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物理复习 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总结及典型题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总结及典型题

物态变化专项复习总结及典型习题总结: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___热力学温度________________。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________________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_____________某地气温-3℃读做: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_____________,里盛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晶体物质:、,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食盐、明矾、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 ,熔化特点:,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态温度。

熔点:晶体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⑵。

②凝固 :定义: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放热, 凝固特点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气液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凝华放热度 。

凝固点 : 。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

凝固的条件:⑴。

⑵ 。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定义:物质从 。

定义:液体在 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 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课件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课件

Ⅲ所示,这是因为 水的沸点随瓶内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图2-8
考点知识聚焦
[解析] (3)乙组烧杯中水的质量和初温均与甲组相同,所使用酒精灯的火焰比甲组大些,则单位时间内放出的 热量较多,水吸收的热量就较多,水的温度上升得更快;水的沸点与吸收热量的多少无关,沸点仍保持98 ℃不变,故E图符合题意。 (5)由图Ⅱ知a组水的初温比b组水的初温高,两组水同时沸腾,说明吸收的热量相同;a组水升高的温度 低,根据Q=cmΔt知,a组水的质量大。 (6)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以用初温较高的水开始加热;也可能是水量太多,可以减小 水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 (7)水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将酒精灯移去后,水就不能吸收热量,所以水就不再沸腾,这说明水 在沸腾过程中要持续吸热;在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会随 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起来。
学在相同的环境中,分别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热水,用如图2-7A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如图B所示是水 沸腾时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
时”)的情景。
(2)甲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图像,由图
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 98 ℃,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 度 不变 。
(3)乙组同学的实验中,烧杯中水的质量和初温均与甲组相
流速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
(2)分析图A和图B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在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和温度相同
时,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

(3)分析图A和图C所示的实验,可以得 出: 在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得越快 。
考点知识聚焦
突破1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梳理】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1. 汽化和液化:液体气体吸气体液体放
2. 汽化的两种方式:
表面 缓慢 液体的温度表面积 空气流速
汽化
内部 表面 剧烈
不变 吸
【点拨】
(1)蒸发能使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所以它具 有 制冷 作用.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 温度达到沸点 ;② .
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 与 气压 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48 ℃;海 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如图4所示 BC 段表示熔化 过程,海波熔化共用了 3 分钟; 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内能增大;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40℃时海波处 固 态,50℃时海 波处于 液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 并存”).
3.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 和压缩体积. (1)家里的煤气罐中的石油气是通过 压缩体积 的
方式液化的. (2)雾和露的形成是通过 降温 的方式液化的. (3)气体液化,使其体积变 小 ,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 升华和凝华(10年1考,2010年考)
固体 气体
气体

固体

【点拨】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如用于干冰人 工降雨.
变式拓展2:(2019·衡阳)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 要吸热的是( D )
三、 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的条件
例3 如图10所示,一个烧杯中盛有碎冰,把装有 碎冰的试管插入烧杯中的碎冰中(试管底部不接 触烧杯底),对烧杯缓缓加热,当烧杯中有一半 冰熔化时,试管中的冰将( A ) A. 不会熔化 B. 熔化一半 C. 全部熔化 D. 有可能熔化一小半或更少一些
续吸热,但她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

(中考物理)总复习系列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总复习系列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__冷热程度__叫做温度。

常用单位摄氏度(℃)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2)使用方法:【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使用体温计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甩回玻璃泡。

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固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液态 2.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1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1. 考查热点: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读数,物态变化中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与分析2. 考查题型: 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为主3. 备考重点: 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例1 如图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_乙__(选填“甲”或“乙”)为寒暑表,其示数为__-5__℃。

方法点拨: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是数值由上到下逐渐变大,则此时温度是零下温度;如果数值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则此时温度是零上温度。

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考点2:物态变化的判断例2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D )方法点拨:判断物态变化的步骤:明确物态变化前研究对象的状态→弄清物态变化后研究对象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考点3:熔化和凝固图像例3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80__℃,熔化的时间是__15__min。

方法点拨:分析图像上有没有一个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从而得出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利用这些特点解题。

