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语译: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缘,出第1、2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肺
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译文: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夹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足中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四、足太阴脾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译文: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从胃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手少阴心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译文: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与各脏腑相连的组织,下过膈肌,连于小肠。
上行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夹食道旁上行,联结于眼后内连于脑的组织。
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至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手太阳小肠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译文: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末端,沿着小指尺侧、手掌尺侧,上达手腕部,出于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缘,向上,出于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臂外后侧,出于肩关节,绕肩胛骨,在肩部与其他经脉交会后,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穿过膈肌,到胃部,属于小肠。
一个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沿颈部向上,经过面颊,到达外眼角,折回,进入耳中。
一个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经过鼻部到达内眼角,斜外联络到颧骨部。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从眼睛内侧角开始,上行到额部,交会于头部。
头顶部有分支有分支到达耳上方。
直行主干从头顶内络于大脑,出于项部,分两支下行:
一支沿肩胛骨内侧,夹脊柱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筋肉,联络肾,属于膀胱;从腰部又有分支发出,经脊柱旁下行,穿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另一分支,从肩胛骨内侧左右分别下行,经肩胛内缘夹脊下行,经过髋关节,从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会合于腘窝部,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沿第5跖骨到达小趾端外侧。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
八、足少阴肾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入胸中。
译文: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的下方,斜向脚心,出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此处有一分支进入足跟中;主干经过小腿内侧,达到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通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主干从肾脏分出,通过肝脏、膈肌,进入肺中,沿喉咙,到达舌根两旁。
从肺脏发出分支,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译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十、手少阳三焦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译文: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于小指与无名之间,沿着手背到腕部,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面,向上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上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国、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部向上,出于锁骨上窝,上走颈旁,联系耳后,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弯曲下行至面颊,到达眼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穴,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外眼角。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译文: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头角,下耳后崽返折上行到额,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再向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于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锁骨上窝,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绕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经过季胁,下行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下出外踝前面,沿足背部,进入第4趾外侧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端,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译文: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面毫毛部,沿着足背内侧上行,经过内踝前1寸处,向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仲,环绕阴部,上达小腹,夹胃旁,属于肝,联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眼后内连于脑的组织,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
原文:《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译文: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至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至鼻柱。
)
2.病候:《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二、任脉
1.经脉循行:
原文:《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译文: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
(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
)
2.病候:《难经·二十九难》: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三、冲脉
1.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七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而温足胫。
《难经·二十九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译文:归纳为:主干,起于肾下胞中,出气冲部与足少阴经并行而上,沿着脐旁两侧抵达胸中而散布。
分支一,自胸中分散后上行达“颃颡”,环绕口唇。
分支而,从气冲部下行,循阴股内廉,入腘中,经胫骨内廉,到内踝后,入足下。
分支三,从内踝后,行至足背上,循行足大趾。
分支四,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于脊柱之内。
2.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难经》: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四、带脉
1.经脉循行:
原文:《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译文:带脉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等穴,横行绕身一周。
2.病候:《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1.经脉循行
阳跷脉:原文:《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在项中两筋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译文:阳跷脉循行归纳为:起于足跟中,出足太阳之申脉,循外踝上行,沿髀胁上肩,循面,交目内眦、会睛明,入脑,下耳后,入风池。
阴跷脉:原文:《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难经·二十八难》: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译文:阴跷脉循行归纳为:起于跟中,出足少阴之照海,上行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至咽喉,交会贯通冲脉,经鼻旁,属目内眦,合于足太阳、阳跷脉而上行。
2.病候:《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六、阳维脉和阴维脉
1.经脉循行:
阳维脉原文:《素问·刺腰痛》: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和踹下间,去地一尺所。
《难经·二十八难》: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译文:起于诸阳经交会处,各穴分布在小腿外侧和头肩外侧,于后项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
阴维脉原文:《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难经·二十八难》: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译文:起于诸阴经交会处,各穴分布在小腿内侧和腹部第三侧线,于颈部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
2.病候:《难经·二十九难》:阴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十五络脉
一、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
起于腕后一寸半处,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症: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张口嘘气、尿频、遗尿。
可取手太阴络穴列缺治疗。
二、手阳明络脉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
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
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下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部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牙齿冷痛,经气不畅胸膈痹阻,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三、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
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阳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四、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
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
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
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五、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
在腕关节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后联系于脑部。
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
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六、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名支正。
在腕关节上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过肘部,到达肩部。
实证则出现关节弛缓、肘关节痿废不用;虚证则皮肤生赘疣,小的疣如手指间的痂疥。
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七、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
在外踝上七寸分出,走向足少阴肾经。
实证则有鼻塞、头痛、背痛;虚证则有鼻流清涕、鼻出血等。
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八、足少阴络脉
足少阳络脉,名大钟。
在内踝后绕行足跟,别行走向足太阳经;其分支与本经一起相并上行,到达心包下,外行至腰背部。
脉气厥逆,可以见心胸烦闷。
实证,可见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不通;虚证,可见腰部疼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九、手厥阴络脉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
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联系心包,联络心系。
实证,发为心痛;虚证,见心烦。
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十、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络脉,名外关。
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别出,绕行于臂肘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
实证,肘关节拘挛;虚证,肘关节松弛、不能内收。
可取手少阳络穴治疗。
十一、足少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
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软弱无力、跛行或仆倒,不能起立。
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十二、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
在距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逆则见睾丸肿胀,突发疝气。
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
十三、督脉络脉
督脉的络脉,名长强。
夹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行至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脊旁的肌肉。
实证,见脊背强直;虚证,见头重,眩晕。
夹脊两旁出现病变,可取督脉的络穴治疗。
十四、任脉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