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霜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霜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措施霜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气温的明显下降,降雪出现的几率增加。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霜降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其中包括农作物受冻、灌溉困难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民和农业专家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农作物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霜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农作物受冻:随着气温的下降,霜降意味着大地温度的明显降低,这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的伤害。
例如,霜降过程中,一些早熟作物的叶片和嫩枝容易受到冻害,导致叶片凋谢、枝条折断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一些温度敏感作物也会冻死,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2. 温室气候逆转:在霜降前后,温室气候将逐渐变化。
原本稳定的温室条件会受到寒冷气流的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改变,对农业生产造成困扰。
3. 灌溉困难:随着降雪的增加,霜降意味着农田的灌溉工作将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言。
积雪的覆盖会妨碍水分的渗透,导致农作物缺水甚至枯死。
二、应对措施1. 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选择生长周期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它们能更好地适应寒冷环境,并在霜降过程中减少冻害的发生。
此外,可以利用育种技术选育抗寒品种,提高抗寒性和寒冷适应能力。
2. 加强田间管理:在霜降前,要及时清除田间积水,减少农田的湿度,防止农作物遭受冻害。
此外,对于高海拔地区的农民,可以采用覆盖物保护法,如塑料薄膜覆盖,提供额外的保温。
3. 灌溉的合理运用:在霜降过程中,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农民们应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量,确保农田充足的水分供应。
4. 加强霜降预警:利用现代气象技术,加强对霜降的预测和监测。
及时掌握气温和降雪情况的变化,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农作物冻害风险。
5. 进行科学施肥:提前合理施肥,增加土壤的肥力,使农作物更具耐寒性。
此外,定期监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6. 增加储存和保鲜设施:霜降后,农产品保鲜成为重要的问题。
立冬天气变化会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立冬天气变化会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节,天气逐渐变冷,气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立冬后的气温下降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随着气温的降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减缓。
对于一些喜温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如果在立冬前还未成熟收获,可能会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
而对于已经收获的农作物,低温有利于其储存,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但如果气温骤降,可能会导致储存的农作物受冻,影响品质和市场价值。
降水方面,立冬后降水形式和降水量也会有所改变。
在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降雪天气。
适量的降雪对于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来说,如同给它们盖上了一层“棉被”,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其安全越冬。
但如果降雪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过多的降雪可能会压垮农作物的设施,造成损失;过少的降雪则可能导致土壤墒情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
立冬后的光照时间也会逐渐缩短。
这对于光合作用依赖较强的农作物来说,会影响其养分的积累和生长发育。
例如,蔬菜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生长缓慢,品质下降。
而对于一些需要一定低温春化才能开花结果的作物,如某些花卉和蔬菜,缩短的光照时间和降低的温度则有助于其完成春化过程,为来年的生长和开花做好准备。
风也是立冬天气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较大的风力可能会吹干土壤表面的水分,导致土壤墒情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大风还可能会损伤农作物的枝叶,影响其光合作用和生长。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立冬天气变化对种植安排和田间管理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冬小麦的种植,农民需要根据立冬后的土壤墒情和气温条件,适时进行播种。
如果土壤墒情较好,气温适宜,能够保证小麦在入冬前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
同时,在立冬后,还需要加强对冬小麦的田间管理,如及时进行冬灌,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小麦受冻。
对于蔬菜种植来说,立冬后需要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
霜冻对水稻有哪些影响
霜冻对水稻有哪些影响霜冻主要在东北地区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早,初霜冻出现的时间也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其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还要更早一些。
那么霜冻对水稻有哪些影响呢?冻害有哪些特点呢?霜冻能使水稻受害,主要是由于0℃以下的低温使水稻细胞间隙的水形成了冰晶,并且冰晶不断地吸收细胞的自由水使冰晶逐渐增大,这就使细胞内水分减少而导致细胞质脱水,使细胞质胶体物质发生凝固和细胞枯萎。
在冰晶形成和增大的过程中,对细胞也产生机械压力而导致机械损伤。
如果霜冻较轻,水稻还没有死亡,霜冻过后温度逐渐上升,细胞慢慢解冻,还可以恢复生命活动。
水稻防霜冻,可采取以下办法防霜冻。
一、烟雾法。
准备好可生成烟雾的各种材料,烟雾剂采用硝铵20%—28%、沥青、油渣或废柴油22%—25%、锯末子50%—60%,将它们混合加热而成,并分装到纸袋里,烟雾剂和柴油草堆中。
合理布堆,一般在田边、地头放柴草,田内使用烟雾剂,田内烟雾剂放置方法,5公斤烟雾剂每隔5米放一堆,按顺序每隔300—400米相继放一排。
要掌握好点火时机,贪青水稻地块是防霜重点,听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一般在1—2℃的温度,点火最好,借用器具即铁器或木板上结霜。
二、灌深水。
在霜冻即将来临之前,应当往稻田里灌深水,以深水来保护水稻,不受霜冻,霜冻一过,便把深水放至正常水层。
三、喷灌法。
在霜冻之前,向稻田上空喷灌,以喷溉的细水雾滴保护水稻不遭受霜冻之害。
四、覆盖法。
往水稻植株顶部苫盖稻草、青草。
五、屏障法。
在水稻田间,扎苇帐,高秆的帐子,也可防霜冻。
霜降节气的气候背景与农业影响
