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74a5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8.png)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21年)。
在商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计算工具,如算筹和算盘,用于商业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
在这个时期,数学主要是为了应用而存在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数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这个时期有许多数学家和数学家创造了很多数学方法和概念。
例如,《九章算术》就是一个在战国时期编纂的重要数学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数学方法和问题的解法。
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数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数学家开始使用一种偏重于抽象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成为“术数”或“曲线术”。
在这个时期,数学开始从实际问题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研究数学的学者主要是通过研究数形关系和探索数的特征来推导出数学的定律和规则。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数学迎来了又一次的高潮。
隋唐时期的数学家主要关注于几何学和代数学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李冶和郭守敬。
李冶是唐代的一位几何学家,他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创立了《本草几何》一书,成为了中国几何学的奠基人。
郭守敬则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均输术》和《秘会精义》对后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是中国数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数学在代数学、数论和解析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特别是,《数学通览》一书对数学的分类、整理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书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内容,如线性方程、求根法和三角学等。
除了学术界的发展,中国数学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 Ming明代,中国的数学家们发展了一种叫做“甲骨本义”的方法,用于计算和研究卜辞中的问题。
这个方法在卜辞解释和历史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历了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179d7de6f1aff00bed51e75.png)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二、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与其同时出土的一本汉简历谱所记乃吕后二年,所以该书的成书年代至晚是公元前186年。
数学的发展论文2000字
![数学的发展论文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a58443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7.png)
数学的发展论文2000字1、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1.1起源与早期发展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中国数学发展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记数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可以找到记数的文字。
如独立的记数符号一到十,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还有十进制的记数法。
在春秋时期出现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
古代的算筹多为竹子制成的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以此类推,并以空位表示零。
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
在几何学方面,在《史记夏本记》中记录到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勾股定理中的勾三股四弦五已被发现。
1.2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形成在秦汉时期,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系统化、理论化,相应的数学专书也陆续出现,如西汉初的《算数书》、西汉末年的《周髀算经》、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一系列算学著作。
《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以及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年,以问题形式编写,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特点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筹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
中国数学在魏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赵爽证明了数学定理和公式,详尽注释了《周髀算经》,其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注文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
刘徽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在南北朝时期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
高中数学史选讲知识提纲
![高中数学史选讲知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b973146767f5acfa1c7cd8c.png)
第一章数学发展概述§1 从数学的起源早期发展到初等数学形成一、数学的起源,早期发展(p1-p3)主要标志:数的概念、记数系统、算术、几何等初步形成。
1.数的概念和计数系统2.经验几何的发展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勾股定理。
古埃及在19世纪中期和末期发现两卷纸草书,一卷是“莱茵德草卷”,一卷是“莫斯科草卷”。
3.算术二、初等数学(常量数学的形成)(p3-p7)到公元16世纪,经过系统整理和理论概括形成初等数学,也就是常说的常量数学。
1.希腊(坚持数学中的演绎法和抽象方法)(1)欧几里得,著作《原本》(中文翻译:《几何原本》)是数学史上的第一座理论丰碑,其最大的攻绩在于确定了数学中的演绎模式。
(2)阿基米德对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接近于积分计算。
(3)丢番图的《算术》是古希腊人在代数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书中不仅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而且开始用一套缩写符号表示代数问题,这为以后符号数学的发展开了先河。
2.中国(p4-p6)《九章算术》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成果,例如,算术方面的此例算术,盈不足术,代数方面的方程术、正负术、开方术等。
(P4)刘徽撰《九章算术注》,其中割圆术是极限思想的萌芽。
刘徽和南北朝时期的祖暅计算球体积的方法是积分学的萌芽。
公元5世纪的《张邱建算经》提出了世界著名的百鸡问题。
他发了三组答案,他是数学史上发出一题多解的第一人。
祖冲之,给出了 的上下界。
南朝《孙子算经》中有“物不知数”问题,通常称作“孙子问题”即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
杨辉的著作《详解九章算经》中有一张珍贵的图——“开方作法本源图”,也即“贾宪三角,这张图给出了指数为正整数的二次式展开的系数表。
西方人把此三角称作“帕斯卡三角形”。
(p6)宋元一个最深刻的动向是向代数符号化的进展,这就是天元术与四元术的出现。
元朝李治所著《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是最先阐述天元术的著作(天元术:设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750fda6b8f67c1cfbd6b80f.png)
第一讲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主要内容:数与形概念的产生、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从原始的“数”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因而在进行物物交换时显得很不方便,“数”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非常迫切。
也就是说,人从社会生产活动中认识到了具体的数,导致了记数法。
“屈指可数”表明人类记数最原始、最方便的工具是手指。
如,手指计数(伊朗,1966),结绳计数(秘鲁,1972)(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事的绳结,当时人称之为基普),文字5000年(伊拉克,2001)(楔形数字),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
早期几种记数系统,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甲骨文、古希腊、古印度、玛雅(玛雅文明诞生于热带丛林之中,玛雅是一个地区、一支民族和一种文明,分布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等。
世界上不同年代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进位制和眼花缭乱的记数符号体系,足以证明数学起源的多元性和数学符号的多样性。
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2.1 古代埃及的数学背景:古代埃及简况埃及文明上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可以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早期王国时期(公元前3100-前2688年)、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81年)、中王国时期(前2040-前1768年)、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6年)、后期王国时期(前1085-前332年)。
(1)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81年。
