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

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赵丽霞/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行为条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行为动词:识别、判读、估算。

核心概念:山峰、山脊、山谷,陡坡与缓坡,海拔与相对高度。

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非常具体,但是要“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必须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行为条件来完成。那么,实际中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什么样,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同时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述核心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表示?这些问题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情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非常抽象。一旦学生缺乏对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实际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就不能实现实际地表形态和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转换,即无法形成地理事物和符号之间的条件反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对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实现由实际山体景观图到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认知对接,而后才能有效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教学目标

(1)看山识山:在山体景观图上,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2)画山识山:借助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说出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3)读图识山: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教具:每个学生准备半个土豆,用小刀沿水平方向把土豆按自定的厚度切成厚度相同的三片。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寻找“学生学会与否”的证据,需要开发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观察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任务把目标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通过学生完成这些问题的情况,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上述三条目标,评价任务如下:评价任务一:能在山体景观图上读出山体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评价任务二:

1.对照等高线示意图,说出等高线的含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标出海拔,指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

(2)计算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

(3)估算山峰的海拔。

评价任务三: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

2.对照等高线地形图,总结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的判读方法。

3.绘制等高线判读方法的思维导图。

可见,评价任务源于目标,但与目标相比,更易于量化操作和观察,直接引出目标达成的证据。通过学生对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引出学生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行为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调节、补救提供依据。评价任务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并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这种逆向设计使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为一体,教师时刻在寻找学生“学了”和“学会与否”的证据,根据学生学习效果适时调节教学,改进教学,使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三、教学活动的实施

(1)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

(2)计算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

板书设计

四、作业设计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A 、B 、C 、D 处地形部位的名称。 (2)①、②处的海拔各是多少? (3)E 山顶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4)最可能在哪个部位能找到河流?

2.读图,登山活动中,从A 点爬到山顶C ,和从B 点爬到山顶C ,哪条线路更省力?说出判断理由。

这节课的特点是能够基于课标,结合学情,由感性认知入手整合教学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逆向设计,评价任务先与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指向某一条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都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达成,评价镶嵌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评价及时掌握学习效果,寻找学生学会与否的证据,及时改进教学,有效性强,充分体

现了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