霜降节气的气候背景与农业影响霜降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秋季逐渐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霜降之名由来于大地上首次出现霜冻的时期。
霜降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这两天之间。
气候背景霜降节气正是秋季转入冬季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气温逐渐下降,天空逐渐阴沉,降水量也较前些时候有所增加。
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会降至冰点以下,尤其是北方和高海拔地区。
气温的明显下降使得人们开始穿上厚重的衣物,加强保暖措施。
霜降节气的气候变化也导致了大气环流的改变。
随着冷空气南下,江淮之间的温度逐渐下降,同时偏南风区也有所收缩。
这种天气概念上的突变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农业影响霜降节气的到来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早秋作物的收获和冬作物的种植。
以下是霜降节气对农业影响的主要方面:1. 早秋庄稼的收获:霜降节气通常是早秋主要作物的收获季节,包括稻谷、玉米、棉花等。
在霜降之前,农民们需要尽快将早熟作物收割晾晒,以免受到霜冻的危害。
此时天气相对较干燥,适宜庄稼晾晒,有利于作物的质量保持和储存。
2. 冬作物的种植:霜降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农民们开始耕种冬作物。
冬作物一般是耐寒性强的植物,如小麦、大麦、油菜等。
这些作物能够在寒冷的冬季生长,并在来年春季成熟。
霜降节气后的冷空气南下,为冬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3. 农业生产的调整:随着气温的下降,农民们需要逐渐调整农业生产的方式。
他们开始减少溶肥的使用,增加有机肥的施用,以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农民们也加强对田地的排水和蓄水设施的维护,防止冰雪的损害。
4. 饲养业的管理:霜降节气对饲养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进入冬季,牲畜需要更多的饲料来满足其能量需求。
农民们要加强对饲料的储存和管理,确保牲畜在冬季得到充足的营养。
此外,霜降节气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们开始逐渐进入冬眠期,注意保暖和养生,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霜降天气更冷开始出现霜冻
霜降天气更冷开始出现霜冻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在这个时候,太阳赤经达210度,意味着进入了秋季的后半段。
霜降的到来,标志着秋季的渐渐离去,冬季的临近。
随着霜降的到来,天气逐渐寒冷,霜冻开始出现。
霜降时节,天气变得寒冷,日照时间缩短,气温逐渐下降。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霜降往往会出现降雪和霜冻的情况。
霜冻是指在霜降期间,地面温度下降至冰点以下,导致水分凝结成冰的现象。
霜冻不仅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高寒地区的霜冻给农作物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农作物在霜降时节已经进入收获期或者即将进入休眠期,此时的作物已经比较脆弱。
霜冻的出现可能会使作物受到冻害,导致大面积的凋落和果实冻坏。
特别是果树、蔬菜等寒冷敏感的作物,更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证产量和品质。
除了对农作物的影响,霜冻还会对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霜冻后的道路容易变得湿滑,给行车带来危险。
人们出行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霜冻还有可能引发管道冻裂的问题,给供水和供暖带来困扰。
居民在霜降时节需加强对水管、暖气设备等的维护和保养,以防止出现供暖和供水的问题。
为了应对霜冻天气,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植物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对于农作物来说,可以通过加强排灌、覆盖保温等方法来减少霜冻的危害。
对于日常生活,人们可以适时添置冬衣、备好暖气设备,注意交通安全等。
总的来说,霜降标志着寒冷天气的正式到来,霜冻也开始出现。
霜冻给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一定影响。
面对霜冻天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保护植物和保证生活的正常进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严寒的冬季中过上温暖舒适的生活。
冰冻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护策略
冰冻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护策略寒流袭来,冰冻天气影响农业生产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现象愈演愈烈。
冰冻的天气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入手,探讨应对之策,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首先,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作物受灾。
冰冻天气会导致作物受冻,产量受损。
特别是一些对低温敏感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收获。
二、冰雹袭击。
冰冻的天气容易伴随着冰雹天气,冰雹对农作物的破坏力很大,会导致作物表面受损、减产甚至绝收。
三、农业设施受损。
冰冻的天气还容易导致温室大棚、水利设施等农业设施受损,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其次,针对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护策略:
一、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在冰冻天气到来之前,农民应该提前施加保护作物的措施,如加固温室大棚、覆盖农田、采取保暖措施等,以防止作物受冻。
二、种植适应低温的作物。
在选择种植作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适应低温的作物,以降低作物受冻的风险。
三、加强管理。
及时修补农业设施,保持设施的完好,并定期进行
检查维护,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只要我们做好
防护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降低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希望农民朋友们能够在冰冻天气到来之前
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作物安全,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立冬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立冬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立冬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天气逐渐变得寒冷,并且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将探讨立冬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立冬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下降:立冬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进入冬季的严寒时期。
低温对于某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 天气干燥:随着冬季的来临,天气逐渐干燥。