埃及进入统一时代,开始建造金字塔,是第一个繁荣而伟大的时代。
(2)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6年。
埃及进入极盛时期,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直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
埃及人创造了连续3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建立了国家,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发明了铜器、创造了文字、掌握了较高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建造了巍峨宏伟的神庙和金字塔。
数的起源与发展
![数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67718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7.png)
数的起源与发展1. 数的起源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在人类社会浮现之前,早期的人类也有一些基本的数数能力,用来计算食物、物品的数量等。
然而,真正的数学概念和符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1.1 古代文明的数学古代埃及文明是数学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
埃及人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记数系统,基于十进制,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数字。
他们还发展了一些基本的算术运算方法,如加法、减法和乘法。
古代巴比伦文明也有独特的数学发展。
巴比伦人发明了一种基于六十进制的计数系统,这在一些度量领域如时间和角度的计算中仍然有所应用。
巴比伦人还开辟了一些基本的代数和几何概念,如求解一次方程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2 古希腊的数学古希腊是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将数学从实用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开始研究数学的本质。
古希腊的数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等人,对几何学、代数学和数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许多数学定理,如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揭示了数学中的一些基本关系。
欧几里得则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系统阐述了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和定理。
阿基米德则在数学物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如计算圆周率和浮力定律等。
2. 数的发展数的发展在近代得到了极大的推动,特殊是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
2.1 近代数学的发展17世纪的数学革命由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人引领。
他们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数学的快速发展。
笛卡尔引入了坐标系,将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开创了解析几何学。
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学,为物理学和工程学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
19世纪是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学的各个分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代数学、几何学、数论、概率论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2 现代数学的发展20世纪是现代数学的发展阶段,数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数学的抽象性和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的数学家如哥德尔、图灵、冯·诺依曼等人在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理逻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bc8d3d804d2b160b4ec0f3.png)
例(莱茵德纸草书问题) 一个量,其三分之二、二分之一和七分之 一,加起来等于三十三,求这个量。
1.2.1 埃及数学
四、算术与代数
3. 等差、等比数列 例(莱茵德纸草书第40题)
将一百个面包分配给五个人,使各人所得面包 数成等差数列,且头两人所得是后三人的七分之 一。求每人所得面包数。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数字
1.2.1 埃及数学
三、埃及数学的史料 纸草书 : 莫斯科纸草书(约BC1890年) 25题 莱茵德纸草书(约BC1650年) 84题
1.2.1 埃及数学
三、埃及数学的史料 纸草书 : 开罗数学纸草书
1938年被发掘出来,并于1962年受到认真 的研究。书写此纸草书的时间在BC300年左 右,它包括四十个数学问题,其中九个问 题独到地论及勾股定理,并且表明:那时 的埃及人知道3,4,5三角形,5,12,13三 角形,20,21,29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埃及数学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数的概念的形成,大约在30万年前 当对数的认识变得明确时, 导致记数的产生
手指计数(伊朗,1966)
结绳计数(秘鲁,1972)
文字5000年(伊拉克, 2001)
1.2.1 埃及数学
一、地理历史概况
地理范围: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两岸
时间跨度:BC 3100 至 BC 332
1.2.1 埃及数学
1.2.1 埃及数学
二、埃及古文字及解读
埃及象形文字 BC 3500 僧侣文 BC 2500 通俗文 BC 700 1799年 拿破仑远征军发现刻有
数学史 第一讲 数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课件
![数学史 第一讲 数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6ff54f852458fb770b56b9.png)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32)曾指出,今天十进制的 广泛采用,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10个手 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 《周易。系辞下传》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 之以书契”之说。 • 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事的绳结,称为基普。
• 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记 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如古埃及的象形 数字、巴比伦的qi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 字等等。 • 记数系统的出现使数和数的书写运算成为 可能,初等算术应运而生了。
主要工作和特点 1、采用60进制为主的记数系统。对60以内的 整数采用简单十进累计法,对大于59的数采用 六十进制的位值记法。他们还巧妙地将位置记 法推广到整数以外的分数。 例: 2、在算术方面,他们长于计算,创造了很多 成熟的算法。 例:开方根。
3、他们编制了很多数学用表,如乘法表、倒 数表、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 表三、甚至还有指数对数表等等。 4、在代数领域达到了相当高度,能有效地处 理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些简单的三次方程。 例: 5、在几何领域掌握了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 形面积和棱柱、平截头方锥等一些立体图形 的体积公式,还会利用图形相似性的概念。
2. 形的概念 • 最初的几何知识是从人们的直觉中萌发出来的。 从自然界中提取几何形式,并且在器皿制作、 建筑设计及绘画装饰中加以再现。 • 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古埃及几何学产生于尼 罗河泛滥后土地的重新丈量。 • 古印度的几何学的起源和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 古中国的几何学的起源更多地和天文观测相联 系。
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主要工作和特点 1、十进制记数系统,但没有位值的概念。单位 分数被广泛使用。 例:整数和单位分数的表示。 莱茵德纸草书上有一张形如2/(2p+1)(p从2到 50)的分数分解成单位分数之和的表。 2、在古埃及数学中,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 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 例:乘法和除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c5393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1.png)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如下:1.起源:- 远古时期的记数意识: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了记数的意识。
大约7000年以前,人们对数字的认知还非常有限,甚至数到2以上都有困难。
后来人们逐渐把数字和双手联系起来,每只手代表一个“1”,这是最初对数字的直观理解。
为了记录和表达数量,祖先们先是结绳记数,后来发展到“书契”记数。
在五六千年前,已经能够书写1至30的数字,到了春秋时代,能书写3000以上的数字,并且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 早期的数学知识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修改过的《周易》中出现了八卦,这是一种具有深刻数学内涵的符号系统,对后世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卦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战国时期的数学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数学取得了显著进展。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得到确立,乘法口诀已经在一些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应用于生产生活,比如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并且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如战国时期孙膑提出的“斗马术”问题,就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
