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

說文解字《説文解字》公元100年(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国第一部字典。概况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图为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 简要介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象形的定义象形是指用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的类别:根据形体构造方式,可分为两类:独体象形、合体象形。象形字的特征:一是简约性。象形字“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创造书写符号,是写词,摹写客观实体时,只勾勒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二是典型性,即注重突出客观实体的典型特征,以增强象形字写词表意的区别功能。象形字的局限性:象形的造字方法很难用于表示无形可象的抽象事物。象形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作者简介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

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详细介绍本书是中

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朝许慎编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

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书中关于秦汉时期全国各地方言的介绍使其成为了解中国古方言一本参考书籍。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整理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博古通今。历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版本可谓汗牛充栋。本书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遵循“存真可靠,方便实用”的校订原则,在每个小篆字形下一次排列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货币文、石刻等材料中能够反映该单位汉字演进序列的有代表性的字形,并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今音,便于使用者比较研究。同时附有部首笔画检字表和音序检字表,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摘要: 一、《说文解字》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及特点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四、当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与应用 正文: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作者是南朝梁代的学者许慎。该书成书于公元100 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解释汉字字义、字形和字源的字典。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一、《说文解字》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说文解字》成书于南朝梁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之前的秦汉时期,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已经基本稳定,但是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解释。许慎作为南朝梁代的著名学者,他对汉字的热爱和执着使得他决心完成这部著作。《说文解字》是许慎倾注心血的结晶,它为后世汉字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及特点 《说文解字》共收录了9353 个汉字,对于每个汉字,许慎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字义、字形、本字、异体、假借等方面的内容。在字形方面,《说文解字》采用了篆书、隶书和楷书三种字体,这使得该书成为了研究汉字字形

的宝贵资料。在字义方面,《说文解字》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对于研究汉字的语义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解释汉字的字典,对于后世汉字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次,《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后世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汉字字形和字义,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当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与应用 当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仍在继续,他们在许慎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说文解字》在当代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仍然是汉字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例如,在高考中,汉字字形的考查部分就是以《说文解字》为依据的。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著作,它对汉字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 說文解字《説文解字》公元100年(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国第一部字典。概况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图为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 简要介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象形的定义象形是指用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的类别:根据形体构造方式,可分为两类:独体象形、合体象形。象形字的特征:一是简约性。象形字“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创造书写符号,是写词,摹写客观实体时,只勾勒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二是典型性,即注重突出客观实体的典型特征,以增强象形字写词表意的区别功能。象形字的局限性:象形的造字方法很难用于表示无形可象的抽象事物。象形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作者简介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

《说文解字》本义研究

《说文解字》本义研究 《说文解字》是唐朝白虎通义的字典,它的本义研究一直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内容。说文解字的本义研究主要是对文字本义的解释及研究,溯源研究及比较研究也是学界对它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说文解字》本义的研究,是研究汉语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因为文字本义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涵,有时候会难以把握和捉摸。在研究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完成《说文解字》文字本义的探究工作。 首先,要从文字的历史演变入手,由当时已有的文字推演出现代汉字的本义。我们可以从《甲骨文字书》及《篆字书》、《尚书》、《春秋》等古汉文献中,推断古文字的本义,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从拼音、音节等语音研究的角度,考察汉字的本义。 其次,要从汉字的分类学角度来考察《说文解字》中记载的汉字,查看它们的不同类别以及类别之间的联系。古代的汉字可以分为按照部首归类的部首字和以声旁归类的声旁字,这两类汉字都在《说文解字》中有描述。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汉字的类别之间的联系,可以考虑把同音字、近义字以及相关字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得出本义的概括性结论。 再次,可以从文献实证的角度来考察《说文解字》中汉字的本义,从古代汉语文献、现代汉语语料中,可以甄别出一个汉字的本义,以及这个汉字在不同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由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庞大,

