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1、六代乐舞:简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六部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2、礼乐制度:是指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乐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
如: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卿大夫,两面;士,一面。
3、十二律:是周代律学名称,是用三分损益法求的。
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是为阳律,双数各律为“吕”是为阴律。
4、八音: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即:金(钟、铃)、石(磬)、土(埙,缶)、革(鼓)、丝(琴、瑟)、木(柷、敔)、匏(竽、笙)、竹(箫,笛)。
5、相和歌:产生于汉代,是以北方民歌为基础,在表演形式上经过加工形成的艺术歌曲,后来又与器乐舞蹈结合起来,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型的歌舞套曲,又称相和大曲。
他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唱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他还是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
6、鼓吹乐:是汉代始受北狄乐影响形成的器乐形式。
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
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也。
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7、声无哀乐论:是魏末文人音乐家嵇康所著的一部音乐美学思想的书,书中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声乐艺术”,不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使音乐脱离政治,不再做礼教的附庸”,这些观点对“汉儒过分夸大音乐的社会作用,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起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等理论做出了有力的抨击。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音乐史-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共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 依地德》、《总禽兽之极》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2.韶:这是一部宗教性的乐舞。
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后人称作“箫”的乐器。
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演出后,认为获得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3.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出土的。
1986年5月第一次发现,至1987年6月又再次发现数批,前后共18支。
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孔音阶。
时代距今约8000年。
这种骨笛是竖吹的乐器。
4.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漫》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
六代乐舞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5.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它是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钟、饶;石:磬、鸣球;土:陨,缶;革:鼓、建鼓;丝:琴、瑟、筑;木:桂、柷;匏:簧、笙、竽;竹:箫、遂管、鹿。
・6.碣石调•幽兰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
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
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代表的内容。
并且,《》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
.7.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式的音乐理论著作,现存十一篇。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1、三分损益法“第三利润和损失”是指将一根声管分成三部分,“损失”是指“减少”(即从三部分中减少一部分),而“效益”是指“增加”(即增加三分之一),即以一定长度的声管为标准,将其减少三分之一,形成下一根法管,然后把它自身长度的三分之一加到新的法律管上,一个新的法律管就诞生了。
这样一来,一个损失和一个利益将产生十二条法律。
2.郑维之音它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义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3、鼓吹乐表演形式: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
这是一个主要由鼓、打击乐器和歌唱组成的器乐合奏。
(1)黄门鼓吹(黄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乐器用箫、笳等。
(2)骑吹(车驾从行,在马上吹奏,乐器亦用箫、笳)(3)横吹(军中马上吹奏,乐器用鼓、角)(4)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4、相和歌与相和大曲香河歌:最早见于汉朝。
这是一首无伴奏的民歌,通常由一个人唱,由几个人混合。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丝竹伴奏,即“丝竹交融”。
(丝竹乐器:琴、筝、筝、琵琶、笛、笙)和歌手们敲打节日鼓来统一节奏。
香河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相结合,形成了“大曲”。
香河大曲:亦称大曲,后人称之为“汉大曲”,是香河宋发展的最高形式。
5.清尚松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清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主要是江南吴歌,楚荆西声。
简称“吴声歌和西曲歌”。
其中,吴圣歌中常用的乐器有气、琵琶、竖琴、笙、筝等还有的器乐曲,一般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6、《声无哀乐论》这是他写的一部音乐美学作品。
它的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们的情感。
我相信音乐可以打动人们,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悲伤和音乐,但并不是音乐本身表现出任何悲伤和音乐。
7.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02音乐史名词解释02
名词解释:1.十二律:我国传统音乐术语,即12个半音。
律为构成一定音阶序列而定的尺度。
根据一定计算方法得出的律来处理钟的大小顺序与发音高低。
用“纪之以三”的方法算出准确的六律六吕。
2.“琴曲九弄”:我国魏晋时期产生的九首著名琴曲。
其一是汉末琴家蔡邕创作的五首琴曲,有《游春》《渌水》《作愁》《秋思》《幽居》等。
被称为“蔡氏五弄”。
其二是魏末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
3.雅乐:是中国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神灵、祖先时的一种音乐,产生于周代。
4.汉魏吹鼓乐:由击乐器和吹乐器构成的器乐合奏形式,有鼓、笳、箫、角等乐器,根据使用环境与对象有黄门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等形式。
具有很大的礼仪性。