2.发展:-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记数和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更加丰富。
同时,算筹和十进位制系统的出现和应用,为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有效的计数方法。
算筹是一些直径1分、长6分的小棍儿,质料有竹、木、骨、铁、铜等,其功用与算盘珠相仿。
- 西汉末期至隋朝中叶: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标志是《九章算术》的诞生。
《九章算术》是中国秦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数学知识结晶,全书共分为九章,收录了246道数学应用题,每道题都分为问、答、术(解法,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三部分,内容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这一时期除了《九章算术》,还出现了刘徽注的《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数学专著。
第3章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3章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f9ebc8dd0d233d4b14e690a.png)
• 60进位制:60进位制是地处亚洲西部的巴 比伦于公元前2000前首先使用的。 • 60进位制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 60是2,3,4,5,6,10,12,15,20, 30等的倍数,可使计算简化。 • 与圆周分成360份有关。 • 两河流域有两个民族,一个用10进制,一 个用6进制。两种制度混合调和就形成60进 制。
第3章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精确计算,通向世间万物和一切奥秘的知 识的大门。 • 《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 引言
§1.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 数学与现实世界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又 有怎样的联系?或者说,是纯数学产生于 纯思维呢?还是纯数学是某种起源于经 验,来自外部世界,然后又脱离外部世界 的东西呢?自古以来,数学家和哲学家有 关各自不同的认识,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 论。 • 数学的起源来自人们对自然万物数和形的 认识。
• 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象形文字中就有实例, 它是10进的,但却不是位置的。在公元前 3000到2000年之间,巴比伦人发展了60进 位的定位数系(positional numeral system),它采用了位置制,却不是10进 的。而最重要和最美妙的记数法则是10进 位位置制记数法。
• 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1749 – 1827)曾经写道: • 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不但有绝 对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种巧妙的方法出自 印度。这是一个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今天看 来如此简单,以致我们忽视了它的真正伟绩。但 恰恰是它的简单性以及对一切计算都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才使我们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 在首位;而当我们想到它竟逃过了古代最伟大的 两位人物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奥斯的天才思想的 关注时,我们更感到这成就的伟大了。
数学简史中的好句好段摘抄
![数学简史中的好句好段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19d022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a.png)
数学简史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一、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 "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最早时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它起源于计数、测量和图形,而这些也是最早的数学活动。
"2. "在远古时代,数学伴随着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而逐渐发展。
它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古希腊的数学成就1. "古希腊的数学成就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到欧几里得,他们不仅为数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让数学成为了一种科学。
"2.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理念,认为数学是理解宇宙的关键。
而欧几里得则通过《几何原本》为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世纪的数学发展1. "中世纪数学的发展与哲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等领域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的数学家们开始系统地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为算术和代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中国的宋元时期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阶段。
贾宪、秦九韶和杨辉等人的工作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进步1.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再次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达芬奇、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的工作不仅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更推动了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2. "这一时期的数学家们开始使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为微积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五、现代数学的诞生与演变1. "现代数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
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工作使得微积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开启了现代数学的大门。
"2. "随着19世纪的分析学、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现代数学的框架逐渐形成。
20世纪初,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和歌德尔的数理逻辑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数学的内涵。
第一讲__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
![第一讲__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https://img.taocdn.com/s3/m/d8fd1d1355270722192ef7f8.png)
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巴比伦数学) 1、背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数学出 现以前,人类在数学上没有取得更多的进展,由于原始人早 在公元前一万年就开始定居在这一地区建立家园,靠农牧业 为生,可见最初等的数学迈出头几步是多么的费时,更由于 许多古代文明社会竟然没有什么数学可言,足见能培育出这 门科学的文明是多么的稀少。巴比伦人是首先对数学主流作 出贡献的。由于对巴比伦古代文明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近 百年考古研究的结果。“巴比伦人”这个名词包括好些同时 或先后住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之间及其流域上的 一些民族,这快地方古代叫“美索不达米亚”,是今天的伊 拉克一带。 史料:得自于其泥版文书。即在胶泥尚软时刻上字,然后晒 干,因而那些未被毁坏的就能完整保存下来。这些泥版制作 大约在两段时期,有些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而大部分是公 元前600到公元300年间的,今出土50万块泥版。
小结:埃及人对数学的主要贡献是: 1、他们完成了基本的算术四则运算,并且把它们推广的分数 上;他们已有了求近似平方根的方法。 2、他们已有了算术级数与几何级数的知识。 3、他们已能处理包括一次方程和某些类型的二次方程的问题。 4、他们几何知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的知识。 6、他们已经熟悉比例的基本原理,某些人还丛其中看到了我 们今天应称之为三角函数的那种观念的萌芽。
第二节 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对于科学史家来说,早期数学的发展要归功与巴比伦人 和埃及人,由他们单独提供了经得起科学分析的知识核心。 一、埃及数学 1、背景:埃及文明源自何处至今是迷,但肯定在公元前4000 年之前就已存在。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到前3000年之际统一 了南北埃及,埃及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到最高点,当 时的统治者建立了至今闻名的金字塔,一直到公元332年亚里 山大征服它之前,埃及文明基本上是由本地居民创造的。 史料: 现存的数学文献主要有两批,一批是保存在莫斯科的, 叫莫斯科草片文书,另一批是英国人莱因德发现的,叫莱因 德纸草书,现存英国博物馆。
第四章:中国数学1 第一节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一、数学的起源
![第四章:中国数学1 第一节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一、数学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3b88d24fd1f34693dbef3e4e.png)