这对研究《说文解字》本义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角度和历史角度来考察《说文解字》中汉字的本义,即以文化、历史等话语为基础,考察汉字的本义包含什么内涵,探究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历史和道理。研究这种方式可以深入的解析一个汉字的深层次内涵,使汉字本义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具有普遍意义。 总结以上,《说文解字》本义研究是一个有挑战性但又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以及良好的历史悟性,才能有效完成这项工作。只有彻底掌握语言学的知识,仔细把握各种语料,从多角度综合考察汉字的本义,才能深入解析汉字的深层次内涵,做到本义研究到位。

近三十年《说文解字》文献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说文解字》文献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之一,是研究中国文字和语言的必备工具书。近三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研究历史方面,近年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研究多以编辑学的角度进行,着重研究《说文解字》的版本问题、编撰历史、文献来源和编辑过程等。还有相关研究聚焦于《说文解字》的作者汉高祖的生平和思想。 在研究内容方面,《说文解字》研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说文解字》对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影响;二是研究《说文解字》对于现代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使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历史文献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和文化学方法。除了传统的手稿研究和版本比较之外,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如文本挖掘、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

在研究成果方面,近三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对于《说文解字》的版本问题,有学者对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于《说文解字》的作者汉高祖的生平和思想,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猜测和论证;对于《说文解字》对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于《说文解字》对于现代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化学的意义,有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总的来说,近三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但同时,《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说文解字》的编辑历史和文献来源仍然是个谜,缺乏可靠的证据;《说文解字》的作者汉高祖的生平和思想仍然存在争议;《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也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说文解字》对古汉字研究的历史意义

《说文解字》对古汉字研究的历史意义 引言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字书之一,也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由于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对汉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说文解字》在古汉字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一、开创汉字学体系 《说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学专著之一,于东汉时期成书。它由许慎所编纂,共收录9卷、540个部首、9353个字形和13747个词条。这是第一部以正式篇章组织并系统论述汉字意义的著作,被视为中国文字学发展的起点。 二、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字资料 在整理和归纳大量文字资料的基础上,《说文解字》创造性地利用"方音"和"假借"等方式,来推测早期文字形态及其含义。作者通过对当时流行方言及其音译关系与甲骨文及金篆, 兰亭真迹等实物文字的对比研究,推测字义,并将其系统地归纳记录下来。 三、保留了古代文化与传统 《说文解字》对于古代的文字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保存作用。它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揭示出了它们背后蕴含的古代文化和思想。通过对文字形态、音韵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讨论,《说文解字》保留了古代文化传统,并成为现代理解汉字和中华文明深层次内涵的重要工具。

四、影响了后世文字学研究 《说文解字》在汉字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许多后来者所依 赖的基础,开辟了研究汉字起源、演变和规律性特点等方面的新境界。尽管自 唐以降经历了10多个版本,但《说文解字》仍然是一本不可或缺且至今广泛 引用的经典著作。 结论 在中国文字学发展史上,《说文解字》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汉 字学体系,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字资料,保留了古代文化与传统,并对后世文字 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文解字》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对汉字本身的研究,更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

