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长春中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三军可夺师也,(《论语·子罕》)
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崔颢《黄鹤楼》)
4.,。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5.杜甫在《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绵时盼望得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句子是:

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句子是:,7.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两句河以生命和情感,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8.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明自己虽仕途受挫却仍然要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句子
是:,
(一)【答案】:1.匹夫不可夺志也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

默写题要注意基本的要求:即不能添字、漏字、换字,还要知道基本的题型有:直接默写、理解默写、迁移默写等。

要做好此类试题,除了积极背诵外,一定要深刻理解诗文作品,从句子的含义入手,深刻理解其中每一个字的意思,以此避免出现写错别字的情况。

其中的①——④为直接默写,⑤——⑧为理解默写。

本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字形:第③题中的“暮”,易误写为“幕”;第④题中的“燕”易误写为“雁”,要特别注意;第⑤题中的“抵”下面的点不要忘记了;⑦中的“峦”容易误写为“恋”。

这些都应该注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①先帝创业来半,而中道崩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做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⑦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本文作者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
(人名)。

(1分)
【答案】诸葛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这就依靠平时多积累,《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悉以咨之()
(3)苟全性命于乱世()
(4)以彰其咎()
【答案】(1)给予(2)询问(3)保全(4)表明,显扬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

一定要牢记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它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本题是课内文言文,我们可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中的“遗”读wèi,是“给予”的意思。

②句中的“咨”跟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是“询问”的意思,③句中的“全”是“保全”的意思,④句中的“彰”是“表明、显扬”的意思。

11.参照示例,分析“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2分)
示例:“诚宜开张圣听”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广开言路的必要性,引起刘禅重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

【答案】危机存亡的重要性,引起刘禅注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要跟例句的格式一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强调的是国家形势的危急,作者这样说目的是引起刘禅的注意。

12.请从第⑥段中找出作者接受先帝“临崩”重托以后所做的事。

(2分)
【答案】①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地,平定南方,②申请北伐希望平定中原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这要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概括回答即可。

文章第⑥段写诸葛亮接受刘备重托之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从这些句子中作者诸葛亮做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方”的工作,“当奖率三军,北定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写诸葛亮北伐,希望平定中原地区。

13.本文言辞恳切,感人至深,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3分)
【答案】一是感激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二是对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尽忠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需要联系全文内容,诸葛亮得到刘备的赏识,同时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决心报答知遇之恩,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把对先帝的这份情感又转嫁到对后主刘禅的忠诚之上,临北伐之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诚恳的建议,文中也提到了“报先帝,忠陛下”的心理,语言诚恳,让人动容。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①,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②,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经之臂,亦不更换矣!”后三日,子经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

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

”子经进,立庭下。

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侍之,曰:“朕何负于卿,乃比朕于篡③邪?子经心知其为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不可易也。

”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辞》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注释】①陈子经:陈径,明初史学家,②太祖废周主为郑王,宋太祖发动桥变取得政权,废周王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分)
(1)子经因昼寝()2)不可易也()
【答案】(1)睡觉(2)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这样的题目需要从课本上搜集该词语的意思,如第一个字“寝”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个“暮寝而思之”中的意思是“睡觉”,然后回到原句中看意思是否通顺即可,运用同样的方法第二个字“易”在文言文中有“交换”“改变”“容易”等含义,把这些词语带入原句,只有“改变”的意思符合。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陛下欲臣死,臣即死耳
【答案】陛下想要臣死,(臣)就死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初中阶段的翻译有两种,即意译和直译。

翻译句子要根据句式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如果没有主语的要在合适的位置添加上即可,本句要注意“欲”“即”“耳”的意思,分别是“欲望”“就”“吧”。

16.这个故事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2分)
【答案】塑造了陈子经身为史官,记史时直言不讳、公正严明、实事求是,面对强权时刚正不阿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需要通读全文并结合梦境部分,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陈子经编写历史时如实反映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事实,此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没有改变陈子经的念头,即使在梦中赵匡胤威胁陈子经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这些足以说明陈子经是一个直言不讳、公正严明、实事求是的人物,即使面对强权也依然临危不惧,刚正不阿。

