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做好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透教材,做好引导
作者:张延芳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5期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做好引导,首要问题就是要吃透教材。对于新授课,我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找好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为新授课做好铺垫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可以通过教材,补齐学生本节课所需的原知识水平。
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的第五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为例,教材的开头出现的题目是: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x取何值时,2x-5=0成立?
2.x取哪些值时,2x-5>0成立?
3.x取何值时,2x-5<0成立?
4.x取何值时,2x-5>3成立?
所以我在这里重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先让学生解决四个问题
1.x取何值时,2x-5=0成立?
2.x取哪些值时,2x-5>0成立?
3.x取何值时,2x-5<0成立?
4.x取何值时,2x-5>3成立?
环节二: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
分析:学生原有的水平是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以及作一次函数图象,明确图象上点的坐标,环节一的目的是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在不等式部分和函数图象部分存在空白和脱节的地方,如果学生在意识里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就会在这里进行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
二、找好知识的交接点,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做好新授课的引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有这样一种体会:怎么这个问题讲过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回去检查发现学生把知识点背得烂熟,回答得也很流畅,为什么学生照常做不对题呢?然后,我就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可是暑假里,当我再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豁然开朗。回顾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时候,在学生新旧的知识水平上要找好知识的交接点,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环节三:根据图象让学生再次解答问题
分析:我们要学生达到的水平是明确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所以接下来的环节三我会让学生回到课本原有的问题上来,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感到有难度,怎样让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引起他们一定的智力积极性呢?我深入思考的目标就是因果关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式与图象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他们是通过谁连接的?在这两个水平之间最近发展区里,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水平之间的连接点,在具体的问题里:2x-5=0与函数y=2x-5的图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x-5就是函数y=2x-5的函数值,在图象上2x-5就是函数y=2x-5图象相应点的纵坐标,x值就是对应的点的横坐标。2x-5=0的x值就是函数y=2x-5图象与x轴焦点的横坐标。如果在授课的时候让学生能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有“我怎么没想到的”的感慨,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做好了引导工作,学生就不会是被动的接受,前面的困惑就会减少很多。
三、理解课本意图,做足最近发展区工作
问题2、3、4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变式练习吗?我可不这样认为。日常中我常常感慨,怎么学生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结论,为什么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实际作业就是掌握知识。所以通过问题2、3、4的解决,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学生的死记硬背。
四、充分利用教材,做全最近发展区工作
教材第104页的想一想:如果y=-2x-5,那么当x取何值时,y>0成立。再一次的让学生明确了:y>0(即函数值大于0)的x的范围,就是y=-2x-5图象在x轴上方的x的取值范围。通过两个增减性不同的一次函数问题的对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结论的理解。
当然在学生的每一个最近发展区,都需要我们的引导,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吃透教材,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的重点、难点,更应该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做好引导者,做足做齐做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我读过几遍,也写了三本读书笔记,可是当我再次拿起它仔细品读的时候,我感到是在与伟人进行一次内心的诉说,诉说我的困惑、我的苦恼,可是他一点也不厌烦。在我一次次品读的时候,收获的是豁然开朗,那种云破天开的感觉令人酣畅。当然,对于这本书,我也有很多没有读懂的内容,那么,我会继续让它做我的良师,伴我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