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运用

合集下载

口语交际中如何正确运用比较句式

口语交际中如何正确运用比较句式

口语交际中如何正确运用比较句式在口语交际中,正确运用比较句式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合理运用比较句式,可以准确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差异、相似等关系,使对话更加丰富有趣。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口语交际中如何正确运用比较句式。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描述物品的时候,可以使用“更+ 形容词的比较级”这一句式。

例如,当我们要说某物比另外一物更大时,可以说“This book is bigger than that one.” 当我们要说某物比另外一物更贵时,可以说“This bag is more expensive than that one.” 这样的比较句式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物品的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副词的比较级来表达两个动作的差异。

比如,在谈论行为方式的时候,可以使用“动词的比较级+ than”这一句式。

例如,当我们要说某人走得比另外一人快时,可以说“He walks faster than her.” 当我们要说某人说话声音比另外一人大时,可以说“He speaks louder than her.” 这样的比较句式可以清楚地表达出两个动作之间的不同。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as + 形容词/副词原级+ as”这一句式来表达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我们要说某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一样富裕时,可以说“This country is as wealthy as that one.” 当我们要说某人和另外一人一样聪明时,可以说“He is as smart as her.” 这样的比较句式可以有效地表达出两个事物的相似性。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比较句,+ 比较句”的结构来进行更加复杂的比较。

例如,“The m ore you practice, the better your English will become.” 这个句子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通过更多的练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一、字词替换比较法字词替换比较法,是指在提问中利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或词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进行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

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把词典上的释义直接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这是提高学生字词积累和语言运用的重要途径。

例如《荷花淀》中,水生告诉妻子,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武装队伍时,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它背后的感情却并不容易。

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比较句:(1)你总是这么积极!(略含责备)(2)你也太积极了。

(含不满)(3)天底下就算你积极!(含讽刺)教师继而进行提问:“在这三个句子里的三个‘积极’表达的语气、感情是一样的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水生嫂的话,既有对丈夫的褒扬,更充满了对即将参战的丈夫的依恋。

如教师在讲解《岳阳楼记》时,针对“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提出把这个“衔”字跟“吞”字分别换成“连”和“接”,并要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利用词语运用的不同引起学生对字词的注意,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并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再如,讲授《孔乙己》一文时,对于“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 )乱蓬蓬的胡子”这句,我先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量词。

学生填写的量词五花八门,主要有:把、团、撮、络、束等,然后我让他们对照课本,原来课本里用的是一个“部”字,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接着提出“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用其他量词而用一个‘部’”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个“部”在刻划孔乙己的外貌上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是其它量词所不能代替的结论。

总之,字词比较法的目的在于找一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

学生在比较形成的“反差”后,能产生“顿悟感”,并提高理解、运用词语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

浅谈高中语文讲堂比较式发问的运用在高中语文教课中,要提高学生讲堂参加的踊跃性,提高他们和教师的互动和沟通,需要教师灵巧运用发问的艺术来进行讲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素质要求愈来愈高的现代教育中,学生只掌握大批的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知识的记忆只好增添学生对语文知识量的累积,对他们语文素质的培育起不到较好地促进作用。

这就要讨教师要在增添学生语文知识累积的同时,让他们能把这些知识和知识库系统中的语文知识和其余学科的知知趣交融,达到学致使用的成效。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就需要在讲堂上对发问进行设计,使提出的问题既能使学生踊跃思虑,又能有效提高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在高中语文教课中运用发问教课时,使用的方法是比较发问法。

下边,我详细说说怎样使用比较发问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字词替代比较法这类方法的详细运用是经过让学生找到意思邻近的词语来替代课文中的词语,用学生找出的同义词来和作者的用词进行比较来说明作者在进行文字创作时所选字词的奇妙之处。

经过进行比较,学生能领会到这些词语在表达作者的感情和领会时提出的真实意义,加深学生对字词运用的思虑,提高他们对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进行字词学习时,教师能够充足发挥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不纯真地依赖词典对字词进行理解,而是经过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对字词进行深刻领会。

比如,在进行《荷花淀》的教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水生告诉老婆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武装队伍时,老婆低着头说:“你老是很踊跃的。

”在这个场景中,我让学生把水生老婆的话用字词替代的方法来进行表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踊跃调换了自己的思想,说出了以下三种答案:(1)你老是这么踊跃!(2)你也太踊跃了。

(3)天底下就算你踊跃!在这三种答案中,我要修业生剖析表达了老婆什么样的情绪,他们经过剖析得出:(1)说出了老婆对水生充满责怪的语气。

(2)说明老婆对水生的做法很不满意。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还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提问技巧呢?首先,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掌握某个知识点、培养某种思维能力等。

