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界定及关联性分析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教学设计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整体性概念,能够分析特定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认识区域的关联性,包括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尊重和理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表现。
(2)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方式和影响。
2、教学难点(1)运用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区域问题。
(2)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区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区域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学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你们能举例说说吗?”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差异,进而引出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20 分钟)(1)区域整体性定义:区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举例: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解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当地农业、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区域关联性定义: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举例:讲述南水北调工程,说明我国南方和北方区域在水资源方面的关联;介绍产业转移现象,如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体现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
3、小组讨论(约 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以下讨论题目:(1)以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地区为例,分析其内部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转型升级难点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转型升级难点李慧【摘要】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在整个中国经济升级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
文章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联动实施地区发展战略等有效的措施,以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期刊名称】《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作者】李慧【作者单位】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1 长三角地区产业总体状况改革开放前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基本一致,三产比重变动明显。
总体经历了由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二、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再到现在已成稳定发展格局的“二、三、一”的演变阶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观意识增强,各个地区的产业园区功能获得进一步完善。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将安徽并入长三角,所以本文对长三角的产业情况分析纳入了安徽省,这也符合长三角地区当前产业发展的分工和合作现状。
2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内在行业发展比较三次产业分类比较体现的是地区产业发展整体状况,而对三次产业内在行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切入点。
2.1 第一产业行业结构2013年上海农业就业人员为43.43万元,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
农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280.35亿元到2013年的323.48亿元,增长幅度较小,整体比重非常低。
目前,上海的农业以都市郊区农业和创意农业形式为主。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强省,同时也是农业强省。
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农业科研转化为实际农业生产力是江苏省农业的主导政策。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问题导向激发思维: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性特征有哪些?”“为什么说长三角地区具有关联性?”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区域的含义、特征,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2.强调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总结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讲解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性特征,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交通网络等。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关联的多重性分析

将 产业划分 为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 业和其他产 业三 大类型。 他通过采 用2 0 个 国家的时间序列相关数据进行实际验证后
认 为 ,消费品工业在制造业 中居于主导地 位, 霍夫曼比例在 6 : 1 — 4 : 1 ;资本 品工业 增 长率方面快于消费品工业 的增长 ,霍夫 曼
比例为 3 2 : 1 — 1 . 6 : 1 ;第三阶段是资 本品的
在发展过程 中不 同地 区会进行 不一样的阶 段演进 ,并且在演进 的过程 中呈现 出来的 产业结构特点也会不一样 。 但综合来说 , 这 均是产业结构不断走 向高度化 的趋势。
劳动力方面 ,其就业 结构 状况是反映 我 国经济发展水平 的重要 衡量 指标。因为
文 献 综 述
三次产业结构划分 的方法最早 由费雪 ( A F i s h e r ) 提出 , 接 下来 由科林 ・ 克拉克 ( C 0 I i n C I a r k)和 西 蒙 ・库 兹 涅茨 ( K u z n e t s) 对 其进 行普及和应用 ,并逐渐
( c . 0 . 0 ) ( c , t , 1 ) ( c , t , 2 ) ( c , t , 0 ) ( c , t , ’ )
地推动三次产 业划分的方法为各国所认可。
就 业人 员向服务 业 方 向流入 ;第二 , 服 务 业 面 临 着 专 业 化 升 级 的 重 任 , 就 业人 员需 不断强化 专业服务技 能 ;第
三 ,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将 逐 渐 以 更 快 的 速 度进 行。 关键 词 :长 三 角 产 业结 构 就业 结 构 格 兰 杰检 验 多重 关联
- 34 2 - 35 9 - 62 9