5.杂剧:宋时的一种融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戏曲艺术,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对现代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6.“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艺术特色:其实质是要求歌唱要字正腔圆,通过咬字与唱腔及声音美,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协和统一。
7.唱论:元代燕南之庵的一篇理论文章,内容涉及歌唱的咬字与唱腔,音色与风格、呼吸,以及应注意克服的一些不良行为等。
8.姜夔:是南宋音乐家,善于作曲,有《白石道人歌曲》集辑自度歌曲14首,填词歌曲3首,作品委婉,表达了作者爱国愁思。
9.民歌的作用: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与现实斗争中的有利武器。
由于各地习俗、语言等不同,民歌各具特色,很好的反映了人民的思想要求,有着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10.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各种传统的体力劳动中创作与使用的的民歌艺术,音乐无固定程式,即兴编唱,曲调淳朴,节奏自由,演唱方式一领众和,具有振奋精神,协调动作,解除疲劳的作用。
11.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南城乡的民乐合奏乐种。
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
乐器有笛、箫、笙、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等。
乐风细腻流畅,旋律以级进为主,主奏乐器与伴奏乐器主张“你简我繁”“我简你繁”的手法。
中国音乐通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原始乐舞: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
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特点: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礼乐制度: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是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
鼓吹乐:是一种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融合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吴歌:古代江苏一带的民歌,其风格抒情、细腻,多以表现男女间的爱情为主。
西曲:古代湖北一带的民歌,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百戏:百戏上乘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了商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古文和汉墓百戏画像石有很多百戏节目的记载和石刻。
“鱼龙曼延”、“总会仙唱”、“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表演规模庞杂。
妙趣横生常有歌手、击鼓、击铙、击钟、吹箫、弹瑟等乐器为之伴奏。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代表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娘》。
文字谱: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谱法实例。
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
间接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也称“手法谱”。
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乐府:乐府的含义有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
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
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
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
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v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一、音乐史概述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指从中国古代远古时期至清朝末年的音乐发展历程。
它见证了中国音乐从最初的原始形式发展为成熟、丰富的艺术形态。
以下是一些古代音乐史中常见名词的解释和相关问答。
二、名词解释与问答1. 乐府解释:乐府是古代乐舞的一种形式,广泛流传于汉朝以及隋唐时期。
乐府是一种大型的、集音乐文学舞蹈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
问:乐府在古代音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乐府通过音乐、诗词和舞蹈等艺术元素的融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和思考,丰富了古代音乐的内涵。
2. 琴解释: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有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法。
古代的琴分为七弦(古琴)和十三弦(琵琶)等多种类型。
问:古代琴的特点是什么?答:古代琴以其悠扬的音色和它独特的表达力而著名。
它不仅可作为独奏乐器演奏,还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产生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3. 韶乐解释:韶乐是古代中国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商朝。
它是最早的宫廷音乐,被用于祭祀和庆典等场合。
问:韶乐有哪些特点?答:韶乐的曲调优美动人,气氛庄重。
它有固定的曲式结构,且曲调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变化,能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 曲解释:曲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基本形式,各时期有不同的曲调类型。
问:古代曲有哪些种类?答:古代曲主要包括雅乐、宫廷乐、庙堂乐、农乐、民乐等多种类型。
每种曲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奏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音乐的不同需求。
5. 声乐解释:古代音乐中的声乐是指通过人声来演唱音乐作品,常伴随乐器的伴奏。
问:中国古代声乐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声乐非常丰富多样,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古代声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准确传达,使得音乐与诗词融为一体。
6. 音律解释:音律是指在古代音乐理论中用来规定音高的尺度。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音律的构建有许多不同的系统。
问: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音律体系?答:中国古代著名的音律体系有十二律、五声调式等。
秦青名词解释音乐史
秦青名词解释音乐史
音乐史是人类历史中的专门化领域,是对已逝音乐、音乐行为、音乐事象的系统化积累。
X国古代音乐史讲授自远古时期至清末X国音乐发生、发展、演化的所有历史,可谓包罗万象。
“我们倡导、书写与传播自己XX悠久音乐历史,是希望将这片辽阔土地上过去发生的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人、事、物、思,尽可能客观地记述下来,传达给年轻的同学们,让他们对自己XX和民族的音乐历史有所知,进而有所思、有所悟。
”XX又以X国古代历史中的音乐人物、音乐形式、音乐作品、音乐现象、乐器与乐队、乐律理论、谱式与乐谱、音乐机构与制度、音乐理论著述及思想等为主体,通过历史纵向发展框架下的内容类别归纳,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将自己所认识的音乐历史事件诉诸文字,编著了《X国古代音乐简史》。
