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即将期末考试,应武老师口谕,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现阶段小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确保他们的健康。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现将猩红热的防治和大家简单说一下:

“猩红热”的简介与防治

1、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

3、以集中群体生活的2-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4、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

5、自诊要点:猩红热以发热为初发症状,次日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呈鲜红色弥漫性鸡皮样红斑疹,自下而上连成片,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在肘窝、腋窝、腕等处密集如线,称“帕巴线”,

面部口周往往无皮疹,出现“口周苍白圈”,病儿的舌头,鲜红如杨梅,又称杨梅舌。持续2-3天后体温下降,皮疹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一般2-4天可完全消失,一周后开始脱皮,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6、典型病程:在起病后2天内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手掌及足底亦可累及,往往于12-24小时内皮疹由上而下遍及全身。皮疹特点为红色弥漫性细小丘疹,用手抚摸有鸡皮样感觉。疹子密集使皮肤充血发红,皮疹之间的皮肤正常。用手按压皮疹,皮疹可消退而发白,数秒可恢复原状,医学上称"贫血性皮肤划痕"。面部潮红,而口唇周围及鼻端显得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在皮肤皱褶处,如腕、肘、腹股沟等部位,疹子密集,且可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样褶痕,称为"帕氏线"。在发病1-2天时,舌尖及边缘发红,逐渐舌光滑绛红、舌乳头绛红突起草莓,称为"草莓舌"。

7、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咽疼、全身弥漫性红斑疹,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特别要就近就医,尽量避免带孩子到儿童较集中大医院。一旦确诊为猩红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隔离一周。

8、预防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充足睡眠;平衡膳食;户外活动,劳逸结合。总的原则,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提升自身免疫力。

附件:

猩红热问答: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Group 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猩红热常见吗?

猩红热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存在和流行,如在英国、丹麦、意大利、荷兰、原苏联、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虽然如此,猩红热主要存在于寒温带地区的国家,在热带的国家和地区猩红热的流行较为少见。我国猩红热的流行也较广泛,虽然我国的爆发和流行以北方为主,但在南方省、区也有不同程度的猩红热存在和流行,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猩红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70年代甚至认为猩红热在欧美国家已完全被消灭,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相继报道猩红红热发病率有所上升。我国虽然在近几年已无大的流行,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多为散发性猩红热病例,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流行病监测,不能排除是否有复苏的迹象。目前,A组乙型链球菌感染仍为人类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对儿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仍将猩红热列为乙类传染病。

引起猩红热的病原菌的生存力有多强?

(1)对温度:55℃30min可杀死,冷冻干燥可保存数月至数年。(2)对消毒剂:1/5000开汞,0.1%碘酒,0.5%石炭酸,3~5%来苏儿,15min均可杀死。(3)对药物:对磺胺类、青霉素、土霉素等均很敏感。(4)其他:在痰液、排泄物中可存活数周,在空气、尘埃中可活存数日。

哪些人易得猩红热?

人群对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普遍易感,但2~10岁儿童多见。

感染猩红热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吗?

感染猩红热病原体后机体能产生抗菌性及抗毒性两种免疫应答,其免疫力都很牢固、持久。

猩红热是怎样感染上的?

传染源:(1)病人:从潜伏期末至皮肤脱屑前皆有传染性。(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物品,如书籍、玩具、衣物等,被污染牛奶及奶制品亦能发生传播;偶然可经擦伤皮肤感染。但是经污染物品、牛奶及经破损皮肤发生传播

是少见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因子:含猩红热病原体的飞沫、尘埃及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书籍、玩具、牛奶等。

猩红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短者1天,长者12天,平均2-5天,多突然发热,不适、咽痛、恶心、呕吐、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黄白色渗出物。发热1-2天皮肤出现弥漫粟粒状丘疹,疹与疹之间无健康皮肤。面部充血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皮疹多在2~5天后消退,继而有脱屑,重者脱皮可历时数周。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病程后期并发急性肾炎较常见。个别病人也有并发关节炎或中耳炎等。根据临床表现猩红热可分为普通型猩红热、轻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脓毒型猩红热及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怎样诊断猩红热?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进行。

猩红热有并发症吗?

猩红热在病愈后三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如何治疗猩红热?