从投入和产 出的比例方面来说 ,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长三角地区目前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的状况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借助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的是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了解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该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76-02一、长三角产业结构状况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广义的范围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狭义的范围是指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中16各地极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另外随着芜湖、马鞍山、金华等城市的申请加入,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加工和制造业中心。
而且,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不但是我国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也是世界各大公司和企业在中国设立区域管理总部或研发总部的首选城市。
目前,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业结构总体是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第一产业次之。
2005年,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平均比重依次为5.17:52.85:41.99。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1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形成了一系列产业集群。
它们主要发生在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主要是汽车、汽车零部件、化工、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并使长三角逐步成为全球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
同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先行效应,长三角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化比较明显。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研究

心, 企业 间关联 度 高 , 对上 下 游产 业 带 动 性 强 , 业 全市现 已有 海尔 、 洋 、 产 三 长虹 、 凌 、 的 、 华 美 格力 等 国
te d a d c aln e n e ti u g sin . r n n h le g s a d c ran s g e t s o
Ke r s ywo d :Ya g z —ie l g o n te rv rDet Re in;g o p la se ;u d ra i g i d sra r n fr a ru r n fr n e tk n n u tilta se
2 推 进产 业 “ 群 化 " 移 的动 因 集 转
多样 , 角也各 不相 同 。 视
部分制 造业 开始 向成 本相 对较低 的 内地转 移 。安徽 3 % , 旦劳 动 密集 型 行业 大规 模 地转 移 出高 成本 0 一
用 地价 格 比长三 角地 区低 , 处在扩 张期 的企业 , 向低
心 企业 与配套 企业 都 从 外 面 引 进 的 。如 , 东方 六 的家 电生产 基地 之一 。 京 代线 入驻 合肥市 , 界知 名企业 住 友化学 、 液空等 世 法
上 述产业 转 移 三种 方式 是相互 联 系的 。从 抱 团
l 0多家配 套 企 业 陆 续 入 驻 。本 地 嫁 接 式 是 指 以本 式转 移 到产业 集 聚式转 移 、 业链 式转移 , 产 转移 的产 地龙 头企业 为核 心 , 本地 和外 来 配 套 企业 形 成 的 业层 次 、 与 产业 的集 中 度 与 关联 度 是 有 区 别 的 ( 见下
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界定及关联性分析

财贸研 究
20 , 0 66
长 三 角 地 区优 势产 业 界 定 及 关 联 性 分 析
杨 浩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 上海 2 12 ) 06 0 摘 要: 本文对优势产业的评价是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大类进行 的。首先通过构建优
资本产 出率是单位资本产出能力的体现 , 产业资本产 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 、
收稿 日 : 0 — 8 1 期 2 6 0 —0 0 作者简介 : 浩(9 6 ) 男, 杨 16 一 , 江西上饶人 。 企业管理博士 , 上海对 外贸易学 院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组 织 、 产业经济 。 基金项 目: 市 20 年 度软科学重点项 目研究成果 之一( 上海 05 编号 :59 12 ) 06206 a
4 对权重的说明 . 首先 , 本文主要考察优势产业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体 区域经济 的推动作用 , 因此 , 相关的指标—— 产业贡献率被赋予最高的权数。其次 , 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来看 , 资本相对劳动力而言, 在推动经
济发展过程 中起到了更加重要 的作用 , 这是本文对两者赋予不同权数的原因。最后 , 企业产出增长率被 赋予最小的权数 , 因为本文将优势产业主要定义为在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
势产业评价指标体 系来对该 区域各产业大类进行评估 , 确定十大优势产业及排序 ; 接着对长三角地
区优 势产 业按 主要 指标 进行 逐 项分析 ; 最后 对长 三角地 区优 势 产业之 间的 关联 性进 行 定 量分 析 , 得 出相应 的研 究结论 。 关 键词 : 三 角地 区; 长 4 L势产 业 ; 关联 性
一
、
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教学设计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概念,认识区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表现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整体性的内涵和表现。
(2)区域关联性的类型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2)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案例。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区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景观图片或视频,如城市与乡村、山区与平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引出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主题。
2、讲授区域整体性(1)解释区域整体性的概念,强调区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以一个具体的区域为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分析其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促使地形发育成河流众多、水流湍急的特征;丰富的降水和良好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而独特的气候、地形和土壤又为丰富多样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3、讲授区域关联性(1)介绍区域关联性的概念,包括自然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举例说明区域关联性的类型,如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物资交换、产业转移等。
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例,分析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和产业布局

一、长三角招商地图研究方法:基于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产业的主要趋势,我们将研究长三角五大一、二线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哪些产业面临转移出去,这些产业都分布在该城市哪些区域(园区),作为这个城市产业地产商未来做异地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客户地图。
