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防皱整理剂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焙烘过程中,整理剂虽能自身缩合,但也有可能与纤维素 上的羟基发生反应,在纤维素大分子间生成共价交联,而使织物具 有良好的防皱性能。即
三、防皱整理效果的评定方法
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整理效果一般用折皱回复角来表示,通 常是径向和纬向回复角之和;其回复角的大小除与整理效果有关外, 还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通常情况下:
高温焙烘时发生必要的催化作用。
铵盐类:氯化铵、磷酸氢二氨等;
无机金属盐类:氯化镁、硝酸锌Biblioteka Baidu硝酸铝、氟硼化锌等;
新型催化剂:磷酸氢镁、氟硼化镁等;
混合催化剂:金属盐与柠檬酸、草酸等混合;
注意事项:
①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时,其焙烘条件也不相同;
②催化剂的用量一般用树脂初缩体的重量百分率来表示如
氯化铵:
1-3% (对树脂初缩体重量)
1926年,人们又提出了使用尿素-甲醛、苯酚-甲醛预聚体的 整理工艺,但由于预聚体溶液的稳定性差,整理后的织物泛黄及强 度下降显著等缺点,也没得到实际应用。
1935年,人们研究出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于棉织物的防 皱整理,可以提高织物的防皱性能,同时具有耐洗性。
1945年开始,使用树脂对棉织物进行防皱整理才得到了真正的 发展,当时所使用的树脂大多是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树脂整理 剂也由自身缩合型向纤维反应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树脂整理的 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人们提出了树脂与纤维交联理论。
第二节 防皱整理的作用机理及效果评定方法
一、树脂沉积理论
脲—甲醛、酚—甲醛初缩体等整理剂整理棉织物时,树脂沉 积理论认为:
当整理剂处理到织物上后,经焙烘在纤维内部形成网状结构 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形区,通过物理-机械作用,改变了 纤维素大分子的相对移动性,而使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皱性能。
二、共价交联理论
② 聚氨酯; ③ 环氧树脂;
3、反应型交联剂
① 醛、缩醛类化合物; ② 环氧化合物;
③ 乙烯砜类化合物; ④ 环亚胺类
⑤ 环氧氯丙烷类
⑥ 氨基甲酸酯类
一、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结构及名称
防皱整理剂又称交联剂,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N-羟甲基酰 胺类整理剂,它们是由酰胺与甲醛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 合物,其生成物通常称为树脂初缩体。即
4)三聚氰氨-甲醛树脂(TMM、HMM)
3、防皱整理剂与纤维素的反应 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与纤维素反应可能产生的结合方式很
多,比较复杂;现以DMEU为例,将其中几种主要的结合方式表示 如下:
1)单分子交链
2)单分子支链
3)线型大分子交联
3、防皱整理工艺
1)工艺流程
浸轧整理液→预烘→焙烘→后处理
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
简称W&W(Wash and Wear) 或(Non iron)整理棉织物经防 缩、防皱整理后,虽然在穿着过程中不易起皱,但在洗涤、烘干及 洗衣机中进行离心脱水后,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皱痕,达不到免烫的 目的。
要想使棉织物具有免烫整理的效果即所谓的“洗可穿”功能, 树 脂整理后的棉织物必须具有干、湿两方面的防皱性能。
1955年免烫整理才开始正式用于工业化生产; 1965年人们开发了许多反应型树脂,同时非甲醛类整理剂也相 继问世; 目前,免烫整理产品较多,主要是一些休闲服装。
第三阶段:耐久压烫整理
简称PP(Permanent Press)或DP(Durable Press)整理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免烫整理,经耐久压烫整理后,要求 织物在成衣以后,平整、挺括、不起皱、特别是缝合部位经洗涤后 没有抽缩及臃肿现象,同时保持经久耐洗的折痕如裤线和优良的洗 可穿性能。 目前耐久压烫整理仅限于毛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的整理,对 于纯棉织物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主要难点是棉织物的强力损失过 大。
第十四章 防皱整理剂
第一节 概述