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该精心设计问题,确保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前进。

比如在讲解《背影》这篇课文时,可以提问:“文中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其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则可能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失去回答的信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先提问一些关于诗词字面意思的简单问题,然后逐渐深入,提问关于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表达的较难问题。

再者,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好的问题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时,可以提问:“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仅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吗?”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去分析,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提问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可以采用直接提问、间接提问、追问等不同的方式。

直接提问能够快速获取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间接提问则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追问则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比如,在讲解说明文时,可以先直接提问:“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然后追问:“作者是如何对其进行说明的?”此外,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则可以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0.比较式问句法

20.比较式问句法

比较式问句法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来引导对方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对方的思考,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使用比较式问句法的例子:
你更喜欢苹果还是香蕉?
这两种颜色哪个更符合你的口味?
你认为这个品牌和另一个品牌的手机哪个更好?
你更喜欢在家里看电影还是在电影院看电影?
你觉得这个餐厅和另一个餐厅哪个更美味?
通过使用比较式问句法,你可以引导对方进行比较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偏好和观点。

同时,这种提问方式也有助于你与对方进行更有意义的交流。

做比较的答题术语

做比较的答题术语

做比较的答题术语做比较的答题术语「篇一」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而言,语文的知识点比较凌乱,很多同学在学习或复习时常会感觉无从下手,一般老师讲到哪,自己就学到哪。

而要想真正学好语文,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同学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提高语文成绩。

今天,掌门教研院为各位同学整理汇总了初中语文考试中重点题型的答题模板及思维导图,如果同学们现阶段对整个初中语文的体系还不够明确,相信这份资料一定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你有所助益!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01 (13).jpg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01 (14).jpg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01 (15).jpg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做比较的答题术语「篇二」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2情 境 式 提 l . 司
情境式提问是根据教材创设情境 , 将学 生带入文 中意境 , 使学生身 I 晦其境 地将文章所 表现的 内容组 合联想 , 品味文章意境 、 围, 氛 体会作 者 的思 想 感 情 。在 情 境 中 把 握 好 时 机适 时 发 问 , 助 于学 生 回 答 问 题 , 有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 验 , 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 操 , 使学生 感到学 习的快乐 。 如教《 秋天》 一课 , 在欣赏其描绘 的美 丽乡村秋景时 , 师先指导学生 朗 教 读课文 , 接着依据课文引导学生想象 , 以歌 曲《 在希望 的田野上》 为音乐 背 景 , 出秋 天 是 收 获 的季 节 , 是 洋 溢 着 欢 乐 的季 节 , 师 配 乐 解 说 突 更 教 提 问 :提 及 秋 天 , 们 会 自然 联 想 到 硕 果 挂 枝 , 仓 满 溢 , 人 慰 心 的 “ 我 粮 农 笑容 。的确 , 秋天是一个成熟和 收获的季节 , 因为土地是 真诚 、 公允的 , 份 耕 耘 一 份 收 获 ’是 秋 天 用 收 成 证 明 着 播 种 者 的 品质 ; 天 又 是 宽 , 秋 容博大 的, 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孕育勃勃生机 的满 园春色 。 诗人何其 芳以他敏锐 的诗心捕捉 , 描绘 出了秋 天的风彩 , 而今 听着音乐的我们 同 样也 感 受 到 了秋 天 的声 音 ,那 么 ,我 们 有 了哪 些 图 景 ,有 了 哪 些 感 受 呢 ? ” 生 在 音 乐 声 中 , 着 教 师 深 情 地 描 述 , 酿 蓄 积 自己 的 感 受 , 学 随 酝 这 样 的思 考能 不 美 吗 ? 题 的 回答 会 无 话 可说 吗 ? 案 的 内容 能 不 丰 富 多 问 答 彩 吗 ?语 言能 不 美 吗 ?情 境 式 提 问 给学 生 创 造 了一 个 愉 快 的 问题 情 境 , 使课 堂 变得 活 泼 , 乐 。 . 揭

“求同存异”,开启阅读新境界——比较式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求同存异”,开启阅读新境界——比较式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策略“求同存异”,开启阅读新境界———比较式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文|潘婷慧一、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注重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培养。

由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和课堂特性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比较式阅读是通过整合知识要点、发挥文本价值,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探寻到文本内部、不同文本间的共性或个性,深化对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情感,获得新的思维视角。

