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艺术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8af3d3df18583d0496459c0.png)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作者:刘媛媛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中华地区各民族已经实现了文化交流。
其中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胡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各区域的本土音乐受到胡乐的影响很大。
本文主要从音乐理论对隋唐音乐的影响、歌舞伎乐及南北音乐交流对隋唐燕乐的影响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发展隋唐音乐影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的混乱时期,在汉朝与隋朝大一统中间,持续了三百年的战争,胡人对汉族的侵略,使得汉族人口不断减少。
在这一动荡时期,汉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音乐理论、歌舞伎乐等几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研究对隋唐音乐的影响实际上,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和邻近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具体内容缺乏可靠记载,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就是苏袛婆音乐理论。
在苏袛婆音乐理论中最为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宫调的创立及使用,它让我国代音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后世的宋词、元曲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宫调的创立于使用为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古代音乐的持续、稳定发展。
苏袛婆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杰出人物,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苏袛婆理论也被引入到各邻国和区域音乐中,在各地当地舞蹈音乐中影响深远。
“五旦七调”的出现是和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我国古代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1}。
苏袛婆音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音乐的灵魂,既加深了中原和西域音乐文化沟通交流,又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有五百年的历史,在这五百年间苏袛婆所创造的五弦琵琶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即使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也被各民族所推崇。
由此可知,苏袛婆西域舞是对我国古代中原音乐的一种更新,使我国古代中原与西域音乐的完美融合在一起,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ae09c65fbfc77da269b147.png)
玻璃设计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 以及根深蒂固的陶瓷文化不断蓬勃 发展, 发展,中国古代的玻璃艺术始终生长 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 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 但是丝绸之路却为中国程式化的玻璃 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 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
琉璃钵 (宋代) 宋代)
金属设计 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 金银细工的兴盛, 的日趋衰落, 的日趋衰落,是这个时期的总趋 势。
鹿角马头金冠饰 内蒙古出土) (北朝 内蒙古出土)
金铜佛坐像
鸡心形金饰 南京幕府山) (北宋中期 南京幕府山)
错金银辕饰 (魏国) 魏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出土) (魏国 河南辉县 出土)
淡黄绿色玻璃瓶 河北定县) (北宋 河北定县)
天青色扁圆形玻璃瓶 (玻璃壁厚仅1毫米) 玻璃壁厚仅1毫米) (北魏,河北定县出土) 北魏,河北定县出土)
魏晋南北朝玻璃碗 魏晋南北朝玻璃碗
萨珊风格玻璃碗 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北周 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萨珊艺术风格开始影响中国玻璃的造型与色 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 彩。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器物开始轻薄透 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 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 金属设计,漆器设计, 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属设计,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属设计, 漆器设计, 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 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这个时期的工艺匠师,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 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 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都 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 出现了许多新特色。
嵌 螺 钿 工 艺 与 平
魏晋至隋唐诗歌变化的原因
![魏晋至隋唐诗歌变化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956b93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9.png)
魏晋至隋唐诗歌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格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这种环境下,诗歌成为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诗歌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文化氛围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道教思想对诗歌的影响较大,此时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清雅脱俗的美学风格。
而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进一步融合,诗歌创作更加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3. 诗歌自身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和南朝的乐府民歌为隋唐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诗歌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代表之一。
4. 诗人的群体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多出身于士族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因此诗歌作品多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气息。