纯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丝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但它们 也存在着弹性差、易变形、易折皱等缺点,故在穿着过程中不能保持 平整的外观。为了改善上述不足之处,人们通过对棉织物进行树脂 整理后,提高其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从而提高织物的防缩、 防皱性能。因此防皱整理通常称为树脂整理。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向):80-85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向):110-1300;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纬):160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纬):>2200;
第三节 防皱整理剂的分类
防皱整理剂
1、 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整理剂
① 2D树脂; ② TMM;
2、非甲醛类树脂整理剂 ① 多元羧酸;
1、整理剂的分类及特性
2、初缩体的合成反应 上述初缩体都是由酰胺与甲醛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如
1)脲醛树脂(DMU)
脲醛树脂的初缩体为单羟甲基脲和双羟甲基脲的混合物,含 固量一般为33-35%。
2)二羟甲基乙撑脲(DMEU) 制备时环亚乙基脲∶甲醛(摩尔比)=1∶1.8-2.2
3)二羟甲基二羟基乙撑脲(DMDHEU简称2D树脂)
防皱整理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 个阶段即
1、第一阶段:防缩防皱整理 2、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 3、第三阶段:耐久压烫整理
第一阶段:防缩防皱整理
1919年前后,人们首先尝试用甲醛与纤维素进行交联反应,来 提高棉织物的防皱性能。但因整理后的棉织物强力损失过大,而 失去了实用意义,末获推广。
稳定的共价交联,使织物获得满意的防皱效果。对于棉织物而言, 要想具有较好的防皱效果,整理后棉织物上树脂的含量如下所示:
整理剂 脲-醛 三聚氰氨-甲醛 乙撑脲-甲醛
棉织物上树脂的含量(%) 5-10 4-8 4-6
(2)催化剂:
使整理剂在焙烘过程中迅速发生必要的反应。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
金属盐类作催化剂,这样能保证整理液在常温时能较长时间的稳定,而在
2)整理液组成
组成 整理剂(树脂初缩体):
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MM) 双羟甲基二羟基环亚乙基脲 DMDHEU(简称2D) 催化剂: 氯化镁(对初缩体固体含量计%) 添加剂: 柔软剂VS 润湿剂: 渗透剂JFC
用量(克/升) 40-80 35-45 10-12 20 3
3)整理液中各组分的主要作用
( 1)整理剂 如常用的2D、TMM树脂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纤维素反应生成
三、防皱整理效果的评定方法
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整理效果一般用折皱回复角来表示,通 常是径向和纬向回复角之和;其回复角的大小除与整理效果有关外, 还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通常情况下:
高温焙烘时发生必要的催化作用。
铵盐类:氯化铵、磷酸氢二氨等;
无机金属盐类:氯化镁、硝酸锌Biblioteka Baidu硝酸铝、氟硼化锌等;
新型催化剂:磷酸氢镁、氟硼化镁等;
混合催化剂:金属盐与柠檬酸、草酸等混合;
注意事项:
①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时,其焙烘条件也不相同;
②催化剂的用量一般用树脂初缩体的重量百分率来表示如
氯化铵:
1-3% (对树脂初缩体重量)
1926年,人们又提出了使用尿素-甲醛、苯酚-甲醛预聚体的 整理工艺,但由于预聚体溶液的稳定性差,整理后的织物泛黄及强 度下降显著等缺点,也没得到实际应用。
1935年,人们研究出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于棉织物的防 皱整理,可以提高织物的防皱性能,同时具有耐洗性。
1945年开始,使用树脂对棉织物进行防皱整理才得到了真正的 发展,当时所使用的树脂大多是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树脂整理 剂也由自身缩合型向纤维反应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树脂整理的 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人们提出了树脂与纤维交联理论。
第二节 防皱整理的作用机理及效果评定方法
一、树脂沉积理论
脲—甲醛、酚—甲醛初缩体等整理剂整理棉织物时,树脂沉 积理论认为:
当整理剂处理到织物上后,经焙烘在纤维内部形成网状结构 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形区,通过物理-机械作用,改变了 纤维素大分子的相对移动性,而使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皱性能。
二、共价交联理论
② 聚氨酯; ③ 环氧树脂;
3、反应型交联剂
① 醛、缩醛类化合物; ② 环氧化合物;
③ 乙烯砜类化合物; ④ 环亚胺类
⑤ 环氧氯丙烷类
⑥ 氨基甲酸酯类
一、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结构及名称
