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https://img.taocdn.com/s3/m/2a9b921d763231126edb116f.png)
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病变
• 脂质条纹进展为 进一步的损伤: 坏死核心覆盖着 纤维帽
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病变
• 脂质条纹进展为 进一步的损伤: 坏死核心覆盖着 纤维帽
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病变
•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易发生在偏心性斑块, 富含脂质的底池。少量平滑肌的纤维帽使 含多量巨噬细胞的纤维脂质改色,巨噬细 胞可产生和分泌PDGFβ并释放溶酶体酶, 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动脉外膜可有新生血 管形成和单个核细胞浸润,提示局部有免 疫反应。
正常与异常内皮细胞的不同功能
作用
屏障功能
正常内皮细胞
形成紧密的屏障,不使大 分子的细胞进入内皮下层
受损内皮细胞
使通透性增加,血中大分 子和细胞进入内皮下层 减少PGL2,EDRF/NO 增加血栓形成 减少EDRF/NO, PGL2 使血管收缩 促进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 生
抗血栓形成 通过硫酸乙酰肝素,血栓 调整素,纤溶酶原激活物 PGL2,EDRF/NO的作用 作用于血管 使血管张力降低,使血管 舒张 作用于平滑 抑制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 肌 生
• 这些病变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 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 糖尿病病人心脑血管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 2-4倍。例如在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 和2型糖尿病三组中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 率分别为6.3%、23.6%和29.5%。 •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异常和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改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 发病年龄较早,发生部位较多,病变程度 较重,故危害性也较大。
正常肌型动脉有三层
• 内膜:有单层内皮细胞(EC),其下有内 皮下间隙(SES),外层有内弹性层(IEL) • 中膜:主要有平滑肌细胞(SMC),细胞 外基质(ECM),有胶原、蛋白聚糖和弹 性蛋白,其外为外弹性层(EEL) • 外膜:也有平滑肌,胶原和弹性蛋白,还 有丰富的血管营养(vasa vasorum),动 脉粥样斑块中的新生血管系来源于此。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dbad2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a.png)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摘要: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可伴有多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和衰竭。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发达国家中导致人们致残或致死的重要原因,是导致心,脑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基础。
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间接通过其对代谢的危险因素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关键词: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与冠心病预防课前问答: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糖尿病的严重性主要在于,它最终主要影响的是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B. 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人它的寿命相当。
C.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可伴有多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2. 动脉壁的三层中,平滑肌细胞主要位于:A. 内膜B. 中膜C. 外膜概论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可伴有多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和衰竭。
糖尿病的严重性主要在于,它最终主要影响的是血管,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50-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因心、脑血管或者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致残或致死。
因此,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血管并发症是保障患者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方向,但目前普遍的认为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人它的寿命要短。
本文主要讲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发达国家中导致人们致残或致死的重要原因,是导致心,脑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基础,所以近年在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国家今后最主要的问题,将成为我们国家主要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不同的部位时会有不同的表现。
发生在冠状动脉时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心力衰竭,在脑部主要表现为脑缺血和脑卒中,那么在下肢动脉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坏疽(干性和湿性)。
这些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多见,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抵抗症有密切的关系。
糖尿病病人心脑血管病为非糖尿病病人的2—4倍,例如在II型糖尿病病人,糖耐量低减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降糖药物应用护理课件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降糖药物应用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2233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1.png)
根据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和运动过程中 的感受,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频率。
其他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总结词
遵循医生建议,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及时就医
如有不适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等, 应及时就医诊治。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查 ,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相关心血管方 面的检查。
病理生理
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动脉血管内皮损伤、脂质 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引起心肌缺血、脑缺血 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乏 力等,严重时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 死等症状。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其中,心 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是重要的 诊断手段。
控制盐分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高血压 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运动锻炼与体重管理
总结词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 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有 助于降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定期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 骑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 等强度有氧运动。
05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与控制
总结词
