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病害
1、侵染性病害
(1) 梅癌肿病俗称“梅疮”是梅小枝干及树干上的主要病害。

病部肿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小枝被害后,形成小圆球肿瘤,在肿瘤以上的枝条死亡。

在树干上发生大量肿瘤后引起全株死亡。

发病初期出现乳白色的小突起,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成肿瘤,表面变得粗糙或凹凸不平,木栓化,质坚硬,瘤呈球形,最大直径可达10cm 以上。

一个枝条上肿瘤少者1~2个,多达5个以上,一般在枝条节部发生较多,对枝条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病原菌在树上或残枝的病瘤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细菌从瘤溢出,通过雨水、空气、接穗和昆虫传播只能从伤口侵入,以6~8月发病最多。

防治办法发:(1)药剂防治:3一4月,在肿瘤中的病菌传出以前,用刀刮除病斑,然后伤口涂硫悬浮剂加402抗菌剂(843康复剂)100~200倍液,也可在病树主干分叉处挖一小孔滴入402药液。

也可用石硫合剂涂布伤
口。

(2)剪除病枝(要求新梢抽发前进行)并烧毁。

(3)在采摘梅时,不要弄破树皮。

梅采后及时喷洒1∶2∶200波尔多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2000型1000倍液或10%农用链霉素600~800倍液。

(2) 梅褐斑病是梅叶片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县梅产区普遍发生,而且危害越来越严重。

梅根腐病是90年代在梅上发现的新病害。

该病最明显的症状为地下烂根,导致树冠较小的盛产树从发病至全树枯萎死亡在高温夏秋季节仅几天时间,树冠高大的老树从发病到死亡也仅能维持1年左右时间。

梅根腐病以盛果期树发病最多,以采果后的7一8月症状表现最快死亡率最高,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树也同样患病死亡。

该病是由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侵染为害(病原菌为座菌目的葡萄座腔菌)。

发病树10月份开始落叶,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质量。

梅褐斑病:又名炭疽病,俗称梅红点。

属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囊果。

病斑多时叶片干枯脱落,重者全株落光或树体死亡。

病菌在叶中越冬,次年4月底到5月初,病菌随雨水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潜伏期较长,到8月中、下旬才出现病斑。

该病1年发生1次,无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剪除病叶、枯枝,多施有机肥和钾肥,排水要良好。

喷洒80%大生M-45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25%甲霜灵水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等。

(3)梅干枯病:主要危害枝干,被害部位失水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病部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病原菌为广种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树势差易感病,以增强树势为主,防治上应剪除枯枝,烧毁,削去病斑,伤口涂以50倍液的402抗菌剂保护。

树冠喷波美0.5~2度石硫合剂。

(4)梅枝腐病:危害枝干皮层,初期病部组织松软,上生密集细小的黑色粒点,上长有细长的刺毛,发病后枝干腐烂枯死,叶片、果实同样致死。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年树易发病。

防治该病应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剪除病枝并及时烧毁。

刮除病斑后伤口涂以50~100倍液的402抗菌剂或鲜牛粪2000g、甲基托布津100g、代森锌50g,与适量水混合均匀,涂于伤口,外面用塑料薄膜包扎牢。

树冠喷波美0.5~2度石硫合剂。

(5)梅赤衣病:属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枝干,严重的病树几年死亡。

此病大多发生在枝干分杈处,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头年先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发生极薄的银白色或粉红色脓泡状物,次年3月中旬开始发病,后呈现痘疮状小泡,连成长条状病斑,不久病斑上即覆粉红色霉层。

每年5~6月及10月为发生高峰期,多雨易发病,老树发病重。

防治上采用增施有机肥、钾肥,剪除病枝烧
毁。

病枝上的病斑刮除,后再涂843康复剂或波尔多浆。

树冠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70%安泰生600倍液或4%~5%硫酸亚铁溶液等。

(6) 梅白腐病:侵害果实,如成熟期遇上多雨天气,则发病严重,果实软腐,果面上滋生许多白色雾状物。

防止该病尤以薄膜避雨设施栽培最佳,或喷洒山梨酸钾600倍液和翠康钙宝营养液,提高果实硬度,增强抗病力。

2、非侵染性病害
(1) 梅小叶病:属生理性病害,或称缺素症,表现各类枝梢停止生长提前,顶端枝梢节间变短,或焦枯死亡,其侧部抽生短缩的丛生枝,叶片较小、增厚、粗糙、质硬而脆,叶脉凸起木栓化或纵裂,叶片不能转绿老熟,早死,顶芽萎缩,不结果或结果少等症状。