干燥的气候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困扰,影响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3. 光照减少:立冬后,白天的光照时间变短,太阳直射角度降低,日照时间减少。
这对于一些对光照要求较高的作物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农民应对立冬的策略1. 提前收获:针对一些农作物,特别是秋季成熟的庄稼,农民可以在立冬之前提前收获,避免冬季严寒天气对作物的不利影响。
2. 加强田间管理:农民可以适当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包括增施有机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定期浇水等措施,以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 选择抗寒品种:对于适应能力较强的农作物品种,农民可以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减少立冬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 建立温室和大棚:对于一些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可以建立温室或大棚进行种植,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并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
5. 种植冬季作物:一些农作物具有耐寒性,可以在立冬后继续种植,如小麦、大蒜、白菜等。
选择适宜的冬季作物种植,能够在冬季继续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
三、立冬与农业发展的意义1. 调整农业结构:立冬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需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作物种植组合,选择适应冬季气候条件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促进技术创新:随着立冬的到来,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更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冬季气候变化,需要不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抗寒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的适应能力。
霜降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霜降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距离立冬还有15天左右的时间。
霜降之后,大地逐渐变冷,降水量也逐渐减少,同时气温的变化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霜降的气候特征以及它对农业的影响。
一、气候特征霜降节气是秋季温度骤降的转折点。
在霜降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特别是在早晨和晚上,寒风开始逐渐吹拂。
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降到摄氏10度以下,南方地区也会逐渐下跌到摄氏15度以下。
而降水方面,霜降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减少,天空也会变得干燥。
二、对农业的影响1. 影响作物成熟霜降之后,气温骤降,使得一些寒性作物进入生长停滞期,并且会加速一些夏季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其提早丰收。
例如,霜降之后,大蒜、生姜等寒性作物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变慢,而大豆、棉花等夏季作物由于气温下降,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收获期。
2. 加重作物病虫害霜降之后,气温的骤降和干燥天气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是,在霜降之际,一些病虫害也对农作物产生了不利影响。
例如,在霜降后,由于气温骤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如谷子螟、菜青虫等会在农田中大量滋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破坏。
3. 影响畜牧业发展霜降对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下降,牧草的生长逐渐减慢,牲畜的饲养和管理也越来越困难。
此外,在北方地区,霜降后牲畜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因此饲料需求相对增加,给畜牧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4. 霜冻对果树的影响霜降后,气温的骤降极易引发果树霜冻,对果农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霜冻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有很大影响,不仅会造成果实减产,还可能导致果实变形、落果等问题,并对果树的整体健康和生长周期造成负面影响。
果农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如喷洒水、覆盖保护等,以减轻霜冻带来的损失。
总结:霜降是中秋过后的重要节气,标志着秋天进入了后期。
气候特点上,霜降后气温骤降,降水量减少,天空和大地变得干燥。
霜降天气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霜降天气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它标志着秋季正式过渡到冬季。
在霜降时节,气温开始下降,露水会结成霜,大地逐渐变得寒冷。
霜降节气的到来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影响。
一、天气变化1. 温度下降随着霜降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
白天的气温较低,晚上更是寒冷。
这种降温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露水结霜霜降时节,由于温度的降低,水分开始凝结成露水,甚至结成霜。
露水和霜会覆盖在植物的叶片上,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和伤害。
3. 天气干燥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的湿度相对降低。
霜降时节常伴有干燥的天气,使得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加快,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农业的影响1. 农作物成熟霜降是一年中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
在霜降之前,很多秋季作物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如稻谷、玉米等。
霜降时节的冷空气会刺激作物的成熟加快,促使农作物的果实更快地达到成熟阶段。
2. 作物收获霜降时节,作物进入收获的时期。
由于霜降前后的干燥天气,作物的水分含量较低,便于收割和储存。
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机,加快收获的进度,并将作物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3. 寒意对作物影响霜降时节的低温和寒意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早熟作物可能因为受霜或寒潮侵袭而受损,特别是果树和蔬菜等。
此外,低温还可能导致土壤冻结,影响作物的根系吸水,限制了植物的生长。
4. 土壤保护霜降时节的低温使得土壤温度下降,有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土壤对霜降的适应能力会增强,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沃和营养的供应。
此外,霜降也有助于消灭一些病菌和害虫,减轻农业病虫害的发生。