该书不仅适合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也可作为X国古代音乐史的普及性读物,供广大音乐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1:原始古歌古乐舞:弹歌八阙蜡祭云门咸池箫韶2:六代乐舞:亦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用于祭祀大典和宴食活动,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户和周代的大武3:雅乐:源于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即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等典礼和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包括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等多方面的音乐。
雅乐是隆重繁琐的仪式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强调教育意义,宣扬封建道德而不注重艺术性。
其形式上有节拍缓慢曲调简单以齐奏为主的特点。
4,房中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
房中乐用于宴食宾客亦用于后宫,他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在娱乐方面要求较多。
5,诗经:周代一部民歌总计,也是我国第一部歌词集,经孔子编订后共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共有160篇,得自于采风制度。
内容囊括了黄河流域北方15国的民歌,从各个侧面反映和揭示出周代50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和感情,其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也很新颖。
6,九歌:是屈原作品楚辞中的一部分,是屈原根据出国民间祭祀鬼神吟唱的一套歌曲加工整理的作品共包含东皇太一等11首歌曲,大都是恋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
表演时,巫师起重要作用。
音乐有一定规模,艺术感染力很强。
7,成相篇:古人在捣米时随杵而歌8,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是青铜器石是磬土石陶制乐器革是鼓丝是弦乐器木是木鼓匏是葫芦类竹石竹制吹奏乐器9:,编钟: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音高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10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是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11,周代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无射应钟12 乐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美学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葛天氏之乐:共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2.韶:这是一部宗教性的乐舞。
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后人称作“箫”的乐器。
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演出后,认为获得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3.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出土的。
1986年5月第一次发现,至1987年6月又再次发现数批,前后共18支。
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孔音阶。
时代距今约8000年。
这种骨笛是竖吹的乐器。
4.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
六代乐舞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5.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它是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钟、铙;石:磬、鸣球;土:陨,缶;革:鼓、建鼓;丝:琴、瑟、筑;木:椌、柷;匏:簧、笙、竽;竹:箫、遂管、篪。
●6.碣石调·幽兰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
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
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代表的内容。
并且,《》谱音乐的本质,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
他指出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
②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密切人的思想受到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③音乐的教化作用,强调音乐反映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的风气,应该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
④伦理作用,涉及到“理欲说”“动静说”、“音乐与心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等十分广泛的领域。
⑤审美作用,认为音乐因人的感情变化而具有不同的色彩,认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认为音乐是真情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流露,感情愈深挚,则音乐愈动人心。
●8.乐府:含义有三种:①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②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③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9.相和歌: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
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10.声无哀乐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
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全文约7000字。
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
①嵇康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②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
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
③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④“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1.广陵散:曲谱经历代传授,后来保存在明·朱权辑的《神奇秘谱》中,它是隋唐时期的传谱。
全曲共分为45段,结构: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 →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
《》的音乐内容,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乐曲综合表现的上述两种互相补充的感情因素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广陵散》也因此而更具进步性。
●12.(何承天)新律: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
他的办法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具体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仲吕所生黄钟之数(依三分损益法计算11次得到8.8788寸),得差数0.1212寸。