同时我们结合了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及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一轴一带、五圈五群”产业发展格局。
指南里列出了各地区承接五大产业集群转移的主要载体及优先承接方向。
1.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上海外移产业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转移方式。
从转移类型上看,上海对外转移项目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集中在具备空间布局能力、自主创新实力、价值链延伸要求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以汽车、精品钢材等行业为代表;而另一类则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损耗型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业、小钢铁、小化工、铅蓄电池等行业为代表。
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和钢铁,以及政府推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项目淘汰或转移:金属加工制品和四大工艺、传统机械、纺织印染和服装、化工和危化。
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2.南京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近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四大片区区域工业项目限批”“化工类项目投资不低于2亿元且全部进入南京化工园”等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并重点推进了高世代液晶面板、中新科技岛等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南京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杭州的产业主要分布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建德经济开发区、临安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富阳经济开发,余杭经济开发区杭州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苏州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5.宁波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宁波产业地产招商地图▼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二、长三角产业地产商的城市进入选择研究方法:我们将研究长三角的主要产业转移都转移到哪些城市,这些城市即为产业地产商未来项目布局的城市进入选择地。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_基于长三角区域分析_唐德淼

2014.07LAN ZHOU XUE KAN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区域分析唐德淼(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产业结构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长三角经济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既定目标。
研究目的是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过程是首先进行研究问题的界定、然后分析长三角产业结构现状、制约因素和转型升级的依据,最后得出了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路径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4)07-0171-04[收稿日期]2014-02-12[作者简介]唐德淼,男,江苏灌云人,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后,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司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11&ZD142)一、问题提出及相关概念界定我国处在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李克强2013)。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体,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比重非常小,经济总量却占全国约三层比重。
[1]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协调程度、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程度,都走在其他区域的前面,但随着形势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产业分工与竞争。
长三角产业结构也需进一步深度转型,因此,研究这一问题非常有价值。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各要素构成和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依存度,包括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和比例,各产业部门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和作用。
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指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融合和高效化不断攀升的过程,即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关联水平以及产业绩效的演进和提升。
《财贸研究》2006年总目录

锦标赛、 内生性制度创新供给与 局 为 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袁
芳 (. ) 4 8
我 国 F I 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 相关 性实证分析 …………………… …………………………… ……… 李新安 ( .5 D集 41) 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 能力 的系统性研究 基 于省 际数据的经验证据 … ……………… …… …… ……………………………… ……………… 章立军 ( . ) 5 1 利他行为 、 社会资本与制度 演化 ………………………………………… ………………………… 王覃刚 冀红梅 ( .O 51) 劳动力资源 比较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 基 于未 来的视角 , 而非现 实的利益 ……………………………… …… …………………… ……… 赵 国友 ( .8 51) 跨 国公司策略性联盟对我国技术进步影 响的实证分析 ………………………… ………………… 李 平 盛 丹( . 5 52 ) 我 国三大地带经济波动与总体经济波动 的关联性研究 …………… ……………………………… ………… 王延军 ( . ) 6 1 长三角地 区优势产业界定及关联性分析 …………………………………………………… …………………… 杨 浩( . ) 6 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作 的制度基础 研究 …………………… ……… …………………………… 曹 伟 (.5 ) 6 11
维普资讯
《 贸研究) 06年 总 目录 财 ) 0 2