(1)一般治疗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仍应观察至病程三周,以早期发现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2)抗菌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其他广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应用并无必要。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成人80万单位/次,肌注,每6h一次;儿童2万~4万单位/kg?日,分四次肌注。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氯林可霉素,成人1~2g/日,儿童每日40mg/kg,分四次口服,疗程7~10日。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宜略大,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两次,疗程至少10d。(3)脓毒型和中毒型猩红热的治疗青霉素加大剂量为600万~800万单位/日,静脉滴注,并给予新鲜血浆或全血。如有脓肿形成,则必须切开引流。有继发感染者,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此型抗生索疗程不少于两周。如发生感染性休克时,则按感染性休克进行抢救。(4)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应予积极的病原治疗,抗生素治疗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为600万~800万单位/日,静脉滴入。在积

极的支持疗法的同时还应抗休克治疗,例如: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必要时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肾功能等。

怎样预防猩红热?

(一)传染源的管理:(1)病人应呼吸道隔离治疗,隔离期为6d。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对易感人群中的密切接触者,需行医学观察12d。(2)药物预防:一般无需普遍投药,对易感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可选用青霉素40万~80万单位/日,肌注,连用3~4d。或用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一次肌注。如青霉毒过敏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3)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中的A组链球菌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接受10d的青霉素治疗,剂量为80万单位,每日两次,肌注,待病原菌连续培养三次阴性后,方可复岗。无效者应局部治疗,再无效应调离工作岗位。(二)切断传播途径;在当地有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飞沫传播病原而造成感染的机会。改善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 西医学名:猩红热 所属科室:内科 - 主要症状:发热,咽峡炎,皮疹主要病因: 细菌感 染 多发群体:儿童 传染性: 有传染 性 目录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1.普通型 2.脓毒型 3.中毒型 4.外科型诊断鉴别

1.实验室诊断 2.疾病诊断 3.鉴别诊断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饮食注意 疾病护理 并发症 专家观点 展开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1.普通型 2.脓毒型 3.中毒型 4.外科型

诊断鉴别 1.实验室诊断 2.疾病诊断 3.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饮食注意 疾病护理 并发症 专家观点 展开 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直径为0.5~2.0μm,革兰染色阳性。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均能将其杀灭,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刚从体内检出时常有荚膜,无鞭毛、芽胞,易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按该细菌细胞壁表面的所含的抗原不同,可分为A~U(无I、J)19组,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已知该细菌有M、R、T、S四种表面抗原,与痢疾有关的主要为M蛋白。M蛋白是细菌的菌体成分,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免疫毒性作用。而脂壁酸对生物膜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助于链球菌黏附于人的上皮细胞。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产生的毒素有:①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链球菌能产生A、B、C、D4种抗原性不同的致热性外毒素,其抗议体无交叉保护力,均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并以抑制吞噬系统和T细胞的功能,触发Schwartzman 反应;②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损伤心脏的作用,可分为O和S两种溶血素。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生的蛋白酶有:①链激酶,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②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得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③链道酶,又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能裂解具有高黏稠度的DNA,从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胞,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这种成分的组织和细胞,⑤血清混浊因子是一种a脂蛋白酶,可使马血清混浊,对机体产生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散。 疾病危害 患者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引起死亡。2011年6、7月份以来,向来毒性温和的猩红热突然肆虐香港并造成两名幼童死亡,这是近十年来猩红热疫情最严重的一年。近年来严重侵袭性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欧美一些国家再次增多,人类开始重新关注该群菌引起的感染问题[1-2]。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它以发热、咽峡炎、皮疹等症状为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为了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于个人卫生和疾病预防的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猩红热健康教育的标准格式文本: 1.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它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喉咙痛、皮疹等。猩红热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皮肤传播。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2. 猩红热的症状 猩红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一到四天出现。最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喉咙痛、红色的舌头、咽峡炎、皮疹等。皮疹通常从颈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胸部和四肢。症状一般持续一周左右。 3. 如何预防猩红热? 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在于个人卫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是预防猩红热的一些重要措施: -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触摸可能被感染的物体后。 -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尽量避免与患者共享食物、饮水杯和餐具等物品。 - 做好个人卫生:妥善处理垃圾、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保持良好的通风等。