第四章:中国数学1第一节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数学的起源数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标志着数学的起源.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在中国,发生这种飞跃的时间不晚于7000年前.例如,这一时期河姆渡(今浙江余姚境内)遗址中的骨耜①都有两个孔,许多陶器有三足,一些陶钵底上刻着四叶纹,这是形成“二、三、四”等数的概念的依据.约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有的陶器上有整齐排列的点子,数目由一到九(图4.1),这说明人们已认识了“九”.简单几何图形的出现,是数学起源的另一标志.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圆、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各种几何图形.圆柱形陶纺轮的烧制,表明人们有了圆柱的观念;而造型精致的空心陶球,则说明人们已掌握一些关于球的知识.这些都是萌芽状态中的几何.我们从某些陶器的图案中,可以推测菱形产生的有趣过程,它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图4.2).数概念产生之后,原始记数法便随之出现了.《易经》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三国时吴人虞翮在《易九家义》中也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些记载表明,结绳记数是原始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记数方法.刻划记数是比结绳记数进步的一种记数法,也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在竹、木或骨片上面刻出一个个小口,表示一定的数目,这大概就是《易经》所说的契.例如1975年在青海乐都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遗物中,有40件带有三角形小口的骨片(图4.3),这些小口便是用来记数的.中国最早的数字出现于原始陶器,可称之为陶文.例如,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如下数字符号:陕西姜寨出土的陶器(约6000年前)上也有类似的数字:很明显,这些数字都属十进制系统.二、商周数学大约4000年前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代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则演变为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1.甲骨文中的数字商代甲骨文表明,当时已有比较完整的数字系统.从1到10的每个整数,以及100,1000,10000,都有相应的符号表示:十、百、千、万的倍数多用合文,例如10的倍数在甲骨文中,最大的数是三万,写作.人们能表示三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也许更多),例如156写作.甲骨文中的数字,大部分联系着实物,如五十犬,三十羊.也有一些甲骨上的数字是独立出现的,人们曾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了10以内的全部自然数,没有和实物连在一起,说明商代已经有了抽象的自然数概念.2.记数和运算商代数学中,十进制已相当完善了,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对甲骨文的研究表明,商朝人已经会做自然数的加、减法和简单乘法了,遗憾的是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算法,因为甲骨文记录的只是运算结果,而没有运算过程.周代记数法与商代相比,有—个明显的进步,就是出现了位值记数.如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一个中山国铜灯铭文中,355记作,末位的五表示个位五,而前一个五表示五十,两个五间没有用十隔开.这说明当时已有了位值的观念,只是应用不多,还未形成系统的制度.3.干支纪年法六十循环的“天干地支”记数法,是商代数学的又一个成就.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历法,可称干支纪年法.天干有10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相配,共得60个不同单位——以甲子开始,以癸亥告终.然后又是甲子,如此循环不断.中国农历至今还使用这种方法.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数学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正经历着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这一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对科学文化影响极大.数学园地更是生机盎然,朝气勃勃.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基础上,逐渐懂得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成册,这就是早期的书.写上字的竹片称为简,或竹简.春秋战国的大批数学成果,便是通过竹简流传下来的.1.几何与逻辑《墨经》中讨论的几何概念可以看作数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最初尝试.《墨经》是以墨翟①(约公元前490—前405)为首的墨家学派的著作,包括光学、力学、逻辑学、几何学等各方面问题.它试图把形式逻辑用于几何研究,这是该书的显著特色.在这一点上,它同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前275)《几何原本》相似,一些几何定义也与《原本》中的定义等价.下面略举几例:(1)“平,同高也”——两线间高相等,叫平.这实际是平行线的定义.(2)“同长,以正相尽也”——如果两条线段重合,就叫同长.(3)“中,同长也”——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同的点叫中(点).(4)“圆,一中同长也”——到一个中心距离相同的图形叫圆.《墨经》中依次给出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定义,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为端、尺、区.在研究线的过程中,墨家明确给出“有穷”及“无穷”的定义:“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用线段去量一个区域,若能达到距边缘不足一线的程度,叫有穷;若永远达不到这种程度,叫无穷.《墨经》中还有一条重要记载:“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用现代语言说,大故是“充分条件”而小故则是“必要条件.”大故和小故的区分,在哲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可惜的是,随着墨家的衰落,墨家数学理论在形成体系之前便夭折了.2.算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分数已在中国广泛应用了,有些分数还有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已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了.《管子》等书中便记载着九九歌诀,顺序与今不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至于改为“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的顺序,则是宋元时代的事情了.3.对数学中“无限”的认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数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着古今数学的发展.据战国时成书的《庄子》记载,惠施曾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观点.其中“大一”、“小一”可理解为无穷大,无穷小.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到没有外部,称为无穷大;小到没有内部,称为无穷小.书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著名命题,可以看作是对“小一”的发挥.一尺长的木棒,第一天取它的一半,第二天取剩下那一半的一半,如此不断地取下去,同《庄子》一样,《墨经》中也讨论了分割物体的问题.但墨家反对物质的无限可分.他们认为,如果把一条线段分成前后两半(比如以左为前,以右为后),保留前半而弃去后半(图4.4中OB),再弃去前半的后半(即CO),如此不断地分割和取舍,剩余部分小到不能再分为两半,就是端(A点).如果采用前后取的办法,即第一次取线段前半,第二次取前半的后半,第三次取后半的前半,……取到最后,也会出现一个不可分割的端,这个端在线段中间而不在边缘(位于CO之间),这就是《墨经》所云“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很明显,这种思想与近代极限理论是相符的.数学分析中用区间套来限定数轴上一个实数点的方法与此类似.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分割思想看作区间套原理的雏型,其中蕴含着“点是线段无限分割之极限”的思想.4.组合数学的萌芽组合数学虽是现代数学的分支,它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春秋时期成书的《易经》便含有组合数学的萌芽.《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书中通过阴阳卦爻预言吉凶.“——”是阳爻,“——”是阴爻,合称“两仪”.每次取两个,按不同顺序排列,生成“四象”;每次取三个,生成八卦(图4.5);每次取六个,则生成六十四卦.四象、人卦与六十四卦的排列,相当于组合数学中的有重排列:从n种元素中每次取r个,共有n r种排列法.例如,在两种卦爻中每次取3个,共有23=8种排列,这就是八卦.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发明二进制后不久,见到了传教士白晋(J.Bouvet,1656—1730)从中国寄去的八卦.莱布尼茨认为,八卦中蕴含着二进制思想,因此惊叹不已.实际上,若把“——”和“——”两种卦爻用1和0代替,八卦就可表示为000(坤)001(震)010(坎)011(兑)100(艮)101(离)110(巽)111(乾)莱布尼茨说八卦是“流传于宇宙的科学中最古老的纪念物”,这项发明“对于中国人民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并因此产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崇敬,热烈地希望到中国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便托人把自己亲手制造的手摇计算机送往中国,成为中、德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5.早期的数学工具——算筹与规、矩算筹即用于计算的小竹棍(也有木质、骨质或金属材料的算筹),它是中国人创造的计算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算筹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书中多有记载,如“孟子持筹而算之”(《十发》),“善计者不用筹策”(《老子》),等等.1954年在长沙的一座战国楚墓中挖出一个竹筒,内装竹棍40根,长短一致,约12厘米,是为算筹之实物.用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据文献记载,筹式有纵横两种:(图中第一行为纵式,第二行为横式)算筹的摆法是纵横相间,从右到左:个位为纵,十位为横,百位为纵,千位为横……,遇零则空位.例如2561摆成,308摆成.筹算加减法与今珠算类似,从左到右逐位相加或相减即可.筹算乘除法的步骤稍微复杂一些.