’经 ’ 埋 论 ・ 开 和谐社会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 …… …………………………………………… …………………… ……… 陈 南岳( ) 1 1 安徽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创新研究 ……………………………………… ……… …………………… …… … 丁 忠明( . ) 16 我 国汽车 电子行业投资机会研究 ………… ……………………… …… …………………………… 柳尧杰 唐 波 ( .3 I 1)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 ……………………………………… ……… ……………………… …… 蔡佳悦 ( . 5 ) 1 13 虚拟经济下经济增长模式 研究 …… ………………………… …………………… …… …… ………… 何 问陶 王成进 ( . ) 2 1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 一收敛性 与空问集聚格局 ……………………………………… ………………… 李金 华 ( . ) 2 7 从关联产业间的周期 关系看钢铁行业的荣衰 变化 又到学习“ 邯钢经验” 时 ……………………………………… …… ………………………… …… 杨 文进 ( .7 21) 区域知识溢 出的集群效应研究 …………………………………………… ……………… 许箫迪 王子龙 李 晓雯( . 4 22) 中国国际投资引 力、 动力和惯性分 析 ……… …………………… …… …………………………… 黄德海 胡 智 ( .9 22 )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制度短板效应与政策取 向研究 …………………… …………………………… ……… 魏 敏 ( .7 23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 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 王 维先 ( .5 ) 2 13 论政府价格管制 中的公众 参与 ………… …………… …… …… ……………………………… ……………… 许 洁(. ) 31 论虚拟 中小企业集群及其 实现形式 …… …………… …… …… ……………………………… …… 赵有广 蒋云龙 ( . ) 3 9 吸引外资与扶持产业政策 的动态博弈分析 ………………………………… …… …………………… ……… 秦 超 ( . 5 31 ) 城市经营的发展 阶段研究 ……… …………………………………………………… ……… ……………… 张淑杰 ( .4 ) 3 15 现代经济增长的综合 分析框 架 : 分工一 制度一品牌模 型 ……… …… ……………………………… ………… 刘华军( . ) 41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产业共同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贸易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地区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也随之更新,企业间合作更加密切,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共同体逐渐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作为国内打造的第一个跨省域、全方位、高质量的经济样板区,产业共同体建设既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承载点。
一、产业共同体的概念解读当前产业结构模式更新速度加快,虽不似硬件技术拥有清晰可辨的迭代表征,但从其依存的生产技术、操作空间和产业环境的不同来判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共同体1。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的初级空间组织方式,企业早期多集中于原料、交通或市场便利的区域,借助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不同产业边界的交叉融合,新兴产业、新消费增长点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组织方式的升级,并致力于解决产业链联结的产业集群。
产业共同体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是在“产业+共同体”融合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产业共同体,由于它是新兴现象,当前学界研究较少,主要借助产业共同体这一视角展开分析。
曾维和、咸鸣霞透过个案从乡村振兴角度探讨农业产业共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产业共同体现状及对策研究王新雅 刘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中共嘉善县委党校 嘉兴)摘 要:产业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拉动长三角市场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青吴嘉三地政策体系、产业布局、要素配置的协同化是建设产业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也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示范区整体规划的直接体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共同体;产业协同[基金项目]: 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专项课题(20XSNH24YB)1 李春成.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J].创新科技,2020(1).-39-体形成与发展2;陈健从绿色产业角度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产业共同体的现状、问题及实践路径3。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摘要:文章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路和优化建议,以促进经济的和谐稳健增长。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中图分类号:f062.9,n9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56-02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在发展中国家中,钱纳里的研究规律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1}。
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长三角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一、长三角经济区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上海: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对产业结构而言,1978—1998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1999—2010年产业结构是三二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绝对优势,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98—1999年进行交叉,与第一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
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即由1978年的4%降到2010年的0.7%;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78年的77.4%降到2010年的42%;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78年的18.6%攀升到2010年的57.3%。
江苏:1978—1988年产业结构是二一三,1989—2010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相当优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88—1989年进行交叉,与第二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
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84年开始的34.5%下降到2010年的6.1%;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下降,1978年是52.6%,2010年是52.5%,2005年最高是56.6%,1979年最低是47.3%;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84年开始的17.2%攀升到2010年的41.4%。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不可否认,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过:“一个砖瓦业的集中,无论它在何地,将引起逢瓦斯、木材、建筑工人、“烟囱”等行业的集中。
”这句经典的话揭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首先,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经济规模效应。
当某一地区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产业群体,整个区域的产量和销售规模就会迅速增加。
