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常见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非
1、彩虹之国:由南非大主教图图(Chief Priest Tutu)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新南非共和国成立时提出的一个建议,称南非为彩虹之国,因为南非有各种人种和民族文化,黑人、白人、印度人、有色人等,所以彩虹之国的寓意就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和平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汇聚成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一个很美的设想和南非所努力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SPBG/show.php?id=13994&ids=)
一、地名与人名:
2、开普(cape):又名好望角,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为了开辟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当当船队航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的水域时,海面狂风大作,惊涛骇浪,几使整个船队覆没。最后巨浪把幸存船只推到一个未名岬角上,此舰队遂延存下来。迪亚士将此地名命为“风暴角”。1498年由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舰队绕好望角成功驶入印度洋。随后,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将“风暴角”改称“好望角”。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登陆好望角,荷兰人开始在好望角(此后中文行文凡称殖民地皆译作“开普”)建立补给站,由此开始了开普殖民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wiki/好望角)
3、纳塔尔:1497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船队再次来到南非,达迦马将南非东南海岸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纳塔尔在葡文中音为圣诞,因达迦马于1497年12月25日到达这里,故以圣诞命名。
(参考资料来源:潘兴民,李忠:《南非——在黑白文化的撞击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4、血河:1838年12月南非祖鲁人与“大迁徙”的阿非利卡人之间发生的战争。战事在布法罗河的一条支流两岸展开,河水被战死的3000名祖鲁人的鲜血染红,故称“血河”。
(参考资料来源:潘兴民,李忠:《南非——在黑白文化的撞击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view/7890000.htm)
5、大北道路:原是英国传教士沿西线北上,在茨瓦纳人和马塔贝莱人中传教的必经道路。19世纪70年代不断传来林波波河以北马绍纳兰等地富有金矿的消息。于是英国在西部茨瓦纳人土地上的殖民战略,迅速调整为打通并控制通往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的大北道路的战略,以攫取盛传的金矿地带并保证金伯利矿的北方劳动力供应。其重要性日益增加,被罗得斯夸张为“南非的苏伊士”。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6、拜旺纳(Bywoner):布尔农场主大迁徙之后,由于大片土地开始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布尔社会的贫富界限不断加深。从布尔农场主中分化出无地的拜旺纳人。后来在南非专门用来指贫穷的白人。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7、霍屯督人:霍屯督人意为“口吃的人”,是南非的土著居民,亦称科伊人。霍屯督是白人殖民者对科伊人的蔑称。
(参考资料来源:潘兴民,李忠:《南非——在黑白文化的撞击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二、军事:
8、扈从制度:南非班图黑人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私人武装部队。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加剧了班图黑人部落内部之间的贫富悬殊,破坏了原始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富裕家庭成为部落上层后,其他公社成员就负有为他们放牧、耕地、盖房、修圈的义务。部落酋长拥有的畜群越多,越容易为自己招募更多的扈从。由不同部落的人组成的扈从队,往往成为酋长私人发动掠夺战争的工具。扈从制度后来在南非班图黑人的一些部落中起了促成王权产生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第90页)
9、同龄兵团制度:19世纪初,在德万德韦人和姆塞思瓦人的部落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部落联合和集中的现象。为了适应这种拓疆扩土的统一军队的需求,他们率先建立起一种同龄兵团的军事制度,打破了部落界限,按年龄等级将部落男青年混编在兵团中。这种兵团制度几乎同时出现在班图黑人几个不同的民族(恩格尼人、苏陀人、茨瓦纳人)中,这一现象说明它是适应内外环境压力的产物。其中北恩戈尼人同龄兵团制度废除了传统的繁缛割礼和入会仪式,而以加入同龄兵团、服役、参加战斗,作为少年步入社会的标志。按祖鲁人程序,允许他们戴头圈,同龄兵团不再以部落划界限,而以同以年龄作为唯一的标准,被征服部落的同龄青年均以平等地位编入各年龄段兵团。兵团成员只对国王或最高酋长效忠,而与原属部落酋长脱离隶属关系。各同龄兵团的给养供应完全仰靠王室领地的收成或战利品供给。国王或首领依靠垄断贸易或从事征服战争来聚敛财富和扩大畜群,因此,战士的给养状况与首领的军事行动的成败息息相关。这种新军事制度有利于促使来自各部落的战士形成共同的民族感情和对首领(国王)效忠的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第83页)
10、牛车阵: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开普殖民政府向开普以外的内地扩张,不断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发生战争。1779年在与科萨人的一次战事中,殖民政府派遣范雅尔斯维尔德率民团出战。在战争中,范雅尔斯维尔德发明了一种“牛车阵”的战术:将多部牛车摆成环形,各车之间用牛皮绳捆牢,作战人员和平民均集中在环形的牛车阵之中。民团以牛车为依托向外射击,不让对手接近。若对手退兵,民团则骑马追击,相隔一段距离射击,遇反攻,即退回阵中。这种战术对保持实力有效,防守作用突出,但攻击性不强。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第118页)
11、民族之矛:20世纪60年代以后,非国大终于脱离英裔自由派白人迷信合法斗争的影响,并摆脱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的影响,走上了暴力抗争的道路。1961年非国大全国执委会授权曼德拉组建武装力量“民族之矛”,批准他挑选任何他认为合适的人选。民族之矛可以吸收白人参加(非国大则不吸收)。它坚决反对南非白人的殖民就治,主张以暴力推翻政权,争取民主和民族解放。在曼德拉的领导下,全国建立了若干个战斗小组,采取了一系列的“破坏方案”,有力地打击了白人的政权。
(参考资料来源: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