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学习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学习体会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学习体会
结合半学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情况,简单谈一谈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课程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明确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亲身体验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从中收获经验。这里包括有观察、接触、动手操作、亲历参与等一系列体验过程,这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首先我们需要为他们创设情境,提供安全的体验环境。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要有体验收获。
体验收获可以是经历感受,可以是作品,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但不能只是走过场,关键是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收获感受,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承载方式记录感受收获。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验感受的目的是培养意识和能力。
通过体验感受,最终是达到培养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几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就需要在课业预设时充分地考虑到培养目标的具体需要。
二.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目标
从价值体认目标来看我们这里属于场馆活动体验类,为学生提供体验场所创设情境,小学和初中目标形成递进式衔接关系,从获得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到加深再到交流,从简单的体验到职业体验,从守规矩到发展兴趣专长再到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从初步的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到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价值体认的目标的实现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关
键在于如何围绕价值体验来展开,也就是说避免空洞说教,这就需要在场地的情境设置,课业主题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
2.责任担当目标
责任担当目标是围绕培养社会责任感展开,从家庭到再到社区逐渐由个人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简单自理的养成,到为他人提供服务,其实就是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从愿意参与活动到负责担当,逐步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围绕场馆活动过程中开展的服务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预设也可以是伴随活动生成的,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完成能力的培养提升过程。
3.问题解决目标
问题解决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尝试整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以研究成果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具体课程实践中划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几个方面,通过这个过程的体验达到能力形成的目的。从小学的意识培养到初中尝试理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从想法解释的简单提出到基于证据的研究成果论证,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加强对生成性因素的把握,以使得学生的研究更有价值,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有实效。
3.创意物化目标
创意物化目标主要围绕创意实现展开,小学注重手工的设计和制作技能的方法学习,中学则更注重技术运用和创意实现。其中体现在我们实际课业中,在课业设计时小学应更侧重技能技巧体验,初中则应侧重知识的整合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我觉得可以与问题解决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中课程,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作品的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精益求精的理念。
综上可以看出具体四个目标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这在教学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如何有机地兼顾这四个目标开展课业预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