防止此病应不施磷肥,增施有机肥,剪除丛生枝。

土施硫酸锌、硼砂(3m 直径树冠施50~100g+尿素100~200g,再浇水溶解)。

树冠喷洒0.2%硼砂+0.4%尿素混合液,0.2%硫酸锌,或喷液体硼肥、锌肥600~1000倍液,连喷2~3次。

(2) 梅梢枯病:该病是因土壤缺少有效硼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出现叶小、梢枯、枝丛生,不结果或少结果。

有半株、若干枝或全株发病,也有树冠顶部发病而四周正常。

以喷施硼砂溶液0.2%,并加2倍于硼砂重量的尿素;或土施以每株用硼砂50~100g,加入100~300g尿素混用,在树冠外围滴水线附近开沟施入。

二、虫害
(1) 蚧类:蚧类多种,以柏牡蛎蚧、榆牡蛎蚧、樟网盾蚧等为主。

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或叶片上危害,被害后落叶,重者枝枯树死。

1年发生2代,以雌成虫在树梢、叶片上越冬。

4月产卵,5月孵化,即可危害枝叶。

防治蚧类害虫应首先剪除虫枝、枯枝,并及时烧毁;清除园外杂草;加强肥培管理。

其次是保护利用天敌。

最后喷药,药剂可选用40%速扑杀(杀扑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扑虱灵1500倍液、99.1%敌死虫200倍液、机油乳剂120倍液或25%优乐得1000~1500倍液。

(2) 蛾类:有蓑蛾、小细蛾、尺蠖、毒蛾、拟小黄卷叶蛾及吸果夜蛾等。

危害梅的袋蛾主要有大袋蛾、小袋蛾和白囊袋蛾三种。

防治办法:(1)人工摘除:幼虫和蛹均藏于袋囊中,幼虫危害初期,虫口比较集中,便于摘除,特别在冬季和早春,是捕杀越冬幼虫的好时机。

(2)保护利用天敌:蛾的天敌种类很多,因此,在平时必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间,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幼虫初龄阶段,以傍晚最好,清晨次之,药剂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

大多以危害叶片,取食嫩叶。

防治蛾类应以综合治理为主。

冬季清园,扫除落叶,铲除园边杂草,集中烧毁;摘虫袋、剪虫叶、灭卵块;保护利用螳螂、瓢虫、草蛉、蜘蛛等有益天敌;灯光或糖酒醋诱杀成、幼虫;喷洒药剂;用5%锐劲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3000倍液防治蛾、毒蛾、尺蠖;用50%马拉松或50%辛硫磷
800~1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农梦特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喷杀卷叶蛾、小细蛾。

青虫菌、白僵菌或云金杆菌也能防治多种害虫。

5.7%百树得1000~1500倍液喷树冠,对防治吸果夜蛾较好。

(3) 果蝇:梅果实成熟期,肉柱间有许多果蝇食害梅,并产卵或胎生蛆于肉柱间,影响果实。

防治果蝇成熟期不能喷药,只能在地上喷洒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或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按10∶10∶6∶3的比例配制成诱杀剂,放在园诱杀果蝇。

(4)白蚁:有家白蚁、黄翅白蚁和黑翅土白蚁3种。

以啃食梅树主干和根部,并筑起泥道,损伤韧皮部及木质部,造成叶黄、枝枯、树死。

防治办法:(1)人工诱杀。

选择白蚁爱吃的食物,如松木、甘蔗、狼箕等,堆放在白蚁危害的四周地面上,保持一定水份,在白蚁诱集较多时,用灭蚁灵或氯丹水剂喷杀。

或在白蚁为害区挖穴,每667平方米10穴左右,穴放入蕨类或嫩草,喷上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锐劲特乳油2000倍液,加1%红糖更佳,后覆盖泥土。

或者耙去树冠下表土,喷上2.5%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加1%红糖,然后覆土。

诱杀白蚁啃食中毒死亡,或白蚁带毒归巢后相互传递致其他白蚁死亡。

2、甘蔗渣扎成粉,混拌上灭蚁灵后,装进透气的薄膜袋里,零星分散地放在梅树地面上,再压上1一2块石块。

(3)定植梅时用泥浆加茶子饼粉蘸根防治上以堆草诱杀,即在白蚁为害区挖
穴,每667平方米10穴左右,穴放入蕨类或嫩草,喷上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锐劲特乳油2000倍液,加1%红糖更佳,后覆盖泥土。

