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及思考
学校:
院系:
班级:
姓名: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及思考
[摘要]本文研究了徐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大体上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发
展的现状、机遇与前景以及有利条件。明确的对观光农业专业的就业市场、环境、形势进行了分析, 并认为目前是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时机,就业市场宽松,创业项目成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客观的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带来了机遇。而中国大部分地区观光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农业旅游,在未来几年中将有产生巨大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存在问题。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徐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既保育生态环境,又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这是把丰富的生态资本转化为现实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休闲观光农业盘活农业和农村经济
利用徐州独特田园景观、丰富自然资源、悠久农业历史,发展观光农业,满足城乡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村文化的需求,不但使农民获得可观的旅游收入,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加快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当前农业发展主要受制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效益不高;农村三产发展受困于路于不宽,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相交叉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融一产、三产于一体,既能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知名度,打响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农业增效;又能有效促进农村三产的发展,带动当地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推动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城乡一体社会。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为城乡经济社会交流架设桥梁,搭建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有利于城乡经济的融合。观光农业的建设将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农村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本身就为农民营造了一个良好、舒适的发展空间。城市居民在体验现代农业魅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三资”投入农业的进程,提升农民素质、壮大农业产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潜在作用,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了现代化农业的内涵,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途径,开辟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
二、徐州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独特的优势
我市是农业资源大市,地域广阔,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特别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转型升级具有明显优势。
2.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从地理区位上来看,徐州“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交通区位上看,铁路、公路、水运、管运、空运五通俱全。将为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增添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自然山水上看,北部有沂、沭、泗水系,南部有濉、安河水系,东有沂、沭诸水,西有夏兴、大沙河等。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故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大中小型水库90多座。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良
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高科技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山有水,山水相拥,得天独厚。马陵山骆马湖、吕梁山吕梁湖、云龙山云龙湖,山峦叠翠、碧水泛舟,美不胜收。为徐州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资源底蕴丰富。徐州作为6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夷文化的原生地、泗水黄河文化的流传地、古代军事文化的策源地于一身。彭祖美食文化、楚风汉韵、农耕文明、乡风民俗保存完好。邳州市和沛县敬安镇的民间剪纸、铜山区汉王镇的民间石刻独具特色,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睢宁县的儿童画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有名的“全国儿童画之乡”;剪纸和农民书画传统悠久的新沂市合沟镇和贾汪区大吴镇,也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赋予了徐州人深刻的精神内涵,造就了徐州人有情有义、敢做敢当的良好品德。
2.3人口资源优势明显。徐州是一个近千万人口的大市,从城市定位来看,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由于城区规模扩张,生活节奏较快,使得城市居民十分向往只有乡村才拥有的那种恬静悠闲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走出城市钢筋水泥丛林,到农村大自然中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从消费能力来看,2010年徐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955元,大多数人经济上已经具备外出休闲旅游的支付能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称得上“天时地利人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可供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休闲观光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徐州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将会拥有更加充分保障的客源市场。
三、徐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市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市现代农业成果和农耕文化积淀,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完善老园区、开发新园区,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市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共489个,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157个、休闲生态农庄84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00个、农业主题公园23个,农家乐115个,民俗村10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园区)5家,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5家,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休闲旅游精品线路8条。全年接待游客738.7万人次,综合收入45.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3.9万人次和8.43亿元,增幅分别为19.5%和18.6%。长期从业人员12.9万人,带动农民就业12万余人,带动农户15.3万余户。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受到了各级政府、海内外投资商、旅游观光者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呈现出蓬勃生机。
3.1强化发展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领导,把休闲观光农业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沛县、铜山区还下发了文件,明确了党委、政府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奖补措施。二是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发展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改变家乡面貌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督查指导和培训。市县(区)联合开展交流观摩活动,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利用国家、省级农民培训班,加强园区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的培训,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管理水平。
3.2强化园区建设,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工程。2013年,我市各地通过完善老园区、开发新园区,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景点。一是依托果园、花园、菜园、设施农业等园区,建成3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如丰县果都大观园、贾汪区紫庄草莓采摘园等。二是利用现有湖泊、鱼塘等水面和山林、湿地等,建成22个乡村休闲园,如铜山区欲信达开心农场、云龙区澳润农业生态园等。三是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建成19个供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自然生态园,如睢宁县葡萄酒庄园、邳州市古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