【参考译文】
陈子经,曾经创作了《通鉴续编》,写到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时,雷声忽然震动了他的桌子,陈子经厉声说道:“老天即使打断我的手臂,也不更换!”。

三天后,子经白天睡觉时,梦中到了一个地方,像是王者的居所。

有人进去通报:“陈先生到了!”陈子经进去,立在庭院下。

屋子中央坐着的人身穿黄色外袍,起身坐正接待他,说:“朕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就把我与篡位者等同?”子经心中知道这是宋太祖,回答道:陛下想要让臣子死,臣就死罢了,史官贵在秉笔直书,不可以改变写下的内容。

”于是陈子经从梦中惊醒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璞①
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

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

母亲在园中来去,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儿车推着我。

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

我想,最初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

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

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馆了。

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

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

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

那房间很乱,堆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

每次去不能多停,我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在房间外面玩。

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

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或者是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

有时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

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

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

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

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

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

多么高大,多么好看。

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

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

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

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

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抗战开始,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

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而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

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在家中虽然有一个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

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心地读书,只有轻微地翻书页的声音。

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阅。

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

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在那里看了一些参考书,做各种作业。

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在图书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很快便写出来,当然也有时在图书馆做功课不顺利,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得很快。

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惊异地发现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小,不像儿时印象中那样高大,但它仍是壮丽的。

也常有一两笔白色的云依在楼顶。

四年级时,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

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

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

我的论文题目是托马斯·哈代的诗,本来我喜欢哈代的小说,后来发现他写诗也是大家,深刻而有感染力,便选了他的诗做论文题目。

导师是美国教授温德。

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乐事,只是在当时火热的革命形势中,不很心安理得,觉得喜欢书库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直到以后很多年经过时间的洗磨,又经过不断改造,我只记得曾以哈代为题做毕业论文,内容却记不起了。

有一次,偶然读到卞之琳翻译的哈代的诗,竟惊奇哈代的诗原来这样好。

那时,图书馆里有教室。

我选了邓以蛰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这门课除我之外还有一个男生。

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地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带了许多图片,为我们放幻灯。

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可惜不记得邓先生的讲解了。

这门课告诉我们,科学的顶尖是数学,艺术的顶尖是音乐。

只是当时没有音响设备,课上没有听音乐。

父亲在图书馆楼下仍有一个房间,我有时去看看。

常见隔壁的房门敞开着,哲学系学长唐稚松在里面读书,唐兄先学哲学又学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面有重大成就,享有国际声誉。

我们在电话中谈到清华、谈到图书馆,都认为清华教我们自强、严谨、要有创造性,终身难忘。

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还有少年闻一多和青年曹禺②。

闻一多1912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九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在九年中他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还自编为《古瓦集》。

去年经整理后出版,可惜我目力太弱,已不能阅读,只能抚摸那典雅的蓝缎面,让想象飞翔在那一片彩云之上。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

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

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

我想,演员若能扮演曹禺剧中人物,是一种幸运。

他的台词几乎不用背,自然就会记得。

“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上中学时,如果有人说一句“太阳出来了”,立刻会有人接上“黑
暗留在后头”。

“我的中国名字叫张乔治,外国名字叫乔治张”,短短两句话给了多么宽广的表演天地。

也许这是外行话,但这是我的感受。

从图书馆走出的还有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无论成就大小,贡献大小,都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想来,在清华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教职员工都会感到安慰。

