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特点
(一)幼儿图书阅读的兴趣及表现
幼儿喜欢看图书、对图书感兴趣的表现主要是从其情绪、表情行为上看出。
据有关研究发现90%的孩子在翻看图书和听成人讲读图书时,心情愉快,当被图书中人物、情节所吸引时,会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入到虚构的图书故事中,常常随着故事的变化伴有瞪眼睛、皱眉毛、张开嘴、笑嘻嘻、大声笑等丰富的面部表情。
69%的孩子在家里、托儿所里经常主动地翻看图书,要求成人给予讲读图书,有的每天都要看过图书或听完成人讲读故事后才肯睡觉。
从自选读物时对各类图书的选取次数及看书的时间上,可以看出幼儿对图书内容的喜好是有不同程度的,88%的孩子喜欢故事类,57%的孩子喜欢科学常识类,52%的孩子喜欢美术音乐类,只有29%的孩子喜欢智能要求高而又抽象的读写算类图书;在听成人讲读的书报中,他们最感兴趣的依然是故事,100%的孩子喜欢听,74%的孩子对图书中所讲的事情特别敏感,表现为只要成人在读书,孩子会马上跑过来听,或追问讲什么,但只有38%的孩子喜欢听成人讲读报纸杂志上的趣闻,35%的孩子对书报中的文字感兴趣,他们在婴儿阶段图书阅读兴趣未发现性别上的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幼儿在阅读图书时表现出来的兴趣是不同的。
1
(二)幼儿图书阅读的行为表现特点
由于3—6岁幼儿的动作发展迅速,他们在翻看图书时开始老师给幼儿讲解正确的翻书动作,主动地用拇指和食指捻书页,但常常还会五指抓页或一下子翻好几页,需要成人不断强化才一页一页地从前往后翻看图书。
这一年龄的孩子在看图书时多是从后面往前翻页的,还有的从中间往两边翻的,这可能与其手部动作的方向性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看图书时他们的一些不良动作,如倒拿读物的现象、常见的玩弄衣物、左摇右晃、东张西望等动作逐步减少;因图书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动作不断增加。
(三)幼儿图书阅读注意的特点
3—6岁的孩子已逐步掌握了人类社会交流的重工具——语言,语词的刺激更能引发其注意。
这一期的幼儿对图书的注意特点是,不管对图书的容熟悉程度如何,也不管图书的画面是否新异,只听成人讲图片、读图片,他们都会把视线集中在图、画片上。
因此,与成人一同看书时的注意时间较长。
他们也需要成人语言的引导,如果成人只是与幼儿一同翻书而不讲话时,孩子会拽着你的手说:给我讲啊、讲故事,他们利用各种感官在边听边看中进行视听结合的阅读活动。
可以说,幼儿在开始看图书时并不是真正地“读书”,而是在听“听书”。
幼儿注意的焦点多是自己喜欢的事物形象,有时是占画面大部分位置的主要角色,有时却是在图书角落上的小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对书的注意上男幼儿和女幼儿注意有着明显的不同,男幼儿喜欢注意一些科普的图书,如奥特曼、宇宙等,女幼儿喜欢关注一些小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独自看书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看不同内容的图书其时间是不同的。
(四)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特点
幼儿在看图书时,会跟随画面或故情节做出一些相应的动作,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不同的表情,这类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已经很好地呈现出幼儿对图书的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他们已能用言语表达自己对图书内容接的、简单的理解,当看到自己熟悉的图书
1李麦浪,《2-3岁婴幼儿阅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或在自熟悉的人面前看新图书时,幼儿的言语较多。
3岁左右时,幼儿的言语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单页幅图的图书画面内容已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并会主动地讲给别人听或自言自语地小声说,当看到有不懂的地方时,还能提出问题。
这时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表现在能借助于一定的画面,联想图以外的事物,这说明了孩子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开始有了。
较为复杂的,须经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才能实现的间接理解能力,当然,他们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独自看书时更多的还是按图书画面上的单一事物去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图书内容的理解上有非常大的提高。
四、影响3—6岁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
幼儿在图书阅读中要很好的理解图书的内容,有很多因素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幼儿对图书的理解,有来自幼儿主观的也有客观存在的。
(一)主观因素
1.家庭与托幼机构的影响
家长对于孩子早期阅读的影响很大。
父母重视程度越高,孩子图书阅读能力越高。
受教育程度不同和职业不同的父母,对孩子图书阅读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文化水平越高,对孩子图书阅读重视程度越高,职业为工程师、医生、教师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图书阅读。
他们注重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在给孩子讲图书中的故事、用多种方法吸引孩子看书、常给孩子读报刊上的趣闻等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能一本图书反复给孩子讲多次,每买一本新书都和孩子一起看,注意围绕图书内容向孩子提问题,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解答孩子提出的有关问题,经常带孩子上书店。
而其他家长在给孩子讲图书时,更为注重图书中的文字,也喜欢对孩子讲读智力要求较高的读写算类图书;当然大部分家长都能通过提问去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主题,以了解孩子对主题的理解程度,并反复强调图书主题的内容,希望主题的教育意义能被孩子接受。
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集体生活的同时,也利用多种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图书阅读指导。
如通过小组辅导、个别指导,帮助孩子们认识图书结构、学习翻书页,根据图书内容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助性操作学具,按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具体的指导。
她们更注重的是引导孩子们把图书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按图书中角色的活动学各种各样的动作,以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发挥图书的教育作用,特别是运用图书中角色的行为、言语去影响幼儿的言行。
在小班时幼儿对客体(图书角色)与主体(自己)未能分开,常常混合在一起,利用图书角色的言行迁移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是一种非常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方法。