5. 农田管理霜降时节,农民们需要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
他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作物,例如覆盖地膜、建立保护棚或搭建简易防寒设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农作物免受寒潮或霜冻的侵害。
综上所述,霜降节气的到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低温和寒冷对作物的影响、土壤保护和农田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农民们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措施。
霜冻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霜冻对农业有哪些影响霜冻对农作物的损伤,是由于突然降温使农作物体内的水分结冰特别是植物细胞内体积增大导致细胞机能受到破坏而形成的。
那么霜冻对农业有哪些影响呢?冻害有哪些特点呢?霜冻使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的生育进程、农作物根系生长以及产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神农网农业专家建议霜冻来临前,旱田应及时清除杂草,改善农田通风透光条件以提高地温,稻区控制水层深度,以水调温来促进正常成熟。
霜冻是指在一年的温暖时期里,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一、霜冻的分类(一)按发生季节分。
可分为秋霜冻和春霜冻两种。
秋霜冻称为早霜冻,秋季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春霜冻称为晚霜冻,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
(二)按形成的原因分。
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平流辐射霜冻。
平流霜冻。
是由北方强冷空气侵入而引起的。
这种霜冻常年见于早春和晚秋,其特点是: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内都可出现,影响范围广,造成区域性灾害,小气候差异反映微弱。
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出现的霜冻主要是这种霜冻。
冬季强寒潮爆发时,也可在华南、西南地区产生。
由于平流霜冻发生时风力强劲,所以有时也称为“风霜”。
辐射霜冻。
是由于夜间辐射冷却,使地表或植物表面降温而引起的。
这种霜冻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间至清晨,故有时称为“静霜”或“晴霜”。
这种霜冻的特点是:小气候差异大,低洼地方比较严重。
平流辐射霜冻。
它是由于平流降温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下引起的。
首先是由于北方强冷空气的侵入,气温急降,风停后晴朗的夜间又强烈辐射冷却,地面大量失热,气温进一步降低。
常见的霜冻多数属于此种类型。
二、地形对霜冻的影响霜冻的发生及其持续时间和强度与天气条件、土壤、植被和地形有关,其中以地形影响最为突出。
地形越闭塞,霜冻危害程度越大,如闭塞的盆地、洼地,冷空气无出路,霜冻严重;迎风坡较背风坡严重。
除了冷空气的流入流出以外,积聚空气面积的大小也影响凹地霜冻危害的程度。
霜降时的气候变化
霜降时的气候变化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我国的地区已经初步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同时天气也会逐渐干燥起来。
下面将从气温、雨量和风向等方面,详细介绍霜降时的气候变化。
一、气温变化随着霜降时节的到来,气温开始显著下降。
尤其在北方地区,夜晚的气温往往会降到0摄氏度以下,甚至出现霜冻的现象。
而白天的气温也很难超过10摄氏度,天空多云,阳光短暂。
这种寒冷的天气往往是预示着冬季的到来,人们开始穿上厚重的衣物来保暖。
二、降水变化霜降时节,降雨的频率和量级逐渐下降。
多数地区的雨量都有了明显的减少,田野变得干燥,水分逐渐稀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地区的降雨量减少更为明显。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南方地区的雨水仍然相对较多,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多阴雨天气。
三、风向变化与秋天常见的北风不同,霜降时节的风向主要以偏东风和西北风为主。
南方地区逐渐转为偏东风,风向呈现从东向西偏的特点。
而北方地区则多以西北风为主,给人们带来更加刺骨的寒意。
四、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霜降时节的气候变化对生物起到明显的影响。
寒冷的气温使得许多昆虫和动物开始进入冬眠状态,植物也逐渐进入休眠期。
在北方地区,人们开始收获农作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同时,人们还要注意给家畜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受到严寒的侵袭。
在农事上,霜降时节也是适宜的时候。
对于早春作物的种植,霜降前后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
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及时完成早春作物的播种和栽培工作,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总结起来,霜降时节的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的显著下降、降雨的减少以及风向的改变上。
对于我们来说,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调整穿着,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并注意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霜降节气的农作物变化
霜降节气的农作物变化霜降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霜降节气标志着秋天进一步深入,农田里的作物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从农作物的变化角度来探讨霜降节气对农田产出的影响。
一、作物成熟周期延长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秋天进一步深入,气温显著下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逐渐放缓。
在霜降节气之前,很多农田里的作物已经进入成熟期,如黄瓜、番茄和玉米等。
而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这些作物成熟的时间周期也会有所延长。
作物会减慢生长速度,其中的水分和养分会越来越少,所以农民需要及时采摘,以免因霜冻等天气变化而导致果实腐烂,损失农田产出。
二、农田作物转型霜降节气的到来,代表着天气进一步趋冷。
一些对温度要求较高的作物将逐渐退出农田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的作物。
例如,玉米和豆类等夏季作物将逐渐收割,腾出土地后,农民会在农田里种植冬季作物,如冬小麦、油菜等。
这些冬季作物具有抗寒能力,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生长,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田产出。
三、注意丰收农作物的采收霜降节气是秋季收获的关键时期。
根据不同的作物特点,农民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采摘时间。
例如,霜降节气之前采摘的苹果,存储时间较长,味道会更为鲜美,可以通过调温保鲜的方式,让苹果保存更久。
而在霜降节气之后,农民还可以采摘一些具有抗寒特性的作物,如柿子、柚子等。
因为此时环境温度较低,这些果实的糖分含量更高,风味更好。
四、加强农田管理,防寒保鲜霜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临近,农民需要加强对农田的管理。
其中,防寒保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首先,农民应及时清理农田里的秸秆、杂草等杂物,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其次,对于一些只在霜降节气之前成熟的作物,如南瓜等,农民需要及时采摘并储存,以免被霜冻而导致流失。