或者耙去树冠下表土,喷上2.5%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加1%红糖,然后覆土。

诱杀白蚁啃食中毒死亡,或白蚁带毒归巢后相互传递致其他白蚁死亡。

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
1、梅褐斑病又名梅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凡梅产地几乎都有分布。

为害叶片,进而使花芽和小枝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始在叶面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园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直径4—8毫米。

后期病斑中央转变为浅红褐色或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子囊孢子),多数病斑可联接成斑块,病叶最后干枯脱落。

病菌以子囊果在病叶中越冬,在5月中旬以后借雨水溅泼传播蔓延,8月中下旬出现新病斑,10月份病斑增多,10—11月份出现大量落叶。

富民约3—4月间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6月下旬在去年感病植株的新梢叶片上就有病斑出现。

该病一年发生一次,无再次侵染。

土壤贫瘠,缺少肥料,树势弱容易发病,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上的梅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多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

注意及时排除树盘积水。

b、及时清除园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

c、药物防治:在4月上、中旬发病初期相隔10天左右连续喷药两次,采果后再喷一次,可起到良好效果。

药剂可用1:2:200倍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800倍液,或70%防褐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或65%代森猛锌600倍液等。

2、梅癌肿病:又叫梅溃疡病或梅疮,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梅枝干,尤以2—3年生枝条受害严重。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初枝干上病部产生乳白色的小突起,表面光滑,以后逐渐增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

小枝被害,形成小园球状的瘤体,直径一般为1.5—2厘米,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造成肿瘤以上的部位枯死。

一个枝上的肿瘤少者1—2个,多者达4—5个或更多,一般多在枝节部位发生。

树干被害,树皮粗糙开裂,凸凹不平,也有隆起的肿瘤。

由于肿瘤阻碍树体营养物质的运输而导致树势早衰,严重时引起全株死亡。

病菌在病枝的肿瘤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从瘤体表面溢出菌脓,借雨水传播,从树体伤口和叶痕处侵入。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果园,树龄较大,树势衰弱的梅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a、认真做好冬季清园:春季萌芽前剪除带瘤小枝,集中烧毁。

大枝干上的肿瘤可用利刀削除,削口可用80%420抗菌剂50倍液或硫酸铜100倍液进行涂抹消毒。

b、喷药保护,清园后及时
全面喷布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

果实采收后喷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保护树体。

c、注意树体保护,尽量减少伤口。

在日常管理中尽量避免树体机械损伤,以防病菌侵入感染。

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

d、加强检疫,禁止从病树上采穗和出售带病苗木或接穗,严防该病传入新区。

3、梅赤衣病:是20世纪90年代在新蔓延的一种真菌性梅严重病害。

主要为害枝、干,引起树势衰弱,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死亡,浙南地区和地区约占总面积1/3的梅树已发此病,其它梅产区也开始发生,严重地威胁着当地梅生产。

症状及发病规律:主要为害梅的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枝干被感染后,在病部布满橘红色粉末(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树势衰弱,果小味酸,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枯死。

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温度上升,树液开始流动,下雨增多时病菌开始活动和传播,多雨潮湿容易引起本病盛发。

土壤粘重、积水和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做好雨季梅园的排水工作,多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b、药物防治:在4月初病菌即将活动传播时用药。

先用刷子从上而下把病树上的小枝、大枝、主干上的红色粉末刷下,再用纹达克(或灭枯灵)1000—2000倍液涂刷或喷布,每隔20天左右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

气温低时用药浓度要高一些,气温高时用药浓度则要低一些。

4、梅根腐病:是为害梅根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导致植株生
长衰弱和急性青枯死亡。

症状和发病规律:病菌从伤口侵入,先在细根发病,逐渐向侧根、根颈及主干上蔓延。

病原菌进入木质部维管束,菌丝体增殖使维管束褐变坏死,而导致全树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

该病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衰亡型两种类型。

急性青枯型:初期症状难于察觉,要在植株枯死前2个月左右才表现出明显症状。

叶片失去光泽,褪绿,树冠下部的部分叶片变褐脱落。

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枝梢出现萎焉,但次日清晨仍能恢复。

采果前后如遇气温骤升,树体常常急速枯死。

叶色淡绿(青枯),逐渐变为红褐色脱落,偶剩少数枝叶,但次年不能萌芽生长。

此类型主要发生在10—30年生的盛果期树上。

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青梢抽生正常,但秋梢很少或不抽发,地下部根系和根瘤较少,根系逐渐变褐腐烂。