而隋唐时期的诗人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他们的诗歌作品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魏晋至隋唐诗歌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从政治格局、文化氛围、诗歌自身发展、到诗人群体特征等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d756fb7c1cfad6195fa748.png)
2008-9-1
2005-8-1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 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 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 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乐伎八棱金杯 唐
狩猎仕女纹金花八瓣银 杯 唐
真子飞霜铜 镜(唐代)
鎏金舞马衔环纹 仿皮囊银壶
鎏金双狐 纹银 盘 唐
孔雀纹银方盒 唐
鎏金鸳鸯团花银盆 唐
金银器加工是古代使用金属制 品必须经过的过程,其历史虽 然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而且 在秦汉时期有了极高的技术水 准,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 表现出具体的时代特征。
魏晋是个战乱连绵,纷争 不断,人民苦不堪言的时 代受民族融合和佛教的影 响,此时期的金银器 同样 具有交融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 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然而 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 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 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 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 上了明显的烙印
谭德睿 孙淑云
金维诺
大象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2004 年10月
毕国勤 聂菲 白寿彝 主编,翟林 东
上海画报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0 2002-7-1 2006-12-1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二版)》
《隋唐五代工艺美 术史》
卞宗舜
尚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九霄环佩”琴(正面)
金银平脱是富有唐代特征的一种工 艺,是指平托出金银花纹的一种技 法,这种工艺是将金银嵌件镶在器 物上,经过涂漆研磨表面依旧平整 的方法。嵌件采用金银材料,锻成 薄片,设计成各种纹样,用漆粘贴 在漆坯上,髹漆数道后,再平磨去 金银片上的漆,显示出金银的纹饰。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490b9af2de80d4d8d05a4f4e.png)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f6cf74168884868762d6f8.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差异以及隋唐时期文化走向统一人教111 刘莉荣1014011136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浑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孺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棋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拨的文化多元发展。
其中既有儒、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整合,而且还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相互并立与相互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确乎面貌大有差异,此种情形淋滴尽致地表现在它们各自的子系统上。
1、经学方面——北方沿袭两汉旧经学,南方上接魏晋新玄学汉代经学嬗变为魏晋玄学,门阀士族的南迁,将玄学主流也带到了江南地区。
一时间,玄学清淡之风盛行江南。
与此同时,玄学在北方却几近绝响,一般以汉代经学为主。
南方文士大多濡染玄风,释玄兼综,儒玄“通达”,经学上注重义解发挥,探寻玄学义理。
而北方的学术,则仍严守汉儒师法,注重名物训诂,以章句集注疏通经义。
北儒学祟实际, 不尚空言, 耻谈新理, 基本上恪守东汉经师之家法, 以训话章句说经。
南儒学则重思辩, 轻实沽, 热衷言新理, 喜以义理说经。
“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1]“南人约简,得其英华。
北学深芜, 穷其枝叶”。
[2]南北面貌大不相同。
2、佛学方面——南方偏尚玄学义理,北方重在宗教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亦分为南统与北统。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162c4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6.png)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鼎盛已经离我们很远,东汉繁华的江南水乡已经不在,而大都市洛阳的黄河也已经不再是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却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在这个时期,隋唐文学的萌芽已经开始出现,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文学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骈文到离骚的交替时期。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整齐、条理分明、句子对仗规则明确。
骈文风范严肃,用于表达正统思想,因此在官方文学和训诂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骈文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主要为诗歌,虽然有少量的戏剧和小说,但都比较零散。
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至今仍有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开始向严肃和传统脱离。
骈文被视为官方语言而逐渐移转到民间,文学开始更加注重感性、诗性以及经验。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趋势,也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以诗歌最为突出。
《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之一,为魏晋南北朝末期于《庄子》和《列子》之后出现的古代著作,对于之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些《楚辞》的作品比较生动,尤其是《九歌》和《离骚》。
其中最有名的肯定是屈原的《离骚》。
《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文学作品之一,涵盖了政治、哲学、历史和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屈原对流放的不满和对自己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离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重要艺术遗产之一。
除了骈文和楚辞,南北朝时期还有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
其中,俚曲是比较有特色的。
俚曲是一种民间音乐,其特点是讲故事、富有节奏性和易于记忆。
俚曲主要表现在儿歌、山歌、花灯歌、雅歌和小曲等形式。
这些曲子多以爱情、感情和民间故事为主题。
另外,还有一种称为俳谐、抒情和闲逸的小品文体,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精品之一。
大量的小品文,经过魏晋文学的熏陶,逐渐发展为唐代的散文体。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虽然没有唐诗、宋词这样的经典作品,但其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f8440db52acfc789ebc948.png)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金属设计: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特点: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