我已经把哈代忘了许多年。

忽然有一天,收到清华图书馆韦庆媛的信,说图书馆中保存了我的毕业论文,这真是意外之喜。

后知馆中存有五〇、五一级的大部分论文。

我即分告同班诸友,大家都很高兴。

韦女士寄来了我的论文的复印件:《哈代诗歌中的必然观念》,厚厚的有二十七页。

我拿到这一册东西,仿佛看见了五十年前的自己,全部文章是我自己打出的,记得为打这篇论文我特地学了英文打字。

原来我是想写一本研究哈代的书,这论文不过是第一章。

生活里是要不断地忘记许多事,不然会太沉重,忘得太多却也可惜。

我在论文的序言中说,希望以后有时间真写出一本研究哈代的专著以完夙愿。

这夙愿看来是完不成了。

我已告别阅读,无法再读哈代,也无法读自己五十年前写的文字,我想,若是能读,也读不懂了。

今年夏天,目疾稍稳定,去清华参观新安排的冯友兰文库,便也到图书馆看看。

大阅览室依旧,许多同学在埋头读书,安静极了。

若是五年换一届学生,这里已换过十届了。

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

(选自《烟斗上小人儿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②曹禺:本名万家宝。

17.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2分)
缭.绕()(2)告诫.()(3)刮.目相看()(4)流逝.()
【答案】liáo jiè guā shì
【解析】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这样的题目需要仔细辨别,不要只读一边,注音时要符合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拼写规则,同时要注意声调符合要正确。

“缭”读“liáo”不要拼成“láo”,“逝”读“ shì”不要拼成“sì”。

18.首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样的题目需要从段落的内容和结构方面回答,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读全文然后联系段落的内容作答,结构需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第一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等等,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读书馆的见闻,所以第一段在结构上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19.“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惭愧”?(3分)
【答案】惭愧本指做错了事未能尽责而感到不安,文中作者回忆年少往事,作者和弟弟在本应肃穆的场所跑来跑去,并且玩得不亦乐乎,在长大了之后看来是幼稚的,惭愧的。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最好能联系上下文内容作答。

惭愧本指做错了事未能尽责而感到不安,文中指在图书馆玩得不亦乐乎,长大之后回想起来感觉是幼稚的,惭愧的,应该好好珍惜当时的读书机会才对。

20.请写出作者在清华图书馆中亲身经历的事。

(两件即可)(4分)
【答案】(1)作者小时候在图书馆里“探险”“吐水”玩的不亦乐乎。

(2)选了邓以蛰先生的美学课,在图书馆里上课,虽然听课的只有两个人,但是老师总是很认真的备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从原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作者讲述的事件,并用精炼的语言把事件加以概括,注意一定要找在图书馆里发生的事件,如果是图书馆外的事件应该不得分,概括时注意语言简洁,把事件的内容概括明白。

2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
【答案】曹禺能获得成就除了本身的能力,还因为在清华这种环境下的熏陶。

清华不决定曹禺的成功,但是无疑会深深地影响这曹禺的成熟和发展。

【解析】回到原文划线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论述两句话所暗示的意义。

原文中说“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

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清华环境和精神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22.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情感。

(4分)
【答案】本文通过讲述作者与清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和在自己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对清华图书馆进行高度赞美,表达了作者图书馆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类似的题目需要通读全文,在弄懂文章大意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采用这样的模板回答“本文记叙了……体现了……感情”,通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图书馆发生的故事,写出了自己对图书馆的深厚感情。

23.作者为什么将清华图书馆称为“祥云缭绕的地方”?(4分)
【答案】(1)首先,图书馆十分高大,它的顶楼顶着云彩,在表面看来是那样祥云缭绕的地方。

(2)岁月流逝,但图书馆自强不息的学习的精神永在,永远高大,使作者心生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含义,这需要联系上下文,一要解释句子的表层含义,二要从句子的深层含义去理解。

“祥云缭绕的地方”的表层含义是指“图书馆的顶楼顶着云彩,在表面看来是那样祥云缭绕的地方”,深层含义是“图书馆自强不息的学习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意”,回答时注意阐述清楚的两种含义,答出表层和深层含义即可。

(四)名著阅读(5分)
【甲】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一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乙】宝玉道:“也不用摆,咱们且作诗。

把那大团圆桌就放在当中,酒菜都放着也不必拘定坐位,有爱吃的大家去吃,散坐岂不便宜。

”宝钗道:“这话
..极是。

”湘云道:虽如此说,还有别人”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侍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

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等使唤再来。

湘云便取了诗题,用针在墙上众人看了,都说:“新奇固新奇,只怕作不出来。

”湘云又把不限韵的原故说了一番。

宝玉道:“这才是正理,我也最不喜限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4.以上两则选文出自名著《》,作者是清代小说家➕(人名)。

(1分)【答案】《红楼梦》曹雪芹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文学常识记忆与识别能力,两个选段都是跟贾宝玉和薛宝钗有关,因此本文肯定是选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