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大量数据对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消费、储备和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对提高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粮食继续增产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技术建议,以期为今后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粮食;供需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37-05
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政府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今的2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0亿吨、4.5亿吨、5.0亿吨4个大台阶。实现了主要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大体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粮食问题仍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自立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经济独立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1近年来粮食总量供需分析
1.1粮食生产状况
2007年以前,我国曾经有3个年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50 000万吨,其中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50 455万吨,这是1984年达到40 000万吨水平之后,经过12年艰苦努力,首次突破50 000
万吨大关;1998年达到51 230万吨;1999年达到50 840万吨(见图1)。但随后5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43 070万吨。
针对粮食下滑,2004~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为中国新时期现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推出系列惠农之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起,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见表1),颁布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激发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5年间,逐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5年来,中央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产粮大县补贴、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植保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同时,积极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障了粮食安全。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为3.2亿元,2004年增加到145.2亿元,2005年为230.7亿元,2006
年为404.5亿元,2007年达到637.6亿元。2003~2007年5年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累计1 421.2亿元(见表2)。
(3)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产量的增加。2003年以来,在气候、资源、市场制约加大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粮食增产正在由依靠单纯扩大面积向提高单产、稳定面积转变,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与2003年相比,2007年粮食产量增加了7 080万吨,其中因单产提高增产4 418.5万吨,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62.4%。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良种良法的广泛应用和农业科技进步。
在系列政策的促进下,2004~2007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增幅达16.4%,累计增产粮食7 080万吨(见图2),其中2004年增产3 877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加最多的1年。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057亿公顷,比2003年增加640万公顷;产量达到50 150万吨,比2003年增产7 080万吨。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1998年51 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为近几年我国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物质基础。1.2粮食消费状况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平稳增加,据测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粮食消费总量大体增加1 000万吨。另外,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工业用粮将继续增加,预计年递增2.2%,占粮食总消费的8.0%左右。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 150万吨,人均占有量为380kg,而人均消费量为388kg,产需总量基本平衡(见表3)。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进口弥补外,小麦、稻谷、玉米3大品种消费量在4 250~4 350kg,产需平衡有余。
(1)从消费结构上看。口粮消费稳中趋降,2007年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口粮安全是狭义的粮食安全)大致在26 500万吨左右,占粮食总消费的51.71%(见图3);饲料用粮持续增长,由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增长较快,近年来我国饲料用粮一般在16 500万吨左右,约占国内粮食总消费的1/3;工业用粮增加较快,在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迅速扩张,使工业用粮增长加快,目前工业用粮大约为7 000万吨;种子用粮变化不大,稳定在1 150万吨左右。
(2)从消费总量上看。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态势,其中间接粮食消费成为拉动粮食消费增长的主动力,直接消费动力不足。2003年,我国共消费粮食48 800万吨,2004年为49 000万吨,2005年为53 100万吨,2006年为50 750万吨,2007年我国粮食消费量仍将超过50 000
万吨。
(3)从品种结构上看。稻谷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先导性
和敏感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3大品种产需平衡有余(见表4)。小麦和稻谷作为主要口粮品种,消费相对稳定,玉米消费在加工业和饲料业的带动下增长较快,大豆消费快速增长。未来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最大的不是小麦、水稻等主食品种,而是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在当前形势下,开发低成本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我国宏观经济有重大支撑作用,也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1.3粮食库存状况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近日表示,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库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价稳定。即使不考虑当年收购量,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库存也可以满足1年多的销售。我国粮食储备已具相当规模。目前,国家储备粮以小麦、稻米、玉米为主,其中,小麦占50%以上,稻谷占30%左右,玉米占17%左右,其他豆类占3%左右。粮食储备品种结构相对合理,分布也比较适当,有利于实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的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储备率就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远远高出世界粮食储备率。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率平均为27.49%,90年代上升到34.80%,1997年以后更是高达40.00%以上,1999年继续攀升到创纪录的62.00%,而1996~2000年世界粮食储备率只有16.50%。从1983~2007年,中国已连续24年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