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
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唐代金银器特点:绚丽多彩。
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不是吗?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
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最主要的产品是铜镜。
自三国战乱以后,铜器生产仍在继续进行,但铜矿开采量减少,兼制瓷业、冶铁业迅速发展,铜制器皿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有铜饰件、铜镜、铜弩机、货币等仍保持旧有的规模。
从部分铜镜铭文看,当时北方铸镜中心可能在徐州,南方铸镜中心在会稽郡的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和武昌(今湖北省鄂城)。
此外四川成都一带的铸镜工艺也比较发达。
铜镜的纹饰和技法基本都沿袭东汉,北方主要是柿蒂连弧纹镜、方格规矩镜、简化规矩镜、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位至三公镜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和画像镜。
神兽镜以汉末流行的半圆方形带神兽镜和重列神兽镜居多。
画像镜主要在浙江绍兴地区发现,这种镜所雕铸的人物受传神写照画风影响,极为生动,几乎完全脱离了图案化。
其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人车马镜,以及历史故事镜。
常见为吴王与伍子胥故事,常将镜面分为4区,每一区表达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四个场面如同连环画一样,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第8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妆容-【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8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妆容-【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https://img.taocdn.com/s3/m/fa0a88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9.png)
南北朝是一个割据的 时代,也是很多少数 民族元素与汉元素融 合的时代。
身上都呈现出一种充满神仙气的超脱与自在之美,而这个时代的 女性妆容,也体现出既无所禁忌、又轻最初多用米粉、胡粉掺落葵 子汁调和,呈浅紫色。相传 为魏宫人段巧笑始作。晋崔 豹《古今注》载:“魏文帝 宫人绝所宠者,有莫琼树、 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四 人,日夕在侧。……巧笑始以 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 以现代化妆的经验来看,黄 脸者,多以紫色粉底打底, 以掩盖其黄,这是化妆师的 基本常识。或许段巧笑正是 此妙方的创始人呢!
仙蛾妆 一种眉心相连的眉妆。在眉妆上,魏晋南北 朝最为流行的仍然是汉代的蛾眉、长眉与广 眉。晋代的《古今注》中便写道:“今人多 作娥眉。”此时的长眉在汉代的基础上更有 发展。《中华古今注》亦云:“魏宫人好画 长眉,今作蛾眉惊鹄髻。”文人诗赋中,有 曹植《洛神赋》中“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的赞辞及南朝吴均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 长蛾”等。可见,此时的长眉,不仅仅只朝 “阔耳”的方向延伸,且已然是连心眉了。 长眉既是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又蕴含着复 古之情。至于广眉,在十六国时期出土的一 系列女乐伎壁画中多见广眉,其所展现的旷 达随性的气质,在今天看来依然动人。
晕红妆 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 比较浓艳。温庭筠《靓妆录》 中记载有:“晋惠帝令宫人 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 又作晕红妆。”
紫粉复原品,李芽制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 卷五:“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 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 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染鹅黄的颜料选择上,姜 黄十分适宜。姜黄染色后 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附着 力强而且非常透明。一千 多年前,姜黄(粉)就作为 药品陆续被记录在古印度 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 泰米尔古医学著作《悉达 医学》等诸多亚洲古医学 书籍中。印度人民自古认 为姜黄粉内服有助于祛除 疾病,外用则可以改善肤 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977178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a.png)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
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
这种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背景为文人提供了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激发了文艺的创作活力。
2.文化多元交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遭受了外族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如匈奴、鲜卑、契丹等。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元交流和融合。
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碰撞,激发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和繁荣。
3.士人文化与社交活动的兴盛: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士人文化兴盛,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士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修养和文化修养,这推动了文学、历史、经学等学术领域的繁荣。
此外,社交活动、文化沙龙等提供了文人之间交流切磋的机会,推动了文艺的发展。
4.皇帝的文化宠爱和保护:隋唐时期的皇帝对文化和文艺非常重视。
他们亲自撰写诗文、培养文学人才,并且保护文人的创作自由。
这种皇帝对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为文艺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5.科技和经济的进步: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科技和经济方面都有显著进步。
造纸术的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以及农业技术的提高等,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支持,为文艺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包括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文化多元交流、士人文化与社交活动的兴盛、皇帝对文化的宠爱和保护以及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为文艺才华的绽放、创作的繁荣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家具设计、室内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家具设计、室内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36983f31126edb6f1a1049.png)
另一方面,家具相对 室内纺织品和装饰物 来讲,又具有一定的 固定性。
