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6
李文浩: 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
经验进行的压缩性再描写。以上观点表述相异但实质近似。 据此, 我们将量词重叠的意象 图式直观描述为图 1 ( 详见附录) 。 2000 :3 ) , 基于意象图式是高度抽象的构型 ( Langacker, 图 1 只包含基本的成分和关系。 “某个空间或时间范围内的相同物体或事件 ” 。图 1 上文将量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概括为 中的外围椭圆形轮廓线表示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范围 。 不论物体还是事件, 也不论是什么形 , 。 状的物体或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都用长方形表示 物体或事件总是存在或发生于特定的时 空范围内的, 多个相同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可能表现为各种顺序 ;而多个相同的事件可能同 但是基于意象图式的高度抽象性 , 图 1 只用单一方向的箭头表示物 时进行也可能先后发生, 体或事件的时空序列。有必要说明的是, 附录中的图形并不是意象图式本身, 因为所谓的 “ , 意象图式” 并非指具体的图形, 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 只不过为了表述的方便, 用形象的 图形来借指而已。 二 量词重叠的句位义及其突显差异

引言
0. 1 以往的观点。 传统语法论著认为量词重叠表示“每一 ” “每个 ” “每 ” , 如吕叔湘 ( 1954 ) 、 赵元任( 1968 :107 ) 、 朱德熙 ( 1982 :26 ) 等。 不少文献延续了该观点, 有的虽表述不 “周遍 ” , 同, 但观点相近。如陆俭明( 1986 ) 认为量词重叠表示 石毓智 ( 1996 ) 认为量词重叠
③ 我们将秉持构件与构式整体的互动 基本性质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构式整体意义的形成。 观, 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与突显及心智扫描等概念 , 来对不同构式中量词重叠表
义的差别及其与量词重叠基本义的联系等问题作出统一的分析和解释 。 一 量词重叠的基本义及其意象图式
1. 1 量词重叠的基本义。Goldberg( 1995 :9 ) 曾举过 “She baked him a cake ” 这样的英语 “bake ” 例句, 词汇语义理论因为有这样的例句存在而认为 有一个带三个论元的特殊意义: 施事论元、 受事论元和心目中的接受者论元。 若如此, 该动词就存在两种意义, 即该动词的 基本意义和它在上面这种句型里的意义 。根据 Goldberg ( 1995 ) 的考察, 尚未发现有哪种语 “Fra Baidu bibliotekake ” 言用两个独立的( 没有联系的 ) 动词词干分别表示这两个意义。 她认为不必因为 可 , 以出现在双及物构式中而再为它专门设立一个特别的意义 该例句中的接受者是作为具体 构式的论元而非动词的论元得到允准的 。按照这样的构式语法观, 我们认为量词重叠的基 本语法意义应该是独立于构式之外的一般意义 , 不以某一种具体构式为依托。 已有研究总
世界汉语教学 第 24 卷 2010 年第 3 期
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
李文浩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提要
*
认知主体对意象图式不同成分或关系的突显以及构建情景时不同的扫描方式, 导致量词重叠
的基本义在构式不同句位的动态变化 。量词重叠的基本义与句位义之间以及后者相互之间, 既有共 而共性则体现了作为 性也有差别。差别体现了构式的不同句位对作为构件的量词重叠的整合作用, 构件的量词重叠对构式整体的语义贡献 。这是构式与构件互动的结果 。 关键词 量词重叠 构式 互动 意象图式 突显 扫描
①。但是专门探讨量词重叠的文献普遍认为量词重叠不止表示这一种语法意 表示 “遍指” “每一 ” “多 ” “逐一 ” “连绵 ” 等多种 义。如宋玉柱( 1981 :126 - 132 ) 指出量词重叠可以表示