《说文》的研究

通论三《说文解字》的研究概况 一、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 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者,首推三人:一个是唐代的李阳冰,另外两个是南唐时代的徐铉、徐锴二兄弟。 李阳冰,字少温,约生于唐开元年间,卒年不详。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官至将作少监。工小篆。初学李斯《峄山碑》,据说后来曾对仲尼《吴季札墓志》有所借鉴,便变化开合,自成一体。宋元人称其不下李斯,受到后人推重。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不传。据《说文》徐铉校定本所引以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李阳冰大致做了不少正形(纠正《说文》篆文的写法及形声的分析)、正义(对《说文》的解说提出不同意见)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不少误改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刊定《说文》还是有功绩的。 徐铉、徐锴是二兄弟。绦铉,字鼎臣,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北宋淳化二年(991),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仕吴,为校书郎,南唐代吴以后,官至吏部尚书。后随后主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加给事中,官至散骑常侍。他一生最大的学术功绩就是对《说文》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校定,今以大徐本行世。在大徐本中,除了对《说文》作了版本订正、增补正文、补新附字、加注反切等工作外,还对《说文》作了简要注释。这些注释有些是他个人的见解,凡注“臣铉等曰”者便是,这一类共407条;有的是引用他弟弟徐锴的看法,凡注“徐锴曰”者便是,这样的也有141条;另外还有几条是引用了李阳冰的意见。注释的内容大体分辨形、辨音、辨义三类。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谬误。 徐锴,字楚金,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先于兄卒于北宋开宝七年(974)。书工八分和小篆,与徐铉同享大名于江左。南唐中主李璟见其字,以为秘书省正字。曾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今本有缺佚。四十卷中,除后十卷是杂论外,前三十卷都是逐条解释《说文》的,一般用“臣锴曰”、“臣锴案”的形式与原作相区别。他的解释常常是补充本义、增补别义或引申义。比如《说文》训“婴”为“颈饰”,他在下面作了增补:“徐锴曰:又,女曰婴。”是补充了别义。《说文》训“极”为“栋”,他在下面增补道:“徐锴曰:按极,屋脊之栋也。今人谓高及甚为极,义出于此。”这是补充了引申义。 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虽然说错了的地方也不少,但它确实为《说文》

简述说文解字的体例和内容

简述说文解字的体例和内容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对汉字进行解释的字典,也是古代汉字学的奠基之作。这部字典由东汉末年的许慎所撰写,共收录了9353个字。《说文解字》采用了独特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下面将对《说文解字》的体例和内容进行简述。 一、体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主要分为“篆书”、“小篆”、“隶书”和“今文”四个部分。许慎在字典中使用了篆书、小篆、隶书和今文四种字体,以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是古代印章所用的字体,形状方正,笔画粗犷有力;“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使用的字体,形状较为简练;“隶书”是秦汉时期官府公文所用的字体,笔画瘦长而工整;“今文”则是汉字发展至东汉末年以后所使用的字体,与现代汉字相似。 《说文解字》对于每个字的解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形”部,即字的形状和构造;其次是“从”部,即字的部首;最后是“义”部,即字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体例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对字的形状和构造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字的意义和用法。 二、内容

《说文解字》的内容主要包括字的形状、部首和意义。其中,字的形状是字的外形特征,形状各异,有的字由一笔构成,有的字由多笔构成;字的部首是字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用来判断字的意义和音义;字的意义是字的内涵和外延,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每个字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他通过对字的形状的描绘和构造的分析,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和意义的形成。同时,他还通过对字的部首的解释和字的意义的描述,说明了字的构造规律和用法特点。这些内容的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为后世汉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文解字》的体例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汉字的研究有了系统的方法和规范的标准。其次,它为汉字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参考。再次,它对于汉字的认识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它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说文解字》以其独特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汉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使汉字的研究有了系统的方法和规范的标准,而且为汉字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参考。它对于汉字的认识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说文解字》以其独特的体例和内容,

《说文解字》的学术贡献与阅读意义

《说文解字》的学术贡献与阅读意义 作者:姜栋 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04期 为什么说懂得如何翻检《说文解字》这部书,应该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读书人的必备能力?《说文解字》具有怎样的学术贡献及阅读意义?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自121年许慎之子许冲将其进献给汉安帝始,《说文解字》传世至今已有1900余年。作为治小学的必读书籍,其从唐宋以来一直是字书之首。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已有千种以上,甚至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学问—“说文学”。 “六书”理论