家具布置一旦定位、定形,人们 的行动路线、房间的使用功能、 装饰品的观赏点和布置手段都会 相对固定了,甚至房间的空间艺 术趣味也因之而被确认。家具这 种既可动,又不可轻易动的空间 特性规定家具作为室内空间构成 构件的重要地位。
家具本身就是装点室内空间,满足视 觉愉悦的作用,利用家具来改变内部 空间艺术质量是十分奏效的室内环境 设计手段。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 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家具设计 同时也反映了室内设计。
屏风、案、桌、扶手椅(五代王齐翰 《勘书图》)
燕尾翘头案
燕尾翘头案
方桌(墓高窟第85窟壁画)
住宅内的床(墓高窟第217窟壁画)
桌、靠背椅、凹形床(顾闳中《韩熙 载夜图》)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室内设计别有一 番风格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 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 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 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 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封建社会 鼎盛时期 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舒展朴实, 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魏晋南北朝隋唐家具陈设
地墙面:以木质朱红为主,白 色、原木色较为普遍;民居中 常见砖墙。 屏风 :多以山水画为主 家具:木制 陈设:简单,整齐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室内
*天花 *平棊 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 吊顶,由方木相交构成正方形、 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子,覆盖 有天花板,绘有彩画 *人字坡 *覆斗型藻井
出现重要变革——由低 型向高型发展,并出现 了新的家具样式——胡 床(座具)、凭几 、 椅、凳等等。
1)绳床——椅子
论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发展与变化
![论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b231b5d312b3169a451a4f2.png)
论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发展与变化佛教和佛教美术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4条:①从丝绸之路(经今天的新疆)而入;②从南洋以海路而入;③从尼泊尔到西藏;④从缅甸到云南。
其中,丝绸之路应是主要途径。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
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
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
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但早期实物已无存。
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
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
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
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
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
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奉先寺大佛(中国龙门石窟)朝鲜佛教美术4世纪后半叶,佛教经中国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的3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的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现存最早的有铭刻的雕塑像,是推定为539年制作的高句丽金铜佛。
由于与中国接壤,高句丽的佛教美术在三国中最发达。
其次兴盛的百济,以先后都城——公州、扶余为中心,出现相当数量的佛教寺院。
它受高句丽和中国影响,创造了具备百济独自性格的佛教美术。
新罗灭高句丽和百济后,统一了朝鲜半岛,它在造寺和造像上反映了唐代美术的深刻影响,以庆州为中心呈现繁华的景象。
特别是以纯白花岗岩制作的石佛和石塔,是代表新罗美术的最优秀作品。
佛国寺的石塔、石窟庵的石佛群,与其他国家的相比,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60889e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5.png)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长达三百年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美术创作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的美术主要表现为奠基性质的新石器时代的瓮棺铭、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三国时期的壁画、魏晋的残卷、绘画艺术的萌芽,在彩绘陶塑和木雕方面均有所成就。
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供品、佛教器物的繁荣,汉族与初期民族相融合的多元文化、多元信仰氛围,魏晋时期能使陶塑、壁画出现一定的宗教气息。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受到民族大移动的影响,造成了对文化和艺术的破坏和重建。
南北朝时期美术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南朝陶塑、佛像、壁画、织锦、绘画艺术世代相承,继承了魏晋时期的艺术成果,愈加成熟。
北朝壁画形式的连续性逐渐断绝,画风略显僵硬。
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陶塑、饰品、佛像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发达的艺术门类之一。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巅峰时期,处于全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王朝时期。
在继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加强官方艺术的统一规划。
继以宫廷陶瓷、细木雕、
佛像、壁画、绘画、刻石等。
另外,这个时期对敦煌莫高窟的开发,也为陶塑和壁画艺术提供了顶级的创作机会。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是具有多元化、变化、再生性、多方面综合性的。
这个时期的美术,不仅是中国美术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中国美术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c1d48867f242336c1fb95e14.png)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一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主要画人物,也是记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东吴)卫协西晋画家,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绘画的特点被顾恺之概括为“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
