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5学前卫生学第四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了解促进和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因素是幼儿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前提。根据国内专家和学者众多的研究大致可将影响因素归为三类,即生理因素(遗传、发育水平、性别等)、心理因素(气质、个性、情绪、自我概念等)和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等)。
2、遗传是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3、幼儿控制排尿的意识和能力通常要到2岁左右才会初步具备。
4、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照看型三种类型
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34)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序,并将其分为基本需要和衍生需要。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要属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衍生需要。
6、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和自尊。
7、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状态、父母的个性特征等。
8、家长教育方式包括教育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等。
9、有学者将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分为五种类型,如高控制型、完美型、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10、有学者指出,幼儿表现出的某些不适宜行为,一方面是源于他们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宜的有关。
11、儿童所有的不适宜行为都起源于四种潜在的心理需要:即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权力和成人抗争;想“报复”成人;
平衡因为不能达到成人某种合理的期望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无能感。
12、“好动”是学前儿童特有的行为表现。“多动”则指活动过度,超出正常范畴,属问题行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动”的程度和自我
的控制情况。
13、问题行为的预防工作重点:围绕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自律能力培养、行为管理与指导等开展。
14、通常教师态度、班级氛围、教室布置、活动安排等环境因素均直接影响儿童行为的发生。
15、幼儿间的许多冲突通常与班级人数、教室空间大小、活动材料投放多少、活动区设置是否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16、合理布置教室的基本要求:首先,应做到空间利用最大化。再次,各个活动区和要求标志明显。
17、秩序感是个体生命的基本情感要求,2~4岁是秩序感建立的关键期。而儿童自律能力是建立在“自尊”“自我概念”“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能力发展基础上的。
18、行为疗法是幼儿问题行为矫正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该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幼儿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违纪行为、社会行为退缩、吸吮手指等问题行为的矫正。
19、行为疗法通常包括以下实施步骤,即调查评估、设计矫正方案、实施矫正、对实施效果评估等。
20、行为疗法通常矫正方案应包括:矫正目标;矫正方法;消除引发问题行为的各种因素的措施。
21、幼儿园问题行为矫正常用的方法包括奖励法、榜样法、代币法、替代法、批评法、消退法、惩罚法、隔离法等。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是指通过多种手段,维护与增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发育障碍指学前儿童因发育不成熟而表现出的一些疾患。如遗尿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孤独症等
3、情绪障碍是指对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疾患。
三、简答题
1、贝里.布泽尔顿博士和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认为,婴幼儿有六种不可或缺的需求。(p99)
(1)不间断的养育关系
(2)身体保护、安全和调节
(3)适合个体差异的经验
(4)适宜发展的经验
(5)纪律与约束
(6)稳定的支持性的社区和文化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P103)
(1)智力正常。
(2)较好的适应能力
(3)情绪安定愉快
(4)乐于与人交往
(5)行为统一协调
(6)性格良好
3、构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异常行为”通常有哪些特征(问题行为的特征)(P104)
(1)行为表现显著异于常态,不符合学前儿童年龄发展水平,表现为过度、不足或不适宜。
(2)异常行为经常出现或持续时间较长,对学前儿童自己或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3)异常行为是学前儿童自己不能控制和有效处理的行为,需要他人帮助解决。
(4)排除疾病或缺陷所致。
(5)行为表现较单一、程度轻,且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
4、什么是奖励法以及实施要点((P110)
对儿童所表现出的适宜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和奖励。
实施要点:
1.及时奖励。儿童出现良好行为后要马上奖励,间隔时间越长、奖励获得的强化效果越差。
2.讲明奖励原因。在给予儿童奖励时要让儿童明白为什么给他奖励,以起到强化刺激作用。
3.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奖励物应是孩子喜欢的,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4.避免奖励不正确的行为。如幼儿通过哭闹最终达到目的就属于不良行为得到了奖励。
5、什么是消退法以及实施要点(P110)
消退法:消退法是指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采取不理睬、不注意、忽视其行为的方法,使儿童不良行为因没有得到强化刺激而降低。
实施要点:
1.成人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受儿童行为的影响,坚持不理会、不注意、忽视其行为。
2.最好是将消退法和奖励法结合使用。当儿童不良行为终止后,要关注或表扬正常行为。使儿童从成人对两种行为的反馈中明白什么行为是适宜行为,什么是不适宜行为。
6、什么是榜样法以及实施要点(P110)
榜样法:榜样法是指通过给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让幼儿模仿学习。
实施要点:
1.选择榜样。一般选择对幼儿有影响的人作为示范榜样,如幼儿教师、同伴、父母、电视中的人物等。
2.树立期望出现的行为榜样,避免成为不良行为的榜样。
7、什么是惩罚法以及实施要点(P110)
惩罚法:惩罚法是指当儿童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通过收回或取消他可能得到的奖赏,或给予厌恶刺激,使其不良行为减少。
实施要点:
1.及时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后,惩罚越及时效果越好。
2.保持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今天出现不良行为被处罚,明天则没有处罚,或有的老师处罚,有的老师不处罚,让幼儿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