考点4: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4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训练题(附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训练题(附带有答案)
10.小枫用煤油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包含刻度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B.瓶体若灌满水,该温度计也可以准确反映 的温度变化
C.该装置插入瓶中的玻璃管很细,目的是让细管液面变化更明显
D.在标准大气压下,把自制的温度计先后放入沸水和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分别达到 的B处和 的A处,则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B.M0min至25min时间内温度不变,没有吸热
9.如图所示,这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在第4m in时是固态
C.该物质在第12 min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该物质的熔点为80 ℃
四、实验题
17.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状态;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像乙中的DE段,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DE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填“能”或“不能”)沸腾;
(1)1℃等于多少华氏度?
(2)新余市的年平均气温约15℃等于多少华氏度?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B
6.C
7.D
8.B
9.D
10.B
11.1.30 -4
12.熔化凝华
13.运动放热
14.压缩体积表面积乙固液共存
15.0 100
16.
17.使得试管里的冰受热均匀固液共存低于不能降低
18.B需要乙水蒸气低于水的质量少

2011年中考物理易考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1年中考物理易考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2011年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及使用条件速度公式: 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t =G = mg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V m=ρ 浮力公式:F 浮=G – FF 浮=G 排=m 排gF浮=ρ水gV排F浮=Gp=SFp=ρgh帕斯卡原理:∵p1=p2 ∴2211SFSF=或21FF F1L1=F2L2或写成:1221LFF=滑轮组:F = n1G总s =nh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21G s =2 h 机械功公式:W =F sP =t W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100% 热量计算公式:Q = c m △t(保证 △t >0Q 放= mqt QI = R U I =W = U I tW= U I t 结合U =I RI 2W = U I t 结合I =U /R →→W= R U t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P = W /P =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2121R R P P =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221R R I I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表达式:U =U 1=U 2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1221R R P P =基础知识归纳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中考物理复习: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复习: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复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温度计的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温计使用前应该把玻璃管内的液体甩回玻璃泡内!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熔化:(1)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

比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3)晶体熔化时特点: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5)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

比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6)非晶体熔化时特点: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知识梳理一、温度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4.温度计的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5.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这时它下面玻璃泡的温度通常会降低。

为了使读数不降,仍能代表体温,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

二、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这类固体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

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放热,但是温度不变。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凝华知识点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2.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①压强。

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

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熔化知识点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2、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2011中考物理总复习—实验

2011中考物理总复习—实验

第一章声现象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通过纸屑的跳动知道桌面在振动,转换法。

运用转换法研究问题写结论:通过什么的什么来认识什么的什么。

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就运用了转换法。

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2. 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知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

推理:如果把玻璃罩抽成真空,就听不见声音。

于是得到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这里的实验方法是实验加推理的方法,称作理想化实验。

结论受条件限制,无法验证,但是结论的正确性可以从实验结果中推导出,也可以被大量事实检验其正确性。

)。

3.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得快时音调高。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细橡皮筋振动快发声的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课本P21图1.3-4的实验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通过观察小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就可知道音叉的振幅不同(实验方法:转换法),结论:敲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第二章光现象1.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方法之一。

建立理想模型适用于忽略次要因素强调主要因素,把研究的对象理想化,具体化。

如:研究力学时用到的光滑平面。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用磁感线来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⑴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应改变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多做几次实验,以获取多组实验数据,以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⑵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定要先说“反射”)。

④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初中物理)第3章 物态变化(解析版)

(初中物理)第3章 物态变化(解析版)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一、温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度的物理量符号是 t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的符号是℃。

(2)摄氏温度的规定:摄氏度是这样规定的: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 ℃。

(3)注意:“摄氏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三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省略读成度,也不可分开读,例如37 ℃不可读成37度,也不可读成摄氏37度。

(4)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物理量的符号是 K ,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又叫做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t+273 ℃。

二、温度计1.温度计(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标度方法: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 ℃和100 ℃之间,平均分成100等分,每等分代表1 ℃。

2.温度计的使用(1)一看一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体温计用来测量人体温度,能离开人体读数。

(1)体温计的量程:35 ℃--42℃,与人体体温变化范围相同,分度值为0.1 ℃。

(2)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弯管,当玻璃泡接触人体时,里面的水银受热膨胀挤过细弯管到达直管中,待稳定后离开人体时,水银遇冷收缩,在细弯管处断开,直管中水银不能回流,所以离开人体后的体温计示数仍代表人体温度。

(3)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体温计使用前要用力将水银甩回到玻璃泡内,确保每次测量结果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温度而不是原来的温度。

