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张锲
《改革者》
柯云路
《新星》
张洁 膀》
《沉重的翅
李国文 号》
《花园街五
张贤亮 格》
《男人的风
蒋子龙
《燕赵悲歌》
张炜
《古船》
贾平凹
《腊月·正
月》、《浮躁》
பைடு நூலகம்
路遥
《平凡的世界》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小说家们展开了多元 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其二,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其三,先锋小说潮流涌动。 其四,纪实文学与新写实小说思潮。
“改革文学” 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这主要体现在:
1,是高晓声、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 人深省的描绘;
2,是“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
3,是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 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代表人物和作品
韩少功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如 冯骥才的长篇小说《神鞭》 中,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 天津无敌手,这是曾经有 过的辉煌,但在八国联军 的枪炮面前,神鞭却不堪 一击。于是主人公毅然决 然地抛弃了神鞭,投人了 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 手等等。表现了对传统文 化的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 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 标志。
“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 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 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 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伤痕文学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莫应的《将军 吟》,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 是此类主题的代表作。
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
王亚平
《神圣的使命》
宗璞
《弦上的梦》
从维熙 玉兰》
《大墙下的红
周克芹 女儿们》
《许茂和他的
卢新华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 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意义和局限:
1,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 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 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1980年代文学现实 主义深化的道路;
2,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 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 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的先导;
3,伤痕文学作品也有明显的不足。当年许多作品 有的因情节离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鲜血淋淋而引起 过争议和非议。
“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 阅历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 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 史深度的作品,从而在文坛上形成了一股“反思文 学”的潮流
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张承志的作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 的伟力、野性与崇高,人与大自然的对 峙、搏斗,希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 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主 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邓刚的《迷人的海》,刘舰平的《船过 青浪滩》,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王凤麟的《野狼出没的山谷》等一起推 动了回归自然文化思潮的形成。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这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 态度较为复杂,有的持肯定 态度。
如阿城的《棋王》(1984) 写的是关于吃和下棋的故事, 作品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凭 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 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 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棋王》电影 剧照
二是持否定态度。如 韩少功的《爸爸爸》 塑造了一个丑陋不堪 的“老根”丙崽的形 象。批判了我们这个 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 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 抽象的异己物,进而 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 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 的盲动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