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加固大棚、灌溉设备等手段来保护农作物,确保农田产出的稳定。
五、开展农田灌溉工作霜降节气的到来,天气干燥,降水量也会逐渐减少。
霜降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霜降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标志着冬季的临近,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大地逐渐冷却,出现了霜冻现象。
本文将从气温变化、降水情况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论述霜降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气温变化霜降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寒冷的冬季。
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
尤其是北方地区,气温骤降,出现了连续的寒潮天气,寒冷感更为明显。
而南方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下降速度相对较慢,但也能感受到明显的降温。
二、降水情况随着气温的下降,霜降时期降水量明显减少。
北方地区降水逐渐减弱,至霜降之后,降水主要以小雨或小雪的形式出现。
南方地区则会出现较多的阴雨天气,但降水量相对较小。
三、农业生产霜降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霜降后气温寒冷,农作物逐渐进入休眠期,生长速度减缓。
此时,农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作物免受霜冻的侵害。
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覆盖农作物、加强排水、开展水旱轮作等。
霜降也标志着播种和收割季节的结束,农户们开始收割庄稼、储存粮食,为寒冷的冬季做准备。
四、气候变化对霜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霜降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霜降的到来时间有所提前,尤其是北方地区。
其次,霜降期间的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出现较多的冷空气活动,导致温差增大、冷暖空气交替频繁。
再次,降水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偏少或偏多的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霜降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到来。
气温的下降、降水的减少以及农业生产的变化,都是霜降的典型特征。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发展,霜降的气候特征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霜冻对玉米有哪些影响
霜冻对玉米有哪些影响
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是指低温使玉米生育过程中因热量不足,造成生育期延迟,后期易遇低温、霜冻造成减产。
那么霜冻对玉米有哪些影响呢?冻害有哪些特点呢?
玉米如果在灌浆期遭受早霜冻,不仅影响品质,还会造成减产。
当气温降至0℃时,玉米发生轻度霜冻,叶片最先受害。
玉米灌浆的养料主要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受冻后的叶片变得枯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减少。
由于养料减少,玉米灌浆缓慢,粒重降低。
如果气温降至零下3℃,就会发生严重霜冻,除了大量叶片受害外,穗颈也会受冻死亡。
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还切断了茎秆向籽粒传输养料的通道,灌浆被迫停止,常常造成大幅减产。
初霜冻出现时,如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即使再严重也不会造成损失,而我国北方地区常因初霜冻出现早,秋收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就遭受霜冻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
初霜冻发生在作物成熟前期,直接影响产量,受灾后即使采取
补救措施也很难挽回损失,所以在初霜冻危害较重的地区,应该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
东北地区后期热量条件及初霜的早晚是决定作物后期是否能够充分灌浆、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立冬报告冬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立冬报告冬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立冬报告:冬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冬天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
冬季天气的变化对农业产量和农民的生计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将就冬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探讨。
1. 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影响冬季气温的降低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延长,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寒冷地区的农作物在秋季收割之后就会进入冬眠期,而低温可能会延缓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延长生长周期。
此外,极端低温也会对一些脆弱的农作物造成直接的损害。
寒潮、冰雹等极端天气可能导致农作物的冻害,破坏植物细胞结构,降低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导致死亡。
2. 降水量对农业灌溉和农作物稳定性的影响冬季的降水量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降水量过少会导致农作物缺水,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旱灾。
相反,降水量过多则容易造成农作物水浸,引起水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农民通常会根据降水情况来进行灌溉,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然而,由于冬季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农民需要合理调整灌溉策略,以确保农作物在冬季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保持正常生长。
3. 雪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寒冷地区,冬季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雪灾,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大雪容易导致农田被掩埋,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向农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防雪措施,如搭建棚架等,保护农作物免受大雪的侵袭。
然而,雪灾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益处。
雪水可以给农作物提供水源,满足其生长需求。
同时,积雪还可以保温,防止农作物在极端低温下受到冻害。
4.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冬季天气多变,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挑战。
