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变迁

摘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邹德侬教授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建筑师的群体特征总结为:中庸而辩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创作中保有的传统情结和文化使命、高超的设计技艺和折衷的倾向、群体性封闭的建筑创作个性、封闭环境中自发探索现代建筑、建筑创作广有成就的地域品格以及形象思维重于建筑理论的思辨等若干方面。

本文将以时间线索为轴,以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为例,围绕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及其分别在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上的体现,进行梳理并加以论证。

关键词:中国现代建筑北京十大建筑时代性与地域性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国庆献礼与艰难探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笔者注:即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等。

这一时期的北京十大建筑,采用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工作方法,集全国建筑精英之力在十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首先,在建筑艺术上,建筑师保持活跃的建筑思想与多样的创作思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在建筑技术上,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得到了比较有探索性的尝试,这在当时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相对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实属不易的。

由老一辈建筑师张镈主持设计的民族文化宫(图1)时至今日仍广受好评。民族文化宫是供我国各民族同胞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中“设有展览馆、文娱活动设施、图书馆及含有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设备的会议厅,总建筑面积30770平方米,主楼1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整体采用折衷主义的建筑手法,墙体为白色,顶部采用孔雀蓝琉璃,显示出宁静优雅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

图1 民族文化宫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开放交流与现代初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包括“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

这一时期的北京十大建筑,尽管涵盖领域涉及广播、会展、交通、餐饮、园林、艺术、纪念等功能。

首先,在建筑艺术上,设计风格中已鲜见以往政治意味过于强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设计思路。

其次,在建筑技术上,中央彩色电视中心的主楼采用筒中筒结构,达到了抗震的九度设防标准;长城饭店(图2)采用全玻璃幕墙作

为围护结构,不仅是材料运用上的大胆革新,而且十分接近当时的国际建筑潮流;总的来说,这些技术上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条件改善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这也为建筑师开拓创新设计理念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图2长城饭店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协调环境与技术新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东安市场和北京国际金融中心”[ ]等。这一时期的建筑又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在建筑艺术上,针对一度盛行的不加分析直接传承建筑历史符号的风格,以及这类建筑无法真正体现时代性和地域性甚至对城市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建筑师开始寻求在设计手法上的新思路,把从城市看建筑和从建筑看城市的双重视角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图3)以“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原则为指导,在空间、色彩、尺度上维持清华园的既有特色,寻求在完整建筑群中新生个体对于群体的协调。

图3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其次,在建筑技术上,除了窗式幕墙系统和斜拉索技术的应用外,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逐渐成为建筑学的前沿领域。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满足生态综合平衡和最大化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实现满足建筑所需的最佳环境成为一项重大

的课题。

四、二十一世纪初北京十大建筑——境外合作与多元共存

二十一世纪初北京十大建筑包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图书馆(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厦、国家体育馆等。这一时期的北京十大建筑,主要存在两大特点。第一,这些建筑作品大多数都是在境外设计机构与国内设计团队共同配合下完成的。第二,群众的参与热情比以往有了更大提高,通过平面媒体投票、手机短信投票、网上投票等方式的共计970万余张选票,是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时的15倍之多,体现出大众对于城市面貌的关注度在日益增长。

首先,在建筑艺术上,境外建筑师带来了他们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独特见解,这也使得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现代建筑的内涵。无论是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中心对于中国宇宙观中的“天圆地方”概念的引入,还是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中由红色柱列排布所形成的“龙”形象的隐喻,亦或是饱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图4)与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对比而非统一手法实现建筑对于城市面貌的改造,都体现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精神对千篇一律建筑风格

的取代。

图4 国家大剧院

其次,在建筑技术上,包括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的国家游泳中心对膜结构技术的应用,国家体育场对于大面积钢结构施工技术上的创新,北京新保利大厦(图5)中柔索玻璃幕墙与超大直径预应力钢索在公共建筑上的首次应用以及北京南站对于太阳能技术在火车站建筑中的利用等多个方面。在奥运契机的带动下,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充分地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也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卓有成效的技术革命。

图5 北京新保利大厦

六、结语

通过对上述不同时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在这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中总结出中国现代建筑在时代性和地域性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中国现代建筑的时代性,表明了任何时期的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之上的。

其次,中国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源自于中国建筑发展历程本身所拥有的独特脉络,这又是一条明显有别于西方建筑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无论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建筑的创作者,都应该通过不断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矛盾中形成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