(《画云台山记》《论画》)a 顾恺之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最大的艺术成就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b 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是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c 代表作《女史箴图》(唐摹本)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是一幅插图画;《洛神赋图》(宋摹本)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列女传·仁智图》;d 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迁想妙得的理论;e 艺术特点:注重线造型人物造型的准确;画面呈现“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体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秀雅和高贵;把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也兼作风俗画和宗教画,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一笔画”的笔法,创造的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对崇尚玄学、重清议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概括)。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性和写实性。
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梁元帝萧绎精通绘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职贡图》(宋摹本)被认为出自他的笔下。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四大样之二)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2cd64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5.png)
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三国至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描绘了战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和纷乱局势,展现了浓厚的战乱氛围。
隋代文学艺术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较大成就,表现出了比较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风采。
唐代文学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均有重大突破,并产生过一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如王维的山水诗、李白的豪放诗等,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还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本文的组织方式和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首先会简要介绍全文的大纲,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接着会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包括对三国时期、隋代和唐代文学艺术的分析和介绍。
最后会说明文章整体的框架和逻辑,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指引。
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通过对三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的全面分析和比较,揭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同时,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梳理其影响和传承。
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文化风貌,为我们当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更深入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参考。
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唤起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促进其持续传承和发展。
2.正文2.1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在三国时期,文学艺术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三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首先,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孔明传》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风俗习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877092ba0d4a7302763ac8.png)
等几个方面。
和西域舞蹈有一定的联系,很多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
一、音乐理论研究对隋唐音乐的影响
化重要部分。同时,与苏袛婆音乐联系非常紧密的还有郑泽对音
实际上,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和邻近国家进行经济文化 乐观念的记录,成为音乐发最重要的推动力。苏袛婆作为魏晋南
等各方面的交往,具体内容缺乏可靠记载,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 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分裂的时
系起来,冲破了单一宫廷舞表现形式,为唐朝胡乐的产生奠定了 开放的、传播和吸收共存、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该时期,中
基础。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南北交流日趋频繁,南北音乐的融 国与周边各国有着密切往来关系,这为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奠
合,让音乐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推动了我国古典名著 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中外音乐交流史上合作的高潮时
126
期,这一时期,西域文化大规模向中原地区迈进,和汉族音乐交流 响下发展起来的。随后,受到北方民族向南迁徙的影响,鼓吹乐也
融合,才使得中国音乐文化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 陆续步入到南方地区,并和当地音乐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极
期音乐的最初融合地集中在西凉、西域地区。主要的音乐包含了 具南方特点音乐类型,被广大统治者所喜爱。经过进一步完善之
化,后世的宋词、元曲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宫调的 时期的音乐逐渐凸显出来。从苏袛婆音乐的创作情感来看,主要
创立于使用为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古代 是通过各类乐器的重合将音乐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给音乐赋
音乐的持续、稳定发展。苏袛婆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杰出人物, 予了更深的内涵,更是音乐发展中审美与世界观的集中表现。在
间苏袛婆所创造的五弦琵琶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即使经历了 样,正是在那样一个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苏袛婆才进行了音乐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ba3a08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d.png)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 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 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 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 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 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 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 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 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 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 个窟,长宽各30米。