这种规模效应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长,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升级。
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一度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中心,这种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汽车生产企业能够享受到大量的专业供应商和配套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成本的降低,进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当一定量的企业在同一领域中集聚在一起时,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就会更加便捷高效。
这种合作与交流将促使企业形成专业化的分工,通过整合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整体效益。
比如,美国的硅谷地区集聚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在这里,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不断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人才聚集与培养。
当某一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时,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该地区,并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
这些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创新活动,将为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例如,日本的京阪神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前来发展,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聚集效应,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于依赖某一产业集聚可能会带来风险。
当某一产业出现困境或衰退时,整个区域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及领先行业变动分析

运用产值 比和区位熵进行各地区领先行业 分析 。
通过计算 各地 区某行 业总产值 占制造业 总产值 的 比重 , 并
第三产业 比第二产业高出 21 .个百分点 , “ 、 、 呈 三 二 一”结构 , 表
一
产业 比重不断下降的阶段 , 而且第二 产业 明显 占主导地 位。 浙
江 20 06年第二产业 占 G P的 比重上 升到 5 %。0 6年 浙江三 D 4 20 次产业之 比为 5 :4 1 . 5 : ,第二产业 比第 三产业分别 高出 1. 9 加. 3 9 个百分点 。而江苏从 2 0 年 至 20 01 0 4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占 G P的 比值在拉 大 ,第二产业从 20 年 的 5 . D 01 1 %上升到 20 9 04 年的 5 .%,第三产业从 2 o 年 的 3 .%下降 到了 2 0 的 63 01 65 0 4年 3 . 但在 20 46 %, 0 5年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占 G P的比重 的差 D 距又在缩小 。0 6年江苏 三次产业之 比为 71 6 : .。第二产 20 .5 . 3 3 : 66 业 比第三产业分别高出 2 . 03个百分 点。 见表 1 ( )
G V R M N 关注政府 ■—_ O E N E T・
先行业变动撕
近年来 , 长三角地 区经 济飞速发展 , 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 、 文 化、 科技最发达 的地 区, 其经 济实力已超过 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 海地区 , 在我国经济建设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由于行政区划 的阻碍 , 长三角地区存在着重 复建设 、 产业 同构等现象 。 我们有
l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

区域经济467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陈 展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舆论点,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对长三角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生态各方面都在不断推动中,虽然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快、规模大。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467-01前言长三角区域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区域规划、自发合作的开放和一体化的探索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市场的力量,它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状态,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效应,所以,经济一体化逐渐为世界经济产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自由的优化与配置,促进长三角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与经济增长,有助于赐予世界多极化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
当前政府主导力量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有效和规范,这种现象直接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1.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利用价值不高长三角区域的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是长三角因为缺乏区域综合的规划,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协调,衔接程度不够,这些都对长三角的互联网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考验。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表1 长三角经济 区地 区生产总值结构表 ( 单位 : %)
年 骱
总量 的高增长率 ,而经济 总量 的高增 长率也会 导致 产业结构 的 高变换率① 。 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长三角经济 区进行产业 结构 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实证性研究 。 长三角经 济区各地 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上海 : 随着 经济持续增长 , 对产业结构 而言 , 1 9 7 8 -1 9 9 8年 产业结构是二三一 , 1 9 9 9 -2 0 1 0年产业结构是三二一 , 即以第 二 产业 为主 的鼓型 I I 结构 向以第三产业 为主的倒金字塔 型结构演
分 析
中图分类号 : F 0 6 2 . 9 , N 9 4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3 ) 0 4 — 0 5 6 — 0 2 按 照配第一 克拉克定律 :随着全 社会 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 的 提高 , 就业人 口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转移 , 进 而向第 三产业转 移。 在发展 中国家中 , 钱纳里的研 究规律是产业结构 的转变和人 均收入增长有着 密切的联系 ,产业结 构的高变 换率会 导致经济
一
第一产 缸=产 第三产业
年 饼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一产 第=产 第 产
年 份