- 接种疫苗:猩红热的疫苗是有效预防猩红热的措施之一,儿童应按照医生建 议接种疫苗。 4. 如何诊断和治疗猩红热? 如果怀疑某人患有猩红热,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进行身体检查并采集咽拭 子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如果确诊为猩红热,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一般包括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5. 猩红热的并发症 如果猩红热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中耳炎、肺炎、颈部淋巴结炎、肾炎等。因此,对于疑似猩红热的患者,及早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6.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猩红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猩红热的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就 会释放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其他人通过吸入这些飞沫或接触被感染的物体表面而感染病原体。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是预防猩红热传播的重要措施。 7. 疫情监测和报告 猩红热是一种法定传染病,任何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都有责任及 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疫情监测和报告是防控猩红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疫情的传播。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为了预防 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加强个人卫生和疾病预防意识,我们可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在预防猩红热方面,

猩红热的诊疗及护理

猩红热的诊疗及护理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细菌侵人人体后引起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5~10岁为好发年龄,冬春季节易发病。 【主要表现】 (1)病史,病前1周有与患者接触史。 (2)症状:①中毒症状。发热,多在39℃左右,头痛、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②咽峡炎症状。明显咽痛、吞咽痛。③皮疹。发热后第二日出疹,耳后、颈部、上胸开始,很快波及全身,2日内达高峰,2~7日退净。 (3)体征: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可有脓性分泌物。舌体大,舌乳头红肿,称草莓样舌。全身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皮肤皱褶处可见紫色线状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退疹时可呈手套或袜套状脱皮。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有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治疗与护理】 (1)病原治疗:可用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次,2~4次/日,肌内注射,7~10日为1个疗程;或青霉素400万单位/次,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10日。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40~50毫克/千克体重/日,7~10日为1个疗程。

(2)对症处理:高热者,适当降温;中毒症状明显者,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 (3)中药治疗:蒲公英30克,大青叶30克,水煎服,适用于病情较轻者。 (4)护理措施:①卧床休息,保证充分供应水分及营养。②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③咽痛明显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减轻吞咽疼痛,可给予草珊瑚含片1片/次,1次/2小时,含化。④保持口腔卫生,可用氯己定(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日4~6次。⑤体温较高者多饮水,发热39℃以上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措施,如额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酌情使用退热药物。⑥患者隔离治疗10日。 【小提示】 本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