作为一部字书,《说文解字》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汉字字形进行解析。《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对于每一个字字形的分析、字义的界定及对读音的标记(传世“大徐本”为宋初徐铉等人注音)与今天字典的体例无甚差别,为后世字书编纂创立了基础范式。 《说文解字》是一部研究小篆的专著,其主要内容是对汉字本义的释读及造字方法的析别。每一个字都先说造字本义,再说字形构造。在解析字形时,许慎使用了“六书”理论。“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保氏》,但仅有“六书”二字,其义不详。之后汉代刘歆(前50—23年)在《七略》中提到“六书”的具体内容,郑众(?—83年)在《周礼解诂》中也叙及“六书”名目,班固(32—92年)在《汉书·艺文志·小学家》中所记“六书”,名称与顺序沿用了刘歆的说法。 许慎所订的“六书”名称与上述诸家并不完全一致,他集成了汉代学者关于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的归纳,定“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之前的著作仅列名称,至《说文解字》成书,世人才见到如何运用汉字。许慎所用的“六书”名称,也成为文字学界遵循的定名。这是此书的贡献之一。 《说文解字》产生的大背景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许慎被赞为“‘五经’无双”,属古文学派,故他在编纂《说文解字》时很重视古文字资源。《说文解字》收有“重文”1163个,与正文收字合起来共10516字。“重文”就是异体字,是见于古文、籀文中的不同写法,这些文字的主要来源是钟鼎铭文和古书文献。今天我们知道,《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基本上都属于战国时的六国文字,它们与小篆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而这种古文和籀文并不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态。与金文同时期甚至要更早的是甲骨文,但当时许慎并没有见到这些文字材料。 1899年甲骨文的正式现世,使我们可以较古人更为清晰地认知汉字的来源,对于众说纷纭的疑难汉字的解析,包括对于《说文解字》的阅读与理解,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说文解字》中对某些汉字解析的偏差源于古文字资源的不足,也受限于许慎生活时代的认知观念和他编纂此书时的修书理念。许慎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下对部分汉字的解析,在今天看来与甲骨文等早期文字有较大距离,有些牵强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并不能因此抹杀《说文解字》的贡献。如果我们学会从古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那樣解释的原因,收获会更大。 “分别部居” 《说文解字》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创立了部首。部首的概念,许慎之前也许有人设想过,但《说文解字》一书首先揭出,则部首归为许慎所创。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部首本身带有特定的含义与读音,这些含义与读音都会不同程度地进入组成的汉字里。许慎以部首为纲领创建了研究汉字构造的条例(“六书”),通过对汉字构形的分析系统性地编写出了《说文解字》这部字书。

《说文解字》的介绍

《说文解字》的介绍 《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字典,由东汉时期的许慎 所编纂。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录了约9200个汉字,被誉为“万物 皆备于斯”。 一、编写背景 《说文解字》的编写,主要是为了系统、全面地梳理汉字的演变 历史和含义,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汉字。在古代,由于汉字演变 时间长、变化多,不同的地区、时期、人群对汉字的解读也存在很大 差异,因此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目的在于准确、细致地解释每个 字的意思和来历,为后人提供一个标准的汉字体系。 二、特点及意义 《说文解字》的研究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说文解字》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材料 和参考。其次,《说文解字》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神话传 说等知识,为今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尤其重要的资料。再次,《说文解字》在其编撰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华 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说文解字》以其严谨、清晰、 准确的文字描述以及优美的文学风格,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三、书籍结构 《说文解字》的结构按照部首顺序排列,每个部首下面的字按照 笔画的顺序排列。每个字都附有该字的解释和引用的例子,如音韵、 源流等,为读者进行深入了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为了使《说文 解字》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许慎在书中也附加了一些 对于汉字制作方法、拼音等的探讨。 四、对今天的启示 虽然《说文解字》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说文解字》所展现的古代文字之精细、

文字之化静、文字表意之精确,对于我们认识文字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次,《说文解字》所反映的语言学、史学、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都为今天人们探求中华文化的源流、推进文化的自我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之,《说文解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虽说如今,技术和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说文解字》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对于我们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理解我们的成就和传承有莫大的帮助。

