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刑法思考 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肉搜索”的刑法思考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整理与回顾
“人肉搜索”的起因于一起事件,因在雅虎、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上搜索不到明确答案,于是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一起来寻找答案,“人肉搜索”的对象几乎没有限制,既可以搜索物、事,也可以搜索人,但也由此也产生了最大的争议,就是搜索“人”。
当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包括地址、照片、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都会无处遁形。
“人肉搜索”最初只是网民互相提供信息的方式,时至当下,已经迅速演变成为一种网民对社会上“不道德”或“看不惯”的人与事的调查与道德审判。
复旦大学社会教授余海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发展,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
人人都可以做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的张健敏也指出“不能放任‘人肉搜索’影响社会安全。
“我们没个人都必须问问自己,如果自己被‘人肉搜索’了,会有何种感受?”“人肉搜索”不能在虚拟的环境下充当正义的警察审判现实生活中的人。
那么,“人肉搜索”是一种道德审判,滥用私刑的暴力行为呢?还是网民实现公正、公平的的网络正义呢?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教授周建军认为“近年来,‘人肉搜索’显示了其独有的强大威力。
例如,现已被绳之以法的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南京市江宁区原房产局长周久耕,正是因为遭到‘人肉搜索’才引起了纪检部门的注意而落马。
然而,‘人肉搜索’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旦被网友滥用,就将如脱缰的野马,与暴力无异,危害无穷。
‘人肉搜索’调动起舆论的力量、群体的力量,对个人施加压力,对组织施加压力,对社会施加压力,最终,这些压力都要聚焦在搜索对象身上。
目前,由于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不少网民忽略了网络空间也是公共空间,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这一原则,‘人肉搜索’渐渐从人们维护正义的武器变成了一些网民仅仅用来消遣的道具,甚至于成为某些想成名的人利用的方式,其搜索形式和方法渐渐变得简单和广泛,以至于人肉搜索变得泛滥而不合理,甚至渐渐超出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
“人肉搜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其对规范社会公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震慑一些做了坏事的人,但过度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也有被某些存心不良的人利用的事情发生。
对于“人肉搜索”非暴力持支持观点的许多网友认为“网络环境比较宽松,体现的是信息的零距离,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表达自己观点。
”“有些‘人肉搜索’可能不合法,但从道义上说有‘一定道理’。
而且‘人肉搜索’有时不仅是普通网民参与,网站的管理员也会参与。
作为时刻监控网站的网管,当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之便协助其他网民进行‘人肉搜索’。
”网络就是一个信息咨询平台,大家提供信息,共享信息。
“人肉搜索”,就是网络一大特色。
“‘人肉搜索’”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多时候是积极的姿态,是互帮互助精神的最好体现。
关键是如何规范和利用它。
有它存在,可以使社会的黑暗面无处遁形,可以使社会的阳光面发扬光大。
参与‘人肉搜索’是为了乐趣也是为了正义,比如发动社会更多的力量提供撞人后逃逸的肇事司机和肇事车辆的线索;比如对为社会道德观所不容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判;比如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比如披露恶意欠债人的基本信息,利用‘人
肉搜索’可以弥补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不足。
”
表面上看,“人肉搜索”只是简单的发帖、跟帖行为,但从深一层次来看是召唤道德,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的表现,然而从更深层次来讲,是对最高自由价值的追求。
包括对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等的追求。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小雅指出“人肉搜索”也有其积极之处:(1)“人肉搜索”借助于现实生活中众多的网民来搜集信息,使信息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弥补了传统搜索的不足。
如:在2008 年的时候,很多网站建立起了“汶川地震”寻亲平台,在网站上发布了和家人失去联系人的信息,为这些人争取到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由此可见,“人肉搜索”弥补了传统搜索的不足。
(2)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事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会受到不恰当的“人肉搜索”的影响,但是人们向往和认同传统道德,由此,很多“人肉搜索”的行为推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惩恶扬善的心理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3)由于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从而产生了腐败的行为。
而利用“人肉搜索”对很多事实提供案件的证据,会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很多线索。
同时也激发了网民对反腐监督的热情,使很多问题官员在“人肉搜索”的状态下,纷纷落马,加速了司法行政机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
因此,“人肉搜索”对舆论监督具有很大的作用,促使政府信息公开。
当下是全媒体记者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
但是,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有时难免泥沙俱下,“麦克风”乱吹风的情况时有出现,“真理还穿在脚上,谣言已走遍天下”的现象比比皆是。
我国目前对“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对其两者之争也只是停留在对案件发生过后的侵权手段回顾中,即滞后性侵权的行为是不是就是构成《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的暴力了呢?在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之前,我想谁都不能冒然地对“人肉搜索”戴上暴力的标签。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保护那些做了有悖道德的事的人而全盘否定人肉搜索的好处就不免有些偏激。
当然,不可不说在人肉的过程中,广大网友还是应该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其中,避免因个人过激的感情倾向而伤害他人。
如何把握“搜索”、“发言”的度是依赖于网民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缺乏不了法律的有力规制和监管。
