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收集了农民的土地和农具,并将其集中在集体农庄中。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引发了农民的抵制和社会不稳定。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利,并被迫参加集体农庄,这限制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实际收入。

除经济外,苏联还进行了政治。

战后的苏联政权开始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

苏联政府通过选举和举行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强调其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民主化和反腐败的。

然而,这些的实施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苏联的政权依然集中在党和领导人手中,民主化的进程缓慢,反腐败斗争效果有限。

苏联在战后也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冷战压力。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和军备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冷战气氛。

这种冷战形势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苏联全面加强国内秩序的控制,加强对巴尔干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和亚洲国家的干预。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苏联,着重解决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经济重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但取得的进展有限。

与西方的冷战压力也影响了苏联的内外政策。

总的来说,苏联在战后的努力是复杂而混乱的,成功与失败并存。

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8(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8(人教版必修2)

5、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启示、认识
• 6、改革应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急于 求成。 • 7、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 8、改革要避免农轻重比例失调,在综合平 衡中稳步前进。 • 9、要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复习参考题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 戈尔巴乔夫改 革 革
•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 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 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 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 • •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进行了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D.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B
•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 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进行 •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探究学习总结】
• 本课测评 •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 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面临严重社会危机,造成苏联的解 体。 • 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但其失误成为苏联 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 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 联的解体。
勃列日涅夫
•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 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 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 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 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 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个曾经令 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思考】该观点评价的是苏联哪位领导人的改革? 提示: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 背景: 2.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原因是什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
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思维点击】材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 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 ,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 “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提示: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 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 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 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 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 条件之一。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原创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原创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 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1.内容 (1)企业管理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
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978
1054 1054
858 1400
坦克
1968 1978
8500 10500
32400 50000
飞机
1968 1978
5100 4500
4000 4600
1968
360
320
1.背景:(政治、经济、外交) 政治: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外交: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 2.开始:1985年,从经济领域开始
3管理方法代替
经 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 济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谢 观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 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 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评价 (1)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消极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失败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他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突破旧模式。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2、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思维 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 进程中出现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全面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 十五年赶超美国 年赶超美国”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十五年赶超美国”等冒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虎头蛇尾甚至有违常识等 失误。 失误。
与赫鲁晓夫有关的知识点、关键词: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民主;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 苏修”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苏修”;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文艺—— 解冻文学; 日瓦戈医生》 文艺—— 解冻文学;《日瓦戈医生》诺贝尔文学奖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去掉 显错误的部分 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的部分;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含答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1.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A.苏联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B.苏联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困难C.苏联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问题D.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当时由于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这是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2.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来看,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故在评价其功绩时应从此角度出发。

3.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而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解体,选D。

4.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注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阶段特征,1975年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状态,说明其改革已失去积极作用。

5.(2017·杭州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 )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A。

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A、D都不对。

【知识解析】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史料实证

【知识解析】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史料实证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①指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 2.史料二阐述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从横 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 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 3.史料三指出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②③说月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导致了苏联解体。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 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3.据史料三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史料二实证战后苏联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史料呈现
史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 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 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①”。
——张建华《俄国史》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反动的因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 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点拨提高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再见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 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第三 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02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改革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工业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 济核算制,提高经济效益 。
政治改革
推行干部任期制,加强党 的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改革
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 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核算 。
农业改革
改革也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科技、文化等领 域。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
改革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 2 3
世界两极格局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美苏两极格局,使 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势。
推动全球化进程
改革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 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二战后苏 • 经济改革的影响 •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 结论
01
引言
二战后苏联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和提升国家实力,苏联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次重 要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改革的教训
缺乏市场机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导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对农业的忽视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程 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俄国“三夫”改革

俄国“三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三“夫”改革山东陈伟一、“蛮”干的赫鲁晓夫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农业歉收、工业效率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了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同年,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赫鲁晓夫成为了苏共总书记,揭开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序幕。

他针对当时严峻的农业形势,选择农业作为突破口:用收购制替代农产品交售制;鼓励集体农庄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实行大规模的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产品卖给集体农庄等措施.经过初步的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5年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1956—1960年,同期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这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曾提出要在几年内赶上美国人均畜产品产量这一不现实的目标。

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高指标,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气候恶劣的影响,1963年农业再度出现了危机,1964年不得不向外国进口粮食.同时,赫鲁晓夫还对工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企业,尝试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但企业未能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二、“重”干的勃列日涅夫由于赫鲁晓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1964年以失败黯然下台。

1966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拉开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序幕。

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时期把地区党委划分为主管工业的工业党委和主管农业的农业党委,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勃列日涅夫又重新合并为统一的州和边疆区党委会,把原来下放给地方党委的权力重新划集体农庄、国营农场。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一定5年不变。

从1965年至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 • • •
工业上(重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美苏军事力量对比
第21课
探究——比较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 同
目的 结果
重点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都失败了 农业 工业 先重工业,后 转向政治领域
不 同
对斯大林 模式的态 度
小修小补
固化
突破
1.(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 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2.(2015·福建泉州二模·22)《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 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 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激情与混乱—赫鲁晓夫改革
失败原因 战略方针缺乏一贯性
材料一:从1953年起,他曾积极鼓 材料二:为了在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 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城市居民发展个 超过美国,赫鲁晓夫时期在计划上盲 人副业,······可是到了1958年, 目追求高招标和高速民如原定的七年 材料三: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 政策发生了一个大转变,开始推行 计划 (1959一1965年)要求工业增长 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 限制私人副业的政策 ······70 到了 85 — 88%······农业产值增长 %, 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急 1961年 ,赫鲁晓夫又强调私人副业 结果,由于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 性子、 过于匆忙、 容易激动, 这 的重要性······ 甲类工业大大超过计划指标,增长了 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 —陈之骅《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 97% ······农业则离计划规定的指标 因》 更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人道民主社会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
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
都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都脱离苏联实际
结果都失败
异:
赫 侧重农业 勃 侧重重工业 戈 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者取得一定成效,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前两次失败是因未改变原有体制, 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 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 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 验教训呢?
1978 172 240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取得一些成果:军备上赶上美国
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弊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损害农民利益 计划指令压抑积极性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 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异同 异:内容不同,前者重点在农业,后者重点在工业 同: 目的:都是为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 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都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2.内容:经济: 措施: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承认市场作用)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弊端暴露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 40%,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上面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工业发展快,农业停滞不前 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显露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和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启示
➢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 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 折的过程。
掘墓:敢向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
守墓:未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⑴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2.重点:工业 (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成效与问题:
勃列日涅夫时苏联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 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
间的关系。
背景
本课线索:
赫鲁晓夫 内容
改革
结果及原因
苏联的 改革与
内容 勃列日涅夫
解体
改革
结果及原因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及原因
美苏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洲际导弹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潜射导弹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战略轰炸机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核弹头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2.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农业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场自主权
(重点) ③大力垦荒种玉米
工业
①给企业部分权利 ②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
3.结果 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及原因 原因:没从根本上破除这模式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