说文解字文字演变的途径

说文解字文字演变的途径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在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中,说文解字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是一部字典,更是一部文字学的著作。本文将从说文解字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文字特点、影响等方面探讨说文解字对汉字演变的影响和作用。 一、历史背景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它的编纂始于东汉末年,完成于西晋初年。当时,汉朝已经灭亡,三国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社会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汉字的书写和使用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保护和发展汉字文化,说文解字的编纂就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编纂过程 说文解字的编纂者是东汉末年的学者许慎,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和诗人。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主要借鉴了先秦时期的《尔雅》、《释名》等古代字书,同时也参考了当时流传的各种字书和文献。他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当时已知的7000多个汉字,最终编纂成了《说文解字》一书。 三、文字特点 说文解字以“说文解字”为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在解释汉字的基础上,对汉字的起源、构成、发音、义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说文解字的语言简明、文字精练、注释详尽,对后世的汉字研

究和文字规范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影响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它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汉字得以在千百年来保持其稳定和完整性。同时,说文解字也为后世的汉字研究和文字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成为了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它的编纂过程、文字特点和影响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它不仅是一部字典,更是一部文字学的著作,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4页文档资料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剖析对汉字教学一些思考 摘要:《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创立里程碑,是文字学史上最为经典、影响最为深远一部著作。《说文》不仅是一部实用性字书,还是一本系统文字学理论著作。可以说《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剖析形体结构、兼注音义字典,带有理论研究性质,全面整理与剖析了小篆系统汉字,开创了按部首系联排列汉字新模式。 一、“六书”与《说文》 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名称,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系统地剖析汉字。许慎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理论用于实践,逐一剖析《说文》收录9353个汉字。 许慎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人,不但在《?f文解字?叙》中举例阐述了汉字六种造字方法,还在正文中对9353个汉字进行了结构剖析,通过剖析字形结构说明字义、字音。当然通过字形结构剖析,大致可以知道这个字是用什么样方法创造出来。 李运富先生认为“许慎析字方法与结构类型不同于“六书”,“六书”名称与类型是多角度不统一,而《说文解字》所用术语与类型都是只对构件而言,由构件性质决定。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运用析字方法应该叫做“构件剖析法”而不是“六书”剖析法。 虽然“六书”与《说文》有关,但不是汉字结构剖析理论方法,也不是汉字结构类型系统概括,而是古代小学教儿童掌握用汉字六项浅显易懂易用知识内容。在汉字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常以“六书”为指导。 二、《说文解字》对字形剖析评价 《说文》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集了九千多个小篆,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附在正字之末。 《说文》是最丰富最有系统一份秦系资料,是现在保留小篆最多书,但本书中小篆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篆形是靠不住。《说文》在东汉时代编写,篆文是在春秋时代使用字体,可见东汉已经通用字体是隶书。许慎在当时条件下难以避免误断。裘锡圭先生指出:“《说文》篆形有不少错误,并不是想贬低它价值。《说文》是最重要部分文字学著作。如果没有《说文》,有很多字结构就会弄不清楚,有很多字在古文字里写法跟在隶、楷里写法就会联系不起来,还有不少字甚至会失传。总之,要研究汉字结构与历史,是离不开《说文》。但是对过去很多文字,学者迷信《说文》,也是不对。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已有古文字资料纠正、补充《说文》,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以超出四分之三大量篇幅,纵评两千年传统语言文字学,全面考察演进历程,系统梳理内容,深入剖析实际得失,对《说文》学进行了透辟剖析。关于许慎《说文》,介绍其所创体例,评价其解释字义自有创造之处,一是抓住字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一是不满足于单词释义,有还加上描写与叙述。同时指出其缺点:一是对字形误解,错释形或义;一是拘泥字形,牵强附会;一是采用解释不科学声训;一是以后起字为本字。最后评定成就大于缺点。他也说明:“自从甲骨文出土及金文大量发现以后,汉字字形研究跨进了一个崭新时代,学者们眼界放宽了,不再墨守着一部《说文解字》不敢越雷池一步了。一方面《说文》说对了地方,甲骨文、金文再加一层佐证。另一方面《说文》说错了地方,甲骨文、金文给它来一个反证。”就是说虽然《说文》对文字构形有些错误,但它是第一部除讲字义以外,还讲字形与字音书。它所收主要是词常用意义,因为词常用意义往往就是词本义。从本义推知许多引申义。《说文》有助于对古文学考释,也就是说《说文》作为桥梁,使我们接近甲骨文与金文。 三、《说文》与汉字字形结构剖析 正如以上所说,《说文》囿于文字资料之不足,昧于文字构形之变异。所以我们研究汉字要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主要内容《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重要的字书之一,由东汉时期 的许慎所编纂。它以字为基础,通过深入剖析每个字的形、义、音、篆、草、隶等方面,系统地解释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用法。成书后,对后世的汉字学、古文字研究以及历史文化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文解字》共分540个部首,解释了约9353个字,包括常用字、古代字、地名、天文地理名词等,几乎收录了当时已知的汉字。每个 字的解释以形为主,《说文解字》对字形的描述非常精细,对每个组 成部分的意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使得读者可以从字形中推测字义,大大提高了对字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说文解字》在字义解释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点。其解字 方法主要包括解音、解形、解义三个方面。解音是通过字形的构造、 笔划数、音义合一等方式,推测字的发音。解形是通过描写字的形态、构造、舆论引用、地理等特征,推测字的意义。解义则是根据字形、 字义、用法等因素,解释字的具体意义。这种综合解释的方法,为对 字的理解提供了多个维度,可深入挖掘每个字的外延和内涵,使读者 更全面地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此外,《说文解字》还探讨了汉字的篆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书体,为后世的字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详细的字形描写和示例,读者可以了解到字体的篆化、草化变化及其演变过程。尤其是对

