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松溪县郑墩中学陈丽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包含三个方面:
(l)、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该课的历史内容,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联系前面东汉时期和后面西晋统一的历史,显然,本课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宫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辩能力。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教法。

我国的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挖掘历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视资料等启发式教学方法。

具体为;
1、播放音乐《滚滚长江东近水》及幻灯片,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有关情节以及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回忆。

调动学生己有的知识,加以深化。

导入新课。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进行引导、归纳。

3、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记忆。

4、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史料中获得信息。

三、学法。

1,整合教材,教师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三国鼎立》~课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梳理知识,驾驭知识。

2、以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所取得的二种载然不同的战是’为切入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4。

阅读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史料中获得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个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近水》,同时放映曹操、诸葛亮。

刘备等三位.人物的人物介绍幻灯片。

以《三国演义》主题歌为切入点,引起学生《三国演义》中人物、事件的回忆;.;进而提出三国时期有哪些收争7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钱争?战争结果又是怎样的?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是深样一个人?等等。

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官渡之战
放映幻灯片((操》,对曹操进行详细介绍。

“放映幻灯片《宫渡之战》。

讲解宫渡之战的起因、战争双方的情况、经过、结果等。

放映幻灯片《曹操广纳有贤之士》。

介绍许攸降曹,献偷袭乌巢计策。

分组讨论: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
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抓住重点。

放映幻灯片:《宫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

(2)招贤纳士。

(3)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2、赤壁之战。

放映幻灯片《三顾茅庐》,讲解“三顾茅庐”典故。

放映幻灯片《赤壁古战场》、《火烧连创。

讲解赤壁之战的起因。

战争双方的情况。

经过、结果等。

小组讨论:,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
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抓住重点。

放映幻灯片《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一。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二、曹操骄傲自满情绪。

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根据曹操宫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一胜一败,进一步说明:
——一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而形成的关键。

3、三国鼎立。

放映幻灯片《三国鼎立形势图》;同时,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解三国名称。

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魏。

蜀、吴三国形成后,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强盛国力,同时把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魏国,重视农耕,大兴屯田。

兴修水口保护农桑。

蜀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重视农耕,造船业发达,讲到妇0年孙权派卫派到夷州时。

提出问题:夷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台湾后,进一步强调这一史实,说明台
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全课讲完后,组织小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

学生讨论后,强调指出: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止,人民渴望统一,公元200年,宫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发动了对刘备孙权联军的进攻,结果失败,形成三国鼎立格局。

220年曹丕建魏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蜀、吴三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强盛国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可见三国时期是一个即分裂又富有生机的时代,但它的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统一的局面,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

(四)、巩固练习。

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

加深对三国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等的记忆。

《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说课案
建阳二中杨秋妹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主要是介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以极大的毅力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本课在讲授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延续了前课时抗战发展的进程,又体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承接了下一课时的内容。

它不仅是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同时,也是思想爱国教育的重要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二)能力目标:
l、引导学生理解百团大战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抗日根据地建设所采取各项措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凶残本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流批柱。

教育学生追求真理必须不怕困难,本屈不挠。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本课的重点是:百四大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其依据是: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封锁包围,进而消灭的企图,为抗日斗争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则为抗战后期作了主战场的准备,因而也是抗战的重要内容。

2、本课的难点是:整风运动
其依据是:“整风运动”的这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初二的学生不易理解、把握。

第二部分说教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历史事件,通过层层设接,循序渐进,启发学生深人探讨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歌曲、故事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三、自由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说学法
一、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适当地提问,注意指导学生将具体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适时、适度的阅读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并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三、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2分钟)
据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方针有何变化?
意图:感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前因后果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40分钟)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即百团大战,艰苦的反“扫荡”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一)百团大战(16 分钟)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战役的目标、规模、战绩和意义这三个知识点,为了突出重点,更好地讲好它,让学生学得更容易,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役目标。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日军对
抗日根据地采取何种政策?再让学生上台根据形势图指出“囚笼政策”的特点是一铁路和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分割包围、步步压缩,企图一举消灭根据地,进而分析出百四大战的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摧毁日为据点。

接着,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意图: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通过层层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出百团大战的目标。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其次,播放《百团大战》影片片断,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包括时间、地点、指挥者、兵力等),
意图: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简化战役过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最后,组织学生根据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来分析讨论百四大战的历史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帮助分类归纳。

意图: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教学,最终要使学生明确——百团大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仍然顽强战斗,又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伟大胜利。

从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二)艰苦的反“扫荡”(1O 分钟)
这一部分内容相当直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落脚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来进行教学:
首先,播放有关日军在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的行为资料.
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凶残本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了解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开展扫荡”的目的、政策,以及共产党采取的相应政策。

教师再打出幻灯片。

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着,让一些学生简要介绍其所熟知的有关反“扫荡”的故事,然后选远播放《地道战》《鸡毛信》等影片具有代表性的镜头。

