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4209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9.png)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bba3123af111f18583d05a22.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ead1973bcd126fff7050b76.png)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落后社会意识
先进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
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艺术
宗教
通过塑造生动、 宗教观念是对自然和社
具体的感性形象 会的虚幻和颠倒的反映。
来反映社会生活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往
并表现作者审美 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
评价的一种意识 为他们麻痹、压迫被统治
形态。
阶级的一种精神工具。
“宗教是若难者的呻 吟”,“宗教是被压 迫生灵的叹息,是无 情世界的感情”。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质的方面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fb106f8c281e53a5902ffc3.png)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 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 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会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产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 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 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思想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 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8f258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8.png)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bc300def61fb7360b4c652a.png)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 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神生活的过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上层建 筑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 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 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 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约旦、摩洛哥
政体
共和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严格的三权分立 法国、韩国 不严格分权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 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 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 一一对应关系。
国体
决定 服务于
政体
内容
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 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 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分为五种社会 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7e31fe8aeaad1f346933f33.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d1bf7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c.png)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阶级阶级阶层阶层 社会进步社会进步 物质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形态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群众史观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杰出人物 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 阶级斗争发展史阶级斗争发展史B B 生产关系发展史生产关系发展史C 社会意识发展史社会意识发展史D D 生产劳动发展史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 B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 利己主义的观点利己主义的观点D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 宿命论宿命论B B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C C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D D 诡辩论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 血缘关系血缘关系B B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C C 思想关系思想关系D D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 B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 D 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 ②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 B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② )A 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 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④ )A 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 创造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 消灭社会发展规律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 改变社会发展规律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 D 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 宿命论观点宿命论观点B B 机械论观点机械论观点C C 历史循环论观点历史循环论观点D D 唯物史观观点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③)A 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 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 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④)A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C 物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③ )A 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 公有制水平的高低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 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③ )A 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 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 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 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③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①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交换和消费关系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② )A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B 国家政权国家政权C 政党结构政党结构D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 ② )A 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 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 ④ )A 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 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 统治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③ )A 人口多少人口多少B 领土的大小领土的大小C 国体国体D 政体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①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科学文化的反映科学文化的反映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 社会规律的反映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 ② )A 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 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思想的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 ① )A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 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 D 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 )A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B B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C C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D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 (27)生产方式是(④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8)社会形态是(④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 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⑤ )A 已不存在已不存在B 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激烈C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 只存在于人民内部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 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 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 B 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 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 D 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③ )A 法律前面人人平等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 B 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C C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D 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f1573982cc22bcd126ff0ccf.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逻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历史观及其基 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它以社会的总体
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源于整个物质世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较复杂的。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
系归根到底依赖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4
1.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不同,社会意识分为群体意识和
个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社会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教育等 自然科学、语 言学、逻辑学、 数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63a026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4.png)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c049a1a6bd97f192279e90a.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⑴识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答: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答: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口因素。
答: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
答: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心理。
答: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
答: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意识形态。
答: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
答: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体意识。
答: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群体意识。
答: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896190776eeaeaad0f33045.png)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决定
决定
生产
生产 经济
力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不适合 基础
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 革的要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 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 教、哲学、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 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 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02c1f6f90f76c661371ad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57f1a2fb4daa58da0114a59.png)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5ba30903d8ce2f006623d8.png)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2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 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2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展规律
生 产归 资 料
第三章 展规律
私 公 有 有 会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会制 制 社 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葛洪刚 共产主义社会 43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奴 隶 主 所 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d51b08a371fe910ef12df890.png)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具体而言, 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社会基本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实体要素)是: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叫劳动 手段)、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是衡量生产 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的总和,生产资料包括了“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但不是其实体要素、基本要素,而是非 实体要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缩短,其作用越 来越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 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 点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 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 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表现为宿命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超社 会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绝对精神”等)决 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另一种表现为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少 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3、旧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动因及客观规律性; (2)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fc2997227284b73f24250fe.png)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 前提。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 约。
矿物资源
青岛盐场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 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 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 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 然原因造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节选) ——恩格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 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 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 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 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孟德斯鸠
巴克尔
气候、食物、土壤和地
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 四个主要因素。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1.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 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 产方式才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3.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 社会因素,特别是受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制约。
(2)人口因素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 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 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决定
唯心 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 史观
决定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从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 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 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 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物质生产力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上层建筑 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 社生会产意方识式形式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
包括岩石和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期的浸蚀 岩石圈 和分化作用逐渐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
土壤。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 来源。
生态资源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 来源。
生物资源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 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两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种
根 本
A.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
A.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发展史
对 B.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
立 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
B.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 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的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
历
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 产关系的统一。
(1)地理环境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 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 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地理环境
大气圈
从地球表面到几十公里以至1000公里的高 空覆盖着的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层。
水圈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江河、湖沼 、地下水等。
观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 辩证关系
1. 什么是社会存在? 2. 什么是社会意识?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其辩 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
辩证关系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 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 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 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
社会革命 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 经济基础的上变层更建筑的变革 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