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_陈秧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是否适宜?如何科学推进?赞成一方认为农民整治意愿强 烈、农户内部出现分化,适时推进空心村整治和旧村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7-9];质疑一方则 强调农民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5, 10],加之农民权利救济设计存在缺陷[11],需要慎重推进 “迁村并居”进程。审视国外情况,部分国家结合自身国情探索出了应对农村空心化发 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可行途径[12-14],部分国家为了提高城 镇化率、释放村庄建设用地潜能等目标而盲目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类似南亚城市贫民窟、 墨西哥农民游击队、巴西“无地农民运动”等严重后果直至今日仍需深入反思[15-16]。实证 研究表明,农户生计确实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17-19]、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意愿[20]与农村 居民点用地整治效果[21]。综上可以推断,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主导下的农户生计特征与整治 意愿是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与时序性的核心所在,从生计转型视角来识别农村
面,即指农户生计多样化,非农就业农户 Fig.1 The relationship of non-agricultural ratio and per rural
比例逐步增加。从微观农户层面看,随着
residential land area
家庭非农就业程度 (X) 增加,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能力 (S) 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
间的相互关系,其中,X 表示县域非农就业程度、S 表示县域农民住房更新与新建能力、
D 表示县域农民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Y0/和 Y0为县域农户居民点用地曲线。
此分析的政策含义是:在农户达到非农就业程度 X*之前,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与农
村土地都存在相对较高的依赖程度,农户有保持甚至进一步扩大居住用地的实际需求 (如
本文涉及 2008 年中国所有县域(除港澳台),其中,总人口、乡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 入、GDP 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 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 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以及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分县耕地、农村居民点用 地等土地利用相关数据来源于 2008 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县市地形 (山地、丘陵、平原) 数据来源于 2000 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少数县市缺乏部分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所在 地级市的均值予以替代,对于土地数据缺失的县市,则标为数据缺失,最终获取有效县域 2251 个,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881.56×104 km2。
力 (S) 小于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 (D),农户居住用地将取决于农户住房更新与新
建能力,即与曲线 (S) 重合;在达到非农就业程度 X*以后,尽管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能
力 (S) 大于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 (D),但农户无须在需求之外占有更多的居住用
地,农户居住用地曲线将和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曲线 (D) 重合。考虑农户家庭贷
(乡村从业人员-农 林牧渔业从业人 员)/乡村从业人员 1代表市辖区,0代 表非市辖区
0.39 0.13
标准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取依据 289.24 选取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一方面与当前农村
0.18
土地整治决策侧重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保持一致,另 一方面剔除不同区域单户人口规模差异的影响 非农就业程度与农户生计密切相关,决定农民对农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条件相对成熟。
422
地理学报
67 卷
2.2 实证方法 根据理论分析,农户非农就业拐点是划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的关键指标,
因此,实证方法将围绕拐点存在性、拐点值及其主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类型区而展 开,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采用散点图初步评判农户非农就业与人均农村居住用地的相 互关系,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变量 Global Moran's I 统计量、局域 LISA Cluster 图确定回归 分析时是否需要考虑空间因素,详细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24]。第二步,构建计量经济模 型,识别农户非农就业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定量关系。鉴于农村居住用地影响因素的 复杂性,本文控制其他变量的可能影响,各变量定义、相关统计指标及其选取依据见表 1。实证分析过程中,Global Moran's I 统计值显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较强的空间相 关性,本文同时使用截面回归模型 (OLS)、空间滞迟模型 (SLM) 和空间残差模型 (SEM) 进行估计,进而选择最优的回归方程,该步骤由 Arcgis 与 Geodata 软件实现。第三步,结 合回归结果,基于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组合特征来判断不同类型区 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适宜性。由于难以获取长时序的全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以区域 发展上的差异来弥补长时间序列数据缺乏的横向比较研究方法[25],以开展基于生计转型视 角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研究。 2.3 数据来源
严格,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应较小,预期效
应为负
耕地面积/乡村 人口
0.20 (hm2)
0.34 “依田而居”形成农村聚落,耕地资源越丰裕,非 农占用的机会成本越低,预期效应为正
农民人均纯收入 4529.1 1948.56 包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部分,
(元)
1 引言