【经典例题考查】1.在本次疫情中,体温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熔化形成的是()A.立春时节冰化成的水B.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C.大雪时节落在地上的雪D.白草叶上的露珠2.在物态变化中,放出热的是()A.凝华、凝华、汽化B.熔化、凝华、汽化C.液化、凝固、凝华D.汽化、升华、熔化3.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与0 ℃的冰冷却热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冷却效果相同B.冰比水好,因为冰在冷却物体时熔化吸热C.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D.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使用方便4.下列有关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放热C.煲汤时,汤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是因为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D.班上同学扫地往地面上洒水,水过一会儿就干了这是升华现象5.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汤圆是我国南方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汤圆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用“小火”煮,水温不会变,但可以节能B.改用“小火”煮,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C.改用“小火”煮,可使水温下降一些,使汤圆不易煮烂D.改用“小火”煮,可以降低水的沸点,使汤圆熟得慢一些6.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B.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C.在图中位置读数,测得温度值偏大D.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7.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当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时,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明显上升,这是利用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下列做法中没有用到这种思想的()A.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利用手的触觉说明声带在振动B.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观察纸屑的跳起高度C.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听音调的变化D.通过温度计毛细管中液面高度变化测量温度的高低8.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3章《物态变化》课件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3章《物态变化》课件

中考考点精讲精练
考点1 温度和温度计 考点精讲
【例1】(2016广东)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题图1-3-1所示的温度 计的一段截图,读数是________℃.
思路点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 在零刻度线以下,示数为-3℃.
D. 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6. (2015娄底)小华设计了如图1-3-6所示的甲、 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热__胀__冷__缩__ 性质制成的;
(2)该实验应选用___碎__冰__块_____(填“大冰块”或 “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考点2 熔化和凝固 1.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晶体熔化时
要__吸__热__,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3.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晶体的液体
凝固时要__放__热__,但温度保持不变. 4.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考点3 汽化和液化
第三章 物态变化
考点梳理
考点1 温度 1. 温度是指物体的__冷__热__程_度_,单位为摄氏度,符号
为℃. 2. 摄氏温度中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在1
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0℃与100℃之 间等分为100份,每份为1℃.
3. 正常人体的温度约等于___3_7_℃___.人体感觉比 较舒适的温度一般是26℃左右,所以夏天家里空调一 般设置的温度在26℃较好.
A.甲水壶停止发声后,乙水壶还能继续发声 B.乙水壶停止发声后,甲水壶还能继续发声 C.一段较长时间后,两水壶都还能继续发声 D.两水壶同时停止发出声音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物态变化》章末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的“物态变化三角形”:2.对应练习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一:“物态变化三角形”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化的讲解基本到位,但是如果在加些生活中的例子辅助,效果应该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多,可以让学生分组做,使课堂更加高效。

3.例题评析评讲练习题第1题,并对学生易错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解,纠正其认识误区。

3.回答问题,反馈信息。

纠正错误和认识过程中的误区。

此处应该讲明“状态清,变化明”。

专题二:熔化与凝固1.知识建构(1)晶体:有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2)熔化条件(3)对同一晶体:熔点=凝固点2.对应练习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2、3、43.例题评析对应评讲练习题2、3、4,重点强调3题中的各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并在4题中补充说明“热传递”1.对物质的熔化与凝固进行知识上的建构,补充完成题单上的知识点。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资料-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资料-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资料-物态变化一、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1、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摄氏温度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在0 ℃到100 ℃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3、温度计的使用:①使用前需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③读数时玻璃泡仍然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与温度计中液体的上表面相平。

④液体温度计测量范围不能低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也不能高于其沸点。

二、三种常用温度计1、实验用温度计:①实验室里测量物体的温度②分度值是1℃,量程是-20℃~110℃③温度计中的液体是水银或煤油2、寒暑表①用寒暑表测量室温②分度值是1℃,量程是-30℃~50℃③寒暑表中的液体是酒精3、体温计①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②分度值是0.1℃,量程是35~42℃,人体正常体温是37℃③体温计中的液体是水银,使用体温计前,要用力甩几下,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当水银遇冷收缩时,水银能从这个缩口处断开,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三、物态变化1、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液化放热。

3、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4、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5、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6、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四、热学现象1、气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①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需要温度达到沸点。

③蒸发是缓慢的气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气化现象。

2、(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的快慢。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练习题-附带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专项练习题-附带答案
(2)小华还发现,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罐。
参考答案
1.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 )
A. 升华现象B. 凝华现象C. 汽化现象D. 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大雾逐渐散去,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
A.石蜡的凝固点为48℃
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
C.0~15 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
18.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固体,故D错误。
10.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相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1)。当两罐内___________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2),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____,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故选C。
4.如图所示,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关于小水珠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 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