一、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鸣沙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 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 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 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 窟53个,大小造像 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 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 和佛教故事 。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 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 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 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 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 流域。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 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ed54c8ce45c3b3566ec8b84.png)
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摘要:总体上来讲社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则是对社会形态的体现,通过社会文化反应社会形态的内容较多,如文学、绘画等,并且大部分主要是以社会基本阶层为主的。
莫高窟的艺术则是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段的民间文化,并且不同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则是对魏晋南北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展开对比分析。
关键词:魏晋南北时期;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一、引言在隋唐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内容以及特点等明显发生了变化,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在隋唐繁荣鼎盛时期的壁画整体更为大气明亮,而魏晋南北朝的敦煌壁画更加显得阴暗,甚至具有一定的血腥特点。
经过分析,两者之间产生明显的区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关系,加上敦煌壁画通过民间画工绘画的,其中包含着社会基本基层的情况以及绘画工匠在民间的所见所感。
二、魏晋南北时期的敦煌壁画内容和主题以北魏前期的敦煌壁画中《尸毗王本生图》和《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来说,前一种在故事发展高潮中描写了尸毗王为了解救鸽子反而割掉自己肉换回鸽子的性命。
对壁画进行研究,尸毗王表情较为安定,但通过周围其他人员等对庄严的主题和环境进行衬托。
第二种壁画经过分析之后主要是利用连环绘画的方式对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表达,对太子的一生进行了讲解和描绘,而其中包含的主题则主要是太子的自我牺牲以及对他人的拯救。
对两幅壁画的色调进行分析,其更多是以阴暗为主对气氛继续进行表达,并深化壁画的主题。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展开分析研究,其壁画基本是故事为主进行绘画的,并通过本生故事对表达壁画主题。
同时大部分壁画表达的主题思想具有相应地统一性,如牺牲,忍受屈辱或者是没有原则的施舍等。
其故事形式多是以生离死别或者是水淹火烧等多种悲剧性场面展开的,从整体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气氛相对偏向于凝重、具有阴暗恐怖的气氛。
三、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内容和特点对隋唐洞窟的敦煌壁画进行观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敦煌壁画的历史发展来看,隋唐时期也是敦煌壁画自身发展的全盛时期。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12f5cae5f0e7cd1842536f2.png)
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开放与繁荣
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 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赵州桥
《金刚
四、中外文化交流
国际大都会长安
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东晋法显、玄奘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日本空海
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留学生
伊斯兰教
西亚商人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文明的特点。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继承性、兼收并蓄 开放与繁荣 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创新设计》
【典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承性、兼收并蓄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 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
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 各种人民,各种
感
碑
书法成为一种应碑艺术
》 (
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
拓 本
各种书体已完拓本备
)
)
东晋 王羲之“书圣”
隋唐
融合 创新
颜真卿 柳公权
二、文学艺术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特征
代表
成就斐中然国文学发展的高《峰女顾史恺箴之图“》以、形《写洛神神”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艺术的研究班级:姓名:学号: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主流思想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
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
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魏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前后369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
这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美术思想的转变的关键,走到"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更高的美的境界.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
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