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者来说,这些描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解读古代碑刻、铭文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汉字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书籍。它记录了上古时期汉字的演变过程,深化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同时,作为一部汉字研究的工具书,它不仅对于汉字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汉字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习《说文解字》可以加深我们对汉字的理解,提高我们的识字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

说文解字的体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 中国从古到今一直使用汉语拼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汉语拼音的核心就是“字、、句”。因此,了解汉语拼音的基础是要学习如何解字。自古以来,中国楷模们就用朴素、简洁的方式,通过“说文解字”来传授解字的知识。 “说文解字”意为:用文字去解释每一个字的含义,根据字的外形和内涵来解释,慢慢的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让每个字都有语义上的意义。它是中国文字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字典,收录了中国古代记载的已有的约5300多个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礼教文化,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文字文化史的悠远。它把古代文字中每一个字都当作一件文物,都有其字义,可以由此来探索古代文化的真谛,理解古代贤者的智慧。由于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代表作,学习它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敬畏。 说文解字体例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它是根据字的外观和内涵来理解,比如一个字有两个部分,再根据外观和内涵来解释这两个部分,这样就可以用理解来推断出字的意思。它大多采用“合而为一”的讲解方式,如“木立木,又称树立树”、“木上有枝,又称树上有枝”,简洁明了,使我们容易明白古代文字的含义。 虽然说文解字起源于古代,但它一直被广大的学者、教师、学生所重视,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古代文献,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文解字也是中国文字文化史将持续衍变、研究和复原的重要资料,

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古代社会文化的价值。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字典,为中国的文字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体例以其朴素简洁的讲解方式,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古代文字的含义,使每个字都有语义上的意义。与其说说文解字是一部字典,不如说它是一本对中华文化的经典赞歌。

浅谈历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状况(3)

浅谈历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状况 一、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的许慎编著,是中国第一部系 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照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本文对《说文解字》这本书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最后集中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重点在形声字的论述上进行成文的概述。 关键词:《说文解字》梳理形声字 一前言 《说文解字》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解字》。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解字》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解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解字》。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解字》。 东汉到唐代是《说文》学的起始期。其代表人物是李阳冰。唐代以前,《说文解字》只有传写本没有刊印本。李阳冰把自己收藏的和自己收集到的《说文解字》抄本加以整理和研究,刊定为30卷,修正笔法;虽然有不少主观臆说,但也时有正确的意见。 宋代到明代,是《说文》学的发展期,其代表人物是南唐人徐锴(又称小徐)和徐铉(又称大徐)。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共40卷,是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说文解字》注本。它除有一般注本的共同写法外,其显著特征是特别注意从声音上考索字义,从形声字的声旁说明字义。这种因声求义的方法对清代训诂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周祖谟在《问学集·徐锴说文学》一文说:“徐锴《系传》是清代文字训诂之学的前驱。” 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的鼎盛时期。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不下200人。清代《说文解字》之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解字》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解字》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说文解字》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