中考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课件

中考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课件

基本特征.
的见解. 起来.
2020
考 查 2019 情 况 2018
2017
广东填空题 2 分
广东选择题 3 分 广东填空题 3 分 广州实验探究题 2 分 广州实验探究题 5 分 广东实验题 2 分 广州填空题 2 分
广东实验题 4 分 深圳选择题 1.5 分 广州选择题 3 分
深圳选择题 3 分
重点认知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_吸__收__热__量__,_但__温__度__保__持__不__变__, 熔化过程中所处的状态是__固__液__共__存__态__;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是___放__出__热__量__,_但__温__度__保__持__不__变____,凝固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是_固__液__共__存__态___;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相__同______.熔 化和凝固可以看成是两个互逆过程,熔化过程要____吸__热_____, 凝固过程要____放__热______.常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就是典 型的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
典例精析 【例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B_____(选 填“A”“B”或“C”),示数为_____4_8______℃.
【解析】 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 相平,故A、C错误,B正确.图中的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0 ℃, 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 ℃,示数为48 ℃.
5.体温计:用来测量人体的温度. 重点认知 体温计的分度值是_____0_._1_____℃,量程是 ___3_5_~_4_2_____℃;体温计的结构比较特殊,玻璃泡和直玻璃管 之间有很细的____缩__口______,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的水 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 体后仍然显示人的体温.但是,每次使用,应当先把体温计中的 水银甩下去再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四讲:物态变化一、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的内容有:①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分析;②运用物态变化概念、产生条件和特性,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③熔化、凝固和沸腾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④熔化(凝固)和沸腾曲线的理解。

考查重点和热点归纳为:物态变化的判断、解释和应用。

也就是运用物态变化知识去分折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自然现象。

二、知识网络三、复习要点1.物体的叫温度。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来测量温度,该仪器是根据液体的舰律制成的。

2.正确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①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②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3读数时,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且要待玻璃管内液柱后再读数。

视线要跟液柱上表面。

3.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

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温度计把甩下去。

4.物体的三年种状态与六种变化的关系图注意:(1)每种物态变化有其特定含义,也有其变化的条件。

例如熔化是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要达到;②还要继续。

(2)六种物态之间的变化每两种互逆。

例如物质经汽化可由液态变成气态,相反物质也可经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

5.固体分为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确定的,非晶体则没有。

6.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点跟液面的气压关 (选填“有”或“无”) 。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

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时要吸热.有作用。

8.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先是温度要达到;②要继续。

9.液化的两种方法是:①②。

1O.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叫升华。

升华要热。

物质从气态叫凝华。

凝华要热。

霜的形成属现象。

四、经典题解【例1】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各是如何形成的?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

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

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启迪: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应抓住物态变化的本质,注意变化过程.例如解析中五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本质上都是“遇冷”液化,但具体变化过程就不尽相同。

【例2】 (北京海淀区)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

A.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解析: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有三个放热过程:凝华、液化、凝固,另三个是吸热过程:升华、汽化、熔化。

选项A 的“白气”是液化现象,属于放热过程;选项B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属于吸热过程;选项C冰花形成是凝华现象,属于放热过程;选项D钢水变成钢锭是凝固现象,属于放热过程。

综上分析可知答案应选B。

启迪: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及其条件。

解题应把判定某一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有机联系起来分析判断。

【例3】(云南省)小明在做一种物质熔化的实验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1)根据实验数据在图4—1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该物质的熔点是℃。

(3)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解析:(1)根据实验数据,用描点作图法可得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熔化图象,如图4—2。

(2)由题给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这就是该物质的熔点。

(3)从实验数据和熔化图象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启迪:本题考查绘图、识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实验数据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描点作图法,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区别。

试题精选与测试:1.温度计上的℃所表示的是;北京市1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2℃”,读作。

2.图4—3所示的是寒暑表的一部分,它的分度值是,示数为。

3.(苏州市)图4—4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是℃。

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的最高点“冰穹”,该地的气温达零下8O℃以下,用图示的温度计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

4.小刚同学在研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冰熔化过程的起止时间是从第;(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冰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5.(永州市)如图4—5所示的物态变化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