二数相乘(如48×36)时,先用筹摆一数于上,一数于下,并使下数的末位和上数首位对齐(图4.6(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上数首位乘下数各位,把乘得的积摆在上下二数中间(图4.6(2)),然后将上数的首位去掉、下数向右移动一位(图4·6(3)),再以上数第二位乘下数各位,加入中间的乘积,并去掉上数第二位(图4.6(4)).直到上数各位用完,中间的数便是结果.筹算除法也分三层,上层是商;中层是被除数,叫实;下层是除数,叫法.算筹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算筹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计算工具,直到元明时代才逐渐被珠算所代替.筹算的优点是简便、灵活,用一些小竹木棍便可进行复杂的计算.它的缺点是中间步骤不能保留,因此不便于检验.另外,过分依赖于算具,也不利于数学的符号化和抽象化.规、矩是两种测绘工具.规即圆规,矩是直角拐尺,用来画直线形.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规和矩的象形字,所以它们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工具被普遍用于测量和几何作图.四、周髀算经《周髀》是西汉初期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髀是量日影的标杆(亦称表),因书中记载了不少周代的天文知识,故名《周髀》.唐初凤选定数学课本时,取名《周髀算经》.1.勾股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是第一部记载勾股定理的书.该书云:“求邪(斜)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2.等差数列《周髀算经》中的“七衡”便是一等差数列.七衡是七个等距离的里,书中给出计算各圆径的一般法则:“欲知次衡径,倍而增内衡之径.二之以增内衡径,得三衡径.次衡放(仿)此.”这相当于给出通项公式D n=D1+(n-1)·2d,其中d为相邻两圆间的距离.3.内插法所谓内插法,是已知若干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求这些自变量之间其他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的一种方法,古代常用来推算日、月、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行度,为制订历法服务.内插分两种——等间距内插和不等间距内插.等间距指的是自变量的间距相等.设自变量x,等间距h,函数关系为f,若函数值之差f(x+nh)-f(x+(n-1)h)(即一次差,其中n=1,2,…)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则用一次内插法;若这些函数值之差的差(即二次差)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则用二次内插法,依此类推.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看,n次内插法反映的是n次函数关系.《周髀算经》中的内插法是最简单的等间距一次内插法.已经测得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夏至的日影①长,推算其他节气的日影长.假定每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相等,并以f(a),f(b)表示夏至及冬至的日影长,则有其中f(n)是从夏至到冬至的第n个节气的日影长,Δ被称为损益数.4.相似形与测量术《周髀算经》中记载着商高的“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头一句是说用矩的一边测量一线是否直线,第五、六句是用矩画圆、画方的方法.第二、三、四句是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把矩的一边垂直向上去测量高度,把矩的一边垂直向下测量深度,把矩平放去测量地面上两点间距离.下面以第二句为例说明测量方法:设AB为矩的一边,BC是矩的另一边由顶点到视线的一段,AD为图4.8所示之可测距离,DE其中显然用到了相似原理,可见当时的人们已懂得相似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了.第二节《九章算术》一、成书背景中国数学经过长期积累,到西汉时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内容.除《周髀算经》外,西汉初期出现了第一部数学专著——《算术书》,用竹简写成.全书共60多个标题,如“相乘”、“增减”、“少广”、“税田”、“金价”、“合分”等,标题下列有各种问题.《九章算术》的体例便受到《算术书》的影响.另外,从甘肃居延等地出土的竹简发现,西汉已有初步的负数及比例概念,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增多了.这些都为我国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许商算术》和《杜忠算术》是《九章算术》之前不久成书的著作.许商,长安人,公元前32—前8年曾任西汉大司农、河堤都尉等官职.他参加过治水工作,精通天文历法和计算,著《许商算术》26卷.杜忠与许商同时代,著《杜忠算术》16卷.现传本《九章算术》约成书于西汉末年,作者不详,可能经多人之手而成.它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一方面总结了西汉及西汉以前的数学成果,集当时初等数学之大成;另一方面又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内容与体例《九章算术》包括丰富的算术、代数和几何内容,全书共246题,几乎全是应用题.这些问题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九卷,故名《九章算术》.下面简介各卷内容.卷一“方田”,38问,主要讲平面图形的计算,包括系统的分数算法.卷二“粟米”,46问,粮食交换中的比例问题.卷三“衰(cuī)分”,20问,比例算法在分配物资等问题中的应用.卷四“少广”,24问,开平方、开立方问题.卷五“商功”,28问,土木工程中的体积计算.卷六“均输”,28问,主要讲纳税和运输方面的计算问题,实际是比较复杂的比例算法.卷七“盈不足”,20问,算术中盈亏问题的解法.卷八“方程”,18问,主要讲线性方程组解法,还论及正负数概念及运算方法.卷九“勾股”,24问,勾股定理的应用.书中的各类问题都有统一解法,但没有证明.经后人验证,这些解法的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各法以“术”名之,术文统御习题,这是本书体例的基本特点.例如,方田术“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勾股术“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便分别统御各方田问题及勾股问题.三、数学成就1.算术(1)分数运算《九章算术》方田章系统给出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以及通分、约分、化带分数为假分数的方法,其步骤与现代一致.分子、分母有公约数时,可利用公约数来化简分数.《九章算术》提出一种“更相减损”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即用分子和分母中的大数减去小数,互相减,减到余数与减数相等为止,该数便是原来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1),从91减去49余42,如图4.9(2);从49减去42余7,如图4.9(3);从42依次减去7,到第5次余7,如图4.9(4).谓“欧几里得算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2)比例算法《九章算术》的二、三、六、九各卷中,广泛使用比例算法来解决应用问题,并给出一般法则:“以所有数乘所求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法而一.”即这是由比例式所求数:所有数=所求率∶所有率得出的.书中称该算法为“今有术”,大概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开头常冠以“今有”二字.例如:“今有丝一斤价值二百四十钱,今有钱一千三百二十八,问得丝几何?”依法列式除了这种最简单的比例问题外,书中还有连比例、复比例、配分法等复杂的比例问题.例如:“今有贷人千钱,月息三十.今有贷人七百五十钱,九日归之,问息几何?”这便是一个复比例问题,其中9日乘750钱为所有数,30钱为所求率,30日乘1000钱为所有率.实际上,《九章算术》几乎包括了算术中的全部比例内容.(3)盈不足术《九章算术》卷七专讲盈亏问题,解法称为盈不足术.例如:“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求人数、物价各多少?”设每人出钱a1,盈b1;每人出钱a2,不足b2,人数为m,物价为n,则有这就是盈不足术的现代形式,其中各字母都是正数,分母也是正数.若a1<a2,则分母为a2-a1.将例题中数字代入,则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很容易用现代解方程组的行列式法验证.2.代数(1)开方《九章算术》中载有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例如,欲求55225的平方根,摆筹式如图4.10(1)(改用阿拉伯数码表示),其中55225叫“实”(被开方数),最下面的1叫“借算”,代表最高项系数.此式实际上表示方程x2=55225.将“借算”向左移动,每一步移二位,移二步后停住,如图(2).于是,原方程变为10000x12=55225.议得x大于2小于3,就在实的百位上置2,作为平方根的第一位数.以1议得的2乘10000得20000,放在实之下,借算之上,叫法.再以2乘法得40000,从实中减去,余15225,如图(3).把法加倍,向右移一位,变为4000,叫定法.把借算向右移二位,变为100,如图(4),这相当于方程100x22+4000x2=15225.大于3而小于4,就以3为平方根的十位数.以3乘100得300,加入议得x2定法得4300;以3乘4300,从实中减去,余2325,如图(5).再以300与4300相加,得4600,向右移一位变为460,这是第三位方根的定法.把借算向右移二位,变为1;如图(6).这相当于方程x32+460x3=2325.议得x=5为平方根的个位,以5乘借算1,加入460得465.以5乘465,3从实内减去,恰尽,得55625的平方根235,如图(7).从文字叙述来看,筹算开方法似乎很繁,实际摆筹运算是相当简便的.这种方法到宋代发展为增乘开方法,对高次方程解法产生了巨大影响.(2)正负数《九章算术》中不仅有正负数,而且还建立了正负数加减法则,即“正负术”.加法法则为:“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即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减;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加;0加正数为正,0加负数为负.类似地有减法法则:“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3)线性方程组《九章算术》中的“方程”,实际是线性方程组.例如卷八第一题:“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禾即庄稼,秉即捆,实即粮食.)依术列筹式如图4.11,它相当于三元一次方程组其中x,y,z分别为上中下三等禾每捆打粮食的斗数.按《九章算术》解法,用(1)式x的系数3去乘(2)的各项,得6x+9y+3z=102.(4)用(4)减(1)二次,得5y+z=24.(5)再用(3)×3,得3x+6y+9z=78.(6)(6)减(1),得4y+8z=39.(7)中把这种方法叫“直除法”,即连续相减法.它的原理与现在加减消元法一致,只是比较烦琐.《九章算术》中还有一道“五家共井”题,是说五户人家共用一口井,各家都有提水的绳子但都不够长,甲户的两条与乙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乙户的三条和丙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丙户的四条与丁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丁户的五条与戊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戊户的六条与甲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问井深和各户的“一绳之长”.