进。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比重较 大并 占有绝对优势 ,第一产业 比重 较小 ;第 二产业 与第 三产业 比重在 1 9 9 8 -1 9 9 9年进行 交 叉, 与第 一产业 比重无 交叉 关系。第一产业 比重稳 中有降 , 即由 1 9 7 8 年的4 %降到 2 0 1 0 年的0 . 7 %;第二产业 比重迅速下降 , 即 由1 9 7 8年的 7 7 . 4 %降到 2 0 1 0年的 4 2 %;第三产业 比重迅速 攀 升, 即由 1 9 7 8年的 I 8 . 6 %攀升到 2 0 1 0年的 5 7 . 3 %。 江苏 : 1 9 7 8 -1 9 8 8年产 业结 构是二 一三 , 1 9 8 9 -2 0 1 0年产 业结构是二三 一 ,即以第二产业 为主 的鼓型 I 结构 向以第二 产 业为主的鼓型 I I 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 比重较大并 占有相 当优势 ,第一 产业 与第 三产业 比重 较小 ;第 一产业 与第 三产业 比重在 1 9 8 8 -1 9 8 9年进行交 叉, 与第 二产业 比重无 交叉关系。第一产业 比重迅速下降 , 即由 1 9 8 4年开始 的 3 4 . 5 %下降到 2 0 1 0年的 6 . 1 %;第二产业 比重平 稳下 降 , 1 9 7 8年 是 5 2 . 6 %, 2 0 1 0年 是 5 2 . 5 %, 2 0 0 5年 最 高 是 5 6 . 6 %, 1 9 7 9年最低 是 4 7 . 3 %;第 三产 业 比重迅速 攀升 ,即 由 1 9 8 4年开始 的 1 7 . 2 %攀升到 2 0 1 0年 的 4 1 . 4 %。 浙江: 1 9 7 8 -1 9 8 6产业结 构是 二一三 , 1 9 8 7 -2 0 1 0年 产业 结构是二三一 ,即以第二产业 为主的鼓型 I 结 构向 以第二产业 为主 的鼓型 I I 结构演进 。 第二产业 比重较大 占有一定优势 ,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 比 重较小 ;第一产业 与第 三产业 比重在 1 9 8 6 -1 9 8 7年进行交叉 , 与第 二产业 比重基 本无交叉关系 ( 1 9 7 8 、 1 9 7 9年除外 ) 。 第 一产业 比重 迅速下降 , 即由 1 9 7 9 年的4 2 . 8 %下 降到 2 0 1 0年的 4 . 9 %, 下 降了 3 7 . 9个 百分点 ;第二 产业 比重稳 中有升 ,即由 1 9 7 8年 的 4 3 . 3 %上 升到 2 0 1 0年 的 5 1 . 6 %;第三产业 比重 迅速攀升 ,即由 1 9 8 4年开始 的 1 8 . 7 %攀升到 2 0 1 0年 的 4 3 . 5 %。
长三角区域产业资源整合的制度环境分析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2— 9 9 2 0 )6— 0 4— 3 10 3 0 I0 6 0 0 5 0 加税 收 、 政府政绩等 角度去选择和投资具 有高额利润 的加工 业项 目。尤其是经济 发展水平 接近 、 资源禀 赋相 似 、 费偏 消
合, 市场机 制被扭 曲 , 市场 规制 不被遵 守 , 规范 、 公平 的 非 非 无 序竞争直接引致资 源配 置的低效 率 。在 多元 非协 调性 的 体制因素交互作 用下 , 区域经济运行进入 了并 非合 理和效率 化 的状 态 : 价格机 制在经济 活动 中发挥 资源 配置 作用 , 量 大 企业 广泛进 入高利润率 的行业 , 而相 同生 产项 目在 同一 时期 集 中投 资必然引发对原材料 的争夺 ; 政府 为了本地区财政利 益最大化 目标的实现 , 政垄 断方式进 行 “ 方保护 ” 由 以行 地 ,
( 长三角 区域经 济 发展 程度 的接 近 、 源禀赋 的相 一) 资 似, 以及历史上要素 和产 品在 地缘上的交换互动而形成 的紧 密性经济联 系 , 是长三角 区域 工业 产业 结构高相似性的一个
重要原 因。
长三角各地 区资源禀赋 、 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存在相似 性 , 给结构和需求结构 就具 有很 高相似 性 , 业 同构更有 供 产
可能发生 ; 由于长 三角地 区地域 空间的 相邻性 , 又 使得 自 历
史上就有 的要 素流动形成 了紧密性 的经济联 系 , 经济联 系的 紧密性使得相关 区域 之 间在生 产与技术 方 面产 生互 相模仿 的可能性增 强 , 进而 对 各地 区 的产业 结构 的相 似 性产 生影
响。
好相同的紧邻地域的政府决策行 为往往具有相似 性 , 区 整个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效应分析

摘要:创意经济是全球进入新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个人创造力与智慧、推崇创新,强调基于个人创造力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经济。
创意产业发展的质与量已经成为圆员世纪衡量一国或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较高新技术、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对城市群影响,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群的哪些方面、影响程度如何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而这恰是创意时代城市群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城市产业政策实践难点。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员远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测度视角研判长三角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员)梳理国内外研究阐明了创意产业的空间性,由此糅合城市体系理论与创意阶层理论构建创意城市体系,并从其核心组分“创意环境、创意能力、创意活力”构建测度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圆)采用长三角员远城市圆园园缘、圆园园怨年度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判识出影响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城市便利性、创意阶层的规模与质量、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投入强度、城市休闲设施,且前猿者影响程度较大;(猿)采用层次聚类法综合测度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发现长三角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迅速上升、城际差距缩小,且创意产业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演进趋势虽弱但已初现,即以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指数观察长三角城市位序原规模,上海仍位于首位,但第圆层级中却多了苏州,第猿层级却呈现无锡、镇江、泰州、常州优于宁波、扬州的格局。
关键词:创意产业长江三角洲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创意城市体系马仁锋(1979-),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城市空间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源员猿园员员员园,源员圆猿园远猿圆,苑员圆园猿员园愿);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员猿再允悦苑怨园员园苑,员员再允悦苑怨园圆缘远,员员再允悦苑怨园员愿愿);浙江省哲社基金项目(员圆允阅匀再员园在,员猿允阅匀再园员在,员员允悦郧蕴员猿再月)圆园世纪怨园年代来伴随世界新经济快速发展,全球主要大城市不仅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而且在特定地点兴起了基于人脑创意力的产业,被《悦则藻葬贼蚤增藻晕葬贼蚤燥灶: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效应分析马仁锋58窑窑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效应分析悦燥皂皂燥灶憎藻葬造贼澡悦怎造贼怎则葬造孕燥造蚤糟赠》(员怨怨源)和《悦则藻葬贼蚤增藻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藻泽酝葬责责蚤灶早阅燥糟怎皂藻灶贼员怨怨愿》界定为“创意产业(悦则藻葬贼蚤增藻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藻泽)”,它随即成为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普遍趋势,创意产业、创意城市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便成为圆员世纪初期国外经济、地理、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学科关注的焦点领域。