合理饮食是控制血糖和预防心 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控制总热量摄入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 、年龄和活动量等因素,计算 每日所需热量,保持摄入与消 耗平衡。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和脂肪,控制饱和脂肪和反式 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 入。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99dc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c.png)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健康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这不仅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和中风等。
因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原因和发展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血管疾病,它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在动脉内形成不断增厚的斑块,导致动脉内腔逐渐狭窄,并可能导致动脉闭塞。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细胞分子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氧化应激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许多因素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糖。
高血糖状态下,血浆中葡萄糖水平超过了正常范围,导致一系列代谢异常,如丙酮酸体和尿酸体的积累,从而导致血液内毒素积聚。
这些代谢异常会造成动脉内皮细胞和中层平滑肌细胞功能的改变,同时还会增加氧化应激的程度,从而使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加速。
除了高血糖状态,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
例如,胆固醇水平过高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糖尿病患者中常常伴随着高血压和肥胖等其他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影响因素,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深入的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主要是在体外、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获得的,而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认为,一些分子机制在影响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分子包括一些关键的信号通路,如NF-κB、AMPK和PI3K/Akt等。
这些分子机制不仅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中表现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生理过程,还可以影响血管壁中的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等多种生理过程。
为什么糖尿病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为什么糖尿病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cd75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4.png)
为什么糖尿病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糖与血脂之间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妹。
据统计,40%的糖尿病病人有脂代谢紊乱,很多糖尿病人都伴有高脂血症,因此通常把糖尿病与高血脂症称为姐妹病,并认为高血脂是糖尿病的继发症。
目前高血脂已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偏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或功能下降,如果血脂过多,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血液流通不畅,如果重要器官动脉供血不足,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通常严重的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栓、脑溢血、中风等,甚至危及生命。
动脉粥样硬化为何偏爱糖尿病人?内在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或波动较大,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很大,为脂类物质的沉积提供了可趁之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时间要比正常人早得多,严重程度也重得多。
其次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高低的作用,然而胰岛素除了能调节血糖外,还可以调控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一旦胰岛素的生物调节出现障碍,就会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即形成血脂异常,长期的血脂异常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外在因素三高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发病因素,如饮食不合理、体重超标、运动缺乏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三种慢性疾病是会相互影响的,即很多糖尿病人同时伴有血脂、血压的升高。
糖尿病人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1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做好血糖、血压监测,定期进行血脂检查。
并认真记录好,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
糖尿病并发高血脂患者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以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使其达到≤2.6mmol/L。
2饮食调整控制热量摄入,少吃或不吃高糖、高脂肪食物,如糕点、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加工肉类、烧烤、动物内脏等。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课件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204f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3.png)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与形成过程
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 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
形成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脂质沉积、氧 化应激、炎症反应、内膜损伤等多个环节。这些因素导致动 脉壁逐渐增厚、变硬,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如促进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设施建设等, 以支持个人和社区防控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是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与生活 方式、饮食习惯、环境等多种 因素有关。
在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 化的发病率更高,病情更为严重。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脂质代谢紊乱
高血压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 之一,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在血管 壁沉积,引发内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用 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心肌 梗死和脑卒中。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活干预
饮食调整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精制和 高糖碳水化合物,如糖果、糕点和甜饮料。应增加复合碳 水化合物的摄入,如全谷类、豆类和蔬菜。
控制脂肪摄入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要控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如动物油、炸食、奶酪等。应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如 鱼油、坚果、橄榄油等。
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 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以及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等 测量,及早发现并控制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509c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0.png)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一章: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约90%为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管内脂质沉积物的形成和斑块的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心脏病发作。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论文将对这种关系展开分析。