假定五户绳长依次为x,y,z,u,v,井深为a,则有该方程组有五个方程,六个未知数,所以是不定方程组.书中给出了它的一组解.3.几何《九章算术》中给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弓形等常见图形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有三个,即其中c为周长,d为直径,取圆周率为3.书中的体积公式很多,包括立方体、长方体、棱柱、梭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其体积公式都与今一致.还给出一种比较复杂的几何体——刍童,即上下底面都是长方形的拟台体(图4.12)的体积公式《九章算术》对勾股定理的应用很广泛.它首先给出勾股定理的三种形式,即然后解决了几十个应用题.例如:“今有圆材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图4.13)以r为圆半径,由勾股定理得r2=52+(r-1)2,解得r=13,倍之即圆径.在讨论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九章算术》提供了许多整勾股数,如52+122=132,62+82=102,72+242=252,82+152=172,202+212=292,282+962=1002,等等.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找到了整勾股数的一般规律.四、理论特色及意义如果要找两部在世界上流传最久的古代数学著作,那就是希腊的《几何原本》与中国的《九章算术》,它们都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文献,分别在西方和东方的数学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但两书是各有特色的,从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数学的差异.在指导思想上,《九章算术》是把数学当作工具来用的.全书246题,几乎都是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应用问题,这说明作者在研究数学时,是以应用为目的,不大重视数学体系自身的完善.而《几何原本》则正好相反,全书没有一道应用题,全是“纯粹”的数学问题,表现出作者追求数学自身完善,“为数学而数学”的思想.从体例上来看,《九章算术》以术文统御习题,以计算为中心;《几何原本》则是一个演绎体系,以证明为中心.在几何研究方面,《九章算术》把重点放在几何量的研究上,把大量算术及代数知识用于长度、面积和体积计算;《几何原本》则把重点放在图形性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上,采用的是比较纯粹的几何方法.总的来说,《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相比,前者以实用性、计算性见长,后者以逻辑性、抽象性取胜.当然,《几何原本》对近代数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无疑超过《九章算术》,因为它那种逻辑演绎体系更适合于近代数学.但《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应忽视的.《九章算术》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该书包含了丰富的算术、代数和几何内容,形成一个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有自己特点的完整体系.《九章算术》中的一些成就具有世界水平.比例算法、盈不足术、开平方和开立方、负数的引入及正负数加减法则、线性方程组解法,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由于《九章算术》的实用性强,它对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影响.早在东汉时期,政府就把它当作校对度量衡的数学依据.书中的数学知识被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当时的历法(《四分历》、《乾象历》)便采用了书中的正负数加减法则,田亩测量及土木工程则离不开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在中国数学史上,《九章算术》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首先,它的体例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从汉至明,大部分算书遵从《九章算书》的体例.有些甚至直接冠以“九章”之名,如杨辉《详解九章算法》、秦九韶《数书九章》、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等.其次,《九章算术》重应用、重计算的特点被后世数学家所继承,形成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求数学解决办法.最后,《九章算术》中的许多理论,直接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开方法对于高次方程,线性方程组对于四元术,都有一定的奠基作用.自隋唐至宋,《九章算术》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数学教科书.实际上,《九章算术》成书后,历代研究数学的人几乎没有不读该书,不从中吸取营养的.它对于培养数学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九章算术》传到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后,也曾被当作教科书使用.越南的数学家在研究此书的基础上,写出若干书名冠以“九章”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某些内容还曾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并辗转传到欧洲,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例如《九章算术》勾股章中的一些问题几乎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后来的印度数学著作中,盈不足术与比例算法也先后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第三节刘徽的数学成就一、刘徽生平刘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籍贯山东,生卒年不详,约死于西晋初年.刘徽。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3篇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e055b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4.png)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数学的起源
数学是人类基本学科之一,涉及数、量、结构、空间以
及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从古代就有数学的产生,但数学的起源并不清晰。
在早期的文化中,人们已经开始掌握了计数的能力,并用图形、符号和文字来表示数的概念。
最早的数学思想和技术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数学文化,如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
这些文化的数学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发展的,如测量土地、建筑设计、财务记录等。
古代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发现了整数与比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几何形式化证明数学。
除此之外,他还探究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亚历山大渊博的图书馆
和博物馆成为了数学研究的中心。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如欧多克索斯、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他们的成就包括几何学的重大进展,如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所做的贡献,以及支配航海、建造和战争中的数学原理。
中世纪之前,中国和印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公元三
世纪至四世纪,中国曹操的大将王充所著的《论衡》是历史上第一部数学著作。
在中国,数学发展迅速,发明了算盘,并开创了代数学,如问经、数术和海岸等。
在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在公元五世纪编写了用于解决
二次方程的著作,而布拉马格普塔则在公元七世纪解决了不定方程的问题和错误,他们所发明的一些数学方法为其他数学家提供了灵感。
总之,数学的起源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不同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贡献。
虽然人们在数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但每个文化都为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数学的由来简介
![数学的由来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7c17cc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6.png)
数学的由来简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知不断深入,数学慢慢成为一种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
本文将简要介绍数学的由来,带领读者一窥数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数学的萌芽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期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社会,必须通过观察和计算来解决一些实践问题,如农业生产、天文观测等。
这促使原始社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运用数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简单计数是人类最早的数学活动之一。
古文明中的发现表明,人类早在约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数量。
这些符号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或石刻,用于记录财产、人口和物品等。
二、古代数学的发展古代数学的发展集中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地。
这些文明在农业、贸易和建筑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了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1. 埃及数学埃及古代数学主要用于解决应用问题,如计算土地的面积、设计和建造金字塔等。
埃及人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开发出了一种成熟的计数系统,采用了简单而实用的分数、几何图形和象形文字。
2. 巴比伦数学巴比伦数学最为著名的贡献是发展了一套基于60进位制的计数系统,这对今天的时间和角度计量单位起到了重要影响。