二、比较式阅读的运用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构思,有效实施比较式阅读教学法,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一)同一文本同一文本的比较式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更好的比较思维,并深入思考、提炼表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顺应了新课标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关键词句的比较教材中的课文是基于学生发展规律精心筛选的,每一篇文章都独具特色,文本的语句、表达、用词等多方面都经得起反复推敲。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即使看不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也能通过推敲文字、揣摩语言感受到,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换词、删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理解,让学生欣赏到荷花之美,体会到叶圣陶朴实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案例1】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夸赞作者“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多媒体出示以下两个句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②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个句句子写得更好。

生:第一个句子用了“挨挨挤挤的”,这样写更好,写出了荷叶又密又多,非常繁盛的样子。

师再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师:用“长”替换文中的“冒”,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生:不可以。

小学语文教案:如何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教案:如何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教案:如何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一、引言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二、了解比较的修辞手法比较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而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用比较的修辞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加深对语言和文学的体验。

三、在渗透教学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1. 对照明确概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概念的特点和特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授形容词时,可以选择一组相似但不同的形容词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形容词的美感和思维方式。

2. 利用比喻提高形象感知比喻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突出表达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用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形象感知并记忆知识点。

例如,当学习到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时,可以比喻成一个家庭,主语是爸爸妈妈,谓语是家庭成员的行为,宾语是家庭成员的目标和所受影响。

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1. 分析对比文本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对比文本,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和意义。

教师可以选择一组相似或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其共同点和差异,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2. 比较不同作品或作者的风格通过比较不同作品或作者的风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几个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比较其风格、表达方式和创作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1. 比较优秀作文和普通作文教师可以选择一篇优秀的作文和一篇普通的作文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优秀作文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笔。

语文课堂提问与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课堂提问与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课堂提问与思维能力培养策略作者:任橹燕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3期浙江宁波鄞州首南第一小学(315194)任橹燕[摘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文内容,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

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5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中,有“猴子观海”的描写,“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一样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

那么“猴子观海”时的情境会是怎么样呢?经过情境式提问启发,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

”“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

”“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

”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比较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

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如何恰当运用比较手法

如何恰当运用比较手法

如何恰当运用比较手法比较手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

在教学课件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比较案例和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一、比较手法的定义和作用比较手法是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内涵。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认识范围。

二、比较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文字比较:通过对不同作品、不同段落中的文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文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从而加深对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2. 作品比较:通过对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风格。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杜甫和李白的诗作,让他们感受到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追求。

3. 修辞比较:通过对修辞手法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例如,在教学古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句式的长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让他们体会到修辞手法对文章的修饰和增色作用。

三、比较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文本比较:通过对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主题和语言特点。

例如,在教学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章节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从而加深对整个作品的理解。

2. 时空比较:通过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本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3. 文化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例如,在教学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比较手法的教学策略和注意事项1. 设计合适的比较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文本进行比较,确保比较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新课标下创设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新课标下创设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新课标下创设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课标下创设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江苏沛县●郭振撼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教师应把握新课改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合理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理清学生思路。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提出的问题不能紧扣教学主题、没有联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再就是问题单一、枯燥,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回答,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该如何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呢?一、用悬念式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悬念式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的编排特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都是科学小品文,文章内容虽不深奥,但是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抽象难懂,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文章的特点,设置以下几个提问:①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类似于“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话语,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这是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②很多科学家以及探险家都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成了生命的禁区,但是你能想象得到30年前的罗布泊曾是一片绿林环绕的生命绿洲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罗布泊如此巨变呢?③你能想象得到旅鼠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跃入海洋的奇景吗?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④台风过后,人们在小庙的下面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小洞,“聪明”的人开始猜测这个小洞能干什么,奇怪的是最初的一声”喂”以及扔进去的小石子某天突然飞回来了,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等等,设置这些悬念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艺术的妙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析

课堂提问艺术的妙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析

课堂提问艺术的妙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析作者:曾丽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6期广西武鸣县府城镇中心校(530100)曾丽艳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

如何“导”?他认为重在提问,以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利用课堂设疑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是当务之急。

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艺术。

现就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提问技巧,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举隅说明。

1.揭疑式提问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沉闷开始降临。

我灵机一动,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疏理式提问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总是说不到点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到启发,很快就理出了思路,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

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课堂提问的常见方式

语文课堂提问的常见方式

语文课堂提问的常见方式:本文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了语文课堂提问的五种常见方式,层层递进式、单刀直入式、旁敲侧击式、对比区别式、延伸迁移式。

这些提问方式,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实用价值。

标签:语文课堂提问方式探究性教学在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至关重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把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归纳为五种:层层递进式、单刀直入式、旁敲侧击式、对比区别式、延伸迁移式。