李宇明 ( 1998 ) 、 侯友兰 ( 1998 ) 、 郭继懋 ( 1999 ) 意义。表达类似观点的还有华玉明 ( 1994 ) 、 等。面对一个语法形式表示多个语法意义的不对称现象 , 出现了两种处理办法: 一是分化, “AA” “每一 ” 如华玉明( 1994 ) 认为量词重叠式 是一种同形异义的复合体,它包括表示 意义 “AA1 ” “多” “AA2 ” 。二是合并, 的逐指性重叠 和表示 义的描写性重叠 如郭继懋 ( 1999 ) 认为 量词重叠只表示一种概括的总语法意义 :物体或事件的重复存在;上述多种意义只是这个总 语法意义的环境变体。 0. 2 问题的提出。其实石毓智( 1996 ) 也注意到了某些与 “遍指” 义不合的语例, 例如该 “阵阵掌声” “阵阵 ” 是可以说的, 但是又否认其中的 是量词重叠, 理由是它不表示周 文承认 “一阵又一阵” 。显然, “遍指 ” 遍性, 而是指 此处有循环论证之嫌, 意在维护量词重叠 义的单 “每 ” “遍指 ” 一性。然而, 相关文献所提供的大量例证表明, 量词重叠的确不止表示 或 这一 “AA1 ” “AA2 ” 并且认为将量词重叠分化为互不相干的 种意义。本文将正视这一言语现实,
《 世界汉语教学》 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 谨致谢忱! “类词 ” “遍指 ” “类词可以重 赵元任( 1968 :263 ) 在描写量词的次范畴如 时, 已经提出 一说, 他认为
* ①
。 迭表示遍指”
354
李文浩: 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
“AA3 ” 甚至 等, 割断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 原则上我们同意郭继懋 ( 1999 ) 的处理 “合并 ” 办法。但是可能受年代所限, 郭文在对待量词重叠的多种意义时用了 之法, 而在分 “分化 ” 的解释方法, 缺少统一的理论支 析总语法意义与各个意义变体的联系时却又使用 “任 持, 并且某些解释尚不令人信服。例如在解释总语法意义与周遍意义的联系时 , 他指出 , 何包含‘ 一’ 以上数量的词语加上带范围副词‘ 都’ 的谓语, 整个句子都必然含有周遍意义 ” “ 量词重叠的总语法意义是物体或事件重复存在 , 重复存在则数量必然是‘ 一’ 以上, 所以量 。 但是, 都’ 的谓语所构成的句子理所当然地含有周遍意义 ” 许多 词重叠加上带范围副词‘ “都” 。例如: 表示周遍意义的量词重叠, 其所在句子的谓语部分并不必然出现范围副词 ( 1 ) 句句都说到马林生的心坎儿上。( 王朔《 ) 我是你爸爸》 ( 2 ) 您的话句句说到我心坎上了。( 王朔《 ) 你不是一个俗人》 “句句 ” 事实上, 根据我们的考察, 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②王朔作品中含量词重叠 的语例共 6 “都” 。将量词与作家的范围扩大后搜索, 句, 只有例( 1 ) 这一句出现了范围副词 结果同样是 “都” “都 ” 不使用范围副词 的周遍义量词重叠句占多数。据此可以说, 郭文借助范围副词 来 解释总语法意义与周遍意义的联系是特设的 ( ad hoc) , 缺乏普遍有效性。 再如, 郭文在解释 “多” , “这两种意义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量词 总语法意义与 这种意义变体的联系时说 重复存在就既可能是两三个, 也可能是四五个甚 重叠的总语法意义是物体或事件重复存在 , 。 这样的解释也有牵强之处, 至更多, 这就十分接近于‘ 多’ 的意义了 ” 容易让人追问: 既然 “ “甚至更多” “多” ” “四五个 ” 重复存在” 在 的情况下接近于 的意义, 那么 “两三个 这样的情 “重复存在 ” 。 凡此种种都激发我们在量 况又分别与哪种意义对应呢? 需知后者同样属于 , 词重叠形式与意义不对称的背后 去寻找更具概括性和统摄力的分析概念与理论模型 。 0. 3 本文的理念。构式语法认为, 构件与构式整体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 。 构式的整体意义会整合进入该构式的构件的意义和功能 , 使之与整体相适应。 同时构件的
本文带序号的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 以下不再标明具体出处 。 “第二章:动词和构式的互动” , 参考 Goldberg( 1995 ) 的 有关该理论的阐述融入了我们自己的理解 。
② ③
355
世界汉语教学 第 24 卷 2010 年第 3 期