例如,冰冻、雾霾等极端气候现象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
此外,冬季也是病虫害易发季节。
低温和降水量少的冬季环境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威胁。
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意义和特点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意义和特点霜降,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接近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霜降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气温逐渐降低,从而对农民的农田管理和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霜降的意义和特点。
一、意义霜降作为秋季的分界点,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霜降意味着气温的明显下降。
随着霜降的到来,夜晚的气温开始低于冰点,出现了初霜现象,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霜降对种植业和农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们需要及时采取防寒措施,保护作物免受霜冻危害,例如采用覆盖物保温、加大农膜覆盖等方式。
同时,一些耐霜性较强的作物,如白菜、萝卜等,正好在霜降期间进入最佳收获期,农民们可以及时采摘,确保冬季的供应。
其次,霜降意味着天气过渡凉爽,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夏季的炎热,享受宜人的秋天。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改变衣着,穿上舒适的秋季装束,感受秋天的气息。
此外,气温的下降还有利于减少蚊蝇的孳生,进一步净化了空气,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再次,霜降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会在霜降这天祭祀祖先,为农田祈福,希望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种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丰收仪式、合家团圆的活动。
二、特点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霜降是一个能够标志天气变化的节气。
在农历中,霜降前后通常出现气温的明显下降,以及初霜的出现。
这种变化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农田管理等农业活动。
其次,霜降是一个气候季节和农业生产的过渡阶段。
在霜降之后,进入了冬季,气温持续下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逐渐结束,进入休眠期。
因此,霜降是农民们进行收获、准备冬季的重要时期。
同时,在霜降之前,农民们也需要在田间地头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挑选和保存种子、收获秋季作物等。
再次,霜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霜降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诗人通过描绘霜降的景物、气候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我国初霜冻日期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我国初霜冻日期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如今正值凉爽秋季,而秋季正是霜冻的多发时节。
霜冻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出现和结束有明显的季节性,初霜冻出现在秋季,终霜冻结束于春末。
初霜冻的出现,就意味着冷空气的到来和大幅度的降温。
据气象部门报告,近年来我国初霜冻出现时间偏晚,那么我国初霜冻日期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呢?我国初霜冻日期是什么时候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初霜冻出现的日期也大不相同。
初霜冻的出现主要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呈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空间分布。
在东北地区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早,初霜冻出现的时间也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其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还要更早一些。
随着冷空气的逐渐侵入,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新疆中部和东南部一般在10月上中旬出现初霜冻。
而华北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出现初霜冻一般要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除了纬度的因素外,山区和高原等地形因素也影响初霜冻出现的时间。
一般海拔越高、纬度越北,初霜冻出现的时间也越早,如新疆天山山脉海拔较高的地区在9月上旬已有霜冻出现,而西藏东南部霜冻一般出现在10月。
近年初霜冻为什么偏晚为何近年来我国初霜冻偏晚,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表示,近年来初霜冻时间连续偏晚应该说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从1961年以来,我国初霜冻出现的时间呈现推迟趋势,遭受霜冻的范围也在进一步的缩小。
拿内蒙古举例,进入10月后,内蒙古冷空气活动将会变得频繁,目前,全区大部都已经出现了初霜冻,较常年偏晚1—19天。
其中,呼伦贝尔市出现在8月29日至9月23日,较常年晚1~5天;其余地区出现在9月9日至10月25日,较常年晚6~10天。
通过佰佰安全。
霜降节气的气候变化及影响
霜降节气的气候变化及影响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标志着气温进一步下降,大地开始降温,霜冻开始出现。
霜降节气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气候变化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大地逐渐变冷,特征性的霜冻天气将会频繁发生。
在北方及高海拔地区,霜降节气经常会出现降雪,为冬季的来临做好准备。
而在南方地区,霜降节气则通常表现为气温骤降,湿冷的天气,带来了秋冬过渡季节的明显变化。
二、农业生产影响霜降节气的到来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霜降后,气温降低会导致作物迅速停止生长,尤其是一些农作物如蔬菜、瓜果等极易受到冻害,需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如搭棚、加温保护等。
其次,霜降节气也意味着农田水分开始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民需要适时进行浇水作业来保持作物需水量的供给。
此外,霜降节气还会导致一些农作物的地上部分枯萎,农民需要及时采摘有关作物以充分利用。
三、人们的生活影响随着气温的骤降,霜降节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天气寒冷,人们需要逐渐增加衣物,特别是外套、厚衣服等,以应对寒冷天气。
同时,湿度的增加也会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湿气较大,需要适当采取除湿措施,保持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另一方面,霜降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冬季进一步临近,人们需要适时准备冬日所需的物资,如取暖设备、冬季衣物、冬用食品等等,以确保在冷天能够过上安全温馨的生活。