第二章: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的结合。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第三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等。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血脂异常。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
首先,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都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此外,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可能通过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其他共同的危险因素而进一步加剧。
第五章:临床研究证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支持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另一项队列研究揭示了2型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证据。
此外,一些临床试验表明,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第六章:治疗策略根据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管理。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e0b3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a.png)
2019年,我国糖尿病相关经济负担约为1560亿美元,占国 内 生 产 总 值(GDP)的1%。2021 年,我国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支出高达165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预计可达1700亿美元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增加我国居民的死亡和经济负担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飞血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病人数众多且增长迅速,危害巨大。升高的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将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进行共病管理,在确诊糖代谢异常早期即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将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致死率与致残率。
糖尿病前期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
降压药物的选择当诊室血压≥160/100 mmHg 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 及以上,以及高危患者或单药未达标的患者,应启动2种降压药物的联合方案。优先推荐 RAAS 阻滞剂联合钙通道阻滞剂或者利尿剂降压。对伴有心率增快(静息心率>80 次/min)或者合并冠心病和心力衰竭者,可考虑加用 β 受体阻滞剂。在2种药物联合方案中,优先推荐单片固定复方制剂。
糖尿病前期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
降压药物的选择对于无明确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若无明确交感神经激活的表现(如静息心率>80次/min),慎用β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使用 RAAS阻滞剂(ARNI或 ACEI/ARB)时,应当监测血钾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
阿替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减重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重要的是改善多重 ASCVD 危险因素,以减少 ASCVD 发病率和病死率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https://img.taocdn.com/s3/m/177adb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a.png)
糖尿病高血压的一些特有表现
添加标题
肾素活性正常或低 肾素活性型高血压
添加标题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降 低对血管刺 激作用低于正常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以低肾 素、低血管紧张素 及低醛固酮为其特 点。
添加标题
尿蛋白丢失增加引 起低蛋白血症使血 容量减少
添加标题
卧位高血压伴直立 位低血压
添加标题
压力感受器反射因 有神经病变而变得 很迟钝
○ a 胰岛素敏感性由遗传因素控制; ○ b 胰岛素抵抗常见于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原发 性高血压等,且先于这些疾病发病之前; ○ c 高胰岛素血症:有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HDL-C降低空腹TG增加使冠心病发生的风险度 增加,能导 致动
脉粥 样硬化病变。
胰岛素抵抗因素
空腹、餐后血糖升高(葡萄糖毒性作用)
世健会中国 糖尿病教育 项目
脑血管病变
发生率增高在女性尤为明显; 非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性上升3.8倍; 在芬兰,男性糖尿病梗塞性脑血管病变为非糖尿病病
人的2-3倍,女性则高达5倍。
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下肢截肢的危 险性是非 糖尿病病 人的10-15倍;
有动脉中层钙化的占 41.5%;
有内膜钙化的占29.3 %。
是糖尿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 要原因。
冠心病
冠心病致残和死亡率是同年龄组非糖尿病人的 2-3倍; 患者发生左心衰、心源性休克、 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频率和程度都高; 动脉狭窄比不伴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广泛预 后更差; 在男性,增加3-4倍,在女性,增加8-11倍; 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高出9 倍,女性高出11倍。
2型糖尿病 引起动脉 粥样硬化 的危险因
素
01 动脉硬化 脂项异常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三者联系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三者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8bc31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f.png)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三者联系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相应提高。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密切相关。
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常见的长期疾病,两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高血压患者自身也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合并糖尿病进一步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加强糖尿病相关高血压的防治,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三者联系引言高血压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通常与代谢综合征有关,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者最终会患上由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绝大多数患者患有高血压,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临床数据表明,当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存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
罕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慢性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动脉血管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动脉的动脉和解剖学,如可卡因和海洛因吸毒、吸烟、心血管疾病和偏头痛。
血液异常,如高粘度和凝血性,也可能是罕见的原因。
2高血压发病机制高血压是心血管和肾脏疾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目前,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但大多数成年人高血压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和免疫在高血压发展中的作用。