下面逐一阐述。

1、层层递进式亦称顺序渐进式,即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小到大的提问。

叶圣陶说:“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1]这种层层设问、逐渐深入、各个击破的提问方式,能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全文内容,适合于情节较单一、主旨比较容易领悟的课文。

要注意的是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层层相因,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要避免单一枯燥。

如《愚公移山》,可设计问题:“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态度?结果如何?”再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可问:“哪些英雄汇聚?蒋干中了谁的计?为什么蒋干会中计?中计的情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连环设问,既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和主旨,又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单刀直入式即直接抓住能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突出人物典型性格的“文眼”设问。

运用这种方式,既要把准文章主旨,一针见血,又要切合实际,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设问,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引导学生注意“回故乡---悲凉;离故乡---悲哀”,然后设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摆脱不了一个“悲”字?这“悲”字就是文章的“文眼”。

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故乡变了,人、物、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了,故乡变得贫穷、衰败、落后了;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也是一个“变”字,思想变了。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正确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

一、理论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方法。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让他们在比较中积累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的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比较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之处,纵向比较是指比较不同类事物的相同之处。

通过这两种比较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比较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正确运用比较法。

比如,通过对两篇作文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选取一篇好作文和一篇差作文,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篇作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好作文的优点和差作文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改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句型、段落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可以选取两种句型、段落结构相似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或段落,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和灵活性,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积累知识,丰富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比较法,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023年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方法,3篇

2023年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方法,3篇

2023年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方法,3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1一、铺垫提问法二、对比提问法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

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三、寻究提问法事情总有前因后果。

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究其具体原因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评论提问法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的出正确结论。

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

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
一、字词替换比较法
字词替换比较法,是指在提问中利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或词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进行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

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把词典上的释义直接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这是提高学生字词积累和语言运用的重要途径。

例如《荷花淀》中,水生告诉妻子,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武装队伍时,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它背后的感情却并不容易。

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比较句:
(1)你总是这么积极!(略含责备)
(2)你也太积极了。

(含不满)
(3)天底下就算你积极!(含讽刺)
教师继而进行提问:“在这三个句子里的三个‘积极’表达的语气、感情是一样的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水生嫂的话,既有对丈夫的褒扬,更充满了对即将参战的丈夫的依恋。

如教师在讲解《岳阳楼记》时,针对“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提出把这个“衔”字跟“吞”字分别换成“连”和“接”,并要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利用词语运用的不同引起学生对字词的注意,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对
字词运用的探讨,并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再如,讲授《孔乙己》一文时,对于“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乱蓬蓬的胡子”这句,我先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量词。

学生填写的量词五花八门,主要有:把、团、撮、络、束等,然后我让他们对照课本,原来课本里用的是一个“部”字,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接着提出“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用其他量词而用一个‘部’”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个“部”在刻划孔乙己的外貌上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是其它量词所不能代替的结论。

总之,字词比较法的目的在于找一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

学生在比较形成的“反差”后,能产生“顿悟感”,并提高理解、运用词语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删减比较法
内容删减比较法,是指在提问中对课文内容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删减处理,借以引起学生对删减前后课文的表达效果的注意。

在提问中加入删减比较因素的处理主要用在以下情况:在某些课文中,有些段落看似与文章主旨无关,却是作者匠心独到的地方。

学生往往容易将其忽略或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删减文段法提问学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质疑、生疑,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授《云南歌会》时,教师在讲解该文第四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时抛出了以下问题:“《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自然环境描写太
多了,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为使文题相符,建议将第四段的自然环境部分删除,你们同意这种观点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来,如同投石击水,顿时掀起一个个波澜。

当即有学生摇头:“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如果把第四自然段删掉,那就体现不出‘云南歌会不仅是人在唱歌,鸟也在唱歌’的意思。

”接下来的讨论中,有同学很快注意到第四段倒数第二行的文字能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经过一番讨论后,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优美的环境才能造就如此优美的歌声”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归纳总结出来了。

又如在《药》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作者是不是仅仅想揭露出人性中的这一层愚昧面纱呢?大家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中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说他仅仅想表现愚昧的话,你觉得课文四个部分中哪些是情节可以删去?”这个删减比较式提问,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文中关键情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接着,教师针对学生所找出的情节,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综合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仅仅表现‘愚昧’这个主题,那么夏榆母亲哭坟以及茶馆中人们谈论人血馒头就已足够,还需要去谈论人血馒头的人血的来历吗?”通过加入删减比较提问,启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最终学生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所代表的深邃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