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13.霓裳舞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这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舞者上衣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云般的裙裾,无论音乐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
《霓裳舞衣曲》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
但这部名作早已失传。
●14.旋宫转调: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宫指调高;调指调式。
“旋宫”指调高的变换;“转调”指调式的转换,合起来称作“旋宫转调”。
●15.八十四调: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袛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旦”相当于我国古代音乐术语“均”,即指一个音列的定位。
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
“八十四调”理论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
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构成7种调式,得84调。
但在实际上,“八十四调”只是一个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可能用全,而且在非平均律制中很难解决旋宫实践问题。
“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却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16.减字谱: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减字谱比起文字谱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
他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
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7.离骚:它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部抒情气息浓郁的大型琴曲。
现存明清时期的《离骚》传谱多达37种,但大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为各段标题,可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离骚》共18段。
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
《离骚》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音型,犹如诗人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武将上下而求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索。
全曲通过低沉悲愤和高亢豪爽两种对比性音调加以交织发展,有着磅礴的气势和感人的激情,是唐代琴曲中一部优秀作品。
它是减字谱出现后,在宫廷秘府中转辗传抄而流传下来的★18.教坊: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
唐代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教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
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19.白石道人歌曲》:姜夔,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
其中收词曲17首(自制曲14首,包括《扬州慢》、《杏花天影》、《凄凉犯》,古曲填词2首,为范大成曲填词1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
△20.乐书:北宋陈暘撰。
共200 卷。
世称《陈暘乐书》。
成书于哲宗时,是我国最高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乐书》的思想体系是保守的,但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丰富的音乐史料,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尤其是有关于乐器绘图及释文,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
21.蒲松龄俚曲:清代说唱音乐形式。
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家乡山东淄川,以当时流行的小曲填词,创作了有关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音乐,称《聊斋俚曲》,共有十五套,所用曲牌53个。
其中代表作《磨难曲》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鞭挞了贪官污吏,赞扬了正义的斗争精神●22.木卡姆: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为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各地木卡姆在音乐风格、结构,甚至曲名和乐曲数量方面,都具有某些差异,一般说来,喀什木卡姆细腻,伊宁木卡姆明快,刀郎木卡姆粗犷、质朴。
木卡姆除少数是六套外,一般都有十二套。
木卡姆使用的音阶、调式、节奏、曲式结构丰富多采,节拍常运用一般少见5/8、7/8、9/8拍子。
使用的乐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甫、艾捷克、卡龙、手鼓等。
演唱时大多席地而坐,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形式。
木卡姆的歌词句式一般为四行体,内容多描写维吾尔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23.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亦称为京音大鼓,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
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它的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强调字正腔圆。
早期的京韵大鼓艺术有胡十、宋五、霍明亮等,他们以短篇说唱取代长篇大书,编了不少唱段,其后又被再次革新,以北京话作为说唱的标准语言,伴奏除三弦外增加四胡,吸收戏曲唱腔进一步丰富了说唱艺术尤其是刘宝全,他的嗓音清脆明亮,高亢挺拔,行腔自如,对发展和丰富京韵大鼓。
作出卓越贡献★24.《平沙落雁》:曲谱最早见于崇祯七年藩王朱常淓刊印的《古音正宗》,这首乐曲流畅生动,表现手法简练,将抒情性与情节的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听众理解,所以流传甚广,刊载谱集多达56种。
乐曲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段,描写深秋来临,天高云淡,雁行和鸣的景象;第三、四、五段为第二部分,描写雁群将落,回环顾盼,空际盘旋,最后降落沙滩;第六段为第三部分,表现雁群初落,立足未稳,惊而喧闹,最后秋夕与归雁一同隐没在暮色苍苍的夜色之中★25.十面埋伏:武套琵琶大曲,大概明代开始流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卷上,是王君锡的传谱,标题《十面》,全曲共分十三段,音乐素材可能取自民间音乐。
乐曲按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将各乐段用琵琶技法贯串起来,成为武套琵琶大曲●26.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泉州、晋江、厦门等地区和东南一带,南音使用的琵琶面板上开有两个月牙形音孔,演奏时横抱,手法较简单。
曲牌名称有唐代之前的《汉宫秋》、《后庭花》、《摩柯兜勒》,唐代的《甘州曲》、《凉州曲》等。
南音的乐队编置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演奏风格上四管比较清闲淡雅,下四管比较活泼流畅,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类,“指”是指有唱词,乐谱和琵琶谱演奏符号的大型套曲,每套有一个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