《说文解字》的写作背景,成就与局限

《说文解字》的写作背景、成就与局限 1.写作背景: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 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 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 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 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以上内容是《说文解字》序言中对其写作背景的叙述。大意即秦朝时保存的有关古文字方面的内容都被毁掉了,在汉代时出土了大量的古文献资料,为了解释这些古文字,古文字学在汉代逐渐兴起,古文字释读著作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有很多知识浅薄不学无术的人胡乱解释这些古文字,许慎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的看法,为了让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字的延续下去,因而作了《说文解字》这本书。 2.成就: 1).《说文解字》是沟通今文与古文的桥梁。(今文即汉代时统一使用的官方语言隶书,古文即秦始皇以前的文字); 2).《说文解字》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义; 3).《说文解字》提供了大量历史文化资料; 4).《说文解字》古文史上第一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得字典,是世界

关于《说文解字》的几点事实

关于《说文解字》的几点事实 说文解字,解经为主,识字为辅。 《说文解字》的历史作用,是让使用新型字体的后人能够识读和继承小篆古文字。是文字文化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第一工具书。 经学是学习的目标,小学是学习的基础。 关于书名 中国之所以向世人宣称5000年文明,文字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者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文字可以称之为汉字,中国话可以称之为汉语,但是对于研究文字的人来说,宁愿称其为文字。这个传统恐怕从许慎就开始了。在文字学家研究范围内,能够称之为文字的都在研究范围内,这样,除了包括大家所熟知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之外,还有更早的图画文字(或者理解为象形文字的早期形式),历史时空也会溯源到比商朝还早的新石器时期的出土文物上的刻符,这些还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汉字,就称为文,所谓文,就是指单一的刻符,字,就是文化发展较成熟时期形成的较复杂的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所组成的新的字。故,《说文解字》的研究对象就是古文字和当时的文字(篆书)。这里的古文字当属秦朝小篆以前出现的文字,《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主要指的是西周时期的籀文,据推断,属于大篆。