而这些活动的本身也对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行为、阅读理解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但是,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一些负相关的因素,成人的一片好心并不都尽如人意。
如成人在幼儿阅读行为、阅读理解上的要求越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就越低。
孩子的图书阅读与成人所认为的阅读是不能等同的,幼儿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必须有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及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他们才会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只不过是图书中的形象与色彩,如果成人不顾孩子的需要,只强调要求其理解内容,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使阅读难度加大的话,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减弱。
同样,由于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还未成熟,在控制手指捻页及对翻书技能掌握上未能完全自主,过于强调孩子技能动作的训练,对幼儿阅读兴趣的促进作用不大,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成人为孩子提供的图书越多、孩子看书时间的随意性越大,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图书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要看就看,不看时扔一边,这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虽然有研究表明,提供大量的图书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但图书对幼儿的影响只能通过成人讲读,在反
复“听书”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跟读才能实现,成人的情感、言语是使幼儿喜欢看图书的重要影响因素,故应定时、定人、定内容地去指导孩子阅读图书,培养其阅读的兴趣与行为习惯。
2.幼儿自身的影响
在前面的幼儿图书阅读特点中所述的种种表现,都会给他们的图书阅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只从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言语发展几个主要因素去分析。
从总体上看,幼儿的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其阅读行为、阅读理解,呈正相关关系。
幼儿的阅读兴趣是其图书阅读的内在重要因系,情绪直接驱动其是否愿意阅读图书。
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乐于看图书、愿意听图书故事,并与成人就图书内容进行信息上的交流。
与此同时,成人生动的讲读、耐心的指导及图书具体的色彩形象,也使孩子对图书产生共鸣,积极情感得到唤醒,更促使他们投身于阅读活动中。
因此,对幼儿阅读的兴趣的培养、对其阅读活动中的积极情绪的调动是不可忽视的。
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其图书阅读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所阅读的图书信息即图书画面、故事情节由下而上地引起其已有知识的启动,已有知识经验又由上而下地帮助他们对图书进行理解。
当所看的图书信息与自己已有认知所作的预测相同时,会把这些信息合并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当图书信息与其认识不同时,就会排除不对的东西,把新看到的信息反馈到自己的脑子里。
另外,已有的阅读经验也为幼儿感知图书画面和语言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对抽象语言的学习和理解。
观察中发现,经常听成人读书报的孩子对图书内容的理解较好、对文字很感兴趣;理解能力强、对文字敏感的孩子对科学常识类和读写算类等智力要求较高的图书也非常喜欢,占了全体样本孩子的38%和35%。
幼儿言语的发展对其图书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阅读理解方面。
3—6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其言语活动非常积极,不仅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发展速度很快,语言结构也更加复杂化,这为幼儿的图书阅读提供了条件。
他们特别喜欢图书中以动物形象出现、又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故事和儿歌,常常跟着成人读。
图书画面和语言的结合,大大地促进了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即指影响幼儿图书阅读活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阅读作品、阅读环境和阅读指导三个方面。
1.阅读读物的影响
阅读作品是幼儿阅读的材料,是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阅读作品对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理解和阅读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为此首先要为幼儿科学地选择阅读作品。
阅读作品的编排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常见的图书有单行本和定期期刊两类,在画面与文字的编排上可以分为5种:无文字的图画读物;图文并茂;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纯文字读物。
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且大多数幼儿不识字,这就决定了为幼儿选择的阅读作品应以前三类为主,以促使幼儿的阅读活动从欣赏图画形象逐步过渡到辨认文字符号。
同时,也可以选择“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或“纯文字读物”,由成人为孩子朗读或讲述。
在图书的角色形象上学前儿童喜欢既卡通又不太失真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喜欢色彩鲜艳的形象,这符合幼儿在感知事物时只看表面现象、只凭感性和直觉进行认识活动的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为此必须为幼儿选择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书,而阅读作品中的语言也影响着幼儿的理解。
动作性强的;有重复句子的;语言生动、浅显、朗朗上口的图书都深受幼儿的喜爱。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前儿童是语音发展、基本词汇和语法掌握的关键时期,图书中直观形象性强、可重复使用的词句,在学前儿童的注意、记忆、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阅读活动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
阅读水
平的高低与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来选择和提供不同的阅读作品。