巴比伦人创造了多种数学方法,如解方程、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等。
3. 印度数学古印度的数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数和几何形状的研究上。
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7世纪之间,印度数学器重代数方法,发展了今天所称的"释迦牟尼"定理和"勾股定理"等。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无限级数和零的概念。
4. 中国数学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商业、土地测量和天文学。
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皮亚诺定理(质数有无穷多个),提出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以及广义圆率值的计算。
中国古代数学家还发展了一套独特的记数法,称为"竖式记数法",它为中国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ac664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7.png)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在商代,数学主要应用于商业和贸易领域。
商代人民使用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和除号,来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商代的一些文字记录还包含了诸如面积和体积计算、利息计算等数学问题。
在西周时期,数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
根据传世的《周髀算经》,西周时期的数学主要包括方矩、曲线、比例和计算术等方面。
《周髀算经》是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它包含了一些几何形状的计算方法,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均分弦线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数学逐渐发展起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数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包括土地测量、兵器制造、天文观测等等。
同时,随着各个诸侯国的发展,数学家也呈现出分散发展的趋势。
战国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包括鬼谷子、黄帝子和郑人等。
其中,黄帝子被誉为古代中国数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是一部包含九篇的数学专著,涵盖了算术运算、几何学、代数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统一中国后,数学得到了更为系统的整理和发展。
《九章算术》被收入《秦九韶算法》,成为了秦代的数学教材。
在这一时期,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如矩形土地的测量、用年质数算出月份的方法等等。
汉朝是中国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汉朝,数学家荀子编写了《算经》一书,该书是对《九章算术》的扩展和完善。
《算经》包括了算术、几何和代数等方面的内容,被广泛用作数学教材。
同时,汉朝还出现了一些数学名著,如《海峡》和《九章算法》等,这些著作进一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隋唐时期的数学家研究了很多问题,如方程、不等式、无理数等。
著名的数学家李冶和祖冲之在这一时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几何学、代数学和算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学史,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数学史简介ppt可编辑全文
![数学史简介ppt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5779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a.png)
虽然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无理数,但他们却严 禁泄露这一重要的发现,原因是这一发现彻底摧毁 了学派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信念:“万物皆数”。 他们认为:“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数,因 此,没有数既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 物”。但要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仅指整 数,而分数是被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但是很不幸, 是他们自己发现了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长度之比 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即现在所说的有理数)表 示,也就是找不到一个数(指整数或整数之比,即 有理数)使它平方后等于2,这就动摇了他们“万物 皆数”的根本信念。他们无法解释到底世界发生了 什么事情,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数学史简介ppt
奇妙的自然数
1 , 2 , 3 , 4 , 5 ,……这些简简单单的自然数, 是我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认识的。它们是那样 自自然然,因而显得平淡无奇。但我们如果认 真研究一下这些数字,就会发现其中妙趣横生。 聪明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的时候就会巧算自 然数列之和,这正是由于他对自然数有深刻的 了解。高斯小时候在德国的一所农村小学读书。 数学老师是位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瞧不起穷人 的孩子,从不认真教他们,甚至还打骂学生。 有一天,他情绪很坏,一上课就命令学生做加 法,从1一直加到100数,学史谁简介算ppt 不到就不准回家。
随着对于数的认识的发展,无理数终于在人们心目
中取得合法地位,并逐渐发展了实数的严格理论。关
于实数理论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之
中。
数学史简介ppt
中国传统数学中的无理数产生于开方不尽和圆 周率的计算。不过由于中国古算与古希腊数学有 着不同的传统,希腊人总是将数与形截然分开, 对涉及无限的问题总是持有恐惧的态度。中国算 学中数与形是有机统一的,中国人自始至终对关 于无限的问题总是泰然处之,能够正视无理数。
1-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1-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027ae07eff9aef8941e0614.png)
这种记数制以不同的特殊记号分别表示10的前六次幂:简单 的一道竖线表示1,倒置的窗或骨(∩)表示10,一根套索表示100, 一朵莲花表示1000,弯曲的手指表示10 000,一条江鳕鱼表示100 000,而跪着的人像(可能指永恒之神)则表示1 000 000.其他数目 是通过这些数目的简单累积来表示的,如数12 345则被记作 100 1 000 10 000 100 000 1000 000 12345 在两部纸草书中,象形文字被简化为僧侣文数字:
莱茵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中确实包含有许多几何性质的问 题,内容大都与土地面积和谷堆体积的计算有关。现存的纸草书中 可以找到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等图形面积的正确公式,例如莱 茵德纸草书中的第52题,通过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矩形的图形变换, 得出了等腰梯形面积的正确公式。 埃及人对圆面积给出了很好的近似。莱茵德纸草书第50题假设 一直径为9的圆形土地,其面积等于边长为8的正方形面积。如果与 现代公式相比较,就相当于取值为 3.1605 。
例如 这一写法中,右边的 表示两个单位;中间的 表 示基数(60)的2倍;而左边的 则表示基数(60)的平方的2倍, 因此这个数字是指 2 (60) 2 2 (60) ,用十进制写出来就是7322。 2
这种位值制是不彻底的,因为其中没有零号。这样,美索不达 米亚人表示122和7202的形式是相同的,人们只能根据上、下文来消 除二义性。不过在公元前3世纪的泥板文书中开始出现一个专门的记 号,用来表示没有数字的空位。这记号是由两个斜置的小楔形组成。 有了这个空位记号,人们就很容易将数 (2(60) 2 0(60) 2) 与 区分开来了。当然,这样的“准”零号并未能彻底消 除混乱,因为在现存的泥板文书中没有发现零号置于尾端的情形。 k k 1 2 因此, 这个记号仍然可以表示形如 (60) 2(60) (k 1 为整数) 的无限多个数中的任何一个。美索不达米亚人从未实施过绝对的位 值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最初的几何知识则从人们对形 的直觉中萌发出来,随着人们的 实践活动而不断扩展
古埃及几何产生于“测地”
古印度几何起源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几何起源于“天文观测”
《圣经》中的圆周率
著于公元前550年的《圣经.旧约》中的 《列王纪》和《历代纪》描述了所罗门王 的水池:
泥板
泥板
泥版楔形文
普林顿322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三、算术与代数
楔形文记数系统
开方
用数表计算
复利问题
方程
级数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三、算术与代数问题
1 楔形文记数系统
大多数文明采用十进制,但美索不达米 亚人却创造了一套以60进制为主的楔形文 记数系统.这种记数制对60以内的整数采用 简单十进累记法,对于大于59的数,则采 用六十进制的位值记法. 将一个圆分成360份,也来自美索不达 米亚人.
就得到一个如右所示的分数三角形, 称为莱布尼茨三角形. 从莱 布尼茨三角形可看出
1 1 1 r ,其中 x (n 1)Cnr (n 1)Cnx nCn 1 1 1 1 1 1 1 令 an 2 , 2 3 12 30 60 nCn1 (n 1)Cn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二、文字、史料及解读
楔形文字 五十万块泥版书 四百块数学泥版 1857年成功解读楔形文字(BC522年波
斯王大流士用三种文字(波斯文、埃及 文、巴比伦文)将其战功刻在石崖上) 1926-1950年解读泥版书数学内容
泥板
拉普拉斯说
“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数,每个记 号不但有绝对值,而且有位置的值, 这种巧妙的方法出自印度。这是一个 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今天看来如 此简单,以致我们忽视了它的真正伟 绩。但恰恰是它的简单性以及对一切 计算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使我们 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文明中列在首位; 而当我们想到它竟逃过了古代最伟大 的两个人物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奥斯 的天才思想的关注时,我们更感到这
则 lim an
n
.