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下部叶片大量脱落。

次年枝条上形成大量花芽,花量大,结果多,但果小质差。

高温干旱天气,顶梢开始枯萎,树体出现半边枯死或全株枯死。

从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一般需要3—4年,次类型主要发生在盛果期后的衰老树上,盛果期树上也有发生。

防治方法:a、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各种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b、及时挖除和烧毁发病植株,避免传播蔓延。

c、梅不要与桃、梨、等中间寄主树混植。

5、梅枯梢病,又叫梅小叶病,是一种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严重影响梅树势和产量。

症状和发病规律:多半为半珠或若干枝条发病,也有全株发病,
主要表现是小叶,枝条丛生,枯梢,不结果或很少结果,病树春季发芽较晚,新梢顶芽往往萎缩枯死,此后侧芽大量抽生,形成丛状枝,叶形变小,顶叶焦枯或呈紫褐色,叶面淡黄色;叶脉凸起,主脉褐色木栓化,丛状小枝一般在当年秋后即枯死。

该病在土层浅薄、不施有机肥、多施过磷酸钙的土壤发病多;PH值高的土壤含硼减少,易发病。

防治方法:a、果园多施厩肥、饼肥等有机肥料,切忌偏施、多施磷肥。

b、2月花芽萌动开放前,剪除丛生枝、枯死枝,用0.2%的硼砂+0.4%尿素的混合液根外喷施。

c、6月梅果实采收后,视病树树体大小株施50—100克硼砂+100—200克尿素,用细土混合后采用盘状施肥法施于树冠下土壤之中。

6、梅干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枝干,一般在衰弱的老树上发生较多,后期常造成枝干枯死。

症状和发病规律:病害侵入,初期出现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被害部由于水分逐渐丧失,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与健康部位之间呈现明显裂痕。

后期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起初埋生于表皮层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层,露出园形或横裂的开口。

发病严重时病部可深达木质部,当病部扩展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

该病原菌为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当树势衰弱时才能扩展蔓延,故发病轻重与树势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b、防治害虫,保护树体,防止或减少伤口,阻止病菌
侵入。

c、清除病枝,集中烧毁。

d、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刮除病斑,并在伤口处涂抹50倍402抗菌剂液保护。

7、梅枝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梅枝干的皮层,一般以老树发病较多。

发病后造成枝干腐烂枯死,引起树体早衰。

症状和发病规律:枝干皮层被害初期病部呈红褐色,略隆起,组织松软,用手指按压病部会下陷。

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凹,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座),在小粒点上部长有很多的刺毛,这一特征可与梅干枯病相区别。

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从孔口溢出乳白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防治方法:a、加强培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和各种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b、刮除病部或剪除病枝,再涂抹50倍402抗菌剂液保护,促使伤口逐渐愈合。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
1、蚧类:据缪松林资料介绍,为害梅的蚧类害虫主要有柏牡蛎蚧、牡蛎蚧和樟盾蚧3种。

柏牡蛎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固定在梅枝梢和叶片主脉附近、叶柄上吸食汁液,造成落叶、枯枝,梅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为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如火烧状。

在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梅枝条、叶片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卵,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蛹散,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第二代于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为孵化盛期,9月上旬为固定若虫期,10月上旬若虫变为成虫。

牡蛎蚧:第一代若虫一般在5—6月孵化,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枯死。

樟盾蚧:又叫樟介壳虫、蛇眼蚧、樟网盾蚧。

在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梅枝条、叶片上越冬。

次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7月下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孵化,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枝条和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a、保护利用天敌瓢虫、小蜂等开展生物防治,禁用对天敌杀伤力高的农药。