猩红热相关知识介绍

猩红热相关知识介绍 猩红热是由 A 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 A 群链球菌,Lancefield Group A Streptococci,GAS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常侵犯 5 ~ 15 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在 19 世纪,猩红热是一种传播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儿童致死性传染病中极为常见。据史料记载,猩红热每3 至 4 年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如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从 1863 年至1978 年之间曾出现 4 次高峰。 20 世纪 40 年代后,随着抗生素的问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此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 然而由 A 群链球菌所致的猩红热或毒性休克样综合征的死亡 率至今却没有明显下降。 一、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人类是 GAS 的唯一宿主。因此病人及带菌者是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自发病前 24 小时至出诊期的患者传染性最强。若未经治疗,其传染性在数周内逐渐消失,若起病时及时给药,则在开始治疗 24 小时后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2) 。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生活与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密切接触等均有助于 GAS 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另外也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而传播。 3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但发病者多为 5~15 岁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GAS 在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咽部携带率一般为 0.8%~11.3% ,而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无症状咽部携带率为 15%~50% 。 4 .流行病学特征:猩红热系温带疾病,热带、寒带少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猩红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只要及时治疗病程一般呈良性,预后良好。而如今猩红热死亡主要见于化脓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脓肿、鼻窦炎、支气管肺炎、脑膜炎等或自身免疫性并发症包括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目前,在国内 A 群链球菌分型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甚少,文献报道我国部分地区 A 群链球菌的主导emm 型为emm 1 、 18 、 12 、 69 、 110 等菌型。国外研究发现,猩红热相关菌株的 M 型包括 M1 、 M2 、 M3 、 M4 、 M6 、 M22 ,而台湾地区包括 emm1 、4 、 12 、 22 、 25 等,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emm 型分布频率不一致。虽然流行病学研究中猩红热相关的血清型只限于某些特定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为了有效预防猩红热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猩红热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一、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 有病原体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猩红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口腔黏膜传播,例如共用餐具、玩具等。 二、猩红热的症状 猩红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4天。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是高热、喉咙痛和头痛。其他症状包括红色斑点或斑丘疹在皮肤上出现,通常从颈部开始,然后向四肢和躯干扩散。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三、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和个人物品。 2.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3. 接种疫苗: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儿童通常在1岁时 接种第一剂疫苗,然后在4-6岁时接种第二剂。成年人也可以接种疫苗来增加免疫力。 4. 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身边有人患有猩红热,应尽量避免与其接触,特别是 在感染者发病后的第一个星期内。 四、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治疗:猩红热感染者通常会接受抗生素治疗,以减轻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红霉素等。 2. 对症治疗:例如,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发热、漱口盐水缓解喉咙痛等。 3. 休息和饮食: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以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室内通风、接种疫苗以及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感染猩红热,及时接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休息和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猩红热的传播,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学校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学校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学校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猩红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飞沫即可传染,且目前没有疫苗。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学校猩红热的预防措施,希望你会喜欢! 学校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一、猩红热是感染上的? 1、传染源:(1)病人:从潜伏期末至皮肤脱屑前皆有传染性。(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2、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物品,如书籍、玩具、衣物等,被污染牛奶及奶制品亦能发生传播;偶然可经擦伤皮肤感染。但是经污染物品、牛奶及经破损皮肤发生传播是少见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3、传播因子:含猩红热病原体的`飞沫、尘埃及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书籍、玩具、牛奶等。 二、猩红热怎么预防? 猩红热预防原则 目前此病没有自动免疫制剂,预防着重于控制感染的散播。隔离患儿,至咽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后解除隔离。对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触者,应服复方新诺明或注射青霉素预防。带菌者应接受10天青霉素治疗。 1、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

(Sulfadoxinum)每周0.5克。 猩红热日常预防措施 1、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2、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 3、被褥要干燥洁净。 4、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或贯众,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 5、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 6、如为儿童,要将其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 7、病人卧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应在18-20°为宜,湿度应在50%-60%之间。 8、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9、应垂挂窗帘、门帘,最好为红色。如无红色者也宜深色为佳。 10、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 11、病后还需隔离,至鼻咽部分泌物化验两次阴性,一般为6-7天。 12、禁绝一切秽气、臭气及难闻的怪味。严禁焚烧纸类、布类,因这种气味可以使透泄正常的麻疹陷去,造成毒邪内陷的恶果。 13、病人衣服及餐具等日常用品,应加以消毒。 【学校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猩红热处置技术方案

猩红热处置技术方案 背景 猩红热是一种由猩红热链球菌引起的感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染。该疾病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可以引发高热、皮疹、咽喉炎等症状。在欧美地区,猩红热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有可能感染成年人。为了预防猩红热的传播,需要采取正确的处置技术方案。 主要措施 安全隔离 猩红热患者必须得到安全隔离,避免与健康人接触。在隔离病房中,病人需要 有足够的空间和通风条件。隔离病房的门窗应该封闭,隔离病房应该有独立的洗手间,以免污染其他区域。 病床消毒 对于已经被感染的病人的病床和周围环境,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在猩红热患 者离开病房后,应该使用消毒剂对病床、床单、毛毯等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对于病人经常接触的物品,如杯子、餐具、面巾等,也应该进行消毒。 食品消毒 猩红热患者需采取食品消毒措施。病区内的食品应该进行高温消毒,包括饭、菜、水果等。在病区内,病人应该独自用餐,用过的餐具应该进行清洗和消毒。 医护人员保护 医护人员必须保护自己,避免被猩红热病人传染。使用与患者接触相关的医疗 用品时,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防护用品,需要佩戴并做好有效消毒。 宣传教育 在防控猩红热疫情时,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医护 工作人员应该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猩红热的病因、传播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社会公众,应当加强猩红热宣传,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防控猩红热的技术方案是必须的。通过安全隔离、病床消毒、食品 消毒、医护人员保护和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疫情蔓延。在防疫期间,

我们需要时刻注意个人卫生,尽可能减少人群聚集,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做到应与非应分开,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

面对恐惧才能消除恐惧,带你了解猩红热!