1 4 1 5 1 6 1 7
.
140 105
2006年高考湖北卷理科15题解题思路
对比杨辉三角的性质,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可知,莱布尼茨三角形中从第二行起每一行中 的任一数都等于其“脚下”的两数之和. 由此可得
1 1 1 ,所以, x r 1或x n r 1. r r 1 r nCn 1 (n 1)Cn (n 1)Cn
1.2.1
埃及数学
一、地理历史概况
地理范围: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两岸
时间跨度:BC 3100 至 BC 332
1.2.1
埃及数学
1.2.1
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数学
二、埃及古文字及解读
BC 3500 僧侣文 BC 2500 通俗文 BC 700 1799年 拿破仑远征军发现刻有 三种文字(希腊文;僧侣文;象 形文)的铭文石碑
2.假位法(试位法) 例(莱茵德纸草书第24题) 一个量,加上它的七分之一等于十九,求 这个量。
1.2.1 埃及数学
四、算术与代数 3. 等差、等比数列
例(莱茵德纸草书第40题) 将一百个面包分配给五个人,使各人所得面包 数成等差数列,且头两人所得是后三人的七分之 一。求每人所得面包数。
例(莱茵德纸草书第79题) 7 座房,每房 7 只猫,每只猫抓 7 只鼠,每 只鼠吃 7 赫卡特粮食,问房、猫、鼠、粮食总 数.
1.2.1 埃及数学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 验. 由于土地丈量及金字塔建筑的需要,促 使几何学初步兴起,也有一些算术、代数 方面的成果,采用了单分数. 但知识是零碎 的、片断的,尚未形成严整的体系,还缺 乏逻辑因素,看不到命题的证明. 似乎还不 知道勾股定理. 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人 占领了这个地区,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
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数学 最为久远,古埃及(波斯与希 腊取代)与古巴比伦文化早已 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印度 文明屡受摧残损失殆尽,希腊 和罗马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 耀与辉煌。惟中华文明薪火相 传。
1.2.1
地理历史概况
埃及数学
埃及古文字及解读
埃及数学的史料
算术与代数 几何 埃及单分数
.
文字与数字符号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纸草上的数学(前3000年)
还产生了如106,107的数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的代数(前四
五千年)
中国的甲骨文——
古代中美州——印加与玛雅
玛雅数字
12世纪前罗马数字
羅馬字 數字 羅馬字 數字 羅馬字 數字 羅馬字 數字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
1.2.1 埃及数学
六、埃及单分数
单分数,分子为1的分数——在 整数的符号上画一个简单的椭圆,就 表示该整数的倒数。 2 2 n 中只有 3 有特殊符号,其它 的都分解为单分数。 1.
2 n
的分解式
2 n
莱茵德纸草书的单分数分解式表
六、埃及单分数
2.利用 7 例 将 表示成单分数之和. 29 7 1 1 1 1 1 答数: . 29 6 24 58 87 232 例(莱茵德纸草书第70题)
苏美尔计数泥版(文达, 1982)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三、算术与代数问题 2 开方
古巴比伦人擅长于计算,他们创造了许多成熟的算 法,开方计算就是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这种开方程序 既简单又有效:设 x a 是所求平方根,并设 a1 是这 b 根的首次近似;由方程 b1 a / a1 求出第二次近似值 1 1 , 若 a1偏小,则 b1偏大,反之亦然.取平均值 a 2 (a b ) 为下一步近似,因为 a2 总是偏大,再下一步近似 b2 a / a2 1 a (a b ) 将得到更好的结 必偏小,取算术平均值 2 果.这一过程实际上可以无限继续下去.耶鲁大学收藏 的一块古巴比伦泥版,其上载有 2 的近似值,结果精 确到六十制三位小数,是相当精确的逼近.
六、埃及单分数
3. 由单分数引起的问题
(2)多样性
• 任何一个真分数有无穷多种方式表示成不同单分 数之和 1 1 1
n n 1 n n 1
• 是否任何一个真分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单分数之和? 反例
4 5
几个常见分解公式
2 1 1 ,n为奇数; n n 1 n n 1 2 2 2 2 1 1 ,p、q为n的奇因数; n pq p p q q p q 2 2 2 1 1 ; 3k 2k 6k 2 1 1 2m 1 k m 1 k 2m 1 m 1 k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数字
1.2.1 埃及数学
三、埃及数学的史料 纸草书 : 莫斯科纸草书(约BC1890年) 25题 莱茵德纸草书(约BC1650年) 84题
古代埃及的数学
莱茵德纸草书
莫斯科纸草书
埃及纸草书
(民主德国, 1981)
1.2.1 埃及数学
四、算术与代数
1.记数法与四则运算
分级记数法(古埃及僧侣文记数) 整数加减法很方便,分数较复杂,要化为单 分数。乘法是累加法(倍乘)。还有乘法表。
X
1 2 3 4 5 6 7 8 9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XIX
XX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XI XXIX XXX XL XLVIII IL L LX XC
XCVIII
21 29 30 40 48 49 50 60 90
六、埃及单分数
3. 由单分数引起的问题 (3)最优分解问题
• • • • 项数最少 最大分母最小 分母的和最小 运算最简单
六、埃及单分数
4. 单分数在今天 • 研究单分数的特性己成为数论中一项内容 丰富的专题 • 民间趣题
1 1 1 一老头有17头牛,遗嘱长子分得 ,次子 ,幼子 , 2 3 9 问三个儿子各分得多少头牛?
作业
7 1. 写出 的一个较简单的单分数分解式. 29
2 2. 将 写成两个不同单分数之和(至少写出五种表达式). 45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地理历史概况
文字、史料及解读 算术与代数
几何
勾股数
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一、地理历史概况
地理范围:今伊拉克、伊朗西部 时间跨度:BC 3000 至 BC 68
利用裂项相消法可知
1 1 1 1 1 1 1 1 1 1 an ( ) ( ) ( ) ( ) ( 2 ) 1 2 6 6 12 12 20 20 30 nCn 1 (n 1)Cn
1 1 1 ,∴ lim an . 1 n 2 2 (n 1)Cn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埃及数学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数的概念的形成,大约在30万年前 当对数的认识变得明确时, 导致记数的产生
手指计数(伊朗,1966)
结绳计数(秘鲁,1972)
文字5000年(伊拉克, 2001)
池为圆形,对径为十腕尺,池高五腕 尺,其周长为三十腕尺.
给出了圆周率为三. 然而最近的“窥探工作” 却表明其他内容.
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2 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