b、冬季清园和春季修剪时,剪除枯死枝及虫害严重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

c、药物防治:第一代若虫孵化期4—5月份正是我省梅果实发育成熟期,此期不能喷药防治。

应在采收后第二代若虫蛹散固定期用药喷布,可用速扑杀1500倍液,或扑虱灵1000—2000倍液,或洗衣粉80—100倍液。

2、袋蛾类:为害梅的袋蛾有大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三种。

主要是幼虫为害梅叶片,老熟后在枝上护囊越冬。

大袋蛾:一年发生一代,幼虫护囊长40—60毫米,囊外紧附有较大碎叶片,有时附有少数枝梗。

危害严重时食尽叶肉,仅留叶柄。

小袋蛾:一年发生二代,幼虫护囊长7-12毫米,形似钉螺,种外附有茶末状枝叶碎片。

幼虫前半身依附于叶面,食害叶面表层和叶肉,被害叶常变为红色。

白囊袋蛾:一年发生一代,幼虫护囊灰白色,长30-40毫米,细长纺锤形,全系丝质,囊外无残叶披护。

防治方法:a、幼虫为害初期,虫口较为集中,及时人工摘除虫囊消灭。

b、冬季结合清园,剪除越冬幼虫护囊消灭。

c、药物防治:在幼虫孵化期和幼龄期用药,可用青虫菌剂1000倍液,或90%精制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12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

3、梅卷叶蛾:又叫卷叶虫,一年发生两代。

幼虫吐丝将梅新梢嫩叶裹成一团,躲于其中食害叶肉,使新梢不能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a、少量发现时,及时进行人工捕杀。

b、药物防治:可用90%精制敌百虫、或80%敌敌畏1200倍液,或5%敌杀死3000
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在幼虫期喷布,效果良好。

4、土蚕(蛴螬):土蚕是金龟子类害虫的幼虫,化蛹前长期生活在浅土层中,啃食为害梅幼数颈部皮层和幼根,造成幼树生长不良或死亡。

一般为害定植3年的幼树,以定植1—2年的幼树受害严重,常因根颈部皮层被啃食一圈导致幼树死亡。

防治方法:a、冬季翻挖园地时捡拾土蚕消灭,或在成虫金龟子盛发期的黄昏人工捕杀成虫。

b、药剂处理土壤:初夏成虫金龟子盛发期用药。

在树盘土表散布3%呋喃丹或5%辛硫磷颗粒剂,或甲敌粉,然后浅松土将药翻入土中。

每株用药15—30克与细土混匀散布。

也可用50%敌敌畏乳剂或50%辛硫磷颗粒剂兑水800倍,浇灌幼树根际。

c、金龟子成虫盛发期傍晚,可用90%精制敌百虫800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布幼树树冠。

5、干天牛:主要是幼虫蛀入梅近地表主干蛀食为害,常导致植株
生长不良。

起初成虫产卵于主干近地表的浅皮层,而后幼虫孵化蛀入木质部取食为害,蛀孔有粪便排出。

防治方法:a、加强管理,经常清除树冠下杂草。

B、成虫发生期人工捕杀。

C、检查树干基部,发现幼虫蛀入为害时,用铁丝掏空蛀孔粪便,用棉球或卫生纸浸蘸80%敌敌畏乳油后塞入蛀孔中,再用粘土堵塞密封蛀孔,熏杀幼虫。

6、梅果蝇:成虫在梅果实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果实取食,使被害果成为蛆果,失去食用价值。

从果实开展成熟至采收结束,果蝇幼虫为害逐步加剧,就不同品种而言,东魁易受果蝇危害。

梅园是果蝇栖息的主要场所,虫源主要集中在果园住房、畜厩前后的树木、杂草丛中,以及垃圾、家畜粪便堆放处或附近的树荫下、草丛中。

防治方法:a、铲除园杂草,垃圾集中堆放,暴露于下,制造不利于果蝇取食、产卵的生活环境。

b、及时清除落果,进行集中处理,可有效降低梅采收期果蝇的虫口密度,以减轻危害。

c、适时采收,梅果实成熟应及时采摘,以免成熟梅成为果蝇产卵繁殖场所,增加虫口密度。

d、诱杀成虫:在梅未成熟时即每年4月初,提前使用成熟的油桃或香蕉,加入适量敌百虫做成诱饵,于虫源处和园布点放置,诱杀成虫。

E、药物防治:在梅开始成熟时前,用90%精制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1200倍液对果蝇成虫集中活动的虫源地进行喷布防治;从梅采收初期开始,可用植物源农药爱禾(0.3%印楝素乳油)300-500倍液喷布,隔10天后再喷布1次。

7、粉虱:群集于新梢叶片下取食,危害幼嫩的新梢叶片,影响
枝梢正常生长,以6-7月发生危害较重。

防治方法:a、保护利用瓢虫、小蜂等天敌,以虫治虫。

b、结合清园,剪除枯死枝及虫口密度大的枝条,集中烧毁,减少虫源。

c、药物防治:虫害发生严重的7月份,可用扑虱灵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剂1000倍液,喷布消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