高血压是心血管和肾脏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和慢性肾脏疾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虽然高血压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大多数成年人对高血压的病因尚不清楚,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血管系统疾病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证据支持炎症和免疫在高血压发展中的作用。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机制在人类高血压中的作用仍然不确定。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f3db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d.png)
03
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
联合用药方案推荐
01
02
03
04
05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 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ACEI)/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适用于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等患者。
利尿剂+ACEI/ARB:适 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后、糖尿 病等患者。
共识总结了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 展,包括新型降糖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 小板药物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精准医学在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中的…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 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精准 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方案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糖尿 病心血管…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的智能预测、诊断和治疗。
关键成果回顾
强调全面风险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
共识强调了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性,包括 血糖、血脂、血压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患者的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共 识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旨在降低心 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进展
共识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和管理2型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包 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
03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患者血糖管理
血糖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HbA1c控制在7.0%以下,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波动指标SDBG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演示课件
![血糖波动指标SDBG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7b5f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b.png)
通过控制血糖波动,可能有助于 降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 化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局限性
1
本研究仅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对于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患者,SDBG与下肢动脉粥样 硬化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2
本研究未能深入探讨SDBG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其 作用机制。
实验室检测
抽取静脉血液样本进行血 糖检测,结果更为准确, 但操作较为繁琐。
SDBG的计算方法
计算血糖标准差
通过收集一定时间段的血糖值,计算其标准差 ,反映血糖波动程度。
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通过计算相邻血糖值之间的差值,再求平均值 ,反映血糖波动幅度。
计算血糖变异系数
通过标准差与平均血糖的比值,反映血糖波动的相对幅度。
通过监测SDBG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异常,进而采 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 风险。
03 血糖波动指标SDBG的 检测方法
血糖监测方法
01
02
03
动态血糖监测
通过连续血糖监测系统, 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提 供24小时血糖波动曲线。
指尖血糖监测
通过快速血糖仪测量指尖 的血糖值,用于日常血糖 监测和评估。
评估SDBG作为预测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 指标的价值。
分析SDBG在不同下 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患者中的差异。
02 SDBG与2型糖尿病下肢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的关系
SDBG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
SDBG(血糖波动指标)是指血糖水平 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程度,是评估血糖
控制质量的重要参数。
3
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治疗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b86c8e419e8b8f67c1cb915.png)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治疗[关键词]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卫生部最新统计,位居我国人口死亡疾病谱中前三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道疾病。
三者约占死亡人数的72%。
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在不断的逐年成长,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我国约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
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2—4倍,并且其危害性较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明显加大。
早在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就提出了“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理念。
本文就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治疗予以阐述。
1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经长期深入的研究认为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
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
以上三项为动脉粥样硬动脉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度糖化终末产物、循环中血管活性胺类、免疫复体和感染等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
1.1 高血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本身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2倍于非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合并存在,将大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患病几率。
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通常与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同时存在,称之为代谢综合征。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脂血症。
在这些因素中,胰岛素抵抗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高胰岛素血症促使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并且高胰岛素血症本身也可通过促进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胆固醇积聚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存的最大危险性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据笔者统计,近千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来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与周围血管性病变是常见的,并且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病变范围、狭窄程度都有其独特之处。