产业共聚、区域创新与空间溢出——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产业共聚、区域创新与空间溢出——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张可;毛金祥【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4【摘要】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产业共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的行业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产业共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产出,相比部门内不同的产业共聚,跨部门产业的共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2)产业共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不同的产业共聚对同种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同一产业与不同产业的共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亦存在差异;(3)邻近地区的产业共聚和区域创新均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认为多样化、跨部门产业共聚可充分发挥集聚外部性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产业共聚和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产业与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内外联动,应树立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的双协同和全局思维.【总页数】13页(P76-88)【作者】张可;毛金祥【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相关文献】1.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 [J], 彭连清2.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和区域创新——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 [J], 姜磊;季民河3.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分布——对江苏省13地市的实证分析 [J], 孙颖4.区域创新分布与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基于河南省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J], 宋煜豪5.区域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余志土;年福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10作者简介:杨 浩(1966),男,江西上饶人,企业管理博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上海市2005年度软科学重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56921026)。
财贸研究 2006.6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界定及关联性分析杨 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上海201620)摘 要:本文对优势产业的评价是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大类进行的。
首先通过构建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对该区域各产业大类进行评估,确定十大优势产业及排序;接着对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按主要指标进行逐项分析;最后对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关联性一、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一)优势产业定义优势产业是在当前的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成长的成熟期这一区间。
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
只有当它们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本文所评选的优势产业有这样几个特点,该产业资本营运效率高,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对长三角经济区域整体贡献大,并体现出一定的成长性。
(二)优势产业评价指标1.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优势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本文建立了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指 标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企业产出增长率权重0.30.250.350.1 2.综合评价模型c =100×ρni =1ωi X i其中,ωi 为第i 个指标的权数,X i 为该行业第i 个指标经过消除量纲后的指标值。
3.对评价指标的说明(1)资本产出率资本产出率=该产业当年的生产总值/当年该产业的资产总额资本产出率是单位资本产出能力的体现,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
同时,资本的产出率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是评价优势产业的重要指标。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工业增加值/该产业当年的平均从业人数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
(3)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该产业当年总产值增加量/该地区总产值增加量×100%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
同时,该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产出增长率企业产出增长率=该产业总产值增加量/该产业内企业个数增加量×100%本文考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位于产业成长周期中的相对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该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因此,该指标也是衡量优势产业的组成之一。
4.对权重的说明首先,本文主要考察优势产业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体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的指标———产业贡献率被赋予最高的权数。
其次,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来看,资本相对劳动力而言,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本文对两者赋予不同权数的原因。
最后,企业产出增长率被赋予最小的权数,因为本文将优势产业主要定义为在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二、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界定(一)样本说明长三角地区共有1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
根据重要性原则以及各地可查证的统计资料,本文选取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共12个城市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该12个城市2004年城市G DP总和占整个长三角地区G DP的87.08%,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选取数据方面,主要以2004年的数据作为当期,2003年的数据作为基期,仅嘉兴市以2003年数据作为当期,2002年数据作为基期。
工业生产总值等方面,均以现行价计算。
(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中,针对4个指标对各行业计算出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以及企业产出增长率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按权重加总即为综合得分。
