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骑兵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骑兵发展简史
骑兵——骑在马上的兵。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啧啧,这个问题现在回答起来一般都比较笼统,因为实在是太久远了。反正最早骑在马上去打仗的肯定不是汉人。按常理分析,能想到利用马作为工具人们,首先其生活地域一定也适宜大量马的生存——山地草原、水草条件较好的戈壁或荒漠等。其次必须经常和它打交道,以至最终能慢慢驯化它们。鉴于以上两点,中西亚的游牧民族的可能性最大。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远远重要于农耕文化的中原。相应的马文化领先于中原也是正常的。早在周穆王时代(前976—922)就有西王母给穆王送马的记载。可见在当时马已经被认为是重要资源了。
往后翻几页,在300多年后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破屠何而骑寇始服”的文字记载,通过这几个字,我们了解到当时屠何等寇已经是骑寇了。就是说当时北方游牧部落对齐等诸侯国的骚扰已经是骑着马来的了。“屠何”何许人?就是东胡。也可以算蒙古人的祖先之一罢?鲜卑还是蒙古?这好象是一笔糊涂帐。后来隋唐时期很显赫的“独孤氏”,就是“屠各氏”的后裔。现在,返过头看看,农耕的中原文化这个时候骑兵的发展如何?我们从几乎同时期的秦穆公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的记载来看,中原这个时候也有骑着马的兵了。考虑到“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仪仗队或护卫队。称之为骑兵不为过。——此时是否用于实战尚不得之,用于实战的例证还要再过近300年。不过按当时所崇尚的礼制来看,交战还是以双方约定时间找块场地,列阵车战为主,一般一天半天就结束了。所以估计即便有骑兵,作用也不大。况且由于交战要使用大量战车,自然所选育的马匹也主要是挽具型的,以力量见长。不适宜用于骑战。不过由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骑兵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之初,是北方领先于南方。这和游牧部落有很大关系。人家北狄也好,屠何也好,来了就打,赢了便抢——打不过就跑。【可笑中原这帮迂人还振振有辞,连呼蛮夷!】而以秦、晋、齐为代表的北方诸侯国在频繁应付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中,慢慢体会到了骑兵的机动是战车的笨重所无法企及的。于是着手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不过迟至战国早期,从出土的骑马俑是裸骑这点上看,当时马具还没有出现。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时期骑兵的作用不大——连坐稳都成问题,何谈骑射?而游牧族有所不同,马背上长大的,“儿能骑羊,引弓射鼠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较之农耕为业的汉人自然要娴熟许多。
再往后翻几页,进入战国时期,这里出现了一位对中原骑兵发展贡献甚大的人物——没错,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前325—229)。赵国在赵武灵王时的疆域大至上包括今陕西的东北部,山西北部和太行山的东南山麓。向东有齐强邻逼境,西则有秦虎视眈眈,北有东胡、林胡、楼烦屡屡骚扰,趁火打劫。可谓四面受敌。“是亡社稷,奈何?”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着手进行军事改革,一方面训练水兵以解“无舟楫之用”之窘境以御秦,另一方面就是在北部边疆地区广募善骑射之民组建骑兵部队以解“无骑射之备”用以抗胡。鉴于同三胡之间多年交战的体会。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颁布胡服令,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以方便于进行骑射。号令国人学习胡人骑兵的训练方法和装备。【再一次证实胡人在骑兵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引进了胡马来改良中原农业区因长期耕作而退化的马匹品种。【我发现凡是和西域交往较密切的朝代其骑兵均较为彪悍。取得的胜迹也较多,和马匹改良不无关系】同时改良了骑兵的武器,学习胡人配备弓矢和短剑(非刀)。远距离冲杀时引弓射敌,近距离格斗则采用短剑。但限于马具的制约,格斗战可能还很少。类似“大战若干回合”那样的话还要等很多年后才可以说。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的骑兵逐渐强大,同时使掌握骑射技术的军队由原来的游牧民族逐步扩大到中原各国。骑兵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地位逐步得以提高,成为当时中原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成功运用骑兵配合步兵、车兵作战的成功战例。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40万军民皆降于秦。秦将白起认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而一举坑杀40余万降兵。公元前244年,赵将李牧用1.3万骑兵配合步车兵20余万,采用诱敌深入,两翼包抄战法,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一举定边十余载。可惜一代名将后来非战死沙场,而毙命于自家人手。
骑兵这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只独立兵种,主要武器装备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马匹身上有了专用的防护马甲(皮甲),装备了简单的鞍鞯。并且从遴选骑手到考核战马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和标准,比如战马要求身高不低于1.33米等。但从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中我们得知,骑兵和战车相比暂时还屈于从属地位。因为其一,作为一个新兴兵种,骑兵此时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其二、战车本身,包括阵法也是在变革求新,与时俱进中。不过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骑兵将笨重的战车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进入两汉时代,是中原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里,又是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起到了关键诱因。匈奴是北方一个古老的遊牧民族,汉初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打败了东胡,臣服了丁零,赶走了大月氏之后勢力日渐强盛。而在南面,则经常以骑兵袭扰汉朝边境,“虽乌合兽聚,猝发而不能制”,严重威胁着汉朝统治政权。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攻打匈奴,结果反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达7日之久。后刘邦为腾出精力对付内部割据势力,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策略。以后的几代皇帝,在对付匈奴也都沒有什么好办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权尚不巩固,国力亟待恢复。直至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后,此时汉朝刘氏统治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巩固,国力也有所恢复。同时和西域的交往也愈加密切,大量诸如大苑汉血等骏马良睼被交换到内地。战马的品种得以改良,看看出土的两汉雕塑,就知道这时马的神骏已非先秦之肥壮所可比。最主要的是,汉朝已经确立了一整套“官马”制度,鼓励养马的政策加上马政机构的普及使的长距离大规模的运动作战在后勤上得以保证。因此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元狩四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从襄郡和代郡出击,深入匈奴腹地,辗转两千余里,大破敌军计10万余。充分展示了汉骑兵高度机动的战斗能力。然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各骑兵部队之间基本是独立作战的。从公元前133至前119年,汉军通过数十年对匈奴的作战,骑兵得到迅速壮大,从而成为军队作战的关键力量。
此时的汉军骑兵,分轻骑和重骑。轻骑无甲,弓射,以机动见长;重骑被甲,持刀剑戟戈近战。【西楚霸王的兵刃便是戟,马是乌骓】不过随着西汉炼铁技术的提高,更适于劈砍的环首刀逐渐替代了短剑等穿刺兵刃而作为骑兵武器得以普及,刀和马的结合使其作为一种武器的地位不断提高。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制。相应地,甲具也在进化,这时的骑士所穿护身甲已由皮甲演化到铁制铠甲片,防护范围在原来仅保护胸、背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肩臂的“披膊”和保护腰胯的“垂缘”。甲片也变小变密了。马的护甲还是以革为主,后汉书卷二十九载“(鲍)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这里的“当匈”就是指去毛加工成的兽皮制成的护甲。马的鞍具,原先是前后不起桥的低桥鞍,至东汉时期演化成高桥鞍。解放了骑士的双手,更便于士兵在马背上动作。另外,随着骑术的高超,诸如回头望月等高难射箭动作也见诸于画像之上。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马镫。【很重要的东东哦!有人专门写过文章呢】历史翻到三国、两晋时代。由于这一时期的战乱频繁,特别是其后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