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诗词、成语、名言选择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这句 古语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现象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的这 段话的哲学寓意主要是指 () A.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一切,也能改变 人的命运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C.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事物的发展只有在曲折中才能实现
B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 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 如雨 A(4)(5) B(3)(4)(5) C(1)(6) D(2)(3)(4)
D
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B )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 取义 (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 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A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怒西施.西施 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的《西 施》 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B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 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B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 这一说法( )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 测
B
�
D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 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 是( )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 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
B
"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D运动的绝对性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 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B
B
"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 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的哲学 原理 A(1)(2)(3)(4)B(1)(2)(3) C(1)(3)(4)D(2)(3)(4)
D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 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 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 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 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B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 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 奴隶
B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 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 别是( )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B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 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A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 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 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A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 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 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 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 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A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 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
A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 无".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 定的问题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 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 杆.回答49~51题. 49.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50.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B
.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 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 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 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引用三句诗来说 明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攀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的 哲学寓意是 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
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首诗中写道:白鹭立 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这 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②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 之分 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D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 这告诉我们 () A.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 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B.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但发挥意识的能 动作用总会受到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的制约 C.思想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 用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定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建设
C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 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B
"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要坚 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 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 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
政治诗词,成语, 政治诗词,成语,名言选择题
精 选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说明 A.山的形状因人们的看法不同而不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因立场不同而 不同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 D.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 首诗体现了 ①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 ②事 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矛盾 的转化 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④要正确发 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