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变迁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大学变迁史

华侨大学,中国著名华侨高等学府,创办于1960 年,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华侨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内外有别、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华侨大学创办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风雨飘摇的六十年代

1. 华侨大学的兴办

1955 年在印尼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与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拥护和赞同。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国家地位空前提高,大大地鼓舞了海外广大华侨,吸引着为数众多的华侨青年学生,本着爱国爱乡的热忱,满怀激情地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求学深造。

据统计,自1949 年至1957年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达四万余人之多。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海外侨胞。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切接见归国华侨知名人士和代表,并制订了新中国关于“保护华侨利益,扶

助回国华侨”的各项侨务方针和政策,对发展华侨教育事业极为重视。

在这所学校办在哪里的问题上,当时主要有北京、广州和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几种主张。经过反复的比较,鉴于北京已有许多高校,学校过于集中不好,而福建泉州既是著名侨乡,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广大海外华侨心目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最后决定把学校建在福建泉州。

有关领导经反复比较和多方协调,确定将学校建在泉州城东乡五里亭。因为这里距泉州市区十多里,背靠清源山,面朝大海,风景秀美,地方开阔,对学校今后发展有利:面对大海,可以搞航海;福厦公路横穿此地,规划中的铁路也将经过这里,交通便利;附近有群生和草邦两个水库,学校用水充裕;土石建筑材料多,基建取材方便。回北京后,大家把勘察情况和初步意见向廖承志主任作了详细汇报,最后经廖承志主任同意,确定了学校建校校址。

2. 教学工作的开展

自1960 年秋至1964 年春,学校相继建立了中文系、数学系、化学系、政治系、物理系、亚热带作物系、外语系、化学工程系。1962 年,设立华侨大学医疗系;12 月,设立华侨大学艺术系,设舞蹈、声乐、器乐3个专业;1964年2月,设立华侨大学土木建筑系。截至1964 年2 月,五年期间华侨大学共设置11 个科系,15 个专业。

1962 年春,学校办学已初具规模。自教学工作开展以来,学校

就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改善教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总结教改经验,组织全校交流。教学改革收到了可喜效果。可惜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革”而被迫中断。

3. 被迫撤销停办

1965 年,正当华侨大学师生沉浸在庆祝建校五周年,展望学校美好发展前景的喜悦之中,各项工作一派生机盎然之时,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抛出了他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序幕就此揭开,处于教育界的华侨大学与全国高校一样,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1966 年5 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开始。

“文化大革命”很快就席卷全国,同样也影响到华侨大学。

1966年6月省委派工作团进校,仍然未能控制局面。1968年秋,部队的军宣队和泉州运输总站的工宣队进驻学校。是年12月26日,学校各派实现大联合。1969年2月10日,华侨大学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军代表、6714部队副师长段波任革委会主任,委员由23 人组成(后增至26人),设常委11 人。虽有部分学生开始要求学校复课,但当时的环境已经无法恢复正常教学。

1970年1月17日,福建省革委会发出“关于撤销华侨大学的通知” 就这样,由无数海内外华侨华人关心支持,众多华大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创办起来的华侨大学,被迫撤销停办。

华侨大学的基业受到灾难性的摧残和肢解,学校校址被安排给

1969 年由福建医学院和福建中医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建医科大学做校址,学校原有的校舍、通讯和生活设备等也移交给福建医科大学;学校的土建系并入福州大学,外语系并入厦门大学,医学系并入福建医科大学,这三个系的教职员工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分别由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三校对口选用。学校仅成立一个留守处,处理停办后的善后工作。华侨大学从1966至1977年停止招生长达12 年之久。

二、国家重点扶持的八十年代

1. 华侨大学的复办

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结盟运动兴起,77 国集团的组成以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为落实党和国家关怀、爱护、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一贯政策,满足海外华侨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回国、回内地求学的愿望,党和国家把恢复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的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

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要求积极进行筹备,并请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力争早日复办招生开学。

华侨大学复办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得益于福建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指示:“全国只有华大、暨大是面向海外招生的大学,办好华侨大学不仅是泉州市、晋江专区的事,也是福建的

事”“泉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大学怎么行,要千方百计

复办好华侨大学,把她当作掌上明珠那样关心爱护办好”。

1978年7月4 日,华侨大学筹备领导小组由福州搬回泉州华侨大学原校址。

2. 中央决定重点扶持华侨大学

1983 年6 月20 日,《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决定把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7 月19 日,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常委办公会议,会议建议:

(1) 将华侨大学由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逐步转向,办成具有特色、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设备和培养目标逐步进行调整,以适应改革开放及毕业生在海外就业的实际需要;

(2) 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中文、外语、艺术(主要是国画)、旅游、法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开办成人高等教育;

(3) 要大力宣传华侨大学的办学方针及中央重点扶植的意义,特别向东南亚及港澳台宣传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介绍华侨大学概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环境,以扩大境外生源;可以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协助开展宣传,同时加强董事会和校友会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华侨大学在海内外的影响;

(4) 学校应增强与海外高等学校的交往,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聘请一些海内外专家、学者、学术界名人来华侨大学任教或讲学,以提

高华侨大学在海外的声誉和知名度,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