面对恐惧才能消除恐惧,带你了解猩红热! 在中国,猩红热流行了大约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医籍史书曾对它有过详细记载。在20世纪前半叶,人们一提起猩红热,便会谈虎变色。此病以其病情危重、致死率高而成为当时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但如今,猩红热已属于一种可治、较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我国中医界人士曾奋起迎战,从面对该病不知所措到逐步认识疾病的本质,继而在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曾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近代疾病防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就带大家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疾病。 猩红热,中医称“烂喉痧”“疫喉痧”“烂喉丹痧”等,民间俗称“喉痧”“番痧”。猩红热这一西医病名,是近代学者丁福保于1909年翻译日本医书从日文移译而来的。我国对此病最早的记载始于18世纪30~40年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中曾提到诊疗烂喉痧的吹喉药方锡类散,并注明为友人张瑞符所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疫门》中记有数案:“喉痛 , 丹疹, 舌如硃, 神躁暮昏。” 猩红热病在我国18世纪还仅是零星偶发,至19世纪开始大面积流行, 且愈演愈烈, 每次流行都使成千上万人丧失生命。史书记载曾有四度大流行, 第一度流行于 1785 年, 第二度流于 1840年, 第三度流行于1856年, 第四度流行于1901年, 加上零散流行达数十次之多。 虽然一开始医家们束手无策,但是经过不断地钻研和摸索,终于得到了一些进展。医家们首先将猩红热与一般咽喉病及其他痧症逐渐区别开来,他们认识到猩红热必须兼备烂喉、发痧两大主症,缺一不可。同时及时总结了前人的诊疗经验, 根据病程发展过程,制定出治疗五大法则,即疏达、清散、清化、下夺、救液,奠定了中医治疗猩红热的基本大法。 我们应该感谢前人为我们做的努力,两百年来,在西医有效抗生素问世之前,我国医界利用祖国中医药挽救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他们前赴后继,孜孜求索,在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条件下,总结整理出一套治疗瘟疫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完整版)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searlet fever)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 【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较简单,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确诊需咽拭培养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无足够抗体.由于毒素不止一种,其诊断意义有限。 【治疗措施】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病因学】 为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由于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80型(type),各型可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没有交叉免疫。致热毒素有A、B、C三种,感染其中一种后,再遇到其它任一种,仍可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红热,但这种机会很少。 【病理改变】 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少数可见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有发生惊厥或谵妄者.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进食.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扬莓,称杨莓舌.颈部及颌下淋巴腺增大,有触痛。 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猩红色约针头大的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如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于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行”帕氏征",(Pastia's sign).口腔粘膜亦可见粘膜疹,充血或出血点。出疹期仍发热。 病程第一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可能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遗留色素沉着. 皮肤转白试验是通过皮内注射致热毒素抗体,观察患儿皮疹是否为致热毒素所致。狄克(Dick)试验是注射致热毒素,检测体内有为普通型,但临床轻重悬殊,尤其有了特效青霉素的治疗,猩红热的表现发生很大变化,严重感染极少发生。 (一).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极不典型,可仅限于腋下、腹股沟,疹稀少且色淡,1~2天即退。无杨莓舌。发病1周后,在面额部、耳壳、手足指趾端发现轻微脱屑或脱皮,此时才考虑猩红热的诊断。由于容易漏诊,未能进行充分治疗,继发肾炎的可能性反而较多。 (二).中毒型突然体温升高达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惊厥、呕吐、头痛常见,咽部及软腭充血严重,并有红斑疹,扁桃体有脓性渗出物,或形成坏死、溃疡,出现伪膜样损害。皮疹很快出现,常有较多瘀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合并脓毒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它通常在冬季和春季流行,特殊是在学校和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为了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猩红热的相关知识,并提供预防和控制猩红热传播的有效措施。 1. 猩红热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喉咙疼痛、咳嗽、头痛、呕吐、腹痛等。病情较 重的患者可能浮现皮疹、舌苔剥落等症状。猩红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者说话时,病原体味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和杯具。 - 加强环境清洁和通风:定期清洁室内环境,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病原体在 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 避免接触患者:如有疑似猩红热症状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特殊是在公共场所和集体环境中。 - 接种疫苗: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的有效手段,建议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规 划进行接种。 3. 猩红热的传播控制措施 - 及时隔离患者:对于确诊的猩红热患者,应即将进行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直到症状缓解。