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主要是人物画的新发展、山水画的兴起、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兴起,是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产物,是魏晋人物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神写照"的美学诉求和"以形写神"的绘画技法,恰好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晋南北朝绘画贵神而略形,不重雕琢物象,而追求画中之气韵、风神,开中国古典绘画之风.究其原因,这种审美旨趣,是魏晋士人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具体体现.它是"形神"这一对哲学范畴在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在我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开始讲究绘画的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大师。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偿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续丽”的画风。
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跷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
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绩素”即所谓“吴装”。
中国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
到魏晋时期,山水画才真正逐渐脱离原来附属于人物画的地位,单独成为绘画的主题。
但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山水仍多为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家及其作品介绍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
被称为“佛画之祖”,是文献记载最早一位传奇画家。
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与皇象的草书,严武的围棋,菰城郑妪的算相、吴范的善候风气、赵达的算术、宋寿的解梦和刘敦的天文,并称为吴中“八绝”。
善画龙、虎、马及人物,有落墨为蝇等传奇故事,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相传其所画龙头令谢赫叹服不已。
画迹今已不存,但之后的著名画家卫协直接师承其法。
时康居僧人会(即康僧会)携佛像从南方入吴,不兴曾加模写。
其画迹早已散失。
南朝齐谢赫曾于秘阁中见不兴所画之龙头,列入《古画品录》,评云:“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
据《建康实录》载,他曾在宽五十尺的素绢上作画,所画人物的头面、手足、肩背、前胸等皆不失尺度。
谢赫云:“江左画人吴曹不兴,运五千尺绢画一像,心敏手疾,须臾立成。
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
此其难也,唯不兴能之。
”陈朝谢赫善画,尝阅秘阁,叹伏曹不兴所画龙首,以为若见真龙。
(出《尚书故实》)卫协:卫协,西晋画家。
师于曹弗兴,与张墨并称“画圣”。
作道释人物,冠绝当代。
其白描细如蛛网,而有笔力,其画人物,不敢点晴。
顾恺之自以为不及,其《七佛》及《夏殷大列女》,皆协手传而有情势。
《北风诗图》,巧密于情思,世所并贵。
谢赫品其画:“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之中,迨为兼善。
”卫协作品今均不存。
画迹有《上林苑图》、《七佛图》,著录于孙畅之《述画记》;隋朝官本《毛诗北风图》、《毛诗·黍离图》、《吴王舟师图》、《列女图》等五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小烈女图》、《楞严七佛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会昌元年(841年)曾见《毛诗·北风图》,为邹平段家本,后又见韩昶家模本。
“《北风诗图》,巧密于情思,世所并贵”(《历代名画记》)。
另见于《历代名画记》、《古画品》、《续画品录》、《述画记》、《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抱朴子》,有《七佛图》、《穆天子宴瑶池图》、大小《列女图》、《高士图》、《伍子胥图》、《醉客图》、《张仪象鹿图》、《诗黍稷图》、《白画卞庄子刺虎图》、《吴王周师图》并传于世。
顾恺之: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
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
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
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
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
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
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
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
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女史箴图- 顾恺之陆探微:汉族,吴县(今苏州)人。
南朝宋宫廷画家,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
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
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连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也对他推崇备至。
他是江南苏州一带最早的杰出画家之一。
陆探微擅肖像、人物,学东晋顾恺之,兼工蝉雀、马匹、木屋,亦写山水草木。
多为宫廷贵族写照,当时推为最工。
南朝齐谢赫评其画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
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第一品共有五人,陆列为首位。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谓:“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
笔迹劲利,如锥刀马。
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檩檩若对神明。
”又因笔势连绵不断,称为“一笔画。
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别于张僧繇、吴道子之“疏体’。
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供职图 - 萧绎“六朝四大家”。
浙西甘露寺大殿后尚有陆探微画的菩萨。
张僧繇:吴(苏州)人。
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
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象现在的速写,被称为“疏体”。
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此外,他还善于雕塑,有“张家样”之称。
顾、陆及以前的中国人物画表现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线条的完美是画面成功的唯一保障,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线条是画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
画家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连绵不断”的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要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方法。
《历代名画记》卷二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
张僧繇引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
萧绎:梁元帝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
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
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
生卒年不详。
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
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
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无作品传世,但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
曹氏既擅长佛画,又擅长泥塑。
他自辟蹊径,独树一帜,所做佛画,到唐代有“曹家样”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