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等词语。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把握文中“山”、“海”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揣摩精彩的语言,注意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5.培养学生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星空》。

2、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3、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1.《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2.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投影)

1.注音:

痴想(chī)隐秘(mì)凝成(níng) 诱惑(yîuhuî)

喧腾(xuān)漫湿(màn)一瞬间(shùn)

2.解释:

痴想:发呆地想。痴,傻,愚笨。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凝结形成。

诱惑: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奔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三、明确学习目标(出示投影)并达标

(一)朗读

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学生评价优劣。

5、齐声朗读。

(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分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向往与失望

(三)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

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投影):

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

③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④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⑦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⑧“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⑨“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

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④比喻幻想全然落空。

⑤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⑥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⑦“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失败后就灰心丧气。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