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1课时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朗读诗文||。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设想]

诗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

[教学过程]

导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美读感悟

一、老师范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和大意||。

二、学生试读后||,齐读||。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加以纠正||。

三、分段朗读指导||。基本达到以情带声||。

第一段: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秋风破屋)

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提示选择:焦、急、惜、悲、惨、忧||。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归纳] 此段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达出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而且从这几个动词看来||,风戏人||,风舞草||,何等悠闲!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4.想象: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

5.美读此节||。

第二段(过渡语:茅屋被秋风破了还有没有办法修复?可以捡回重修||,可是呢?请看下文)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群童抱茅)要多征求学生意见

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选择:愤、叹、焦、愁||,并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强调||。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但是又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在读的时候把重音落在“忍能”上||,表现出愤而焦||,焦而无奈的复杂心理||。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但是“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那群童抱茅||,也是事出有因||,生活所迫||,因此在处理“为盗贼”不要强调||。

4.美读此节

第三段(过渡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杜甫正是这样的遭遇||,请看第三段)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屋破难眠、长夜沾湿等)要多征求学生意见

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忧、愁、悲、焦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因此这两句中的“冷”和“破”是重点||。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丧乱||,应该重读||。理由||,体现诗歌的背景||,有着深厚的内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熟悉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