“遍指” 结出的语法意义, 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 义, 也不具有普适性。 “物体或事件的重复存在 ” 那么, 量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不是郭继懋 ( 1999 ) 所概括的 “物体 ” , “事件 ” , “存在 ” 呢? 名量词用于 动量词用于 物体或事件总是客观 于现实世界中 “重叠” “重复” “物体或事件的重复存在 ” 再将 置换为 即可得出 这一表述。 的。在此基础上, “量词重叠 ” 若如此, 该语法意义的概括只是将 这一术语在形式上换了个说法, 并未实质揭 示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究竟是什么 。退一步讲, 衡量某种语法形式所对应的语法意义的概 , “物 不外乎两个标准, 即对上应该具有独特性和对下应该具有统摄性 。 首先 括是否合理, “量词重叠” “重叠” ;其次, 体或事件的重复存在” 这一表述基本适用于 的上位概念 它与下位 “周遍 ” “多 ” “连续” 义的联系比较牵强( 详见 0. 2 ) 。鉴于此, 我们将量词重叠的基本语法 的 : 。 意义概括为 某个空间或时间范围内的相同物体或事件 这样的表述似乎相对于形容词重 “周遍 ” “多 ” “连续 ” 尤其是对下位的 义更具有统摄力: 特 叠和副词重叠等更具有区别性④, “空间” “时间” “周遍 ” “多 ” , 定的 或 是下位义 形成的前提。 是否为 也需要结合该物体或事 “连续 ” 件对某个空间或时间范围的占有程度来看 。 再者, 物体的 表现为空间序列, 事件的 “ 连续” 表现为时间序列。 1. 2 量词重叠的意象图式。戴浩一( 1992 ) 基于对汉语的观察提出了重叠象似动因, 即 “ 。 ( 转引自张敏, 1998 :178 ) 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 重复 ) 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 ( 重复 ) ” 量词重叠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认知象似性原则 。这正如张敏 ( 1998 :179 ) 所指出的, 对于量词 , “每 ” “逐一” “多 ” “这几种意思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 它们都表示相同的事物 和 重叠来说 或动作在量上的迭加或重现。这个含义在形式上是用相同成分的迭加或再现来表现的 。显 。 进一步思考, 然, 这正是象似动因的一种体现 ” 同样是量词重叠, 为什么以及怎么样产生 “ ” “逐一” “多” 每 和 这样的意义变体的呢? 可见凭借象似性原则只是解释了重叠 ( 包括量 词重叠) 的动因, 至于量词重叠的表义机制以及在具体构式中的意义分化等问题仍有必要 深入探索。这就是说, 象似性原则揭示了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对应。 那么语义结构来自 而是对应于 哪里呢?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认为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世界的结构 , 概念结构。后者与人在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 、 认知策略等密切相关, 依 赖于人的一般的认知和经验处理机制 , 该机制将有关联的经验组织成意象图式。 我们认为 这个问题可以从分析量词重叠的意象图式入手 。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 例如 Johnson( 1987 ) 探讨了意象图式的体 验基础以及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和推理中的作用 。 Johnson ( 1987 :29 ) 指出: 为使我们能够 相互联系的经验, 并能理解它们以及作出推理, 我们的行为、 感知与概念中一 具备有意义的、 定存在着模式和常规。意象图式正是这些正在进行的有次序的活动中一再出现的模式、 形 状和规律。 Lakoff ( 1987 :267 ) 指出, 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 的结构。Oakley( 2007 :215 ) 提出, 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上而对感性
“形式越多,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动词重叠表示短时少量, 这不符合 内容越多 ” 的认知象似性原 则。因此与量词、 形容词、 副词的重叠不具有可比性 。 但是若将动词重叠理解为某个时间范围内相同动

作、 行为的延续或重复,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认知解释上的困难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此处不赘, 拟另 文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