各产业得分以及位次排定如表2所示。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选取其中的前八位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评选出的八大优势产业。
(三)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排序作为对定量分析的补充,从产业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角度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被选为另两个优势产业。
表2长三角地区各产业得分以及位次位次产业大类综合得分位次产业大类综合得分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24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8502塑料制品业8.1418橡胶制品业1.83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9619医药制造业1.83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122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2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8321造纸及纸制品业1.8006纺织业3.9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1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8723饮料制造业1.7008通用设备制造业3.7324家具制造业1.680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7325食品制造业1.581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32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41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372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4012化学纤维制造业3.29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413农副食品加工业3.13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32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0030金属制品业1.30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52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9716专用设备制造业1.96 注:根据上海工业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0-2005年的数据计算(下表同)。
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上海、南京、无锡、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绍兴以及台州共10个城市都将其评价为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
同时,与医药方面相 表3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时,与医药方面相关位次产业大类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塑料制品业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纺织业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通用设备制造业09医药制造业10化学纤维制造业关的还有部分精细化工行业、医药器械制造行业,医药行业实际整体评价会超过本模型的定量综合评价,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九位的优势企业。
对于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定量模型中排位12。
由于化纤行业与排名前列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该产业还是南通、扬州、杭州、嘉兴等市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十位的优势产业。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出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如表3所示。
三、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比较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在单位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和企业产出增长率这四个指标上2004年的指标值如表4所示,将其分别与相应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即可得出十大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
1.资本产出率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
2004年长三角地区资本产出率的平均值约为120%,在十大优势产业中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均体现了较高的资本运作效率;而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在资本产出能力上表现得较弱。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
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约为12500美元/人,2002年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约为18600美元/人,发达国家均在30000美元/人以上。
与表4中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的数据比较可以得知: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这三个产业未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潜力。
3.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有重要意义。
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31大产业贡献率平均水平约为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其产业贡献率为45.06%;其次为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在14%左右;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低于平均水平。
4.企业产出增长率企业产出增长率有助于分析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
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平均水平约为1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六大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均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这四大优势产业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具有发展的潜力。
综合以上对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指标值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在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中属于中等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的各项指标水平偏低,具有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