意图: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培养学生再现历史形象的能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最后,说明在反“扫荡”斗争进行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根据地的措施,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自然的转入第三个知识点——
(三)抗日根据地的巩固(14 分钟)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其中“整风运动”还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思考:日伪军的进攻,国民党的包围,封锁,使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哪些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克服困难、巩固根据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发言。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来思考,对有可能出现的跑题的发言,教师也要注意肯定其发散性思维。


其次,在讲授大生产运动时,播放歌曲《南泥湾》
意图:让学生在优美欢快的音乐声中体会轰轰烈烈
的大生产运动,仿佛置身于当年火热的革命年代,
明白大生产运动的伟大作用。

从而了解大生产运动
为根据地的巩固提供了物质基础。

最后,“整风运动”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鉴于初
中学生的能力,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解。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王明的“左”
倾路线在遵义会议上,限于条件,当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
纠正其错误,长征胜利后,又立刻走上抗日战场,也没来得及从思想上清除余毒。

当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时。

党内一些同志思想混乱,对抗战极为不利。

让学生明白整风运动就是加强思想教育,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样,使难点化易即可。

三、课堂小结(3分钟)
播放轻音乐,布置学生思考并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教师最后打出结构图。

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归纳整理,沟通知识点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培养他们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政和二中马温凤
一、教材分析
1、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为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课型为综合课,讲授一
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本课题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见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以下教学
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和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

美国提出的呼户开放”政策,(知识是能力的前提,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
一切便无从谈起*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B:通过
学生讲述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知识创
新能力。


3)思想目标:A: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杀敌,顽
强反抗外来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B: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清政府,继而掀起瓜分狂潮等
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知识、逻辑、情感最佳结合的原理)
3、关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确立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确立依据:它们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形成总体历史发展脉胳中的重要一节。

2)难点:美国提出的呼户开放”政策。

确立依据:初二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很难认清,他们对于美国为何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及此政策的本质难于理解,而且,会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混淆在一起,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学观念
1、坚持“一个理念1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营造“一种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有序;
3、做到“两个淡化:淡化教师说教,淡化理论灌输;
4、提倡“两欢迎,三允许:欢迎质疑、争辩,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1、多媒体教学
理论依据: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仍属于经验型,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的支持。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
段,能再现历史画面,加深空间概念,将疑难的问题直观的表现出来,并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思考问题时间更加充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增加了学生质疑、讨论的机会,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2、启发式教学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设疑导学的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设疑一讨论一回答一精讲引导”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学生的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即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师生间的讨论、生生讨论,形成多向互动,使学生在思想撞击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并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同学间的感情交流,这既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2、分析归纳法
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所以,不仅要罗列历史,还必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中得到科学性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能透过现象,得出科学的结论,遵循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原则,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动脑筋去分析、去探讨。

同时,也需要对史实和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归纳。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程序设计
!、导人新课
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的片断,然后设问:大家都知道这是甲午战争中的一个场面,那这场战争起因如何?结局怎样?从而自然导人新课。

用此法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切实落实设疑导学的思路,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讲授新课
(一)、第一部分:甲午中日战争
包含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这几块内容。

关于战争起因,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战争经过,是本课教学中重点内容。

我主要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来讲述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配合演和图片,请学生谈谈邓世昌、丁汝昌奋勇杀敌,壮烈殉国的故事。

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缎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也是本课的重点内
容。

我处理教材的方式是:多媒体演示李鸿章、伊腾博文签约的画面,接着由学生概述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主要内容。

再设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何不同?这些规定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哪些条款最能反应时代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教师小结。

这样,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团体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和“资本输出”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归纳,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瓜分狂潮”是本课重点,涉及各个国家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学生容易混淆,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演示《时局图》和《列强瓜分中国简表瓦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当时
的中国已到了亡国灭种的险境。

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运用设疑导学法进行教学,主要设问: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各小组代表总结陈词。

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从而,难点也就可以突破了。

3、课堂小结:
本课题的小结任务由学生根据板书来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教学评价,出示反馈题。

(l)、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户开放”政策的内容
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3)、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样本质的不同?
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不仅能检测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

所以,此题设计,符合反馈矫正的原理。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题教学方案设计的粗浅见解,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为掠夺原料和市场
火爆发:1894年牙口外丰岛海面
3、主要战役:平壤、黄海、旅顺、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1、经济侵略加剧:资本输出
2、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叶户开放”政策:提出、内容、作用。

说课教案:新航路的开辟
说课教师:李爱英邵武一中
一、教材分析
(一入地位和作用:新航路的开辟是14—一16世纪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这一重大事件,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事件。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5世纪末—一16世纪初西欧人在地理上的重大发现,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意义和后果。

2、德育目标:
(l)、新航路的开辟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航海家开拓、进取、创新和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学习。

(2)、新航路的开辟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3、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四次远航
依据:教学要求及中学生的特点。

2、难点: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评价。

依据:“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巨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评价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这些知识既属于难于理解的知识,又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确定“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评价”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运用
“新航路的开辟”要讲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意义和后果。

根据教学大纲和初三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l、阅读指导法:教师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看学习目标进行阅读,目的明确。

2、分析归纳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3、对比分析法: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表”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两大后果。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教材于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

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3、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阅读提纲,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进行自学,重点、疑点的地方作记号,理清知识结构和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