A.固态、液态、气态B.固态、气态、液态C.液态、气态、固态D.气态、固态、液态6.(武汉市)请依照表中的示例完成下表。

7.给一定质量冰加热,其温度与时问的关系如图4— 6a所示。

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仅将冰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将变为图线。

8.图4—7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得出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加热6 min时该晶体处于态,在90℃时处于态。

晶体熔化过程所需耍的时间为 min。

9.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有一层小水珠,但过一会儿又变干了,此过程反映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10.干冰(固态CO2)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

这种现象叫。

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出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11.云彩常引起人们美好遐想,那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成小水滴或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微小,能被上升空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13.图4—8是表示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图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是图象上的段。

14.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B.夏天看到冰棒冒“白气”是其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冬天在室外看到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后形成的D.冷却物体时,用0℃的冰和0℃的水效果一样,是因为它们温度相同15.(苏州市)小明同学在探究完“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图4—9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左右。

②根据图示水温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16.端午节,小承和小冬帮妈妈煮粽子。

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承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冬则认为,水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淮的想法更合理?请写出理由。

六、课本拓展题1.一位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他将温度计放入水中( 如图1-10所示),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来读数,请你指出他在操作过程的两处错误:(1) 。

(2) 。

2.酷暑时,狗不能靠身体出汗散热来保持体温。

只能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加快呼吸,它这样做的物理道理是:。

说明:这两道题都来自课本插图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大,但图文并茂、文理结合,增强兴趣。

2008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四讲:物态变化参考答案与提示能力训练1.摄氏温度,零下 4.2 摄氏度 2. 1℃,-11℃ 3.22 ,不能 4.第5min~第10min,晶体 5.C 6.(1)凝固;(2)答案不唯一,示例: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 7.c 8.乙,80℃,固液混合,液,4 9.B 10.升华,升华,液化,小水珠 ll.液化,凝华 12.D l3.BC l4.B l5.①22;2水温随时间逐渐下降,且下降得越来越慢,最后基本保持不变。

l6 .小冬的想法更合理。

只要能维持水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不再改变。

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因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

课本拓展题1.(1)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2)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来读数 2.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蒸发;加大(液面 )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加快。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给中学生讲物理)2011-08-15 11:48:0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每一个对称的凸透镜都有一个焦距;焦距是不变的!凸透镜成像,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和“焦距”这两个参数息息关联。

“凸透镜的光心”是基点,“焦距”是参照,“物距”是变数,“像”是结果。

口诀中,每一句的前面系指“物”所处的位置;后面系指“像”所处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

(句中后面虽无“像”字,但其义系指“像”的变化状态。

)记忆口诀:(结合教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试验图》来记)1焦,2焦,分水岭;1不成像,2孪生。

1向2移,大趋孪;2后远走,像缩行。

1大:实像,倒,两边;1·物越近,越大、远。

1小:虚像,立,一边;物越远心,越大、远。

注:①实像、虚像的物或像,其远、近,大、小变化,皆乃反之亦反。

②远、近,是指物或像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像大、小是指像与物的实际大小相比。

口诀释义:(1)1焦、2焦,分水岭;1不成像,2孪生。

凸透镜的1倍焦距(f点)和2倍焦距(2f点)处,是物距和像距之间关联变化规律的分水岭;物距=1个焦距,不能成“像”,物距=2个焦距,“物”和“像”大小相同,犹如孪生的一样。

(2)1向2移,大趋孪;2后远走,像缩行“物”从焦距1(f点)向焦距2(2f点)移动:“像”在靠近焦距1处较大,随着“物距”逐渐拉大,“像”便逐渐缩小,待物距趋近于焦距2时,“像”就趋近和“物”相同,二者犹如孪生的一样。

物距>2个焦距(2f 点)后,若继续渐渐远离,“像”亦就随着“物距”渐渐的拉大,而渐渐缩小。

(3)1大:实像,倒,两边;1·物越近,越大、远。

物距>1个焦距:成实像,倒立的,“物”和“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物”越靠近1,“像”就越大、越远。

(4)1小:虚像,立,一边;物越远心,越大、远。

物距<1个焦距:成虚像,正立的。

“物”和“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物”离凸透镜的光心越远,“像”就越大、越远。

(只是示范。

可用自我的经历、熟悉的事,将资料编成“顺口溜”,更好记!)“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成了四句简明、易记、:“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一倍焦距分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虚像;物距大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