3—4岁的幼儿,可为其选择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故事内容可以更丰富、情节更曲折、背景更复杂,如拟人化的动物故事;虚构的,充满幼想色彩的童话。
4—6岁的幼儿,对阅读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故事内容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情节,可为其选择图文并茂或文字较多的读物,成人与幼儿共读。
总之,在一个藏书丰富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可以尽早地走进图书世界成为一个早期读者。
2.阅读环境的影响
幼儿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往往受一定情境的支配,而某种习惯的养成,从一定程度上说,依赖于某种情境的反复刺激。
因此,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幼儿形成持久的阅读行为与习惯。
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在物质环境方面,首先要设立一个阅读区。
阅读区的光线是否充足、空间是否适当、环境是否安静,都会影响幼儿的阅读活动。
理想的阅读区应是明亮、安静的。
要为幼儿提供适合身材的书架与书桌。
此外,阅读区的色彩也会影响幼儿阅读的行为。
过于鲜艳的色彩容易引起幼儿兴奋,也易使幼儿产生疲劳;过于暗淡、灰暗的颜色会使幼儿情绪低落,,而淡蓝、淡绿、粉红等色彩能给儿童一种安详、静谧、和谐的感觉,能起到稳定幼儿情绪的作用,因而可视为阅读场所墙面布置的最佳颜色。
其次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最好让幼儿形成固定的阅读时间段,这将有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此外,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作品,有计划地为幼儿购买图书。
在精神环境方面,主要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方面,儿童常常是从父母或教师的行为与观念中,产生最初的阅读兴趣。
成人经常翻阅书、谈论书、珍爱书,这种身教的作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逐渐成为爱书的人。
另一方面,成人对幼儿的阅读重视程度越高,幼儿对图书的阅读能力越高。
成人对幼儿的阅读活动抱有热情,并耐心地、具体地给以指点、提问、讲解和作答,即会使幼儿获得阅读的快乐,又会使幼儿的阅读水平得以提高。
此外,要利用节假日,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在那里,幼儿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还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
3.阅读指导的影响
图书角的图书虽然和幼儿共处一个空间,但并不等于幼儿就能自觉地去阅读,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上,成人的作用永远是不可忽视的。
成人对幼儿进行阅读指导,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
成人的阅读指导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是朗读。
朗读把语言的声音、节奏、乐感传入耳朵,使书面文字重获生命。
幼儿由于受识字量限制,阅读能力有限,成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为孩子朗读,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朗读”被认为是引诱孩子阅读的“有声广告”。
为孩子朗读,首先要选择作品。
为儿童选择的作品,既要考虑其教育意义,又要考虑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所选作品富有情趣,语言生动优美,叙述要直接,句子不能太长,句式不能太复杂,否则会造成幼儿理解障碍。
其次要讲究方法。
常用的朗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表情地、逐字逐句地朗读;另一种是不拘泥原文,可适当删减内容、变换词句、加进解释等,如把“漆黑”讲成“黑极了”、“崎岖不平”讲成“高高低低”,这样便于孩子理解。
对于年龄大些的儿童,适合采用前一种,对于年龄小的幼儿,适合采用后一种。
朗读时速度不宜太快,要善于用语调的变化来渲染气氛。
此外,长篇的作品可以分几次朗读,特别受欢迎的作品可以反复朗读。
总之,成人的朗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熏陶和引导。
将来,孩子们会捧着书一字一字地阅读;捧着书一页一页地翻看,更有甚者,受到书的“诱惑”,提起笔写出心中编织的童话……,那么,成人为幼儿的朗读,就实实在在是件美好而有意义的事了。
②是提问。
在阅读前,成人可以先让幼儿认真欣赏封面,提出问题:“看到了什么?”“故事可能讲些什么?”“你认为这儿会发生什么事?”,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地去
阅读图书。
幼儿阅读完毕,可以提出“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鼓励幼儿对图书的内容进行思考,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与内容。
然而,成人对幼儿的阅读指导与幼儿的阅读兴趣并不总是呈现正相关。
这是因为,幼儿阅读图书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必须有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及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他们才会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主要在于图书中的形象与色彩,如果成人不顾幼儿的需要,一味要求他理解内容,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则使阅读难度加大,幼儿的阅读兴趣就会减弱。
③是讲解。
幼儿的早期图书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成人的讲解是影响幼儿理解图书内容的重要因素,幼儿年龄越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就越明显。
成人可以和幼儿平行阅读即共读一本书,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并逐渐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
“点画讲解”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指导:第一层次———指导幼儿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指导幼儿理解画面,会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引导幼儿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因果关系的判断与分析,并学习归纳主题。
“点读文字”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将图、文、字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幼儿对一些汉字的理解。
由于在阅读中识字,而不是孤立地识字,这将提高幼儿的认字兴趣,为幼儿的逐步获得“文字”这个阅读工具而进入独立阅读阶段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