总结:霜降节气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气候变化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护好绿色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并适应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使我们能够度过一个安全、温暖的冬季。
霜降对南北方气候有何不同影响
霜降对南北方气候有何不同影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霜降对南北方气候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在北方,霜降的到来往往意味着寒冷的加剧。
气温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
白天可能阳光明媚,但气温并不会太高,而夜晚则会变得十分寒冷。
初霜通常会在这个时候早早降临,给大地铺上一层薄薄的白霜。
北方的霜降时节,干燥的冷空气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降水相对较少,空气湿度较低,风也变得更加凛冽。
这种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们能够明显感觉到皮肤的干燥和嘴唇的干裂。
河流的水位逐渐下降,一些小的河流甚至可能会出现断流的情况。
北方的农作物在霜降前后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大部分农作物已经完成了收获,只有少数耐寒的作物还在生长。
对于已经收获的农作物来说,需要及时进行晾晒和储存,以防止受潮发霉。
而对于尚未收获的农作物,如大白菜等,霜降的低温可能会影响其生长速度,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冻害。
因此,农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采取覆盖保暖等措施来保护农作物。
相比之下,南方在霜降时节的气候则要温和许多。
虽然气温也会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温暖的。
初霜出现的时间要比北方晚得多,有些地区甚至可能在整个霜降期间都不会出现霜。
南方的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即使在霜降时节,也不会像北方那样干燥。
这使得南方的人们在感受气温变化的同时,不会有太过明显的皮肤干燥等问题。
不过,由于湿度较大,可能会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
在南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
大部分农作物仍然处于生长阶段,水稻可能还在灌浆,一些蔬菜和水果也在继续成熟。
但是,霜降带来的降温还是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些热带水果可能会因为低温而受到伤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农民们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增强农作物的抗寒能力。
另外,霜降对南北方的植被景观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第5期2010年5月V ol.65,No.5May,2010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韩荣青,李维京,艾婉秀,宋艳玲,叶殿秀,侯威(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摘要: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秋粮产量影响极大,但目前我国关于初霜冻日期的气候研究及其气候预测业务存在定义要素不统一、同一要素定义多样化和业务预测、服务产品参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研究和预测业务的发展,也给农业部门在使用相关气象信息产品时带来了困难。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作了3方面的工作:第一,将国家气候中心原有北方地区(30o N 以北)初霜冻预测业务代表站由65个增加到233个,空间精细度达到行政县级,并且分析了233个测站分别用地面0cm 日最低温度和百叶箱观测日最低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气象观测日期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普遍要更接近于初霜冻观测日期;第二,本文整理分析了1961-2008年北方地区233个站地面0cm 日最低温度定义的初霜冻日期的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各地初霜冻日期推迟最为明显,而且黑龙江东部地区初霜冻日期推迟到了9月30日以后,另外在北方许多地区初霜冻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较90年代偏晚;第三,分析了黑龙江省初霜冻日期早晚对秋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之前若无持续性异常低温时段,初霜冻日期早晚变化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大小还受到作物成熟前各生长阶段的气候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年代际背景调控。
关键词:初霜冻日期;地面温度;代表站;气候特征;产量影响;中国北方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秋收的水稻和玉米产量影响极大,农业部种植部门的多年经验认为①,在东北地区初霜冻日期异常年份里,平均偏早1天可以造成水稻减产1亿斤;在内蒙古玉米秋收地区,对于玉米单产而言,若在9月10日前出现初霜冻会造成减产20%,若在9月15日前出现初霜冻会造减产10%,若初霜冻日期较常年偏晚1天会增产10%。
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初霜冻较常年异常偏早会严重威胁到玉米、马铃薯和棉花等秋收作物的产量。
由于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1-4],加之我国国民经济多个环节对粮食产量的敏感度提高,农业决策部门对初霜冻预测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20多年前国家气候中心已开展了初霜冻日期专项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但原有初霜冻预测业务已不能适应需求,精细化、客观定量化已成为未来初霜冻日期预测业务的发展方向。
国家气候中心原有北方地区(30o N 以北)初霜冻日期预测业务[5]的预报对象空间分辨率低(65个代表站),涉及到的18个省/自治区,平均每一省/自治区不到4个测站;预测方法主要以经验外推为主,提供定性的预测产品,缺乏针对性的、客观定量化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另外,原有业务初霜冻日期要素选用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初霜冻观测日期,预测业务经常因站点缺测或资料上报不及时导致分析困难。
①2009年9月2日农业部种植司与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初霜冻日期预测会商会收稿日期:2010-01-08;修订日期:2010-02-10基金项目:气象行业专项(GYHY20090601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K50B02;2007BAC29B04)[Foundation:National Non-profit Research Project 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No.GYHY200906019;The Projects of the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No.2008BAK50B02;No.2007BAC29B04]作者简介:韩荣青(1970-),男,陕西澄城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低频振荡和气候预测研究。