“人肉搜索”发展至今,有多少法律规范可以为其提供指引和向导,该不该纳“人肉搜索”入刑也在网路上掀起来了一场最为强烈的辩论。
若要将“人肉搜索”入刑,则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及确定的罪名,而由于“人肉搜索”是个结合词,其出现的时间也只有十几年光景,在词语发展的长河中,实在是显得过于短暂。
将尚未经过千锤百炼,细细打磨品味过的词语匆忙立于法律中形成最严肃的法律用语供人们去遵守,实为不成熟之举。
在如何规制“人肉搜索”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上,2009年6月,江苏徐州市出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率先向立法禁止“人肉搜索”,但此举遭到网友炮轰。
在随后的人民网调查中,九成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在封杀网络监督,为贪官污吏提供保护伞。
2010年7月1日出台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在《宪法》、《民法通则》当中也有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定。
至于“人肉搜索”行为情节恶劣、社会危害后果极大的,还会触犯我国《刑法》,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等犯罪,受到刑罚处罚。
2014年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焦点集中在人身权益保护方面,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
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部司法解释明确了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加大了对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有望改变目前网络“侵权易、维权难”问题。
本司法解释的这些规定,从民事责任角度对这些行为作出规制,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从刑事责任角度进行调整,两者并行不悖,相互配合。
有人认为司法解释相关规定是对“人肉搜索”的禁止,不利于网络反腐等。
朱巍对此表示,对于某些“人肉搜索”,司法解释实际上同时也开了个口子。
至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人肉搜索”当前入罪宜暂缓其行。
广州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表示:国家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提及“人肉搜索”,而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多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侵权责任法等一些原则性规定和行业性规范,缺乏全局统筹和可操作性。
如要在刑法当中规定相应罪名,前期对于“人肉搜索”等相关条文的解释和辅助规范也要达到相应的程度才行。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研室主任薛瑞林说道:“人肉搜索”刑事立法可行性不高,民法可以解决的事情,不必上升到刑法的高度上去,刑法不是管家婆,别什么事情都找它。
”中国行为法学会新闻侵权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周泽也提到:“‘人肉搜索’入刑法主要是涉及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但至少从目前的法律来看,人肉搜索并不构成犯罪行为,现存的相关民事法律并没有对隐私权的概念做明确的定义,应为“人肉搜索”定何罪名也不确定。
隐私权在法律上的不甚明确,导致公众的隐私权及其界限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因此,在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对公众人物监督与侵犯他人的隐私上没有一个平衡点。
所以,很难用什么标准来对人肉搜索中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
”
总结来说,“人肉搜索”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不可忽视的时代存在,在传统媒体与新时代媒介的交汇发展中,“人肉搜索”成了最大的推手,对于围绕“人肉搜索”产生的所有争议辩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顺其自然地产生的。
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尚不能让它消沉在法律的披衣中,要让它把全部的优缺点显现出来,让它充分现形,那时再一刀斩乱麻,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如果现在开始慢慢打压,掩藏,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可能是计算机系统崩溃、网络瘫痪,最坏的结局是自杀、他杀、虐杀的恶性升级。
截至目前,我认为加强网民道德建设,辅助以其他可定性法律规范来监督网络管理,合理、明智使用才是最恰当的解决方法。
二、发展瞻望
尽管这几年人肉搜索在中国发展地如火如荼,但国外人肉搜索却“润物细无声”地健康成长,不仅商业利润非常可观,而且自觉遵守法律规则,使人肉搜索沿着法治化、商业化道路理性发展。
反观中国,人们一听到人肉搜索,似乎就压根没把它看作好东西,在多数人眼里,人肉搜索可能就是一场糟糕的网络游戏或无聊的网络闹剧。
人肉搜索之所以如此让人怀有偏见,主要是因为这种搜索引擎几乎游离于法律的边缘。
事实上,“人肉搜索”在反腐、反贪、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惩罚罪恶、满足群众需求所起的作用上越来越重要,在最初可能要花十天搜索解决的一个事件,发展到现在,有可能只需要几小时、几分钟,甚至在以后,可能只要几秒钟的时间,这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搜索与传播速度,也增强了与新媒体的高频互动,为网民日后的网络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联系与服务。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应将其一锅端,一杆子打倒,要辩证分析人肉搜索的利弊,全面认识其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资讯提供途径,无疑在诸多环节为网络用户提供了知情便利。
随着社会发展趋向信息化、多元化,获取并占有一定量的信息是人们所应当享有的一项正当权利,也是人作为社会系统一分子的一种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⑴杨澜. 透视“人肉搜索”现象[J]. 当代青年研究,2008(11)
⑵刘丹凌.“人肉搜索”:第二媒介时代的新型传播交往关系[J]. 南京社会科学,2009(02)
⑶殷俊等著.从舆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⑷谢新洲等著. 舆论引擎:网络事件透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⑸张明楷著.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⑹赵梓晴. 人肉搜索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D]. 吉林大学 2013
⑺张娟,黎伟华. 人肉搜索:亦正亦邪待规范[J]. 民主与法制. 2008(20)
⑻韩芳,赵小军. 网络人格权保护:轻点鼠标之重[N]. 人民法院报. 2013-12-15 (003)
⑼张燕龙.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D]. 中国政法大学 2010
⑽陈春丹. 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 华东政法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