- 提供合适的治疗:猩红热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合适的治疗,以减轻症状和 控制病情。 -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监测猩红热的疫情动态,掌握病例数量和分布情况,以 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对于与猩红热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应进行追踪调查,并根据需要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4. 猩红热的教育宣传 - 提供猩红热的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猩红热的症状、传 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 - 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资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向公众免费发放,提 高猩红热的知晓率和关注度。 - 举办健康讲座和培训:组织专家进行健康讲座和培训,向学校、幼儿园、社 区等场所的教职员工和家长传授猩红热的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知识和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猩红热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者常表现为高热、 咽峡炎、红疹等症状。为了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猩红热的预防措施、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1.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猩红热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重个人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猩红热的基础。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尤其 是在接触患者或患者的分泌物后要及时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1.2 加强室内通风 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室内通风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 1.3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猩红热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应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患者发病初期和症状严重时。 1.4 接种疫苗 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猩红热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疫苗接种。 2. 猩红热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咽峡炎、红疹等。一旦出现疑似猩红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 2.1 症状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热,体温可达摄氏39度以上。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峡炎症状,如咽痛、咽部充血等。此外,患者体表会出现红色的皮疹,最初出现在颈部和躯干,然后逐渐扩散到四肢。 2.2 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休息和饮食 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多饮水,以帮助身体恢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2.2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指导,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控制发热。此外,抗生素也可以用于预防继发感染。 2.2.3 症状缓解 患者可以通过漱口盐水、含漱消炎药物等方式缓解咽峡炎症状。此外,冷敷也可以帮助减轻皮疹的不适感。 3. 有效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3.1 宣传教育活动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精品】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图片,猩红热预防和治疗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 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的线状疹症状与类型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杨梅舌”

猩红热皮疹(手) 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

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防控知识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猩红热 猩红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1.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 2. 初起即发热,体温为38~40℃不等,伴有咽痛,影响吞咽或伴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渗出物,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隆起,如同杨梅,故有“杨梅舌”之称。出疹期间继续发热,皮疹遍及全身后体温逐渐下降。 3.在起病12小时内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很快全身都出疹,为细小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皮疹密集,皮疹间呈一片红晕,用手指按压,可使红晕暂褪呈苍白色,松手后很快恢复原状;面部皮肤见红晕但不见皮疹,口唇四周皮肤苍白,肘、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密集形成横纹线。皮疹消退后皮肤呈鳞片状脱皮,先由面部开始,依次为躯干、四肢。 猩红热的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传播过程:病原体附在空气中灰尘或者飞沫上浮游一段时间,再经呼吸道进入身体。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猩红热皮疹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 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保护易感者 1.幼儿物品消毒:配比1:200的84消毒液。 2.不与其他班级串班(专用室、全托班、混龄活动如:晨间体育锻炼)。 3.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但成人也有可能感染。猩红热的特征是高热、咽峡炎、皮疹和舌苔剥落。为了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猩红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飞沫传播病菌。病菌进入人体后会在咽峡部位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病症的出现。 2. 猩红热的症状和诊断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咽峡炎、皮疹和舌苔剥落。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腹痛、呕吐、恶心等。诊断猩红热通常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3.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预防猩红热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疫苗。猩红热疫苗是一种活疫苗,能够提供长 期免疫保护。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猩红热的重要措施,如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分享餐具等。 4.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及早开始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需要休息、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以帮助身体恢复。 5. 猩红热的并发症和预后

猩红热的并发症可能包括中耳炎、肺炎、颈部淋巴结炎等。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但在未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猩红热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 6. 猩红热的重要性和健康教育的作用 猩红热虽然在现代医疗条件下不再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健康教育在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公众可以了解猩红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7.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猩红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的科普知识; -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和诊断方法的介绍; - 猩红热疫苗的相关知识,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对象和接种程序等; -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 猩红热的并发症和预后的介绍。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宣传海报、健康教育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等。此外,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发布相关文章、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传递猩红热的健康教育信息。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预防猩红热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疫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健康教育在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