防皱整理剂又称交联剂,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N-羟甲基酰 胺类整理剂,它们是由酰胺与甲醛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 合物,其生成物通常称为树脂初缩体。即
4)三聚氰氨-甲醛树脂(TMM、HMM)
3、防皱整理剂与纤维素的反应 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与纤维素反应可能产生的结合方式很
多,比较复杂;现以DMEU为例,将其中几种主要的结合方式表示 如下:
1)单分子交链
2)单分子支链
3)线型大分子交联
3、防皱整理工艺
1)工艺流程
浸轧整理液→预烘→焙烘→后处理
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
简称W&W(Wash and Wear) 或(Non iron)整理棉织物经防 缩、防皱整理后,虽然在穿着过程中不易起皱,但在洗涤、烘干及 洗衣机中进行离心脱水后,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皱痕,达不到免烫的 目的。
要想使棉织物具有免烫整理的效果即所谓的“洗可穿”功能, 树 脂整理后的棉织物必须具有干、湿两方面的防皱性能。
1955年免烫整理才开始正式用于工业化生产; 1965年人们开发了许多反应型树脂,同时非甲醛类整理剂也相 继问世; 目前,免烫整理产品较多,主要是一些休闲服装。
第三阶段:耐久压烫整理
简称PP(Permanent Press)或DP(Durable Press)整理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免烫整理,经耐久压烫整理后,要求 织物在成衣以后,平整、挺括、不起皱、特别是缝合部位经洗涤后 没有抽缩及臃肿现象,同时保持经久耐洗的折痕如裤线和优良的洗 可穿性能。 目前耐久压烫整理仅限于毛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的整理,对 于纯棉织物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主要难点是棉织物的强力损失过 大。
第十四章 防皱整理剂
第一节 概述
纯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丝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但它们 也存在着弹性差、易变形、易折皱等缺点,故在穿着过程中不能保持 平整的外观。为了改善上述不足之处,人们通过对棉织物进行树脂 整理后,提高其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从而提高织物的防缩、 防皱性能。因此防皱整理通常称为树脂整理。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向):80-85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向):110-1300; 棉织物未经整理回复角(径+纬):1600; 棉织物经整理后回复角(径+纬):>2200;
第三节 防皱整理剂的分类
防皱整理剂
1、 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整理剂
① 2D树脂; ② TMM;
2、非甲醛类树脂整理剂 ① 多元羧酸;
1、整理剂的分类及特性
2、初缩体的合成反应 上述初缩体都是由酰胺与甲醛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如
1)脲醛树脂(DMU)
脲醛树脂的初缩体为单羟甲基脲和双羟甲基脲的混合物,含 固量一般为33-35%。
2)二羟甲基乙撑脲(DMEU) 制备时环亚乙基脲∶甲醛(摩尔比)=1∶1.8-2.2
3)二羟甲基二羟基乙撑脲(DMDHEU简称2D树脂)
防皱整理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 个阶段即
1、第一阶段:防缩防皱整理 2、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 3、第三阶段:耐久压烫整理
第一阶段:防缩防皱整理
1919年前后,人们首先尝试用甲醛与纤维素进行交联反应,来 提高棉织物的防皱性能。但因整理后的棉织物强力损失过大,而 失去了实用意义,末获推广。
稳定的共价交联,使织物获得满意的防皱效果。对于棉织物而言, 要想具有较好的防皱效果,整理后棉织物上树脂的含量如下所示:
整理剂 脲-醛 三聚氰氨-甲醛 乙撑脲-甲醛
棉织物上树脂的含量(%) 5-10 4-8 4-6
(2)催化剂:
使整理剂在焙烘过程中迅速发生必要的反应。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
金属盐类作催化剂,这样能保证整理液在常温时能较长时间的稳定,而在
2)整理液组成
组成 整理剂(树脂初缩体):
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MM) 双羟甲基二羟基环亚乙基脲 DMDHEU(简称2D) 催化剂: 氯化镁(对初缩体固体含量计%) 添加剂: 柔软剂VS 润湿剂: 渗透剂JFC
用量(克/升) 40-80 35-45 10-12 20 3
3)整理液中各组分的主要作用
( 1)整理剂 如常用的2D、TMM树脂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纤维素反应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