中华书局版本 关于意义,作用 首先,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比较久远政局相对稳定军事强大文化发达的国家,跟董仲舒发扬儒学不无关系,当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跟前代的积累有关,或许跟人们不想打了也有一定关系。汉奉秦制,文字发展到汉朝也用秦朝时期统一的小篆为主要用字,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汉武帝的弟弟扩建家宅,竟把孔庙的旧宅拆了,结果发现墙壁里藏的古书,人们如获至宝,结果打开一看,好多字都看不懂,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古文,其实,孔子老宅墙里藏得书所用字体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文字,因为秦统一文字,废除六国文字,并且发展到汉朝,真的就没有人认识以前的文字了。当时又非常尊师重道,尊重经典的学习,所以,急需要一部能够检索释读文字的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许慎就开始编写这部说文解字了。故,说文解字,解经为主,识字为辅。也就是说,说文解字创立之初,是为了分析经典中如何用字的。《说文解字》是了解中国传统经典的钥匙。是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基础。《说文解字》对于我国文字的规范和统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字叔重)编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原书作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许慎说“文”解“字”: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编排: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结构,创立540个部首。部首的排列次序,除“始一终亥”外,主要是“据形系联”(按照形体相似或相近的原则排列)。每部中的字主要是根据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再分析其先后次序大致是“先实后虚”。 说解: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说文解字》收正字及重文共10516个,可谓集汉代文字之大成。重文即异体字,包括古文、籀文、篆文、秦刻石、或体、俗体、奇字、通人掌握的字、秘书中的字,共九类。《说文解字》以小篆作为字头,与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这是正例。有时为了立部的需要,把古文作为字头,把篆文列为重文。这是变例。秦刻石即秦朝时在石头上刻的文字,也是小篆。或体指另外的形体,多为小篆。俗体指在民间流行的字体,限于小篆。奇字指古代某种特殊的字体,属于古文。通人掌握的字,指来源于专家的特殊的字。秘书中的字,指那些讲阴阳五行、秘密而不公开的书里所用的特殊的字。这两类字也限于小篆。在以上九类重文中,古文、籀文、或体三类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六类为数很少。 许慎提出“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叙》)的编排9353个汉字的原则。 许慎把众多的汉字按形体构造分成了540部,创造了一套成体系的“偏旁编字法”。据《说文后叙》,是“立一为专”、“毕终于亥”,“杂而不越,据形系联”。540部按“始一终亥”编排,表现了许慎的哲学思想,这是时代风尚所致,不必苛求古人的。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来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况。 除了“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之外,部首排列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 每部当中列字的次第,大致来说是按照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关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说文解字》列字的体例,凡是与部首形体重叠或相反的,都列于该部之末,所以“禁”、“禫”二字或者是被后人颠倒了次序,或是是后人附益的字。 《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文字学的部首,与后代的检字法的部首不同。要想顺利地翻检《说文解字》,必须逐步熟悉《说文解字》的540部及汉字的构形。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连刊定《说文解字》的徐铉也感叹说:“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示一字,往往终卷。”

《说文》的体例

《说文》的体例 通论一《说文解字》得体例凡所著述,都有一定得体例。不明一书得体例,则难以理解一书得内容以及作者得意旨。许慎在其叙言中,只就是简略地提到《说文》得体例:“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连,引而申之,以究万源。”历代学者,对《说文》得具体内容都曾有所探讨,分析、归纳了不少条例。其中以王筠《说文释例》较为完备。但王氏所涉及得东西太广,所总结得有“正例”、“变例”,条目繁多,初学者不易掌握。我们拟简介一些对理解《说文》内容有帮助得体例。 一、《说文》得字体(书体) 《说文》全书分为字头与说解两部分。 《说文》得字头就是以小篆为主,除小篆以外,还包括古文与籀文,即《说文·叙》所谓“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另外,在说解中,间或列有“或体”、“奇字”、“俗书”等。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小篆 据许慎所说,小篆乃就是“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对于战国时期不同得文字形体加以统一,这就是“省改”《史籀》大篆得一种形体,这就就是《说文》据以说解得大多数形体。 2、古文、籀文 《说文》所说得古文与籀文,究竟就是什么,历代有争论。 我们根据《说文》所列得古文与籀文加以分析,可以断定它们就是战国时期得文字,取材于《史籀篇》者、谓之籀文;取材于壁中书者,谓之古文。 关于籀文,许慎以为就是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亦即秦书八体中得“大篆”。但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中认为“籀文”不就是书体之名,而只就是取材于《史籀》一书,故谓之籀文。并认为:《史籀篇》,“考其字体,乃战国文字,秦人作之以教学童。”该说就是有一定得道理得。 3、或体、俗体、奇字

汉字字形演变史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第一节起源说 一、仓颉造字说 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从目前 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 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 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 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传说仓颉 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 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 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 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 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 情况。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 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 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 风俗。《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

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这种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国家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上。其中包括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 三、八卦说 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 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 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阳爻 “”为一字,两个阳爻作二,乾卦 为三,坎演化为水,离为火,坤为 巛。甚至有人认为六十四卦本身便 是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节汉字起源共识,文字源于图画至今为止世界上所见的古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古埃及文字。在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石壁上,绘写着一排排图画般的字符,这就是古埃及文。古埃及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苏美尔文。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象形文字,图画性很强,但仍属意音结合文字。后发展为契形字,又称钉头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使用。记录过多种语言。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