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日益脱离农 业土地[1-2],同时,乡村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以宅基地废弃与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农 村空心化现象日渐严重[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 建设、重构乡村空间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有序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部适时启动了“增减挂 钩”、“万村整治”示范工程,与各省市联合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在取得增加耕 地、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显著效果的同时,也因部分地区违背农民意愿、不顾 农业生产节律“强拆强建”等问题而受到广泛质疑[4-6]。
款、村庄规划管理等因素,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居住用地之间的曲线将相对平滑,如倒 U
型曲线 Y0所示。从宏观县域层面看,县域是中国自然区划与行政区划基本吻合的自然单
元,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农民生活习惯等方面相对一致[23],将成千上万相对一致“理性
人”的居住行为进行累加,可以类似推断县域尺度农户生计转型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之
420-427 页
3期
陈秧分 等: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
421
居民点用地整治的适宜区域,是科学规范农村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可行思路之一。 中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继续脱离农业土地,乡村景观
破碎化、异质化与复杂化将会愈加明显[22]。面对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需求, 以及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强劲动力,本文从农户生计视角予以切入,探寻 生计转型与农村土地利用关系及其主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可为农村居民 点用地整治决策如何切实体现农民意愿提供参考,助推乡村地域可持续性的重构。
收稿日期:2011-05-31; 修订日期:2011-1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101165; 4113074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04); 中
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110490566)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101165; No.41130748;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ZCX2-EW-304;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20110490566] 作者简介:陈秧分 (1983-), 男, 湖南湘乡人,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E-mail: chenyf4303@ 通讯作者:刘彦随 (1965-), 男, 陕西绥德人,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S110005331M)。主要从事土地利 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发表论文 200 余篇, 出版著作 10 部。E-mail: liuys@
直接反映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能力,预期效应为正
第 67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7, No.3 Mar., 2012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
陈秧分, 刘彦随, 杨 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理论解析以非农就业程度表征的农户生计转型和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度量的农 村土地利用特征的相互关系,应用 GIS 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县域尺度农户生计 转型的存在性、拐点值及其主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为规范推进农村居民点 用地整治与重构乡村地域的可持续性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与人均农 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存在倒 U 型规律;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地形等外部因子影响农户生 计与农村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控制资源禀赋、地形等外部因子作用的农户非农就业程度拐 点为 38.36%,结合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可将中国县域划分为适宜程度依次递减的优先 整治区、优化调整区、适度挖潜区与限制整治区等 4 种类型区;最后,提出了切实反映农户生 计特征的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农户生计;适宜区域;空间自相关;中国
0.33
业生产、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进而决定农村居民 点用地整治的适宜性 市辖区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为发达,土地投入居
住用途的机会成本相应较高,宅基地管控政策相对
X3 X4 X5 X6 X7 X11
资源禀赋
农民收入 水平 城镇化率
经济发展 阶段 地形
非农就业 程度的平方
保留部分农业设施用地、改善因之前收入约束而导致的居住拥挤情况等),不宜盲目推进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在非农就业程度 x*后,因为农户住房投资的不可逆性,农户实
际占有的居住面积 (即 Y*) 已经大于农户居住用地需求,加之农民生产与生活已经基本脱
离农业土地,(Y*-Y0) 单位居住用地完全可以经由村庄用地整治工作进行优化利用,推进
2 研究方法



2.1 理论解析
当前中国农户的生计转型是指农户赖 Y*
Y0
以生存、生活的职业或产业发生根本转 变,农民农业生产与农村土地依赖性由强
Y0/
渐弱的演变过程。在微观农户层面,即指
X*

农户由纯农户向一兼户、二兼户、三兼
户、非农户的渐次转变;在宏观县域层图 1 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与人均农村居住用地的相互关系
进而缓慢递增的拉长型“S”型曲线特征,前期受限于较低的收入水平,后期受限于有限
的村庄土地资源 (图 1);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 (D) 呈现先处于高位、后快速减少
进而缓慢减少的拉长型倒“S”型曲线特征,表明 (随着农户日益脱离农业) 农户居住用地
中的农业设施用地需求日渐缩减直至消失、(随着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户居住方式由传统
的粗放型的独家大院向现代的集约型的楼房建筑逐渐转变,以及(随着农户实际居住用地
面积的不断增加)农户经由继续扩大居住面积以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由强减弱的演变过
程。分析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 (D)、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能力 (S) 的相互关系,
可得农户居住用地曲线如 Y0/所示:在达到非农就业程度 X*以前,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能
表 1 模型所涉及的变量、统计特征及其选取依据 Tab. 1 Variables related and thei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序号 Y
X1
X2
变量 人均农村 居民点用地
非农就业 程度
市辖区
度量方法 农村居民点用地 面积/乡村人口
均值
225.52 (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