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
学习心得
公共事件危害公众的生命或财产安全,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公众的神经。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如何建立健全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课题。
建立健全社会应急体系,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十分重要的任务。应急管理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目前仍然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目前面临的公共事件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二是重大事故;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四是公共安全突发
事件;五是群体性突发事件。针对这些公共事件,主要由各职能部门进行应急管理,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通常由临时成立的指挥部进行统一协调处置,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框架,并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置经验。同时,在应急管理框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以下缺陷和不足:缺乏对应急管理的整体规划和资源全面整合;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措施不到位,事前的信息资源共享、早期预警、预案制定、演练培训,事中的快速反应和信息通报,事后的评估都有所不足,尚未形成一整套规范的应急管理程序和工作内容;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责任划分不清、管理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缺乏综合性的、常设的、专司应急事务的协调指挥机构等。
以上所述问题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正在抓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规范、程序、体制和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就如何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危机教育,提高应对能力。一要积极开展公务员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务员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二要加强公众危机教育,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心理基础。而要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就必须加强危机教育,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知识与技能,
这样才能使他们处危不乱,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和互助。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出了名的,作为一个地震等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其小学课程中就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育,内容被分别安排在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国文等课程中。平时,政府和媒体也非常重视面向百姓的危机应对培训。因此,一旦地震等灾害发生,日本国民一般都能做到从容应对,极少出现恐慌。2003年春爆发非典时,我国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出现集体性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的缺乏。
二、注意科学预防,切忌仓促应对。科学制定预防公共危机的战略、政策和规划,是政府首先要关注的根本问题。要按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等不同类型,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好危机发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科学的预防和应急预案,适当进行应急处理的预演。应该说,SARS事件以后,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规范、程序、体制和机制,但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如缺乏对应急管理的整体规划和资源全面整合;事前的信息资源共享、风险评估机制和早期预警不足;过分依靠职能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演练培训不足和官员变换等原因预案不被人们熟悉;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责任划分不清、管理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缺乏综合性的、常设的、专司应急事务的协调指挥机构等。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重视,切忌危机发生后因准备不足仓促应对。
三、实现快速反应,切忌敷衍塞责。公共危机一般具有突发性、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与紧急性的特点。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公共危机发生发展加快,扩散效应增强,影响十分广泛。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管理学家福斯特将快速反应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特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反应,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危机发生后,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切忌拖拉敷衍;主要领导应亲临现场,安定民心,控制局面;要迅速开展紧急救援,实施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难程度,进行社会动员,向公众及时报告危机状况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坚持宁快勿慢原则,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和同级机关报告,切忌因为事件对本部门或本地区不利就采取相应的隐瞒和遮掩措施;二是坚持社会动员,力戒全能政府思维和政府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作用;三是要依法进行紧急处置,避免滥用职权。
四、强化信息公开,切忌封锁消息。现代政府是公开透明的政府,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的责任。信息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公众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公共危机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对公共危机信息的缓报、漏报和错报,影响作出科学、果断的决策,错失有效预防、预控、预报危机的有利时机;政府信息发布迟缓,出现“信息真空”,客
观上形成了各种虚假信息及谣言四起,对保持民众情绪稳定和理解形成很大障碍。因此要完善危机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保障公众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公众对政府行为有一个合理预期,避免人为的混乱。
五、发挥专家作用,切忌越俎代庖重视依靠专家力量,发挥专家作用应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成功经验。由于现代社会空前复杂,现代政府管理日益复杂,任何人都无法掌握和处理如此众多的信息,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要以科学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武器,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政府要多听取智囊团的意见,避免越俎代庖,以权压人,不懂装懂,否则不仅不利于化解危机,还必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胡锦涛同志曾于2008年就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能力培训做出重要批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能力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能力的努力方向和实现途径。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关键是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