老年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6f74893b3567ec102d8afe.png)
老年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
对两组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比对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的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与对照组展开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进行早期测控,对于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预后的改善,价值显著。
标签: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糖尿病是代谢障碍性疾病的一种,近年来,受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其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
现阶段,针对糖尿病,尚未探究出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方法。
该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在实验研究中指出,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或会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供警示。
鉴于此,本文特就此展开探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為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1,各15例,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74岁、66岁,平均年龄(70.37±1.27)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6例、14例,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75岁、64岁,平均年龄(70.35±1.28)岁。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完成入选患者基本数据资料的比对,结果显示,组间数据比对差异性不明显(P>0.05),符合实验分组的比较标准。
1.2 方法使用北京欧瑞瑞鑫公司所生产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以及颈总动脉进行检测。
当IMT大于1.2 mm时,判断斑块已形成[2]。
使用矾酸氧化法和低压液相离子交换层析法完成血清胆红素及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7±9.8
Hale Waihona Puke 74.2±8.929%
• Hong YJ, et al.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血管疾病特征
• 发生早,进展快 • 女性保护作用消失 • 病变弥漫,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更高 • 远端病变更多,难于血管重建 • 即使血管重建,预后也更差
LDL-C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起始阶段:
✓LDL 进入动脉壁 ✓LDL氧化 ✓单核细胞参与,引发 炎症 ✓内皮功能降低
泡沫细胞 脂纹
发展阶段:
✓持续的LDL进入、氧化和内皮 功能损伤 ✓泡沫细胞形成 ✓平滑肌细胞增殖和产生纤维 ✓血管炎症并形成脂质核心
并发症阶段:
✓炎症加剧,脂质核心增大 ✓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减少 ✓不稳定斑块形成和破裂 ✓不稳定斑块中的物质漏入血管 腔,引起急性血栓
研究
社区中动脉粥样硬 化危险研究(ARIC) 心血管健康研究 (CHS) Rotterdam研究
IMT每0.1mm差异的风险率(95%CI)
心肌梗死
卒中
马尔默饮食和癌症 研究亚组(MDCS)
颈动脉粥样硬化进 展研究(CAPS)
总体
• Lorenz MW0.,9 et1a.0l. C1.i1rcu1.l2atio1.3n 201.04 70.;91151.(04):14.159–1.62 7. 1.3 1.4
Framingham心脏研究: 斑块体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 Noriko Oyama,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随着斑块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斑块+中层横截面积每年变化率(%)
18个月随访期间IVUS斑块进展 vs 心血管事件
60
• 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6,584例25-84岁的健康人群进行调 查,随访10年,评估缺血性卒中风险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
• Mathiesen EB, et al. Stroke 2011;42;972-978
糖尿病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非糖尿病患者更大
斑块负荷:冠脉钙化是其标志物,也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COSMOS
SATURN
早期研究及安慰剂相比 证实他汀可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针对特定的高危患者群,使他汀应用范围 更广泛 – ACS,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
不仅仅及安慰剂对照 – 及常规治疗或活性药物对照
在已接受现代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证实了更积极的他汀治疗能进一步获益
证实了他汀在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首次证实了他汀治疗可以逆转斑块 证实了他汀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意义 验证亚洲人群中瑞舒伐他汀2.5-20mg治疗可真正
2006 2007 2009 2011
4S WOSCOPS CARE AFCAPS/TexCAPS LIPID
MIRACL HPS PROSPER ALLHAT LLT ASCOT-LLA PROVE IT ALLIANCE CARDS A to Z
TNT IDEAL
SPARCL ASTEROID JUPITER
泡沫 细胞
脂纹
中间病变
粥样硬化
纤维 斑块
复杂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失调
从第一阶段
从第三阶段
主要为脂质沉积
从第四阶段
平滑肌细胞和 胶原
血栓形成
• . Pepine CJ. Am J Cardiol. 1998;82:23S-27S
• 卒中 • TIA
• 心肌梗死 • 心绞痛
• 高血压 • 肾衰
• 周围动脉 病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首位死因
大血管并发症
约70%
死于CVD
卒中 冠心病
外周血管病 糖尿病足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眼病 (视网膜病变&白内障)
肾脏疾病 勃起功能障碍
周围神经病变
• Meltzer et al. CMAJ 1998;20(Suppl 8):S1-S29.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Individual Patients (n=56)
心梗(n=5) 不稳定型心绞痛(n=7)
新发病变PCI (n=6) 无事件 (n=36)
• von Birgelen C, et al. Circulation. 2004;110:1579-
颈动脉斑块面积增大,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升高
.• Gao Y, et al. Am J Cardiol. 2011 Sep 15;108(6):809-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多支病变比例更多,斑块负担更重
ACS患者 (N=422),进行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
多支病变的比例 (%)
P<0.001
65%
斑块负担 (mm2)
P<0.001
中间病变
粥样硬化
纤维斑块
复杂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失调
• Pepine CJ. Am J Cardiol. 1998;82:23S-27S
CV-1301-CR-0269 –有效期至2014年1月
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历程
1994 1995 1996 1998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支架术后更容易发生再狭窄 – ACBG围术期及远期预后更差
因此,糖尿病大血管疾病预防更重要!
历经100年证实: 胆固醇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Nikolai N. Anichkov (1885–1964)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认识大事记
时间 1904 1908
1910
1913
人物
事件
Felix Marchand 第一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
A.I. Ignatowski
Adolf Windaus
Nikolai N.Anichkov
提出高脂饮食和实验性动脉 粥样硬化的关系
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胆 固醇含量高
提出胆固醇能独立导致动脉 粥样硬化病变
• Konstantinov IE, et al. Tex Heart Inst J. 2006; 33(4):
逆转斑块
验证ASTEROID/COSMOS研究结果
他汀抗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循证证据
CV-1301-CR-0269 –有效期至2014年1月
荟萃分析:CIMT每增加0.1mm, 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分别提高10%和13%
HR(95%CI):1.10(1.08-1.13)
HR(95%CI):1.13(1.10-1.16)