E-mail:hrq@525-532页65卷地理学报5本文使用我国北方地区(30o N 以北,以下同)233个气象地面观测站在1961-2008年的地面0cm 逐日最低温度、百叶箱逐日最低气温和初霜冻观测日期3种气象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黑龙江省1971-2007年水稻和玉米亩产数据,做了3个方面的分析。
在文章的第1部分对前3种资料定义[6-10]的初霜冻日期作了对比分析;第2部分分析了1961-2008年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第3部分,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初霜冻日期出现早晚对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可能影响。
1不同初霜冻日期资料的对比分析为了满足精细化预测服务的社会需求,本工作将国家气候中心原有北方地区初霜冻预测业务中的65个气象观测站扩展到233个气象观测站(图1),代表站点的选取考虑了站点资料的连续性和区域的代表性,涵盖了北方秋粮主产区所有的县级气象观测站。
由于霜冻日期不是气象观测站的必测要素,因此资料常因各种原因缺测,如在2005和2007年北方大部分测站初霜冻日期观测缺测,因此初霜冻观测日期难以在预测业务中应用,需要用合适的其他要素来代替。
在已有的研究中通常将下半年地面0cm 日最低温度≤0o C 的第一天定为初霜冻日期[6-9],或将下半年百叶箱日最低气温≤2o C 的第一天定为初霜冻日期[10],但也有研究将日平均气温≤0o C 定义为初霜冻日期[11,12];目前各省/自治区级气候中心相关业务对初霜冻日期的定义也不统一,用初霜冻观测日期、或用地面温度定义,或用气温定义3类情况并存,如黑龙江省气候中心等单位用地面温度定义初霜冻日期,吉林省气候中心等单位用气温定义初霜冻日期。
由于不同要素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有一定差异,给研究、预测业务和服务产品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统一初霜冻日期定义标准,挑选并固定使用能代表主要农业区初霜冻发生状况的代表站及其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和业务预测会商,更好地为农业决策等相关部门做好服务。
由于初霜冻观测日期资料在1979-2004年期间的连续性好,下面就这一时段将前述3种气象资料作一对比分析。
图2是北方地区233个测站在1979-2004年期间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地面0cm 日最低温度≤0o C 的第一天)和用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日最低气图1中国北方地区初霜冻的233个气象观测代表站分布图Fig.1Distribution of 233representativ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first frost in northern China80o 90o 100o 110o 120o50o40o30o20o5265期韩荣青等: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温≤2o C 的第一天)分别与初霜冻观测日期的相关系数分布,可以看出,除新疆和青海北部地区的局部地区而外,在北方大部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初霜冻观测日期呈显著性地正相关(图2a),其中包括东北、内蒙古中部、河套地区、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两个流域之间的地区,其相关程度超过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初霜冻观测日期的相关(图2b)。
基于前述北方233个测站以及用地温和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分别做相对于初霜冻观测日期的差值分析(1979-2004年平均)。
在内蒙古大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大部和新疆地区(图3a),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较观测日期偏早,大部地区差异较小,约偏早0~5天左右,而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差异较大,约偏早15~30天不等;在东北、华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的部分地区,以及黄河以南诸省区,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较观测日期偏晚,偏差也较小一般偏晚0~5天,个别地区偏晚5~10天左右。
图3b 表图21979-2004年中国两种不同要素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分别与初霜冻观测日期的相关分布(a)以地面0cm 日最低温度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初霜冻观测日期相关;(b)以百叶箱日最低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初霜冻观测日期相关Fig.2Correlation distributions of two kinds of the first frost date definitions and the observed first frost datesrespectively (1979-2004)(a)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rst frost dates defined by surface ground temperature and the observed first frost dates;(b)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rst frost dates defined by air temperature frominstrument shelter and the observed first frost dates(a)(b)图3两种不同要素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分别与初霜冻观测日期的差值(1979-2004年平均;单位:天)(a)以地面0cm 日最低温度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减初霜冻观测日期;(b)以百叶箱日最低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减初霜冻观测日期Fig.3The differences by the first frost dates defined by surface ground temperature minus the observed first frost date as (a)and the first frost dates defined by air temperature from instrument shelter minus the observed first frost dates as (b)(a)(b)52765卷地理学报5明,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部分地区和新疆西部地区,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较观测日期偏早,大部分地区偏早约0~5天,个别地区偏早15~30天不等。
与图3(a)相比,图3(b)偏早区域在内蒙古、甘肃和新疆地区显著缩小,偏早地区总体偏差幅度与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偏差幅度相当;在东北、华北大部、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北部、新疆中西部,以及黄河以南诸省区(图3a,b),相对于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情况而言,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较初霜冻观测日期偏晚的区域面积大,偏晚幅度高。
由此也可见用前述2种要素定义的初霜冻日期差别较大,而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普遍要更接近于观测日期,气象业务上统一使用地温来定义初霜冻日期更为合理(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替代性较差的新疆地区,可以用多年平均差值来校正),也有利于预测业务在同一平台上研讨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