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艺术审美文化比较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ompar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Abstract:From Chinese culture to Western culture, from classical art to modern art,in the process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and aesthetic ideal.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esthetic ideal; Art comparing

浅议中西艺术审美观念比较

摘要::从中国文化到西方文化,从古典艺术到近代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理想。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去探究中西两种艺术体系的差异,对我们理解中西艺术审美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审美理想;艺术比较

1 引言

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文化精神、创作观念、语言形态、审美趣味都有所不同,这是构成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鲜明视觉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有中国的文化生存和审美理想,西方人有西方的文化生存与审美理想,以此构成一个民族延绵不断的,具有内在历史逻辑的审美文化发展脉络。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把握自然世界,表达情感世界的艺术语言,形式地蕴含了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史内涵。中国美术在中唐时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物画开始衰微,文人画和山水画不断崛起,水墨艺术成为封建社会文人们的情感传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偏于内向抒意表现的笔墨形式,使人们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中庄婵境界的审美超越,以及促使封建社会后期的阴柔美绘画语言形态逐渐走向了成熟。而西方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开始重视对人性欲望和现实生活的表现。油画艺术以一种偏于外向写实再现的造型手法与人文主义精神达到了同步,并寄寓了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观察精神和对生活现实的肯定与改造追求,逐渐成为表达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精神的艺术载体。由此,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走向了成熟。所以,到了19世纪末中西艺术开始发生大规模交流和剧烈碰撞时,所激起的艺术样式与文化心境的冲突在中国艺术家身上远远超出了对美术形式自身影响的范围。

这些重要的文化史背景构成了对中西方艺术审美比较的前提。

2 中西古典艺术的和谐美理想

2.1 东方的“心理和谐”与西方的“形式和谐”

在中西古典审美理想中最集中的共同点表现为“美是和谐”。但是由于各自历史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中西古人对和谐美的理解也是迥然不同。

儒、道思想的基本特质集中代表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它与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区分开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艺术审美,是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以“成教化,助人伦”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技能为实践之途,从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理想美境界。道家思想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是指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所以儒家的审美理想是情与理的统一,倾向于给了艺术创作以社会实践活力,而道家的审美理想则是心与物的统一,它的超然品性保证了艺术的功利追求能维持在审美的心境中。因此,我们可以综合地说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所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就是情理和谐、心物相映的内在心理和谐。

再来看西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

在,美就是数的和谐。人们把对和谐美的追求侧重于对外在形式的表现,将它具体化为一种视觉上的和谐。他们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他们发现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比”是[a:b=(a+b):a];人类身体中头与身长的最佳比例为1:8。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式”论,将美的理想指向神秘的、虚无缥缈的神之殿堂,企图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外寻找美的本质。认为人必须通过知识修养的逐步提高自己,抵达一种无限之美的理想境界,从尘世找到天堂,这是一种超验的法则和对“神”的信仰与追求。由此看来,西方古代关于“和谐”的审美理想是从表层的“比例”、“结构”、“数”等形式特征到里层的“理式”、“原因”、“上帝”等超验的宇宙实体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对审美物体外在形式创作的同时,再完成一个虚幻的精神飞跃,才可能真正达到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

经过以上中西古代哲人对和谐美的论述的比较,大抵可得出这样三点结论:

(1)以“和谐”为美都是中西古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在古代人那里“美”与“和谐”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方式,甚至对“和谐”的论述较之对“美”的论述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然而不同的是,西方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属性,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这是二者的首要区别。

(2)西方古代思想家们常常把审美理想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却常常把审美理想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

(3)中西古代艺术都没有实现审美活动的本体化。西方古典艺术创作是“美”与“真”融合,把艺术的审美看作是追求知识和真理,乃至追求上帝的信仰活动。中国典艺术创作是“美”与“善”互通,艺术的审美看作是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独善其身的修养之道。

2.2 内向的“境生象外”与外向的“类型典型”

我们在比较中西美术作品中不难发现中国美术创作观偏于强调主观、表现、抒情等主体方面的因素,西方美术创作观则偏于强调客观、再现、求真等对象客观方面的因素。

中国古典绘画经过了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观念。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相结合,景与情相营造;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创作者要有中国儒道思想所独具的慧眼和心灵,以中国水墨艺术独特的语言形式去彰显“境生象外”的审美化境。它的创造特点表现为:以主题构思的意境为中心,以“虚”(类型把握)化“实”(感性具体形象);以“意”(审美情感化)化“象”(造型程式手法),最后通过画面中笔墨之形韵,而巧妙地营造出一个彰显象外之境的绘画美境界。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所展示的绘画观念和语言体系,就是“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气韵”、“骨法”、“经营”负担着主体精神表现的追求;“应物”、“随类”、“传移”执行着绘画造型的职责。“六法”使客观的绘画造型与主观的审美意境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为“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提供了宽广的形式创作疆域。

西方古典艺术中的“类型典型”是指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或理想美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与主观理想世界的完美结合。我们知道,客观的现实世界即丰富多彩而又包含了许多偶然的因素,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认识则是完整明确而又反映了人们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西方古典艺术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愿放弃主观观念,因而只能将那些与理想化观念相吻合的生活内容纳入艺术作品中,并拒绝那些“不理想”的东西。所以西方古典艺术展示的是一种内容的理想化、手法的程序化和趣味的统一化的古典美。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所写到的:“美貌面庞的选择……请四面观察,从许多美丽容貌里选择最优秀的部分(这儿是指被公认美丽的部分,不是你自己偏爱的部分)。”这就是“类型”的美,或者说“理想”的美的意义所在。所以说西方古典主义在创造的“类型典型”的艺术形象的时候,逐渐排除了生活的偶然性,扼杀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个性的创作手法,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西方古典艺术的“经典之美”失去了生活的鲜活性和丰富性。

由以上比较可见,中国古典绘画是“由内而外”的“境生象外”特征,而西方古典绘画是“由外而内”的“类型典型”特征,从宏观的方面勾勒了中西方美术的创作特征与民族文化观的联系,艺术的创作观念必然是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